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看电影 » 儿时看电影的方式
扩展阅读
被窝电影网高级搜索百度 2024-11-02 22:22:54
伦理电影最新2016特片 2024-11-02 22:01:38

儿时看电影的方式

发布时间: 2024-09-22 02:22:40

A. 小时候,看露天电影你最难忘的是什么

记得七十年代可以看到的电影非常少,我居住的附近就一个电影院。由于父亲的单位是一大形的军工企业,一般来说都是单位工会发票。有时候小学校组织我们学生包场观看,影片发行放映日期短的时候我们只能干瞪眼看不上了。就要等待父亲单位如果能有多余的电影票,我可以有幸获得观看。

由于文革时期感情影片基本没有,只有《地道战》《南征北战》这些革命影片。朝鲜电影故事片《卖花姑娘》批准在国内放映,渴望精神食粮的人们盼来了希望,这一下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由于就放映10场,电影票是每个人都可望得到的,谁有一张电影票那可是天大的美事。有的人干脆就到电影院的后台墙外听着实况。听到那电影插曲“卖花姑娘”沉醉在无限的快乐之中。每天电影院门口站着很多找机会混进去的人,工厂出动了工人民兵预备役人员看住电影院大门,维持秩序防止发生意外。

就在人们观看无望的时候,工厂工会经研究请示有关部门,同意在广场晚间6点30分露天放映一场,这好消息一出大家非常高兴。我吃完晚饭去观看时大道上人们脸上透着浓浓的笑容。在人山人海的广场看台上一块放映幕早已经挂好,一台解放牌 汽车 停在中间上面架着一台放映机。电影开映前放着新闻简报,一会儿正式放映开始人们鸦雀无声专心观看。每个人的心情随着剧情发展而变化着,看到激动时痛哭流涕,后来听说有的人把兜里的袜子误以为手帕擦着鼻涕眼泪 留下笑谈。这是我有生以来经历的最多人一起观看露天电影的经历,真的使人难忘。

在文化生活缺乏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看露天电影就是最好的精神享受。每当听说今晚村里要放映电影,我就高兴得不得了,整天精神都很亢奋,甚至忘了饥饿和一切不愉快。

看露天电影最让我难忘的有下列几点:

一,若村里当晚有露天电影,几乎家家都吃“蕃薯饭配豆干压韮菜”。

在我们潮汕普宁县,“蕃薯饭配豆干压韮菜”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是顶级 美食 。就是用大米加上蕃薯丝煮成干饭,配上普宁豆干炒韮菜。这道菜平时少吃,在有露天电影这喜事的当天晚饭是一定要吃的。一来是喜庆时刻庆贺一下;一来不用看电影半途挤出来拉尿而错过精彩镜头,不像平时老吃稀饭尿多。

二,早早就拿着家里破草席去占位,生怕去晚了占不到居中并靠前的好位。因抢占好位而吵架是经常的,严重者甚至大打出手。

三,一部老电影放了又放,战斗片最受欢迎。

放映频率较高的战斗片有:《奇袭》、《侦察兵》、《三进山城》、《小兵张嘎》、《渡江侦察记》、《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地下游击队》、《平原游击队》、《南征北战》等。

四,几乎每次都在电影间隙开批斗大会。

挨批斗者有盗窃者、投机倒把者、逃港者、五类分子等。

五,每部电影都有电影放映员进行解说。

解说员解说生动有趣、语言诙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六,每部电影都要换好几次片(拷贝),尤其是小型机。中型机和大型机少些,并且银幕比较宽大,小型机银幕很小,有人笑称像手帕。有个别电影是宽银幕的,比较好。

七,大部分电影是黑白的,彩色的少。

八,电影机经常出故障。

每当出故障时很扫兴,我们经常喝倒彩。学着街巷的叫货子的叫卖声:“铜铁换糖块哟!”意思是电影机可以当废铁去换糖块吃了。这时大队的民兵会拿着竹枝来打我们,叫我们住口坐下。

最难忘小伙伴们哪种天真浪漫、风雨无阻、执着追随、废寝忘食劲头。

那时候,村村都有小学,学生人数众多,二三百是有的,喧嚣热闹非凡。同学们居家分布方圆好几里旮旯角落,信息灵通,隔村邻队哪里要放电影,早就打探清楚。(那时每个区乡都有电影队,按乡村序列逐一播放,有时间按排和规律可追寻)。在上学的来回路上,课间 娱乐 操场,稍有丁点消息,迅速传遍整个学堂。一听说某个地方放电影,个个兴奋得像过年,心里象吃了蜜糖一样快活。

一放学,即像离弦之箭一样向家奔去。毛里毛燥忙完家长交待的农活,也顾不得换衣就饭,即刻拉开嗓门,吆喝起左邻右舍、同湾同队小伙伴,向电影播放里急切进发。几里、十几里山路,那怕刮风下雨、坡陡路滑,统统都不在话下。牵浪打群、翻山越岭,瞎火黑灯,打着个光脚板,从不叫苦喊累,更莫说打退堂鼓。那一路的叽叽喳喳、一路的嘣嘣跳跳,一路的嘻笑打闹,还带着时不时来一句口号:“冲啊!”。那呐喊声、那劲仗,那气势,用兴高彩烈、满心欢喜、心满意足、满载而归等字眼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有了电影的耳濡目染,家里泥巴墙、篱笆壁、门框、小格窗上贴的画像《董存瑞》、《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雷锋》、《沙家滨》等英雄事迹图片,连环画等等小人书,塞满了各种破书包、布口袋、烂桌柜,这不仅是青少年追捧、模仿、崇敬的偶像,更是陪伴我们年轮增长的忠心朋友、精神大餐。谁家的画多,便有了在其他发小面前炫耀的底气。谁要是把家里当个兵的帽子或军衣或军鞋兜起,尽管大得出奇,一点不合身,只要在同伴中亮个相,旋一圈,那骄傲自豪表情,用一句四川方言,港得狠哦!真的不摆啰!直让人高看几眼,馋慕三天。

有道是:

少小乐趣纯天然,电影画图枕耳边。田间地头追风跑,树梢悬岩敢登攀。嘻逐打闹冲锋喊,争扮豪杰斗敌玩。自古英雄出少年,谁当叛徒要挨鞭。

在那个 娱乐 活动匮乏的年代,露天电影的存在,成了几代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最难忘白色的幕布前,那一张张充满笑意的脸,仿佛定格在了脑海里,成了一张发黄的老照片,唤醒着尘封的往事……

电影带子转动着,一束光照在白色的幕布上,故事片就这么开始了……《新龙门客栈》、《铁砂掌》、《黄天霸》、《霸王花》、《鹰爪铁布衫》、《十兄弟》、《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中南海保镖》……

70年代那时候物质匮乏,80年以后才有电视。
记得小时候农村除啦墙上的小喇叭,那就是每月两场电影了,妈妈早早把饭做好催赶我们快吃,拾掇完赶紧叫哥哥扛起板凳占个好位置,我们到的时候人早满了找到哥哥赶紧坐好,焦急的等待。电影一开演立刻鸦雀无声,先开始《祖国新貌》《闪闪红星》《英雄儿女》《红牡丹》《小花》《上甘岭》《柳堡的故事》《铁道游击队》《董存瑞》《戴手铐的旅客》……儿时满满的回味[再见][再见]

哈哈哈,上世纪60年代,还是在丹江口市上小学,一天找老娘要了5分钱在露天电影院看电影,不知道什么时候在水泥橙子上睡着了,半夜醒了一看,就自己一个人在那里,幸亏露天电影院没有锁门,赶快回家去了。(因为不知道时间,也不知道几点钟)。[大笑][大笑][大笑]

小时候,看露天电影你最难忘的是什么。

小时候那时不仅物质匮乏,文化生活也是很匮乏的,看电影在当时绝对是一件所有人开心的一件大事。

厂区的广播总是提前通知今天会有电影,甚至今天什么电影,几点开始放映都通知的明明白白。

爸爸妈妈赶紧的抓紧时间把饭就做好,我和姐姐快速吃完饭后赶紧的抱起小板凳去占位置。

那时电影院都是露天电影院,位置绝对的不能太靠前,否则只能仰着头看电影了,但也不能靠后,靠后会被会被被前面的人挡住视线,只有前面靠后一点的地方是最好的。我和姐姐总能占到前面靠后一点的位置。

其实那时放什么电影,对于还是小孩子的我并不重要,只是喜欢那种热闹的气氛,哪怕有时刮着风,下着雪,即使脚都被冻僵了,也乐此不疲。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部电影就是《画皮》有的小朋友直接吓哭,我也被吓的钻进爸爸的怀里,再也没敢看。

后来厂子里就专门盖了电影院了,即使刮风下雨也吹不到淋不到了。

如今虽然电影院里的环境已经非常的好了,我却很少去看电影了,露天电影就像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记载着我儿时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

露天电影也是几代人美好生活的回忆,看过露天电影的人多少都有一段难忘的记忆。

小时候,物质文化生活不丰富,看个电影像过年一样,有时候要跑几十里地,也不嫌累,看完电影回家 睡一会,天就亮了。

记得那时候的电影片子也不多,反反复复就是那几部,《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卖花姑娘》,都是黑白片窄荧幕的,情节简单,画质也不好。前面还有加演。“中国的新闻简报,朝鲜的哭哭笑笑,越南的飞机大炮”。

最难忘的是看《卖花姑娘》,跟一伙同学走了很远的路,到了放电影的地方 ,人都站满了,没地方了,只好挤在荧幕的后面,凑合看着。画面里的人物及图像都是反的,津津有味的看着,跟着剧情一会哭一会笑,那时也没有餐巾纸,用袖子擦眼泪。

看完回家要过一个小河,河上有一座木桥,先过去的人使坏,把桥板拆了,后面的人不知道,掉进河里好几个,后来有人把桥板搭上了,我们才过去,大冬天冻的鼻涕眼泪的。

现在生活条件太好了,家门口几个电影院,十几年也不看一次电影。上次单位包的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拿住电影票也没好好看是那个电影院,去了找不到,打电话问同事,人家说了地方,一看票面,跑错地方了。

小时候,看露天电影最让我难忘的就是一部叫阿福的电影,故事讲叙了一个小男孩在美国入侵越南的时候,坚决抗击侵略者的故事,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

小时候看露天电影我最难忘的是银幕用两根杆子挂在中间,放映时两面都能看到电影的内容。

B. 童年看的电影都是用DVD机放的,有哪些电影最能勾起你童年的回忆

《僵尸叔叔》

能勾起我儿时的记忆电影是《僵尸叔叔》了。还记得当时上小学,我们这些小孩子晚上放学后都喜欢跑去邻居家看电视,正好他家在播放这部恐怖带点搞笑元素的电影。我们几个小孩子围在一起看,当时还是很害怕的,尽管有两位大人也在旁边观看。电影结束后,我们都不敢单独回家,把大人叫来一一带我们回去。

现在长大了,知道这部电影虽然没有林,但是还是一样比较精彩的,同时也让我想起了儿时跟邻居伙伴们那些回不去的精彩童年记忆瞬间~

当时看完这部影片,同学们手中的手绢无一不湿,这才都真正知道了老师让大家都备手绢的原因了。其实影片进行中,就有很多的同学忍不住哭出声来的,我也是哭得一塌糊涂,大家的手绢都被眼泪浸透了。直到现在我依然清楚地记得当时看这电影的情景,能让大家集体挥泪,这部电影堪称经典。它以母爱的苦情炸开了善良的人们内心情感的堤口,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C. 农村看电影的场景你还记得吗

记忆中的露天电影

说起农村看电影,那热闹场景没经历过是想象不到的。小时候农村也没有什么 娱乐 ,那时大家也没有打工,年轻人都在家里。看大戏,看电影是非常开心的大事。

一听说哪里放电影,心中早早的期待着,数着日子。电影都是露天的,在一片空旷的场地上,银幕要么挂的墙上,要么挂在埋好的两个树桩上,两个大音箱,一个老式放映机,一台汽油发电机。我们那里除了村里(那时叫大队)每年放两场电影外,其它放映机会就是逢庙会或有人许愿还愿,再就是条件稍好些喜欢热闹的家庭逢儿女结婚,生小孩等大喜事也会放电影。只要说哪里要放电影,附近各湾子甚至附近村的人都会背着椅子凳子早早的赶去,特别夏天一路上从下午天四五点开始,卖货担的,走亲戚的,送礼的,看电影的,陆陆续续都不断人。有时得跑挺远路,记得我看电影最远都跑十几里地。

每场电影通常最少也几百人,人多的时侯附近树上土堆上都是人。银幕早早的挂上,日头还高,就有纷纷到场者去占有利位置,把椅子登子早去占着,卖货者在外圈,摆着各种小摊卖各种食物,小玩具,等等货物。孩子们前串后串跑来跑去,甚是欢乐,年轻男青年三五成群到处寻找哪里有钟意的姑娘。。。。。。叫卖声,打闹声,聊天声,喊人找孩子声,音响放出的歌曲声。。。。。。一片吵杂。

天黑下来,电影才能开始,这时整个场地不知觉中人坐着的站着的挤满了人。随着放映员对片,调试结束,电影也就即将开演,银幕图像声音出现,场地顿时也就安静下来,虽然也有些交流声,但终究会压低分贝,渐渐的淹没在电影声中,大家也都静静地看着电影。远看去,外围的卖货摊的灯笼星点的点缀着电影场上,还别有一番景致。

记得那时电影经常放,《少林寺》,《侠女十三妹》《醉拳》《湘西剿匪记》《神偷》。。。。。。也非常丰富。

看露天电影最不和谐的就是,偶儿会有年轻人打架,那时我还小,听说有人打架就怕。再就是没带凳子的,会抽人草垛的草,挽成草把席地坐。人多了还真把人草垛草拽去不少,碰到脾气不好的,还会骂人的。

散场后大家跟着各路手电筒光亮各回各家,路上大人聊着电影的内容,年轻人讨论别家姑娘,孩子们有人依然嬉闹,有的都在爸妈怀里睡着了,犹由未尽。

太阳还老高,我就和其他小伙伴们搬着小板凳早早地来到我们村部门口了。村里的一遍又一遍地在喊:“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晚大队门口有电影!今晚大队门口有电影!!都快来看啊!高兴的拿上手电筒叫上小伙伴们一起去。

还有那个时候主要放抗日战争的电源有:《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小兵张嗄》、还有《少林寺》……大半夜放完了,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回来走在路上还是有点吓人的哈哈。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这么多年过去了,还真是童年的那一段回忆好啊!现在也体会不到那种儿时放电影的快了的回忆了!

幼年时,在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精神文明建设极度落后的情况下,电影放映员绝对是神圣受追捧的职业,听母亲说,在八十年代,孩子们一听说哪里有电影,都成群结队,不顾辛苦,走上十几里去看电影。直到我童年时,村里放电影,街上还得坐的满满的,小孩子都爬到树上去,等到电影散场,大家讨论着剧情,拿着马扎,领着孩子,三三两两回家去。这个画面和在家门口躺在凉席上看星星的场景一样,印在我的脑海,至今依旧清晰。那个时代,在长辈眼里是苦难,在孩童眼里却是无忧无虑撒欢奔跑的童年。据说,现在村里一个月放一次电影,据说,看的人寥寥。今天,已经二十五岁的我,和母亲一起,搬着板凳来看电影。第一部,经典的抗战片,第二部,接地气的民间小调。不知为何,这场景让我想到了意大利电影《天堂电影院》,那是个男孩的成长史,而村里的电影,伴随了我的成长。我站在巨大的幕布旁,看着电影里的嬉笑怒骂,听着观影群众的窃窃私语。夜渐深了,天上的云彩还是一块一块的,初秋的夜微微凉,我的思绪飘呀飘,飘到了小时候,去捏一捏那个小女孩红扑扑的脸。夜晚的小精灵们,睡吧。

60年代末70年代初看过的电影

有:南征北战、地道战、红日……不管刮风下雨都在露天放映,一听说有电影,太阳老高就去等着。一点都不夸张的说,十里八乡的都来看,那场面宏大、壮观。

印象最深的那次是演动画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十五六里路步行走去,吃罢午饭我们一帮小伙伴们就走了,可是天黑后我们等了好久好久还不放映,那时没有手表,感觉时间很慢很慢,

后来知道了是从县城向这里导片子,其实是一部片子三个地方同一晚上放映,县城首先开始,放完第一本后有人骑摩托车送往第二场地,第二场地演完再送往第三场地。第二本,第三本依次类推。当然了,中间也免不了等场!

我们看的是最后一站,回到家时天已是微明了,不过,还是很性奋。

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滋有味,那个时候每年还能看个三两场电影,

现在已是十多年没看电影了,有时村子里也演电影,可惜以没了那时的性趣,更没了那股热情!

别了我的童年,别了我的天真烂漫!别了我那想学好学而终究也没有机会去读书的梦……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儿时的我看电影是最期盼记忆最深刻的事。能够看上电影是一种享受。家在农村,那时候家里没有电灯,电视,人们的 娱乐 方式就是看电影,看戏。村里大约一个月会放一次电影,如果村里要放电影了,有人知道了就会兴奋的奔走相告,一传十、十传百,不大会儿整个村子的人都知道了。我的心情像过年般高兴,盼望着天快点黑,奶奶晚饭也做得比平常早一些。吃完饭我搬着小板凳到放电影的地方找个好位置,先占住,还和小伙伴配合轮流值班看守防止位子给被占。天刚扫黑,父老乡亲都出来了,还有一些邻村的人也来了,集中在一起,场地上的人一个挨着一个,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有时候银幕的后面也坐满了人,在人们喜悦的等待中,电影开始了。有时候村干部还会借换片的空档儿,向村民发通知,讲生产注意事项等。记忆最深刻的电影是《地道战》、《地雷战》、《少林寺》《喜盈门》戏剧电影《朝阳沟》《包青天》等。看电影的场面,热闹,有趣,真的难忘,记忆犹新,如在眼前。

小时候看电影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记得最早的一次看电影是坐在父亲的肩膀上,看的。那是在我们村原来的老学校操场的东南角,当时候刚开始都是用投影仪照上银幕上的一个个的画像,画像上的女生,像个新媳妇,眼睛直勾勾的盯着我,心里 好害怕的!

那时候看电影也不知道什么片名,也不知道说了什么。后来看电影就能记得了。有南斯拉夫的《桥》,阿尔巴尼亚的《宁死不屈》,《地道战》,《地雷战》,《苦菜花》,《卖花姑娘》,《火车司机的儿子》,《海霞》,《战友》,《奇袭白虎团》《小兵张嘎》,《大浪淘沙》,《闪闪的红星》,《沙家浜》,《红灯记》,《艳阳天》,《金光大道》,《磐石湾》,《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智取威虎山》,《草原英雄小姐妹》,《大闹天宫》,《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南征北战》《车轮滚滚》,《龙江颂》,《海港》,《杜鹃山》,《小花》,《知音》,《血战台儿庄》……

那时候农村没有什么 娱乐 ,一年有几次电影到村里。当银幕竖起来了,孩子们都忙着占位置,护地方,电影开放的时候,可以说是家家闭户,露天电影场是人山人海。前面的人坐着,后面的人站着,最后面的人站在板凳上。

那时候,只要听说哪里有电影,村里的小伙伴都会 成群结队的前往,有的十多里路,每当电影快结束的时候,人们都是争先恐后地往回跑。

一路上孩子们学着电影里的台词,有的调皮捣蛋的孩子到了家门口,用脚踢自家的大门,用电影里日本鬼子的话说“他妈的,给老子开门,死啦死啦的”……

儿时的往事,不是随风而去,却是永远的记忆!

说起小时候农村看电影的事情,一下就激起了我怀念儿童时的情景。

我小时候的农村,非常落后与贫穷,没有通电,照明全靠点煤油灯。即使晚上再黑,也只有那么一星点光明。我们家兄妹多,衣服破烂,母亲每天晚上补衣服就成了日常营生。这样一点点光亮,也就成了全家人体面的期盼。那时的煤油,也是实行供应,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有很多晚上只能黑着静坐。这样大人们互相窜窜门,邻居互相诉诉白日发生的事情。那么我们这些孩童,放了学的晚上,就真的反了天了,不是成群玩打仗,就是玩捉迷臧。一直玩到十一点多,也不情愿回家睡觉,我就常被兄长叫回,有时还要挨揍。

那时农村演场电影,是非常稀少的事,能看看电影,真的是一种享受。那时看电影是要买票的,用的电是发电机发的。我们家贫穷,买不起电影票。可我就想看电影,只好要么瞅机会往里蹓,要么等电影快完时把门人不管了进去看看也满足,我们那时叫作解放。后来 社会 逐步发展,农村也送上了电,演电影也就不再卖票,我们那时叫作公演。可演电影的次数很少,电影片子也少,从县电影公司调片,往往一部电影要在各村轮演。我们就天天在盼,一旦说村里要演电影,晚饭也就顾不上吃饱,早早搬上橙子去占空。我最爱看的是打仗的片子,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步行十几里出村去看电影,一部电影只要附近演,百看不厌。我们常常模仿电影中的情景,自导自演,玩个尽兴。那时的电影,简直成了我们快乐的全部。

随着科学的进步,电视逐渐取代了电影,现在农村即使也会来演场电影,有时观看的也只三五人。手机的智能化,又在逐步取代电视。我们这一代的经历,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简直就是童话。生活越来越幸福了,可由不得常思念童年的往事,也许怀念过去也是一种幸福。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看电影就是在村子里的村委会场地看的是主要好像是于荣光,抓小孩子那个电影具体名字我还记不起来了,播放电影的师傅还是村长请来的,每天下午5点多就会把放电影的设备架好,拉一块布,小时候还特别爱看放电影设备发出来的光是五颜六色的光,那时候觉得这东西太高级了。小时候村上的人都特别爱看,每天都是晚上7点多播放,我们小孩子都是早早的在家吃完了饭然后一家家互相招呼一起去村委会看电影,大人去的时候都带一个小凳子,有的是坐在院子门口的大石头上,我们小孩子就比较方便了,直接骑到墙头上,村上的孩子也多,每天晚上都能再那墙头上骑一排在那聚精会神的看。有的家离村委会近的直接端着碗出来一边吃一边看。

小时候最高兴的事之一,莫过于看大屏幕电影

D. 有哪些电影最能勾起你童年的回忆

作为一名80后,我们小时候看电影的机会不多,更何况我们是在农村的,放电影那时候都是流动的露天电影。一般都是在下雨天还亮的时候,放映的人就在稻场边竖起两根杆子,把一块幕布用绳子挂上去,把音箱也挂在杆子上。小孩子们早早的就在附近看热闹、玩耍了,有的小孩还四处大声吆喝“看电影啦”,就怕有人不知道。

然后等天黑了,附近的大人小孩吃过晚饭,都围过来了,放映员就用旧式放映机开始放映。

我那时候还是小P孩,当然就是看热闹了。我最喜欢的那段,就是淘气嘎子耍坏,爬上房顶堵烟囱那段了。

自从看了这个电影后,小伙伴们经常爬到农村房顶上去堵别人家烟囱,你说坏不坏?

所以,这部电影是最能勾起我童年回忆的电影了。


最近我常常遇到回忆过往的词,脑海里时不时的搜索儿时的回忆。我认为记忆是最容易模糊的东西,在时间的流逝里,它会一团团的淡去。而日常生活枯燥的翻转,也慢慢淡去。刻骨的,只有那么几个瞬间,牢不可破地粘在了记忆里。

《暖春》是给我最震撼的一部电影。最早看的电影还是学校组织的,当时一块白布,一台放映机,教室里黑压压一片静悄悄的看着。小花命运的心酸,爷爷的倾囊相助,深深地触动着我们的心,一个本子写了又写,一件衣服补了又补,一个七岁的小女孩承担太多。用她的善良,懂事,勤奋好学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我记得我当时哭的泣不成声,也给我留下深深的记忆。

后来接触的就比较有意思了。《冰河世纪》丰富了对猫狗之外的动物原来是长这样的形象。心地善良的长毛象--曼菲德、嗜食的树獭--希德、狡猾的剑齿虎--迭哥,三只性格迥异的动物竟对互送人类小孩达成一致的意见。护送途中,逗嘴是一大亮点,及经历与环境抗争的过程使它们团结一致,同甘共苦。不仅是对动物色彩形象的好奇,还有就是觉得人生应该在开心中度过,不管前方道路如何险阻。
看完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千与千寻》搬家女孩踏上了救亲之路,自己勤干独闯的样子真好。《功夫熊猫》谁说胖子不成才,阿波逗趣学艺做英雄。《哈儿的移动城堡》一夜白发诅咒女与没有心的魔法男相遇、相知、相互包容与理解,用爱与勇气打破魔咒。


其实,电影千千万,触碰你心灵的,屈指可数。

最能勾起我童年回忆的电影是“星球大战”为什么这样说呢?那要从小时候说起了,我是在农村长大的,爸爸是工人,妈妈是农民,他们的收入不高,妈妈经常玩去田里耕耘,经常放我一个人在家里,把门锁上,要等到中午妈妈才回来,那时候我特羡慕其他家的小孩,他们可以自由自在的玩,我就被爸妈关在家里!有一次我在家无聊,爸爸妈妈出去工作了,我一个人在家里,就上去了楼顶玩,谁知道楼顶的门比风吹到,反锁了,我一个人在天台,暴晒了一个下午,没有水,整个人差点中暑了,旁边的邻居看到了,就跑去告诉我妈妈,回来开门,妈妈回到来打了我一顿,然后我就说,为什么其他小孩可以到处去玩,我就不能,其他家的小孩家里都有电视机看,为什么我们没有,妈妈沉默不语,然后过了两天,爸爸买了一台电视回来。我才知道原来妈妈让爸爸买的,用了家里一年多的积蓄,我十分愧疚,猛的跟爸妈说对不起,对不起,妈妈说,不要紧,她明白的!

第二天,我们拉了有线电视,准备打开电视,我当时很兴奋,我记得开电视的那一刻正在播出的是香港台的,星球大战!所以每次我看到关于星球大战的事情就会想起童年,想起为我付出那么多的爸妈!谢谢你

所以星球大战就是我想起童年的电影了!你们的呢?

童年的回忆电影之《犬夜叉》!不错,就是这部,为之疯狂!疯狂到我能把电视暂停在犬夜叉的画面然后手绘了整整一张A4纸大小的犬夜叉,仅仅是觉得他握刀的姿势特别好看!那时候我读小学六年级,每天放学走路5公里回家,作业都赶不上做,先去割猪草,要手脚麻利才能赶上星空卫视五点开始得犬夜叉!而且要把门关上偷偷的看,碰上爸爸妈妈做农活回家还要挨骂挨打!然而这也是我童年唯一一部看完整的电影!现在偶尔也会用电脑回忆一下!

太多太多了,《四驱兄弟》,相信大家都还记得旋风冲锋、龙卷风等,那时候能够有一台四驱赛车,那是相当自豪的一件事。

《蓝猫淘气三千问》,每天下午放学,蹲在电视机前,等的大风车的旋律响起,就是《蓝猫淘气三千问》,每天必看。

《犬夜叉》,相信很多的人都对阿狸印象很深刻,通过一口枯井,连接两个不同的世界,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非常的刺激的。

《中华小当家》,这是讲中华厨艺的,但是每天晚上10点播放,必定准时收看。

《神龙斗士》,这个真的非常非常深,小时候还买过一把剑。

《迪迦奥特曼》,大古——变身。一直对这部电影的结尾非常不满意。

《铁甲小宝》,卡布达变身,蜻蜓队长,鲨鱼猎人,当时自己家里全部都是这种塑料玩具。

当然,小时候很喜欢看动漫《黑猫警长》《舒克和贝塔》《猫和老鼠》等一些列经典的动画。这些当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西游记》,作为启蒙教育视频,每到暑假必会播放,守在电视机前,每集每集观看。

我能想到的童年电影只有一部,就是我国的动画电影《天书奇谭》。

这是中国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3年出品的动画长片,故事讲得是天宫里的袁公偷盗天书,刻在石洞里,后被三只狐狸偷学。狐狸修炼天书法术后,危害百姓。最后由天鹅蛋化为人形的蛋生,学习法术后和袁公一起消灭了狐妖,而袁公因泄露天机,被抓回了天庭。

这部动画电影,完全没有什么高端特效,也没有多么细腻清晰的画面,但是就是那么栩栩如生,把一个降妖除魔的小孩子形象和三个坏蛋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现在去看,它的中国风是这么浓烈,不管是服饰、形态还是语言,都是咱们国家自己的东西,我觉得真的非常棒~

童年动漫之盘点,按照我自己的时间线来梳理

虹猫蓝兔七侠传:团结一致很重要,所以大结局七剑合并打败了大反派( •̀∀•́ )。

神厨小福贵:不要妄图跟权贵讲道理,这样你只会输得一塌糊涂

围棋少年:哈哈哈,这个没看懂只觉得下围棋好酷啊,下死别人( •̀∀•́ )。

中华小子:看到一半就没了,还没来得及领悟,只是奇怪长大的小兰怎么变坏了呢╭(°A°`)╮?

小鲤鱼历险记:赖皮蛇终究是赖皮蛇穿上龙的衣服也成为不了龙。

大头儿子小头爸爸:这个就纯属觉得奇怪一个大头一个小头,被现在的网友玩坏了的梗(๑•ั็ω•็ั๑)。

大耳朵图图:一度也想练动耳神功╮(╯▽╰)╭

曾经邻居家还买了那种动画版一千零一夜的光碟来看,简直打开了我的公主梦,仙女心哦,从此沉迷过家家无法自拔。^O^哈哈哈,少儿频道播放过一个动漫可能没有以上的名气大叫绿野仙踪,

奥林匹斯星传:宙斯和他的情人儿子们的神话故事,告诉我们人果然有地位就啥都有。

神冰小将:一路升级打怪找父母的故事

哪吒传奇:这个就是一个熊孩子成长心路历程啊!

喜羊羊与灰太狼:反派死于话多之灰太狼永远吃不到羊系列→_→。

吧啦啦小魔仙:一个因为妒忌而开始的故事。

秦时明月了:这个动漫简直是我的 历史 启蒙啊!我从那以后就特别喜欢春秋战国了,高考之前更到万里长城就没看了这部动漫实在是太长了。

后面就是我本人看的一些日漫了我是属于那种很喜欢看动漫的人,现在还有这个习惯延续下来日漫有

火影忍者:这是关于立场的展开吧!

犬夜叉:现在想想犬夜叉是最早的替身梗呢^O^

哆啦A梦:每个人的童年都幻想有一个蓝胖子和一个跟会飞的竹蜻蜓,可以穿梭的任意门。

七龙珠:一个悟空长大后把悟饭养大的时光故事

聪明的一休:以为自己也可以敲敲脑袋变聪明的残忍的故事是我太天真了(ಥ_ಥ)

灌篮高手:当时它还没有寄予大家的情怀,我也只觉得流川枫很帅而已(^V^)

数码宝贝:前不久刚刷到数码宝贝,bgm一响我居然哭了,真是老了老了。

魔法少女小樱:前阵子还出来续集我也看完了,感觉开心(∩_∩),小樱终于上中学了

宠物小精灵:皮卡丘简直是我的萌点,可达鸭实在是太蠢了

大力水手:看完一度叫我妈给我买菠菜吃

柯南:依旧还是小学生,不知道能不能长大哦!

童年小新:不知道小新的那首歌影响了多少代人

小丸子:小丸子也还是那个留着参差不齐刘海的小女孩

✨《大内密探零零七》

✨《举起手来》

✨《唐伯虎点秋香》

✨《十兄弟》

✨《笑林小子》

✨《霸王别姬》

✨《暖春》

✨《泰坦尼克号》

✨《僵尸先生》

✨《九品芝麻官》

✨《长江七号》

✨《倩女幽魂》

✨《三毛流浪记》

✨《赌神》

90后看的动画片居多,电影白为主,港片为主。

《我的丑娘》在最后面他妈妈,倒下的时候,女主那撕心裂肺的叫妈,看的我老泪涕横的,奶奶带孙子以保姆的身份,把女主给的工资拿来给孙子买玩具,开始的时候女主防着老太太,在菜油上做记号发现油反倒越来越多,一切看在眼里的男主只能有苦难言

《风云雄霸天下》,这部电影是我小学第一次看电影,当时学校穷,土培教室泥巴地面,放电影的时候很兴奋,都是全校师生坐在操场上看的,而且这部电影的武打特效都做的很好,放学了还模仿里面的聂风和步惊云,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

E. 对比小时候看的露天电影和现在的电影院电影,你觉得哪个更有感觉

我觉得还是露天电影特别有感觉,因为很多人一起围着看,才显得特别热闹,也是特别值得人回忆的一种感觉。而在电影院可以去看动作大片或者3D甚至5D电影,给人更多直面和感官上的享受。而露天电影几乎很多都是积极向上的抗日题材或者年代戏,毕竟看露天电影的中老年人比较多,还是会更多的偏向于他们的喜好的。但是对我自己来说我认为露天电影是我童年回忆里的一部分,也是特别珍贵的一段往事。很多时候看的不是电影本身和剧情,而是一种情怀和对过往的留恋。现在的电影院反而更多的会是年轻人和孩子们会去光顾,电影院也成了情侣约会的一项重要活动,孩子们则是为了去看动画片的。而且再也不需要抢座位,只要花钱就可以挑选自己心仪的座位,整个电影院里不能够大声喧哗、交头接耳,这样的现象都会被人举报和吐槽,反而缺少了一点乐趣。所以现在我也是越来越少去电影院了,我更愿意在家看电影,除非有新作品上映或者为了特效电影才会去电影院。

而电影院给我的感觉再也回不到从前特别热闹的气氛了,大家看完散场后都是静悄悄的唯一留下的就是满地的垃圾和食品包装袋,再也没有了童年的感觉。所以在我心目中我是特别喜欢露天电影的,气氛特别好,而且也可以更多的照顾一些老年朋友。

F. 你小时候在农村看过坝坝电影吗发生过哪些趣事

什么叫坝坝电影?看来问题的提出者是川渝那地方的人。不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露天电影,这在过去的城乡是司空见惯的电影放映方式,用两根稍粗点的竹杆竖在银幕两边,用绳子将银幕扯平整,到了夜幕降临,就可以放映电影了。

本博就是伴随着看这种在学校露天操场、生产队的打麦场放电影而长大的,包括后来参加工作以后,仍然看的是露天电影。

过去的县城有两个地方人气最旺,一个地方就是电影院,另一个地方是会堂兼剧院。这两个地方无论是看电影还是观戏剧,那可是需要买票才能进去的。看电影的票价相对便宜,1角钱一张,而看由剧团演出的戏是看电影的2倍,也就是2角钱一张门票。

而城乡所放的露天电影,是不对观众个人收钱的,而是由厂矿企业和农村的生产队集体所付费的。本博童年是在农村学校的操场和村子里的麦场上看电影,到了参加工作后,仍然看的是露天电影。本博中师毕业后被分配在三线企业工作,工厂所在地位于处深山老林之中,三座大山所形成的三岔自然山沟,在企业尚未完全建成时,找一块相对平整的地方也是很困难的。

为了调节职工们的文化生活,在电视机还是稀罕物的年代,只有每周六的晚上看电影是令大家高兴的事。

某年的暑期,天气炎热,为了消夏纳凉,为了活跃广大职工家属的文化生活,厂工会的领导和员工尽早谋划,无论是租还是从合作伙伴那里借,尽可能做到每天晚上放上场电影。记得有天晚上电影放映了一半,顿时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看电影的人们却稳丝不动。不多时倾盆大雨从天而降,人们冒雨继续看了下去。人们看电影的位置是一个半山坡,银幕支在低处,观众坐在相对逐渐增高的半山坡上,前面低后面高,形成了自然的落差,谁也不遮挡不了谁的视线。不多时雨水就开始汇成小溪从人们所坐的小凳子下面哗哗流过,人们的双脚都浸泡在凉水中,确实起到了降温的作用。

这应该不算作什么趣事,却给本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之前,应该说除了县城以上的大中城市,多数人还是以观看露天电影为主。哪能与现在相比,人们足不出户,坐在个人家里的客厅里就能搜到个人愿意看的电影、电视连续剧。老夫也赶上了新时代,从上世纪的八七年为了结婚,买了首台20英吋日本品牌夏普彩色电视机,到国庆60周年大庆更换了由国内企业所生产的55吋创维平板电视机,基本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珍惜现在,不忘过去。与时俱进,畅想未来。(原创于:2021/09/23)

我小时候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那来的贝贝电影,吃饭都成问题,遗憾。

六七十年代吃的穿的没现在好,要说起那精气神儿没的说!露天电影,唱戏,十几里山路,摸黑都要去看,不管那个村演,晚上前,计划好,男的一拨,女的一拨,喜喜哈哈,说天道地就去看了。看完又喜喜哈哈回家了,虽然很晚,但绝不影响第二天出工。劳动时大家伙儿要把昨晚看的电影戏唠嗑个几天,一个细节都不露。电影还好,就那戏只是看了个花里胡梢,说哼几曲戏调还可以,因为是地方戏吗!唱词和内容也听不清,更不用理解意思了!

我在工厂家属区长大,早些时候厂里没有电影院,只有竖着的两根电桩放电影的一个场坝,我们厂区就相当于在和农村的结合地带,这应该是坝坝电影吧。

后来,厂里修了一个工人俱乐部,看电影就要买票去看,小时候 娱乐 项目少,想看电影没有钱[捂脸],就跟着别人翻围墙进去看,现在想起来还真的冒险。

记得小时候上初中的时候,周围一个村里在村小学坝坝里面放露天电影,最后还发生了命案,后来都不敢在那里放了。

坝坝电影?刚看到这个的时候,我还呆愣了好久,就像是在老家突然翻出自己小时候的玩具一般,记忆如潮水而来。

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名词的含义所在,作为一名偏远地区的90后,还是有机会看到七八十年代流行的“坝坝电影”,什么叫做坝坝电影呢?坝坝是四川、贵州、云南地区人们对空地的称谓,坝坝电影就是露天电影。

那时候才十岁不到, 农村没有什么 娱乐 项目,我们那里又是晚上播放的(农民白天要干农活), 我就喜欢跟在同村的伙伴身后,夜晚提着小煤灯,若是月色好,灯都不舍得点。一群孩子就着夜色行走一个小时左右去凑热闹。

男孩子很淘气,就喜欢跑在前面,躲在某一个转弯处的草丛里面,等我们过去就突然出来吓一跳!人吓人,真的会吓死人啊!有一次把一个女生吓哭了,那个男生怕回家呗打骂,晚上不敢回家睡觉,就去了家里的牛棚就将一晚。早上母亲看到他回家还夸他勤奋,起这么早!

我们小孩子去,多半是去凑热闹,并不是真的要去看电影或者看舞台剧演出。我们去的晚,人又小,根本占不到好的位置。但是人多,很热闹,很多卖小零食的看得让人流口水啊,可惜兜里总是缺那么点小钱,只能看看,闻闻味道来解解馋了。

后来,孩子越长越大,陆陆续续地去上学了,电视走进了千家万户,就算来播放或者巡演,人们也不喜欢去看了。再后来,那个位置被拆了,被一条条水泥路覆盖了。

再也看不到一群人在那里踮着脚看得场景了,再也没有早早吃过晚饭拿出最好看的衣服,叫上一群天不怕地不怕的小伙伴们走夜路去凑热闹了,我们长大了,那个地方也没有了.......

什么是坝坝电影?我所理解的可能是露天电影吧!

小时候,我们那里非常穷,没有电,更谈不上有什么 娱乐 场所,好一点的家庭有一部收音机就已经是让人羡慕的事情了,因此,只要听说哪个村有放电影的,我们就会像过年一样高兴。

所谓的放电影,在农村非常简单,就是用两根粗点的竹竿,中间绑上银幕,两边用绳子固定起来,因为没有电,放电影的就会自带一台汽油发电机做电源,那东西声音很大,但我们却不觉得吵,反而觉得很好听。寂静的夜晚,只要听到这种声音,大家就会不约而同的结伴同行,顺着声音前行就一定会找到放电影的地方,那种场景可能现在的孩子根本不可想象,然而它却一直伴随着我的童年,现在依然历历在目,十分想念!

记得有一次,听说附近村庄有放电影的,《三打白骨精》,于是一吃完晚饭,我们就聚在一起一同前往,那一次去的地方离我们村至少有七八里的路程,可我们一点都不觉得累,大家一路上说说笑笑,十分快乐,等到了地方一看,电影却是在别的村,等放完了才过来,没办法,只有等了,等着等着大家都瞌睡了,就横七竖八的躺在地上,迷迷糊糊的睡着了,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突然被一阵美妙的声音惊醒了,大家赶紧起来,是的,放电影的来了,终于能看了!虽然已经后半夜了,可看电影的人依然很多,有好多甚至是刚刚看完,又跟着放电影的过来的,再看第二遍!现在的人可能觉得不可思议,然而当时却是一个真实的场景,可见那时候的文化 娱乐 是多么匮乏啊!看完电影,也不知道是什么时间了,反正公鸡已经开始打鸣儿了,大家议论着电影,年长的照看着年幼的,也有把鞋子走丢的,不管怎样,大家是快乐的,虽然走了那么远的路,可一点都不觉得累!

现在的生活和过去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电视家家都有,想看什么就看什么,电影也和过去大不一样,有一次回老家,听说晚上村里放电影,是乡里送电影下乡惠民的,于是吃完晚饭去看看,到了地方一看,稀稀拉拉的站了几个老人,感觉没有一点气氛,索然无味!也许这是时代的变迁,是好事,然而却总觉的心里空落落的,像失去了什么,也许是自己落伍了,很多东西只能变成回忆,永远的藏在心里了!

[看坝坝电影]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看坝坝电影是当时我最为高兴的事情。

记得第一次看坝坝电影是去我家山背后那边的一个生产队七队(现在称村民组)看的。

那时自己还小,在记忆中好象还没有上学。在当天下午,听大人们说,七队今晚要放电影。第一次听到电影二字,只觉得好奇好玩。天快黑了,父母还未从地里做活路回来,我自己随便热了点饭吃,就和其他小伙伴们一起走着山路,直奔七队放电影的地方。走到时,电影已在坝坝里开始放了。看电影的人很多,围着白色的一大块“布”,看得津津有味。当时我在想,为什么这么一块“白布”里会有这么多人在动,觉得很好奇,于是转到银幕后面去看,相反看到的人是反的,还以为人是从后面走到银幕上的。

看到这样的情形,不象自己的想象,又转到前面来看,看到有坏人(敌人)在用刀枪在杀害老百姓,我心里想,我们怎么不帮老百姓打敌人呢,我们又不是没有人,想得好天真的。

带着好几个想不通,终于把电影看完。哈哈还想到要去银幕下捡子弹壳呢。

长大了,终于明白了电影是这么一回事。现在想起来,都为自己第一次看电影的好奇、天真、幼稚而觉得好笑!

提起露天电影,就有说不完的话题。露天电影在60、70年代,特别盛行,学校的操场、生产队的打麦场都是绝佳的场所,只要一有电影看,便早早的把猪草准备好,晚上一吃了饭,便约上三五好有,就前往放电影的地方,观看电影,有时有事耽搁晚了,饭也顾上吃,鞋也顾上穿,光着脚就走了,到观看电影的时候才发觉脚冻得瑟瑟发抖(初春3.4月份)。记得有一次是我们镇…(当时叫某某公社)放一部电影,名字忘了,把当时收票地方的围墙都给挤塌了,足以想象当时那个场面。

儿时的生活虽然艰苦、单调,但是那时候的快乐是现在的小朋友所体会不到的,再也回不去童年!那个快乐的、无限留念的年代!

60后的人,正好赶上电影下乡走向农村的时候。起初,县里的电影队下乡,在公社所在地放映,后来公社有了电影队,电影就走到村屯。

那时候,一旦轮到屯里有电影,屯好像过节一样热闹。孩子们就要提前到放电影的晒谷场去抢占位置,把家里的长凳、短凳搬出来。

去公社影场看电影,路途太远,加上人很多,我们这些孩子们个子矮,在远处站着夹在大人中间,根本就看不着,同时,站着大久了,脚会发麻发酸。所以每当看电影的时候,我们会跑到银幕跟前看。在那里,大人们一般不会有人,因为大人挤在前会挡住别人的视线,影响到别人的观看。

在银幕跟前看电影,留给我们这些小孩子的地方很多,能坐上几排人就不错了,特别是我们这些村下的孩子,到街上场看电影,常常争到一个看到完整的银幕就很开心了,很多时候,挤在银幕底,像小鸟行食一样仰着脖子,一个晚上下来,脖子都仰疼了。

银幕下的我们,在多数情况下,席地而坐,隅尔找到一块大人巴掌大的砖石块垫座,坐下之后,中途不会轻易离开,因为旁边有很多站着的人随时会补位。

那个时候,农村文化生活十分缺乏单调,我们能读到的书本很少,除上学读的课本、还有就是小人书,小说不多,期刊杂志是70年代末才陆续地出现,更不可想象今天这样网络资讯那么丰富。有线广播、电影是当时生活最 时尚 、最高层次、最吸引人的文化生活了。因此,只要有电影,无论在哪个村屯放映,有的人不惜走上一、二个小时的夜路去看。

读小学三年级之前,母亲担心我们迷路走失,从不敢放任我们自己外出看电影。上了三年级,也只限于有周围邻近的村庄,但必须结伴而行。那时的乡村走的是又小又烂的泥巴路,两边都是高高的玉米青纱帐,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摸黑走路,最多的一队孩子里有一、二个电筒能够借光。

雨季的时候,小路上泥泞不堪,但为了看上一场电影,我们不惜光着脚丫,踩着泥浆,一步一滑地赶场而去,有的跌得一身泥,也在所不辞。

那个时候的电影,大多数以革命英雄主义故事题材为主,在我的印象中,有《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鸡毛信》、《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英雄儿女》等等,除此之外,每场电影之前还加映一些纪录片。

好奇心和偶像崇拜使然,电影事故从银幕里走出来,在我们儿童生活世界中,趣味十足的 游戏 就是满村庄地学打仗、捉迷藏、演英雄、剿土匪、除汉奸。

也就是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染和熏陶,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幼小心灵深深烙印了革命人生观、价值取向。

正是受到这样的影响,在长大成人以后,我把入伍当兵、守边卫国作为第一选择,服现役30年,把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边防保卫事业。

每当提起电影,提起儿时的文化生活,我都会浮想联翩,深刻而难忘。

说起小时候看电影,这个心情就回到小时候了,那时候很开心的,每个月都要到我们村上放电影是四次,每个星期来放一次,就在我们学校操场上放电影,那时候我还上学,看到放电影的来了,我们放学就赶快回家吃饭,然后抱小凳子就到学校操场号位子,然后晚上等父母家人来坐着看电影,很开心,在农村来说,那时候的没有电视,也没有 娱乐 的,就只能等一星期一次的电影了。

每次来放电影,我们真的比过年还开心,每天放学之后,就在那个操场上画个圈圈写上自己的名字,就算自家号的位置了,别人要是来挣,那一定要吵架了!不过别人一般不会抢位置的,各人画圈号好位置。然后高高兴兴的回家跟父母说,哎呀,快吃饭,快吃饭,吃完饭我们就去看电影了,我记得那个时候,看过的电影,有三打白骨精呀,什么大渡河呀?一江春水向东流呀,还有战争片很多,记不得名称了,反正记得记不得的都太多了,现在想起来,那真是种很开心的事情,要说发生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也有的就是抢位置,你号的位置被他的凳子摆了,或者他的橙子站着你的位置了,两个人就为了争位置吵架打架,在那时候这种事情发生的太多了,经常为了一个位置,吵的没得办法,有的也打成仇人,经常发生这种情况,放电影的就不怎么来了。后来家里面也慢慢的条件好了,家家都买电视了,然后也不放电影了,说现在看电影只能到那个电影里面看,露天电影就没什么放了,所以说现在每家有电视是很开心的事,每天可以在家里面看电视,想看什么看什么,真的跟以前比起来,现在的日子太幸福了,太开心了,现在的00后90后都不知道我们70后那个年代,看电影的那种心情没无法比喻,那时候看电影真的开心呀,比过年还开心,比吃肉还开心,小朋友在一起玩,大人在一起聊天,好幸福,好幸福,现在想起来说出来,我都感觉回到那个时代的感觉,感觉自己是真的开心幸福,露天电影就是这样,让人回味,让人开心,让人幸福,也让人想到过去的事情。[给力][给力][给力][给力][给力][给力][给力][撒花][撒花][撒花][撒花][撒花][撒花][撒花][撒花][撒花][撒花][撒花][撒花][撒花]

G. 60后,70后,80后还记得曾经跑几里地看露天电影的心情吗

嘿嘿,这个我最有发言权了。记得七五年在陕西老家,曾经有无数次去几里外的地方看电影的经历。有一次还遇到了危险,现在想起来都有点后怕。

那个年代放电影,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简直是最期盼的一件大事,不亚于过年。我和几个最要好的小伙伴,曾经有过跟着放电影的一连五天,跟着走了五个村子的记录。而且我还记得那部电影的名字叫《小兵张嘎》。那时候,除了佩服电影里的小嘎子以外,还被他的淘气和调皮所折服。小嘎子就是我心中的英雄,简直崇拜到五体投地了。有很多台词都成了我们这些小屁孩的口头语:“别动,打死你这个狗汉奸”,“老子在城里进馆子都不掏钱,别说吃你个烂西瓜……”等等等等。

那是一个秋天的晚上。秋天的农村是美丽的,秋高气爽,月儿亮的耀眼,道路两旁都是玉米地,散发出一种诱人的、甜甜的气息来。我们走在路上,只能听到叽叽喳喳的说话声,人已被高高的玉米杆淹没了。真的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那天去看电影,是离家最远的一个村子,也是去看《小兵张嘎》。当我们看完电影,往家走的时候,每个人还沉浸在电影的情节里。你一言我一语,几个小伙伴在讨论着嘎子藏枪的细节。有说不应该把枪藏起来,应该带在身上,枪那么小又好藏。有人说嘎子藏枪的做法对,换着他也会那样做呢,被大人发现了肯定是没收的……

就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只听前面的玉米地里传来“刷刷刷”的声音,从远到近,片刻,路中央出现了一条尾巴拖地的大狗。月光下能清晰地看到伸着长长的舌头,竖着的耳朵还在微微颤抖。说真的,这种模样的狗,我们还从来都没见过。大家愣愣地站住了,望着十几步外的那条狗。

狗见我们站住不动,也便蹲下望着我们,那伸出来的舌头好长好长,怪吓人的。片刻的沉默之后,不知道谁喊了一声:“这是狼。”

这声音像晴天霹雳,我们几个小屁孩有人大喊,有人怪叫。这种混杂的声音,在秋天的夜晚里显得格外刺耳。那条被称作“狼”的狗,受到惊吓后露出白森森的牙齿来,低声嗷叫一声,便钻进了玉米地。

狼,在我们这些小屁孩的心里,那是一个可怕的字眼。此时此刻,我们五六个小屁孩手拉着手,一边高声喊叫着、一边紧张地往前走。幸亏那天还有一块去追电影的大人,听到我们的喊叫声,以为发生什么事了,又折了回来,当大人们听到我们的描述以后,不约而同地说到:“那是狼,你们胆子不小。”

当然,这个事情不久就让二伯和奶奶知道了。从那以后,大人们再也不让我们去别的村子看电影了,要去,也得有大人们跟着才行。

那次的经历,虽然想起来有点后怕,但是不管怎样,童年的记忆总是让人回味无穷的。

八十年代前,全国各地都有露天电影。当时的露天电影,深受群众的喜爱。

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用竹竿拉上一块大白帆布,一边是电影放映员和机器设备,帆布前的地上,大人小孩们自带小板凳,黑压压的坐着。

那个年代的电影品种非常少,八部“革命样板戏”播放的是最多的,故事片有雷锋的故事、闪闪的红星、刘胡兰、英雄儿女等。

八十年代之前,家家户户都没有电视机不说,广大农村地区,根本就不具备影剧院设施,满足不了广大居民群众对文化 娱乐 活动的需求。

为了丰富这些地区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因陋就简,因地制宜,通过推出露天电影剧场的方式,解决群众看电影难问题。

当时的露天电影,为丰富群众的文件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八十年代后期,露天电影才逐步退出了 历史 的舞台。

在六七十年代,非常普遍的露天电影主要是农村,包括三线建设的工厂都只有露天电影,不收钱,农村三个月每个生产队看一次露天电影,那时当知青在华莹山区,有很多厂矿,经常往返十几公里到这些厂矿看电影,也不觉得累也不怕黑夜,而且基本上都是走公路和小路,而且兴致勃勃,在那时觉得是享受。

忙忙碌碌的一天结束后,在大队社场上的露天电影是盛大的节日舞会,就如同除夕厨房内,飘来的阵阵肉香。

天还没黑,我们就搬着长凳去抢一个好的位置。电影中英雄人物如数家珍……

热闹而嘈杂的场景,也是少男少女们释放浪漫好地方,因此也演译出许多香艳的故事。

在那时候的农村, 娱乐 如此的匮乏,只有数月一次的霞天电影才是儿时最深地奢华!

我是56年出生的,依然还记得曾经跑十几里地,去外村看露天电影时的情景。

那时候,农村里很少有 娱乐 活动,只有过很长一段时间可以看一场电影队来村放映的露天电影。那时候演电影,往往是一部电影片,在周围的农村里轮流放映。但即使是同样的电影片,农村的年轻人、小孩,却百看不厌,常常是跟着电影队,哪里放映电影就去哪里看。有时候路程相当远,照样步行十几里地去观看。我那时最爱看的是打仗的电影,像《南征北战》、《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这些电影我们己熟悉其中的故事情节。小时候放学后,我们小伙伴们一起,还常常扮演其中最精彩的片段。我最喜欢扮演传宝、李向阳,可小伙伴们谁也不愿意当反面人物。反面人物往往是歪戴帽子或是独眼龙,一眼就会认出来。

那时候一听说村子里演电影,全村男女老少,都会搬个橙子,早早去占空,坐在最得劲的地方,等待观看。放正式电影前,总爱先放映一段新闻简报,即使是这样,村民们依然很早就坐在那里等待。那时候看电影,最怕停电,停电的现象经常发生。一遇停电,美好的愿望就会泡汤,第二天演不演就成了两说。

看电影是小时候最美好的愿望,能经常看一场打仗的电影,成了小伙伴们最美好的时光。现在我们已老,终于可以坐在自己家的炕上,尽情地观看电影、电视剧、以及各种戏曲与综艺。感谢科学的进步, 社会 的发展,感谢我们赶上了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