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邵氏公司不拍摄电影了呢现在很多电影公司拍摄的电影都没有邵氏拍摄的好看呀
邵氏公司的老板邵逸夫自从加入TVB后就渐渐地不拍电影了。但是,2009年《学警狙击》中的谢天天华凭借“laughting 哥“一角爆红后,邵氏重新复出拍摄电影《变节》《潜罪犯》等电影(变相等于重新开始拍电影了)
1997之后,香港电影商为了扩大电影市场,很多都选择北望神州(与内地拍摄合拍片),当然,有许多看惯纯港片的人会不习惯。港产片的特点是反讽意味浓,内地片则拍得比较严肃。当然,纯内地片也有很多佳作,推荐看《中国合伙人》。《神都龙王》。尽量看冯小刚的作品,张艺谋的请少看。
至于邵氏,从2009年开始只是拍摄贺岁剧和暑期档。毕竟要考虑赚钱和成本。
2010《72家租客》
2011《我爱香港开心万岁》
2012《我爱香港2012喜上加喜》
2013《我爱香港2013恭喜发财》
香港贺岁片现在基本上是曾志伟与黄百鸣分庭抗礼。黄百鸣的电影比较看重内地市场,也就是港味偏重的合拍片。
至于楼主你还想看周星驰,王晶,吴孟达聚首拍摄的新片?想想就行了,虽然我也想看。可惜他们都绝交了,还怎么看?《少林足球》《功夫》这样的电影没办法再出新的了。想当年整个90年代都是他们3人的天下。可惜了,各自的理想都不一样。。。。唉。
Ⅱ 早期拍的邵氏电影不是蓝光的,到后期是怎么把画质修复得那么清晰的
楼上一派胡言。以前的电影都是胶片的,胶片的宽容度及图像表现能力不是现在数码摄影机能比的,而且胶片是没有分辨率这个概念的,如果硬要说的话差不多是蓝光1080p(1920x1080)像素的9到10倍5968x3357。而且以前电视机都是标清720x576所以制作成蓝光没有意义,所以造成观众误以为老电影都是模糊的,画质差的。题主可以下载一些好莱坞五六十年代电影的1080p版本,比如说西北偏北,毕业生等,画质是相当好的。
Ⅲ 为何以前邵氏出品的电影尺度特别大
揭秘邵氏电影尺度大之谜
探究“邵氏”电影为何曾以大胆尺度闻名,首先要了解其背后的创始人和历史背景。以香港娱乐大亨邵逸夫为核心的邵氏电影公司,自1925年上海天一制片厂的开端,便在邵醉翁的敏锐洞察下崛起,成为电影行业的传奇。那时的香港,正处于一个社会动荡、黑道横行的时代,电影行业也因此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邵氏电影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在1958年至1985年间,从黄梅调到武侠片,再到各种类型的尝试,邵氏出品的影片以其实打实的动作场面和警匪故事,深深吸引了观众。尤其在1973年李小龙去世后的时期,邵氏出品的大尺度影片,如李翰祥的风月片和吕奇的艳情片,虽然尺度有限于女性裸体,但反映出当时香港电影监管相对宽松,黑帮势力操控下的电影市场对暴力、情色元素的包容。
而邵氏四杰的精明商业策略也是关键。他们不仅在公司内部紧密合作,还敏锐捕捉市场需求,无论是风月片还是武侠片,始终以观众的喜好和票房为导向。这种对市场的深刻理解,使得大尺度成为邵氏电影中寻常的一部分,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然而,大尺度并非无迹可寻。香港电影的起步,的确与黑帮和艳情片的市场需求紧密相连,许多演员在那个年代都有过此类作品的经历。同时,英国管制下的香港社会风气较为开放,受欧美文化影响,对于电影的审美标准更为包容,这无疑为大尺度电影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尽管如此,邵氏电影的大胆尺度并非毫无限制。实际上,它反映了那个动荡年代的真实,以及电影制作人试图突破传统,满足观众隐秘欲望的努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环境和监管政策的变化,使得大尺度的电影逐渐趋于收敛,而邵氏电影的传奇也因此成为历史的印记。
总的来说,邵氏电影的大尺度是多因素交织的结果,包括创始人的眼光、市场需求、社会环境和电影制作人的策略。这既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电影艺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独特表达。
Ⅳ 为什么邵氏的电影都那么好看精彩
在邵逸夫入主邵氏主持大政后,他拉拢了当年最红的林黛与李丽华,成为邵氏基本演员。小生阵容也加强,除了原本当家的皇帝小生赵雷外,也拉拢了陈厚跳槽加入,之后关山也由左派阵营投入邵氏,钟情与张仲文较后也加入邵氏。
单是有大明星还不够,邵氏此时更下大资本拍大片,影片改成综艺体阔银幕外,更投下重资拍彩色片,观众趋之若鹜。《江山美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成了那一年香港最卖座的中文电影。
迎合口味 带起黄梅调热潮
邵氏电影票房后来胜过电懋电影,是因为邵氏更会做生意,邵逸夫知道南洋观众的口味。以前的电影观众以妇女为主,她们喜欢的除了先苦后甜的“家庭伦理文艺大悲剧”外,更喜欢歌唱片,歌愈多愈受欢迎。
在早期的《桃花江》、《曼波女郎》时期,邵氏在歌唱片输了脚步,但它更自傲的是,它带起了另一个更风靡观众,轰动期更长久的港式黄梅调电影热潮。在《江山美人》之后,《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王昭君》、《杨贵妃》等彩色阔银幕大制作,更令邵氏真正擦亮了金字招牌,熠熠生光,相形之下,它的主要对手电懋已黯然失色。
邵氏公司脑筋快,眼光准,在黄梅调、山歌片渐渐被观众厌倦时,它在张彻导演的领导下,及时开拓了“武侠电影世纪”,由《边城三侠》和《江湖奇侠》打头阵,掀起了历久不衰的阳刚电影热潮,更改变了香港电影素来以女主角为主的风气,此后的电影都是由打仔小生如王羽、罗烈、岳华、张翼、姜大卫、狄龙、陈观泰、傅声等挂头牌,他们才是牡丹,女主角则只是绿叶。
邵氏兄弟做生意的气魄与胆识过人,是邵氏成为香港电影王国主要原因;而李翰祥为邵氏拍摄的彩色古装巨片与黄梅调电影,除了令财源滚滚流入邵氏,也使当时的中文电影界展示了另一番新气象,如此回首,我们称之为:经典。
Ⅳ 为什么在香港电影中,七八十年代的邵氏电影,甚至要比九十年代的港片还要清晰
邵氏这些老电影都是花大价钱把胶片进行数码修复翻新制成dvd的,90年代那些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是录像带,vcd版本的,自然效果差
Ⅵ 邵氏的电影为什么比较清晰
拷贝保存得好,天映修复得好(不过也有认为,修复后的画面跟原版色调差异太大,完全不是原来的味道了)
Ⅶ 邵氏经典颜色程度最高的电影
最高经典颜色程度的邵氏电影是《大红灯笼高高挂》。
一、电影概述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由邵氏电影公司出品的经典之作。该影片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大家族中的故事。电影中丰富的色彩运用,尤其是红色的运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经典颜色表现
这部电影的颜色运用堪称一绝,特别是红色的运用,从大到小,从明到暗,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红灯笼、红衣裳、红墙壁等,红色的各种层次在这部影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颜色的细腻处理,展现了邵氏电影的经典之处,也使得《大红灯笼高高挂》成为邵氏电影中颜色程度最高的作品之一。
三、邵氏电影的风格特点
邵氏电影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沉的色彩而著称。《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电影继承了邵氏电影的风格特点,同时又有所创新。影片中的色彩运用不仅仅是为了装饰,更是为了表达人物情感和推动剧情发展。这种深度与广度的结合,使得电影在视觉和情感上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四、结论
综上所述,《大红灯笼高高挂》以其独特的色彩运用,特别是红色的层次展现,成为了邵氏电影中经典颜色程度最高的电影。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视觉盛宴,更是一部深入人心的艺术作品。它不仅展示了邵氏电影的风格特点,也展现了电影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