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深度观察:《牛铃之声》——忧郁中重生
——“谨以此片献给所有牛只,
和为养育儿女受尽苦难的父亲。”
《牛铃之声》是由李忠烈执导、崔元均、李三顺主演的纪录片,于2009年1月15日在韩国上映,记录了性格敦实的老农与相伴30多年的黄牛之间的故事,该片投资极小,却获得了1.2亿美元的营收,是韩国为数不多的经典纪录片。
据传,这部纪录片是导演李忠烈产生自杀念头后拍摄的,借由影片的上映,他重新找回了自我。
《牛铃之声》拍摄期间,原本被兽医预估只剩一年寿命可活的老牛,竟硬生生活了三年,年满40周岁——使制片成本爆增,投资者吓退、摄影师跑路,最后仅剩下李忠烈一人身兼导演、录音、摄影三职,终于完成历时三年的拍摄。
老牛去世后,老农小心翼翼摘除陪伴老牛一生的鼻环和牛铃,手握鼻环和牛铃,沉默地坐在树下一言不发,对着斜阳闭上眼睛——直到微风吹过,牛铃叮当作响时,如碎镜重圆般猛然睁眼——那混浊苍老的眼睛折射着泪珠的晶莹,犹如重磅炸弹直击心底,直击人心底最脆弱柔软之处,令人久久不能畅怀……
其实,《牛铃之声》所揭示的绝非农夫与牛深厚情感,或者所谓“养育之恩”、“现代社会的冷感”、“夫妻”……这些陈词滥调已经完全失去了“阅读”记录片的意义,导演李忠烈并非一个深刻的思想家,他只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煽情了恰当的人群。
鲁迅先生的书读过很多,今天就以老先生的一些警句来剖析一番。
番一:
《娜拉(nuo)走后怎样》,是鲁迅先生《坟》里的一篇,娜拉满足地生活在所谓幸福的家庭里后觉悟到:自己是丈夫的傀儡,孩子们又是她的傀儡。她于是走了,只听得关门声,接着就是闭幕。鲁迅先生敏锐地察觉到,当娜拉出走后有两个结果:一是回来、二是饿死。
《牛铃之声》中老牛的结果也只有两个一是被卖掉、二是继续做老农的傀儡。
问个问题:您是牛还是老农?
其实在所有观看纪录片的人,都下意识将自己当成牛或老农,所以泪点不同感觉不同,只是自己没有察觉而已。
譬如有人在老牛被摘下铜环时流泪,您觉得他或她把自己暗喻成了什么?
《娜拉》的背后不只是鲁迅的哲思,还有更深刻的一层,在人类社会何人不是傀儡或被傀儡?!很多人的悲哀来自于被傀儡,岂不知那个牵绳的人自己头上也吊着一根弦儿!
在韩国,城乡差距、生存压力、时代变迁、道德传统……这些冷酷的矛盾,与我们一般无二,问题是:您是不是娜拉?
谁又不是?
番二:
《论雷峰塔的倒掉》:“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在您欣赏这部记录片时有没有思考过:这纪录片中有几多虚伪?那些是摆拍?那些是设计好的台词儿?
当老农的儿女们欢聚一堂,和老妇人一起建议老农把老牛卖掉时,您有没有想过:假如是设计好的台词儿,这是有多虚伪?假如是根本不在乎旁边有人拍摄,这是有多冷漠?亦或两者都有些吧,这是有多无奈?
很多年后,再重温周星驰的《喜剧之王》,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哭着哭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就哭了”这句话。
人生“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恩怨情仇生老病死”,十六个字走一遍,您和我的人生也就走到了尽头:所以您根本不必在意,“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任何大勇大义之人必然是大彻大悟之人,等老了悟了,一切就通了。
悲剧喜剧有什么区别?——根本就没有啊!
番三:
鲁迅先生在《自题小像》中说道:“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际,文人偏要装做粗人,玩什么'荷锄带笠';农夫则在柳下捧一本书,装作'深柳读书图'之类,就要令人肉麻。”
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细腻的情感,您和我都一样,在这一点上众生平等。特别厌烦的是御用文人捧臭脚,弄出做作的伟大情怀,更反感明明一无是处的滥字到处题,真心觉得一切顺其自然才好。
当然,我们所要谈的是抑郁,总感觉抑郁与矫揉造作有共通之处——背后同样是虚荣、物欲、焦躁和恐惧。
言归正传:《牛铃之声》滥情无可质疑,毕竟所谓的“纪录片”也是要卖的——从抑郁到重生,导演李忠烈经历了人生的剧烈变化——特别是经历了事业的巨大成功。
于是,抑郁被治愈,原来抑郁是被物质世界治愈的——精神疾病与物质竟然紧密相关。
古往今来,最美的抑郁美人儿是林黛玉,李清照写的阴郁反而是个铁血的女汉子;最帅的抑郁青少年是潘安,隋炀帝恐怕得往后排排;最帅的抑郁权贵必须是周瑜,被阴险的诸葛村夫嫉妒而弄死。
您看:原来抑郁古已有之,今天看来不算啥啊!但是古人就没那么多讲究,抑郁的潘安不接果子一样在家安逸的很,抑郁的周瑜没吐血之前也屡败屡战潇洒的很……
其实,谁都知道现代社会压力大,抑郁这东西谁都或多或少有一点儿——问题是您和我都得弄明白一件事儿:咱们都是碳水化合物!真正需要补充的也就是碳水化合物!躺那块地方就算您是陈抟老祖,也绝对不需要超过4平方!
抑郁:源于您物质追求的完美度——
想明白了之后,您还觉得有什么值得焦虑的吗?
2. 一对老人,一头老牛-----2012年韩国纪录片《牛铃之声》
一对老人与一头老牛,于无声的岁月中,共同织就了一幅生命的画卷。在这幅画中,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对生活最真挚的热爱与坚守。
故事从2012年的韩国影坛开始,一部名为《牛铃之声》的纪录片悄然上映。影片聚焦于崔益钧老人、妻子李三顺及陪伴他们四十年的老黄牛,三人共同生活在一片土地上,生活简单而又朴素。
崔益钧老人在八岁时因脚疾,无法正常行走。即便如此,他仍每日清晨驾牛去耕田,傍晚再赶牛回家,无论风雨,他都将生命献给了这片土地。老人的一生,仿佛紧紧地缠绕在这片土地上,吃饭、睡觉、耕地,成为了他生活的全部。
当地有一种说法,牛若不干活,五年便会死去。然而,老人的想法很简单,他希望与老黄牛共同生存,共同劳作。即使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他仍坚持要“死在田里,继续工作”。
在田间,老黄牛走在前面,艰难地深一脚浅一脚,老人则弓着背紧紧跟随,虽然瘦骨嶙峋,但他依旧坚持着。他自嘲说,如果换成他,早已放弃。然而,老人深知,老黄牛是他的事业,唯有对它的深情,妻子李三顺最懂。
老人固执地拒绝在田里喷洒杀虫剂,因为他坚信,那样做会让老黄牛活不成。老牛年老后,常受另一头牛的欺负,但只要老人在身边,它从未受过委屈。老人骄傲地说,这头牛有灵性,即使走得慢,却能躲开车辆。有一次,老人赶着牛车去拉柴,在车上睡着,醒来时,老牛已平安地将他和柴火带回了家。
随着时光流逝,老牛终于走不动了,老人也逐渐变得衰弱。在巨大的压力下,老人最终将老牛牵至市场,然而,老牛的价值并不高。老人深知,只有这样,老牛才能暂时留在自己身边。当有人提出宰杀老牛时,老人坚定地拒绝,并倒上了它最爱的米酒,夫妻两人静静地坐着,说不出话。
在老人心中,这头老黄牛不仅是他的事业,更是另一个自己。它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结局,眼中流下了泪水。最终,瘦骨嶙峋的老牛离开了人世,被永远埋葬在黄土之中。
两位老人看着老牛被埋葬,老人自责地说:“我怎么也无法让它站起来。”他将老牛最爱的铜铃倒在地上,与妻子一起呆坐在地上,陷入了沉默。
妻子李三顺虽然嘴上抱怨老人对牛的过分宠爱,但她也深深懂得老人的固执与深情。她对老人说:“你若走了,我也会跟着你去。”当老人病重时,她坐在床边,低声安慰着老人。
老牛的去世,让两位老人感到无比的悲痛。她看着院子里堆积的柴火,感慨道:“没有一头牛能像他那样,一辈子背负这么多柴。真的很感谢他,让我的老头儿有这么多柴可以用。”
在这个几乎被遗忘的小山村,三个暮年的生命平静地相依相守,他们之间的关系,仿佛是一个生命体的三个分身,共同等待死亡,同时认真地活着。
影片中透露的信息,让人深思。相依为命的两位老人,其实有九个子女。他们的子女们在家中享受着富裕的生活,却忽略了父母的衰老与付出。老人守着老牛,老牛守着老两口,他们之间的深情,或许才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牛铃之声》的拍摄,不仅是对生命尊严的尊重,也是对生活意义的深刻探讨。它教会我们,即使在生命的尽头,也应坚守对生活的热爱,珍惜与亲人共度的每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