当前位置:首页 » 好看电影 » 苏联电影热血高清下载
扩展阅读
小草微电影 2024-11-05 23:04:46
法国电影豆瓣榜 2024-11-05 22:54:06

苏联电影热血高清下载

发布时间: 2024-08-07 06:18:31

⑴ 二战苏联女狙击手电影名叫什么啊哪有的下载啊!

无名高地
这里有下:

⑵ 谁知道有关枪的电影,最好是狙击的,谢谢

生死狙击
有的翻译成狙击生死线
一部很不错的电影 去年的大片哦~
这部片子还有花絮,我是买碟的~所以有
网上不知道有没有,
如果你对狙击抢感兴趣的话~
你看完了电影去搜搜花絮

还有一部讲二战狙击手的
兵临城下 应该是算战争片~

⑶ 电影《热血香槟》

一 新世纪伊始,素以常胜间谍“007”扬名立万的动作明星皮艾尔·布鲁斯南,突然抛弃走红的高科技,改在《热血香槟》中出演一位以简单相机谋生,最终被地雷炸死的摄影记者,这种英雄退隐式的下岗转业已经在世界影坛引起一片喝彩。 千年交替蓦然回首,一向自信的人类突然开始怀疑自己追求了几千年的生活方式,科学技术和人类天性到底哪个更重要
二 其实在此之前,布鲁斯南这个“让人看着都高兴的男人”也扮演过充满人性的简单人物。在一部不知名的故事片中,布鲁斯南扮演一位酷爱印第安文化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他用染料把满头金发染黑,隐姓埋名生活在印第安部落里。身穿印第安羽毛服装,在冰面上行走如飞,用简单的工具捕鱼,在大森林里保护水獭。尽管布鲁斯南不借助任何现代装备,可由于各种动作很到位,影片获得惊人的成功。不仅广大观众对布鲁斯南隐身印第安部落的演技真假难辨,就连他的亲友也被他蒙骗过去。布鲁斯南自称“在脱掉光环以后你们还会爱我什么?因为我现在的自由身份不是命运安排,而是我和命运抗争的自由结果”。就在许多人仍迷恋在“007”的高科技神话里,布鲁斯南早已金蝉脱壳,悄然潜入到又一个崭新领域。作为世界上最聪明的动作派巨星,布鲁斯南无疑是出演卡帕的最佳人选,可这不意味《热血香槟》唾手可得。
因为这位“看着都让人高兴的男人”,将面对一位“听着都让人高兴的男人”。 罗伯特·卡帕,原名安德烈(Endre Enno Friedman),是位出生入死的美国记者,1913年10月22日生于匈牙利。18岁入柏林大学政治系,后为躲避纳粹党远走巴黎。穷困潦倒时靠一架“莱卡”拍照谋生,尽管拼死工作,收入仅勉强糊口。尴尬时分,一位名叫塔罗的迷人小妞儿从天而降,心甘情愿地给流浪汉做搭档。塔罗人小鬼大,自称是子虚乌有的“美国摄影大师罗伯特·卡帕”的经纪人,而她那穷困潦倒的男朋友成了神秘的罗伯特·卡帕的暗房工。少年伉俪狼狈为好,照片却以以往五倍的价格成批地抛售出去,而凭空杜撰出来的“罗伯特·卡帕”成了从未露面的神秘人物。 1936年,肃反后的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与列宁并肩站在铁甲列车上的托洛斯基突然变成“革命的叛徒”。托洛斯基形象被斯大林从照片上抹去,社会主义苏联开辟了用暗房技术随意篡改历史照片的先河。托洛斯基被驱逐到小亚细亚,辗转北欧周游列国,成为国际传媒的焦点。可托洛斯基像讨厌拔牙一样憎恨摄影,全欧洲的摄影记者都无法拍到托氏尊容。欧洲最著名的《VU》杂志总编为此悬赏天下勇夫,并亲自前往哥本哈根大学现场聆听托兄侃山。讲演即将结束,被缴了械的摄影记者们,徒恨杀龙有技,拍照无门,《VU》总编大失所望,就在这时,身着管子工破夹克、肩扛工具箱的安德烈钻了进来,当众装模作样地拆开了一段水管,又笨手笨脚往回装。当夜,小妞儿塔罗一个电话打到《VU》总编辑的卧室:“老总,卡帕先生已经独家拍得托洛斯基……”席梦思上的总编辑一跃而起:“嗨,小妞儿,别再跟我哩格儿棱了!快让你那个宝贝儿来我这儿上班吧!” 三 脏兮兮的小伙子从此改名罗伯特·卡帕,挽着小鬼塔罗去了马德里,以一幅《士兵之死》开始职业战地记者生涯,成为海明威、斯坦伯格的生死朋友。小妞儿塔罗被坦克碾死,卡帕出版了《西班牙内战》,扉页上赫然一行黑字:“献给塔罗,她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并永远留了在那里。” 卡帕曾因非法移民被移民局解递出境,幸亏一位美国名模献身结婚,这才成了美国公民。此后,卡帕跑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个战争战场,包括中国的缅甸远征军和台儿庄大战。卡帕毕生迷信“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靠得不够近”。诺曼底登陆时,他是300万盟军中最先在诺曼底犹他滩登陆的一员。第一次中东战争后,卡帕发现科学技术使现代战争愈来愈不适合摄影采访:“战争就像女人,已经愈来愈老,失去魅力。”尽管如此,他对每场战争都要御驾亲征:“如果没能参加进攻,就像在美国星星监狱关了五年的囚徒,连艳星莲娜瑞娜的幽会都没有兴趣。”于是告别优裕的上流生活,进入酷热潮湿的越南丛林。

⑷ 你知道有哪些热血沸腾的现代战争片值得一看吗可以推荐几部吗

1、《兄弟会》

在俄罗斯制作,于发布。好多年以前,苏阿战争结束,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从阿富汗撤军。然而,苏联将军瓦西里耶夫的儿子亚历山大在一次空难中被穆斯林游击队抓获。因此,108摩托化步兵师仍然需要完成最后一项任务,然后才能返回其遥远的家乡:营救将军的儿子。这部电影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讲述了苏军通过沙朗关英勇而悲惨的撤退,展现了战争中人性的恐惧、危险和复杂性。

4、《黑鹰坠落》

由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推出的一部战争类型影片,该片改编自同名小说《黑鹰坠落》,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乔什·哈奈特、伊万·麦克格雷格、汤姆·塞兹摩尔主演;100美国大兵VS6000民兵,想想人数差就激动的不能行。

⑸ 哪里下载前苏联电影《岸》{高分悬赏}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gwMTg3NzY=.html 这是优酷网上的在线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o181HRaAXQ/ 这是土豆网上的在线视频,你可以在线观看或者直接在土豆网和优酷网上下载。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让您满意,还有,下面是我找来的《岸》的一些资料,感觉是很详细了,呵呵,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联电影《岸》
片名:《岸》
外文名称:Bereg
国家:苏联、西德
编剧:Aleksandr Alov
小说:Yuri Bondarev
导演: Aleksandr Alov/Vladimir Naumov
主演:
Boris Shcherbakov
Natalya Belokhvostikova
Bernhard Wicki
上映: 1984 年
长度:141分钟
色彩:彩色
语言: 俄语
制片国家/地区: Soviet Union / West Germany
内容:
《岸》是《德黑兰43年》的两位导演再度携手合作的另一部经典巨作,同样也是一部二战反思主题的电影,同样采用时空交错回忆的手法,同样是余音绕梁的经典配乐,同样是伤感浪漫的氛围,印象中甚至比43年还要伤感沉痛,最后男主角挥舞着象征和平的白手帕在慢镜头中中弹的镜头令人永难忘怀。男主角是一个苏军炮兵排的排长,本片就是讲述这个炮兵排在战争中的经历。女主角就是43年那个女演员,完全可以看作是《德黑兰43年》的姐妹篇,《43年》有多经典就不用我多说了吧,而《岸》的份量甚至比《43年》有过之而无不及!
花絮:
试想一下,《43年》的大导演如果拍一部战争片,结果将是怎样?结果就是《岸》!影片中出现了很多正面刻画战场的场景。最后攻打柏林的那段场景中出现了一辆真正的德军豹式G型坦克!!!那漆黑的钢铁身躯真是帅啊~~~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真正的德军豹式坦克出现在一部电影里,也是唯一的一次,别说在苏联电影里,就是在任何好莱坞的二战大片中都没有见过。十几年前电视台老放,比《德黑兰43》更具艺术水准。

肯尼亚士克中尉太帅了。

意识流电影是受意识流小说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影片样式。20世纪20年代欧美作家将“意识流”运用于文学创作,50年代才进入电影创作之中.在世界电影史上被最早视为“意识流电影”的是瑞典著名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野草莓》(又名《杨梅树下话当年》)。意识流电影的结构都是打破了传统的戏剧式结构,是反情节化、反戏剧化、反传统的舞台剧结构,也不要求有一个完整的戏剧事件在影片中贯串始终,而是打破时空顺序、随意跳跃、非理性怪诞、无逻辑的闪接

有同好的支持一下吧

这部电影算是我这么多年来最为震撼的作品,萦绕在心里十数年挥之不去,原因之一:好看、深刻、讲故事的方法迥然;原因之二:我是苏联文艺的发烧友,电影、音乐、文学,大学时代曾把学校图书馆里几乎所有的苏联文学读了一圈,特别钟情于卫国战争题材,因此尤里·邦达列夫也是我最喜欢的苏联作家之一,我几乎把他写的书全部读过了(已出版的中文书籍);原因之三:这部电影就像强烈的闪电一样,把你震了、电了,然后却又消逝得无影无踪……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完全没有这部电影的任何信息。中国出版了那么多的前苏联电影,唯独找不到《岸》的影子。而人就是这样,越是无法寻觅的东西越是萦绕心头纠缠着你,这种感觉非常折磨人。

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还是读初中二年级吧,那时候才十三四岁,现在我已经三十五岁,二十年了!一部经典是能够获得永恒的,《岸》就是这样一部经典中的经典,它所获得的任何赞誉都是当之无愧的。很偶然地和《岸》相遇,完全没想到它能够牵扯我这么多年的思念,很像遇见一个一见钟情的人然后又像风一样无影无踪无处寻觅。这部电影完全不同于我之前看过的任何一部电影,它不仅仅单纯讲述战争中的爱情,而是混合了东西冷战时期的思维、还有俄罗斯独特的宗教而成的一部味道隽永的作品,至今我每看一遍还是觉得有很多东西我没有看明白,很多特别的电影语言和符号化的影像我至今还需要揣测它的深层含义。这样具有深厚思想性的作品好莱坞是完全没可能做到的,能够做到的也只有前苏联,正因为这样,所以他们的文学艺术总是能散发出很与众不同的深沉的浑厚的诗意,而这也正是我所喜欢的。
因为第一次看这部电影不完整,在赫伯特太太和尼基金湖边酒馆聊天的那场戏后就中断了,我没能看到结尾如何,这之后便开始了疯狂的寻找。年轻的时候曾经呆过几个不同的城市,而每到一座城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街小巷找音像店,期望能找到《岸》,但每一次都是失望而归,以至于后来我已经绝望了,恐怕这一生再也不能看到电影版的《岸》了。

1994年的时候我在书店找到了这部小说,毫不犹豫买回来看了一遍又一遍,不过对照小说和电影,显然还是电影更加叫人回味,改编更为成功。

大约到了2004年左右,网络已经在我们生活中普及好几年了,那时候我在博客上遇见了一个远在美国的中国网友,因为他在他的博客中提到了这部电影《岸》!我简直就像找到了救命稻草一样找到他,给他发邮件,告诉他这部电影对我的意义。他说你是学苏联文学的吗?我说不是;他说那你是学俄语的吗?我说也不是,我就是喜欢这部电影,疯狂地喜欢,仅此而已。他说这部电影他确实有,但是录像带版的(那个时侯国内的录像机已经淘汰了),我说没关系,我可以把它转为光碟,多少钱都无所谓;他又说这是俄语的啊,连字幕都没有,你看得懂吗?我说没关系,看过小说,大致情节早已了然于心了。他又说可是美国没有转光碟的业务啊,转不了……最后,我干脆叫他把录像带从大洋彼岸寄给我得了,他真的把录像带寄给我,而且一分钱没要,至今这卷完整的录像带仍然在我的书橱里静置着,它是一段经历的见证者。

我终于找到它了!这种感觉无异于和最爱的人久别重逢。最后我花了五十元人民币把它转成VCD,效果是如此的差,不仅画面严重偏色、清晰度很差,而且配音和画面无法同步,实在很糟糕。可就是这样我依然很满足,毕竟它能够在我想看的时候拿出来品味一下。我这个人很怪,看自己喜欢的电影的时候却不喜欢身边有人陪着,我喜欢静静地被浸淫,这种感觉很好,可以完全置身其中,暂时忘了我是谁。时间很快到了2008年的冬天。我上网有个习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谷歌里搜索一下关于《岸》的消息,收集到的关于它的资料也越来越多,并且我在网上下载到了高清版的DVD,无论是色彩还是画质都比我的录像带版有了质的飞跃!但遗憾的是不仅仍然是俄语无字幕版,画面和声音依旧无法同步,这点让我非常苦恼,所以我用了很多办法想要找到中文配音,但有如大海捞针。不过也正是在那段时间里,我找遍了网上《岸》的视频,居然找到了一个中文版的,不是中文字幕,而是中文配音,而且完全是当年电影里的配音!我兴奋极了,赶紧把这个中文配音的视频完整下载下来,配音确实很好,但视频的画质太差。我便想到把视频中的音频提取出来,合成到我曾经下载的高清DVD原声版上。这个想法一在脑子里出现,我就开始着手做这个工作。看了无数的资料,下载了无数软件,最后获得成功!!整个过程折磨了我多久都无所谓了,因为我真正获得了一部完全满意的电影《岸》,配音和画面完全同步,甚至比俄语版的还好!

讲到这儿故事该结束了。但我还想好好谈谈这部电影。有人说1980年的《德黑兰43年》已经是一部经典,但是假如你真的看过《岸》之后,你就会知道什么是更加经典的。本片的导演亚历山大·阿洛夫和弗拉基米尔·纳乌莫夫是一对金牌组合,他们联手编剧导演了很多著名电影,比如1973年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6集,曾经在中央6套播过,精装版的VCD我大约十年前在上海某个书店淘到,当时花了80元)、《德黑兰43年》、《合法婚姻》等……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一定都记得尼基金童年时代的那个小女友,她的扮演者正是导演纳乌莫夫和女主演娜塔莎(她的全名实在太长,记不住)的女儿,她的名字叫娜塔莎·纳乌莫娃,生于1974年,她和妈妈一样都叫娜塔莎。在电影中这个女孩给我的印象很深,爱极了她那双深邃的蓝眼睛,长大了可没有小时候漂亮。

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发表这个帖子,也是我看到了版主六月栀子的言论才想到有感而发的。从前一直是潜水,从不想去说点儿什么。但是存在心里的东西久了还是释放出来比较好。关于这部电影,我虽然已看过多遍,但还是有很多地方没有彻底搞懂。
【其一】:尼基金到达汉堡之后,和赫伯特太太一起在雨中瞻仰战士雕塑的时候,尼基金一回头,镜头转到了一个坐在雨中长凳中的侏儒身上,停留了好一阵,这个侏儒代表着什么?
【其二】:尼基金和赫伯特太太他们在汉堡酒馆的时候,总是会反复出现一个戴着丑陋木偶面具的瘦高个,他为什么会反复出现?意味着什么呢?
【其三】:在尼基金的回忆中,少年尼基金和船工的女儿在湖面玩耍,湖底的大钟和墙面上的基督画像又象征着什么?
【其四】:德国少女艾玛在一对老妇人手中的镜子里看见了自己的童年,拿镜子的老夫妻正是男女主演所扮演;在汉堡的市集上,一对年轻的恋人回头看着中年的尼基金和赫伯特太太微笑,而这对年轻的恋人也正是男女主演所扮演……这种具有时空交错意味的片段,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本片所探讨的完全不是爱情这么简单的问题,它融合了战争、人性、东西方冷战时期所造成的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总是,这是一部典型的、深沉的俄罗斯及苏联风格电影,非常值得珍藏。在苏联时代备受推崇的战争全景作家尤里·邦达列夫当然也为该片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很多作品都曾在苏联时代被改编成电影,比如大家所熟悉的《热血》、《解放》等。当然也包括这著名的三部曲作品《岸》、《戏》、《选择》。顺便提一下,这三部曲改编成电影之后,女主演全部是Natalya Belohvostikova,《岸》的男主演鲍里斯则再一次主演了《选择》。

⑹ 看看俄罗斯世界的电影五百字

俄国1908年始有电影,第一批艺术片出现于1916年,1919年列宁签署电影国有化法令,这是苏联电影事业的开端。
国内战争年代占据苏联银幕中心的是新闻纪录片,主要反映红军的英勇战斗和工农群众的业绩。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联电影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拍摄反映革命历史和苏联现实的新影片。1925年,谢.米.爱森斯坦(1898~1948)导演了无声影片《战舰波将金》,歌颂1905年革命。影片在世界电影历史上首次采用了蒙太奇的剪辑手法,被称为里程碑式作品,在1927年巴黎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的优秀影片有根据高尔基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母亲》、《土地》等。 20世纪30年代有声电影的出现是电影史上的转折点,苏联的一批作家开始创作电影剧本,作曲家开始为电影谱曲,戏剧演员转而从影。20年代电影方面的革新主要在剪辑、节奏和群众场面上,30年代则转向剧情安排、人物性格塑造以及运用语言、音乐、歌唱、音响等表现手法。苏联第一批有声影片中较好的有《迎展计划》和首次搬上银幕的古典戏剧名著《大雷雨》等。1934年由瓦西里耶夫兄弟导演的根据富尔曼诺夫的长篇小说改编的影片《夏伯阳》,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继该影片后出现了一系列较好的革命历史影片,有《马克辛三部曲》、《波罗的海代表》、《肖尔斯》、《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雅科夫.斯维尔德洛夫》等。
1937~1939年,列宁的形象连续出现在银幕上,这是苏联电影艺术的一项重要成就。影片主要有《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和《带枪的人》等。
20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苏联电影在主题、体裁和风格方面趋于多样化。有描写历史活动家的大型史诗影片《彼得大帝》、《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有反映当代生活的《政治委员》、《灿烂的生活》等。此外,还拍摄了一些动画片、喜剧片、纪录片和科普片。 卫国战争年代用以鼓舞战斗士气的电影小型片居多。四年间共拍摄了489部新闻纪录片,67部小型片和34部大型片。著名的艺术片有《区委书记》、《她在保卫祖国》、《虹》、《卓娅》等。战争年代还创造了文献纪录电影形式,纪录下了从德国法西斯入侵到他们彻底失败的许多重大事件。这类影片有《莫斯科城下大败德军》、《斯大林格勒》、《柏林》等。
战后初年的影片有《青年近卫军》、《易北河会师》、《乡村女教师》、《西伯利亚交响曲》等,反映卫国战争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回顾重要的历史事件,表达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的向往。传记片在战后的苏联电影片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主要有《米丘林》、《巴甫洛夫》、《穆索尔斯基》和《塔拉斯.舍甫琴科》。战前苏联已有彩色片,战后进一步提高了色彩技术,并在完善立体声、环幕电影和全景电影技术方面取得进展,1955年苏联拍摄了第一批宽银幕影片,立体影片。
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拍摄了不少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影片,这些影片的思想艺术倾向几经变化。50年代着重表现下级官兵的战壕生活;战争中人们的悲剧性命运和表现战时普通人的道德心理。如丘赫拉伊导演的《士兵之歌》,邦达尔丘克根据肖洛霍夫同名小说自导自演的《一个人的遭遇》,卡拉托佐夫导演的《雁南飞》等。60年代以后逐渐转向表现苏联官兵的英雄行为,并把激烈的战斗和前线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影片着力表现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在关键时刻人的心理和道德面貌,这也是70年代战争题材的影片的鲜明特性之一。这方面著名的影片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热血》等。70年代战争片的另一特征是展现战争全景,对反法西斯的历史进程进行客观的概述。奥泽罗夫导演的《解放》是全景式的5集史诗片,它从苏、德两军统帅写到普通战士、从苏军开始反攻写到德军全军覆灭,是一部反映二次世界大战的文献性故事片。类似的影片还有《围困》(原着恰科夫斯基、导演叶尔绍夫)。80年代初问世的战争片,如《胜利》、《岸》(原着邦达列夫,导演阿洛夫、纳乌莫夫)具有更加强烈的政治色彩。他们把过去的战争同当代苏联的对外政策联系起来,涉及到诸如战争与和平、东西方缓和等重大国际政治问题。另外,根据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他们为祖国而战》(导演邦达尔丘克)也取得很大成功。 表现当代生活的影片题材广阔、形式多样,道德题材影片有《湖畔》、《热爱人》、《红莓》、《稻草人》、《怀恋的冬夜》、《合法婚姻》等,70年代的故事片《红莓》展现了一个刑满释放人员重新做人却遭黑社会杀害的经历,在苏联评论界引起了长时间的讨论。根据舞台剧改编的电影《办公室的故事》、《两个人的车站》受到观众的欢迎。其中1964年舒克申自编自导的影片《有这样一个青年》获全苏电影节嘉奖和第16届威尼斯电影节“圣马克金狮奖”。80年代初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曾获奥斯卡金像奖。生产题材的影片有《最热的一个月》、《奖金》等。
苏联的电影工作者注重将国内外的文学名著搬上银幕。苏联银幕上的文学名著优秀影片有科静采夫导演的《哈姆雷特》、尤特凯维奇导演的《奥赛罗》、罗沙里导演的《苦难的历程》、谢.阿.格拉西莫夫导演的《静静的顿河》、扎希尔导演的《安娜.卡列尼娜》、伊.亚.培利耶夫导演的《白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库利让诺夫导演的《罪与罚》等。
戈尔巴乔夫时期放宽了文化限制,电影界发生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⑴出现反对斯大林的影片。1986年11月上映的格鲁吉亚电影制片厂摄制、坚吉兹.阿布拉泽导演的影片《忏悔》和1987年12月上映的电视纪录片《再揭露》。⑵重新审查过去发行的影片。苏联影协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调查近20年来禁止放映的影片25部,公映了克利莫夫导演的《垂死挣扎》等影片。在赫鲁晓夫时期曾轰动一时,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被禁演的影片《晴朗的天空》,于1987年在中央电视台播映。1971年摄制的影片《途中考验》(根据尤.格尔曼的小说《“祝贺新年”行动》改编,阿.格尔曼导演),1986年开禁。同时,苏联政府以个别情节“严重失实”为由,把《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等其他9部电影列为禁片,不得在影院、电视台播映。⑶放宽进口电影的标准,过去被严格禁止的流亡西方的苏联导演安德列.塔尔科夫斯基的作品《乡愁》和《牺牲》也在莫斯科上映。
除开禁了许多影片外,随着国家对电影监控的取消,出产影片数量增加,且主要是描绘社会的阴暗面并充斥着暴力与色情。这类影片有《克莱采奏鸣曲》(1987,施维策尔导演),《小维拉》(1988, B.B.皮丘尔导演),《仆人》(1989,阿布德拉希托夫导演),《衰弱综合症》(1989,穆拉托娃导演),《星空下的房子》(1991,C.A.索洛维约夫导演)以及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出产的影片《深坑》(1992,B.德霍维奇内导演),《太阳灼人》(1994,米哈尔科夫导演),《高加索的俘虏》(1996,C.博德罗夫导演)。
苏联有电影从业人员30万人,电影制片厂39个,其中拍摄故事片的制片厂19个。苏联设有国家电影委员会,负责领导电影事业。1965年成立的苏联电影工作者协会是电影艺术工作者的专业联合组织。苏联从1958年起以举办全苏电影节的形式展映所有制片厂的影片。 苏联电影从《战舰波将金》开始登上国际影坛,30年代以后经常参加戛纳、卡洛维伐利、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屡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苏联电影在134个国家上映,在世界影坛上享有盛誉。从1959年开始隔年举行一次莫斯科电影节,放映来自五六十个国家的几百部影片。80年代,苏联每年摄制故事片约150部,电视片约100多部,科普片约1000多部,动画片约130部。
俄罗斯的电影产业主要集中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在莫斯科有“莫斯科电影制片厂”、“高尔基儿童与青年中心电影制片厂”、“联盟木偶电影制片厂”、“中央科学电影制片厂”。在圣彼得堡的有“列宁电影制片厂”、“文献和科普电影制片厂”、在叶卡捷琳堡和其他一些城市也有电影制片厂。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电影业陷入了困境。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的10多年间,俄罗斯电影业发展十分不均衡。1991年拍摄430部电影,而1996年产量仅为26部。近年来影片产量有所回升。进口影片,尤其是美国影片占据着俄罗斯的市场。以1995年为例,俄罗斯全年上映影片共286部,其中,美国电影就占了111部。
近几年来,俄罗斯大力加强对国产电影的扶植,通过了《电影法》,为发展“民族电影”铺平了道路。从政府组织机构上也进行了调整:撤销了主管电影的电影委员会,电影归文化部管理;政府设专项电影基金;制片厂设备得到更新;电影院逐步改建,采用最新的放映设备;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改为一年一次,并且由政府拨款资助。俄罗斯电影正在逐渐走出困境。
近两年最新拍摄的《战争》、《小狗与流浪儿》、《他妻子的日记》、《布谷鸟》、《情人》、《致艾丽斯的信》等影片基本代表当代俄罗斯电影的发展水准,反映俄罗斯现代社会和民俗风情。
《西伯利亚理发师》以1885~1905年沙皇俄国时期的社会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凄婉美丽的浪漫故事,受到俄罗斯各界观众的喜爱。该片导演尼.米哈尔科夫拍摄的《太阳灼人》获199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谢尔盖.索洛维约夫(1944~)1968年毕业于莫斯科电影学院导演系。主要作品有:《童年过后一百天》(1973年,获第2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救生员》(1979年,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温柔年华》(2001年)以苏联解体前后15年的生活为背景,展示主人公的种种际遇。
近年来,俄罗斯私营电影公司发展迅速,私人资本投资于电影业,完全进行商业化运作,投拍了一批新影片。如《罗曼诺夫王朝》(1997年,潘菲罗夫导演)、《小偷》(1997年,巴维尔.朱赫莱导演)、《聋者之国》(1998年,瓦.塔达洛夫斯基导演)、《伏罗希洛夫的枪手》(1999年,斯.加沃罗辛导演)、《宝马》(2003年,彼.布斯洛夫导演)等。
动作片的数量在增加。《兄弟》(2000年)的主人公达尼拉从部队复员后来到圣彼得堡投奔自己的朋友──职业杀手,故事在俄美两国展开,以当代为背景。这是俄罗斯第一部完全按照动作片模式拍摄的电影。
阿.罗果什金从1995年到2000年这五年中,连续拍了三部以俄罗斯民俗为背景的喜剧片──《民族狩猎的特点》(1995年)、《民族捕鱼的特点》(1998年)、《冬日民族狩猎的特征》(2000年)。
2003年,俄罗斯年轻导演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的导演处女作《回归》夺得第60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回归》描写的是一对兄弟如何面对10年未曾谋面的父亲突然归来的故事。这部影片的获奖对俄罗斯电影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这是40年来俄罗斯电影首次获此殊荣。此前,安德列.塔尔科夫斯基《伊万的童年》和尼.米哈尔科夫的《库伦》分别于1962年和1991年赢得威尼斯电影节大奖。
近年来,战争题材的影片不仅把镜头对准50年前的那场大战,譬如阿.罗果什金的《布谷鸟》(2002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展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影片中的三个主人公语言不通,最后却能相互理解。 故事片《哨卡》(1998年,阿.罗果什金导演)、《战争》(2002年,阿.巴兰巴诺夫导演)以最近的车臣战争为背景,直接反映了内战给人民生活带来的不幸。
历史题材的《小牛犊》(2001年,亚.索库洛夫导演)描述列宁逝世前一年的生活,对列宁的形象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故事片《寡头》(2002年,巴.鲁金导演)反映俄罗斯近20年暴富起来的人及其为此付出的高昂代价。
总体而言,近年来随着经济情况的改善,俄罗斯电影的数量与质量在不断提高,电影业正在逐步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