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影评人“亵渎电影”微博发文称“张艺谋已死”,你怎么看“亵渎电影”与乐视CEO的微博大战
还有,《长城》这部电影作为一部商业片,真的就已经糟糕到诅咒导演死这么严重了吗?
批判张艺谋仿佛成了一件政治正确的行为,身为影评人,仿佛不骂两句就跌份似的。
商业电影难道天生低艺术电影一头?从商业电影这个维度来评价,它到底怎么样?
影评人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噤声了?你永远无法忽略商业电影的受众群本来就是大众。
『贰』 求一篇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影评
1996年由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出品的影片《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根据莎士比亚的同名悲剧改编的。原剧中的故事发生在意大利古城维洛那,而电影中的维洛那却是一个繁华热闹的现代都市。影片中的加油站、汽车、高楼大厦这些现代文明的标志,无不在提醒观众,电影中的“维洛那”实际上就是自己生活的当代社会。片中惊心动魄的枪战,警用直升机,带霓虹灯的十字架,更让人们几乎忘记了这个故事本来是发生在400多年前的意大利小城。
影片借用了原著的故事框架,表现的却是现代都市青年速配式的爱情及其矛盾性。影片属于后现代主义电影的范畴,在风格上,影片借鉴了许多美国类型片,如警匪片、惊险片等的表现手法,尽管这些类型似乎与莎翁笔下的那个爱情故事在风格上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但它们恰恰都是20世纪90年代的青少年观众非常熟悉而感兴趣的。一部影片往往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影片的这种借鉴除了能从一个侧面提醒观众注意这部影片诞生的那个时代特色,同时也强化了导演所企望达到的效果:影片不是单纯的莎士比亚悲剧的翻版,而是在一种新的场景中对莎剧的全新释义。
对于这样一部改编自经典又极大程度地背离了经典的另类电影,有些观众纯粹是抱着好玩的态度去观赏的,作为一种文化消费方式,这无可厚非。可能还有些人觉得导演有些“恶搞”,是对神圣经典的亵渎,这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今天看来未免显得不够大度,对此,我们也没有必要去严词反驳,毕竟对任何一部作品的读解都会有正反两方面的观点,更何况,该片本来就不是以还原名著为目的的,它表达的只是导演对原著的另一种理解和阐释。
『叁』 求电影《特洛伊》的影评。
《特洛伊》:走下神坛的悲壮史诗
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文明,《荷马史诗》则是古希腊文学艺术中的瑰宝。作为世界文明的源头之一,这一伟大作品一直启迪着后人的智慧与想象;5月14日公映的好来坞电影《特洛伊》,是对《荷马史诗》的最新一次致敬。
与以往“忠实原著”的改编作品不同,《特洛伊》对《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部分作了大幅度修改,去除了所有的神话色彩,将一场人神之间的混战,变成一部完全以人类为主体的、关于战争、爱情、英雄与传奇的悲壮史诗。
和原著一样,《特洛伊》的故事也是以希腊第一勇士阿喀琉斯(Achilles)为中心。影片一开始,就塑造了他的“战神”般的形象,同时表现了他与当时希腊最强大的王阿伽门农(Agamemnon)之间的矛盾。接下来,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盗取海伦(Helen)和大举围攻的故事了。鉴于《伊利亚特》在特洛伊主将赫克托尔(Hector)死后就结束了,《特洛伊》剩下来的情节就参考了《奥德赛》的开头部分以及其他古希腊传说,最终还是以阿喀琉斯的命运为终结。
除了隐去神话色彩外,《特洛伊》还对《荷马史诗》故事中部分人物关系和情节作了修改。例如原著中阿波罗神庙祭司之女克律塞伊斯与阿喀琉斯的女俘布里塞伊斯(Briseis),在电影中就变成了同一个人,帕特洛克罗斯(Patroclus)由阿喀琉斯的好友变成了表弟,而阿伽门农在电影中的归宿也要比原著中更戏剧化得多。此外,在原著中,特洛伊之战持续了十年,虽然《伊利亚特》以阿喀琉斯的愤怒开始,只集中描述了其中最精彩的51天,但对一部两三个小时的电影来说,过于细节的描述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此,特洛伊之战,在电影中看起来也就是两三天的事。
这种取舍与改动,在我看来是成功的,是符合电影的叙事特性与节奏的。历时十年的战争,电影并非没法表现,只要几个简单的字幕就行了;但是,剧情电影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应当在于情节的连贯与紧凑,尤其是对于这样大制作的商业电影而言,突出原著所表现的主题、而不是斤斤计较于虚构的时间细节,才是把握原著神髓的正确方式。从这一点来看,我赞赏影片的叙事节奏。影片开始十五分钟内,就交代了一场最伟大战争的起因和主要人物关系与性格,却并没有露出仓促急躁的痕迹,显示出编导优秀的控制能力。电影的开头,使用的是典型的“先声夺人”的手法,阿喀琉斯的勇猛无敌以及自负散漫给人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这样一来,观众就很容易理解其后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了。
作为一部85%时间里表现战争过程的将近三小时的电影,而且又是线性发展的情节,《特洛伊》居然没有我想象中的沉闷或过分;恰恰相反,影片的不少场景,都强烈地吸引了我。更为难得的是,它不仅是吸引我的“目光”,而是吸引我的“心灵”:尽管我已经对《荷马史诗》的故事烂熟于心,但在观影过程中,我仍然对帕里斯(Paris)的不负责任感到出离愤怒,对赫克托尔的忠诚与无奈感到无比痛心,对阿喀琉斯的个人悲剧感到同情与悲哀……
可以说,《特洛伊》不仅仅是复活了《荷马史诗》所表现的主题,还使得这些主题更容易被普通人理解。原著中人物的命运无常以及相应悲剧,还可以说是人被百无聊赖的众神玩弄于股掌之间;但在本片中,正由于抽离了所有的神话因素,人物的命运变得完全由人物各自性格与环境驱使;因此,原著中需要借助“神的安排”所表现的种种转折,无一不深深烙上了人性的印记。原著中带上了神意的人的脆弱、贪婪、勇敢、忠诚,也终于可以现出“原形”。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将高贵的艺术史诗庸俗化了,但是我认为,只要让更多的人更能理解人类自身,那这样的“庸俗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肆』 豆瓣电影评分,让我如何再相信你
正在全国上映的贺岁档3部国产影片《长城》《摆渡人》《铁道飞虎》,都正面临巨大的舆论风波。
先是《长城》上映后,微博大号“亵渎电影”践踏评论底线,发布“张艺谋已死”进行恶意人身攻击,引发口诛笔伐;后有豆瓣为《摆渡人》恶意刷一星事件,再次掀起轩然大波。
虽然这些影片确实在艺术质量上尚存缺陷,但不可忽视的是,个别大V、公众号为博眼球、圈粉丝、流量变现等目的,发布恶意的、不负责任的言论,严重破坏了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
进入互联网尤其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诸如豆瓣、猫眼等一批网站密切对接观众、为观众提供上映新片信息、观影指导和购票服务,在推动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今年岁末贺岁档市场到来之后,豆瓣、猫眼对于3部主打档期新片的评分,则令人大跌眼镜。
以12月27日19点左右的评分来看:
在豆瓣上,《长城》评分5.5分(101551人评价);《摆渡人》4.4分(43311人评价);《铁道飞虎》5.7分(12623人评价)。
在猫眼平台,《长城》观众评分8.4分(40.1万人评分),专业评分4.9分(45人评分);《摆渡人》观众评分7.8分(10.9万人评分),专业评分4.9分(22人评分);《铁道飞虎》观众评分8.5分(5.9万人评分),专业评分5.2分(21人评分)。
在这些低评分的渲染下,不少观众对贺岁档国产影片大失所望,甚至因此拒绝观看国产影片。但事实上,这些评分是否客观?评分形成的背后又暗藏怎样的玄机呢?
豆瓣电影评分,让我如何再相信你?
截至12月27日19:00,在豆瓣上,共有4.33万人评价《摆渡人》。其中,40%网友给出1星,22%的网友给出2星,21.8%的网友给出3星,9.6%的网友给出4星,6.6%的网友给出5星。
关于豆瓣网的评分机机,豆瓣网创始人杨勃曾解释:“比方说一部电影有42万用户打分。我们的程序把这42万个一到五星换算成0到10分,加起来除以42万,就得到了豆瓣评分。这个评分会自动出现在豆瓣各处,中间没有审核,平时也没有编辑盯着看。每过若干分钟,程序会自动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见包括进来。”
然后,《摆渡人》23号零时开始公映,影片片长128分钟。可在影片第一场排片放映还没有结束之前,豆瓣就出现了上千个1星评分。更为蹊跷的是,一些高权限真实账号的4星、5星的评分“被”消失,1星却完整被保留,总共有200-300条电影评论被清理且封号。
『伍』 征求10篇经典电影的影评,500到600字。
泰国《爱在暹罗》(建议看186分钟版)
导演:《暹罗之恋》由泰国年轻导演Chukiat Sakweerakul执导,他大胆起用年轻的新演员,经过四年筹备所打造出的一部围绕着生命与人的爱情故事。
演员:
Pchy(演MEW):一个虚拟的人物要有生命 必须有人愿意用自己的真实时光去交换 你把你的一段年少时光献给了mew 换回了mew永恒的生命。由于他在《暹罗之恋》中的突破性表演,07年被提名为泰国国家电影协会奖最佳男主角。Pchy是这一奖项上历史上最年轻的提名人。
马里奥(演Tong):是一位中德混血儿2007年在电影《暹罗之恋》中担任男配角,为此获得了2008年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男配角的提名。更在泰国电影节获得一座最佳男主角奖座。
剧情简介:
影片围绕Mew和Tong的成长和感情展开,也呈现了Tong的家人因为姐姐失踪而遭受的痛苦,爱情、亲情、友情等人类心灵相通的各种情感,始终是影片的关注焦点。 电影着重展现的就是一个懂得爱、学会爱、坚定爱的过程,电影里的每个人人的经历不尽相同,但他们最后都领悟到了爱的深意,找到了正确的爱的方式,至少这种方式和最终的决定对他们自己来说是坦然的。
《爱在暹罗》主题的三次递进:
第一次出现主题是借缪的内心独白,实际上是提出了问题让人思考:“如果真的爱一个人,可以接受他的离开吗?离开了又真正能够释怀吗?没有爱,我们还能活下去吗?”实际上都是围绕着爱给人带来的痛而发问的,离别的痛苦是因为爱,寂寞也是因为爱。这是硬币的反面。
第二次主题展开就是“只要有爱,就一定有希望”。实际上是回答了上面的问题,因为有爱,支撑着我们活下去,爱带给我们希望。这是硬币的正面。
最后一次就是准姐的离开留下的那封信,导演借准姐的口吻给出了完整的答案,那就是——爱使我们可以彼此搀扶着活下去,但爱有时也带给我们伤痛,我们也会因爱范错误,但即使这样,也这总比没有爱强。生活给了我们很多机会,犯过的错误可以改正,离别了还能重逢,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因为有爱。
影片中小木偶的秘密 :
鼻子掌管呼吸,是生命的动力 故象征"爱" 故事开始的时候,MEW和Tong丢失了寓意"友爱"的鼻子 暗示后来彼此的分别 此后的分离使这种"友爱"在彼此的心中渐渐升华 多年之后的邂逅,友情已经变为"爱情" Tong曾经尝试买那个鼻子 却受到女友的干扰 暗示爱情的波折以及其内心的斗争 后来在Ying的帮助下Tong终于入手了新的鼻子 又为后来Ying撒手将Tong送给自己深爱的Mew做了铺垫 结束的时候,Mew终于从Tong那里重新得到了新的鼻子 小木偶似乎终于完整了 但是新木偶鼻子的尺寸和原来的木偶不合 寓意他们终究不能在一起 故Mew的哭泣 既包含找回爱情的幸福,又蕴涵相爱却又要分离的无奈 商店里的少了鼻子的木偶,又暗示着等爱归来的TONG。 小木偶贯穿影片 为时空穿梭之际第一个出场之物,又是电影结束之际最后一个谢幕之物 导演手法的高超以及电影的深度令人叹为观止。
『陆』 大家都是怎样看待豆瓣电影评分的
豆瓣作为国内影响力最大的影迷聚集地,可以说的确代表了大多数影迷的态度。评分这个也是根据影迷观影后的感受来合理打分的,虽然不排除少数观众的个人恶意作假评分外,还是非常说明问题的。就拿最近最火热的《爱情公墓》事件来举例,也许电影本身的口碑和质量并没有低到豆瓣所描述的2.8分,但是由于前期《爱情公寓》电视剧恶意抄袭美剧《老爸老妈烂漫史》《老友记》,并且剧组毫无道歉的心意,并同时利用影迷怀旧情怀消费观众,造成了影迷朋友们一致的恶评,凶猛如潮水,一度可能打破豆瓣有史以来的2.1分的最低分。
『柒』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影评
《肖申克的救赎》毫无疑问是一部好片子,没有动作,没有特技,甚至没有美人,却依然能深深打动观众,并且历经十几年而魅力不减。它靠什么吸引我们? 有人说是因为它反映出了“人性之韧”。确实,用一把小榔头,近20年的时间,在人身控制极为严格的法西斯式监狱,挖出了一条逃生的小隧道(或许叫敲凿出了一条小隧道更合适,那个榔头实在太小了)。这难道不是体现了人的韧劲吗? 不过我觉得这个情节明显是戏剧化的,这只是导演在情节安排上的需要,这样的结尾只是为了反映安迪的“自我救赎”最终成功了,否则整个情节和主题难以为继。所以有人认为,《肖申克的救赎》反映的其实是“希望”对于人是多么宝贵。是的,片中直接讲到希望的地方就有很多。比如安迪在逃狱后给瑞德的信中所说的:“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或许这正是作品和导演想告诉我们的。“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这句话已成名言。 对我来说,《肖申克的救赎》打动我的地方不仅于此。 先说说我对影片中人物的看法。一个鲨堡监狱,里面的囚犯和官员,似乎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众生相。 典狱长诺顿高高在上,平时道貌岸然,对圣经倒背如流,实际上攫取利益时不择手段,残酷、阴险而贪婪。狱警长海利和其他警员,凶狠残暴,充当诺顿的打手,草菅囚犯的人命。他们是不是象极了我们现实中的掌权阶层?我称之为鲨堡这个“小社会”的统治者。 囚犯中也有不同。除了主人公安迪之外,瑞德(Morgan·Freeman)当然是关键人物,我认为他是整部影片的线索:其实,整部电影中对白不多,影片很多想展现的东西都是通过瑞德的独白说出来的,其中多半都是瑞德对鲨堡生活的反思总结和他对安迪的解读。 瑞德是一个睿智的人,他在鲨堡混得非常好,犯人们的需求“没有他搞不到的”。他的智慧也洞悉了鲨堡生活的本质,他对安迪说:“在鲨堡,希望是一个危险的东西”,这是智者之言。放在我所处的环境中,人们一定会说“瑞德同志非常成熟老练”云云。但是,和现实中的那些所谓“智者”一样,尽管瑞德看清看透了鲨堡的本质,但他没想过去抗争,更不用说是影响和改变别人,他只是顺应鲨堡的规则以求自保。直到安迪出现,改变了他,并最终引导他走向了自由彼岸。 汤米,影片主要人物中最晚到鲨堡的,他和安迪一样,对生活充满希望,并在安迪的帮助下为之努力,可是他年轻幼稚不懂自保,结果在即将获得成功的时候,因为知道了安迪被冤的真相而被诺顿和海利谋杀。 博格斯三姐妹,瑞德说他们是“禽兽”,是鲨堡这样一个环境中“培养”出来的鸡奸狂,我们可怜的主人公安迪数次惨遭其毒手。博格斯他们虽然不是鲨堡统治者的一分子,但他们是统治者威胁其他囚犯的工具。在汤米被诺顿和海利谋杀之后,安迪拒绝为诺顿洗黑钱,诺顿就曾以此威胁。但博格斯最终也是因为欺负安迪,影响了诺顿和海利们的贪污而被打成废人。 当然还有图书管理员布鲁克斯,这是最让我震撼的一个角色。老布的一生,深刻反映了“体制化”下人的一生。在鲨堡度过了大半辈子,终于被假释,获得了自由,可一旦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他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有了身体的自由,但其实他的灵魂早已被鲨堡扼杀,属于他自我的世界已经被压缩到了最小。最终他只能选择从这个已经完全不属于自己的世界消失。为什么要安排老布这样一个人物呢?我觉得导演是想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安迪出现,老布就是瑞德和其他绝大多数囚犯们的未来。他是不是也象我们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人的未来呢? 而安迪(Tim·Robbins),我们的主人公,他是一个真正的人。“It takes a strong man to save himself,and a great man to save another。”瑞德可以说是一个“Strong man”,而安迪则是一个“Great man”,他救赎的不仅是自己,他也尽一切努力拯救囚犯们的灵魂。实际上整部影片关于他挖隧道逃生的情节是惜墨如金,以至于安迪逃走那一幕让我感觉相当突兀,这说明神乎其神的逃狱并不是影片的主题。而且瑞德告诉了我们,安迪在挖好地道之后并没有立刻逃走,他最终离开是因为汤米的死让他看清了诺顿们的残忍无情,看清了自己并没有能力救赎其他的囚犯。也就是说,尽管安迪已经做好了逃狱的准备,他也没有马上逃走,虽然他有拥抱自由的极切渴望——在他逃出鲨堡之后站在小河里拥抱风雨的那个俯视镜头相信观者都会印象深刻——但他仍然留在鲨堡帮助那些“无希望的人”。影片主要就是在这方面进行描写,我想这也是影片叫《肖申克的救赎》而不是《安迪·杜佛瑞的救赎》的原因。 安迪利用自己的特长为诺顿们洗钱,为囚徒们争取着不多的权益和精神空间,比如当安迪头一次利用理财特长为海利做事时,所要求的只是让海利请难友们喝酒,他自己不喝,微笑着看着瑞德和赫伍他们喝,别人都不懂安迪为什么这样做,瑞德明白,因为那一刻安迪让他自己和别人都享受到了自由的感觉。 再比如建设监狱图书馆、教汤米识字和帮助他考试等等。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利用监狱广播为众人播放《费加罗的婚礼》那一幕,那个情节非常恰当地体现出,安迪的救赎确实对鲨堡众囚颇有意义,而安迪也是一个真正的救赎者。特别是,当诺顿和海利们站在门外向安迪发出警告的时候,安迪却面带微笑地把留声机的音量调到了最高——可怕的惩罚就在门外,但是安迪没有退缩。这是真正的勇者!一个伟大的人!以至于我有这种感觉,安迪来到鲨堡压根就不是作为囚犯去的,而是作为救赎者去的。 写到这,可以回答以下问题了:《肖申克的救赎》到底是什么如此打动我?又为什么如此打动我? 首先,是“institutionalizing”对人性的摧残。片中多处对此有篇幅或长或短的提示。长的如老布这个角色,短的如瑞德的只言片语,他在假释后,不用向谁报告请示就能WC了,但他甚至因此而不习惯,“一滴尿都挤不出来”。再有象其他犯人,对于安迪所做的事,比如让海利甘心请犯人喝啤酒,放歌剧给犯人听,甚至每一个和狱方对话的情景,都是其他犯人津津乐道的谈资,他们觉得安迪的所作所为真是难以想像的。这样的情节,让人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作品。 其次,我认为这部电影主要就是在回答“面对‘institutionalizing’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而作者把所有我认为正确的答案集中在了安迪身上。有四点:
首先,对人生要保有希望,永远不弃。前面说到了,安迪在逃狱后给瑞德的信中说:“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还有一个情节我也觉得说明了这一点,再进鲨堡的前几年,安迪遭到莫格斯三姐妹的十几次毒打和轮奸,但是在这样的黑暗生活下安迪并没有沉沦,他能做到,唯一的解释就是,安迪心中获得救赎向往自由的信念在不断的给予着他希望。(连理想和希望都没有的人,只是一堆行尸走肉,不管他富可敌国还是贫无立锥。)
其次,要有足够的勇气。安迪首次面对海利时;面对莫格斯们的侮辱时;特别是为犯人们播放歌剧时,做这些事中的每一件都面对着生死考验,但他毫无惧色,没有勇气怎能做到!(有理想而无勇气,那这理想几乎等同于无。)
第三,要有坚持行动的毅力。用一把可以藏在书中的小榔头,用近20年时间凿出一个逃向自由的隧道,没有毅力是绝对不行的。此外,坚持六年如一日的写信给州议会争取拔款,为犯人们建图书馆也是片中着墨较多的反映这一点的情节。(没有毅力和恒心的人,最高的成就只能是梦想家。)
第四,就是要有行动的智慧。这一点不必多说,相信看完全片,你会在心里赞一声安迪的才华和智慧。他的计划宏大而完美,安迪之所以能完成救赎并处罚诺顿与海利们,靠的正是他的智慧。(有勇气、有毅力,却没有智慧,那最终的结果往往并不是成功而是挫折和失败。理想仍然可望不可及) 1994年的奥斯卡太强了,《低俗小说》、《四个婚礼一个葬礼》、《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如此之多的强片。《阿甘正传》最终成为最佳影片,但如果让我选择得奖者,我更钟意《肖》片。因为,我认为《阿》片固然好,但更多是体现了美国的社会特点和美国人的价值理念,换句话说,它更像一部美国的“主旋律”影片。而《肖》片,它所反映的“体制化”(institutionalizing)问题,对于中国社会更有意义。我对影片中的那段话,“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First you hate them,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Enough time passed,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That'sinstitutionalizing。”,极有共鸣——这个可怕的过程正是我一直以来极力避免的。我不是生活在监狱中的囚犯,但我是不是其他某种形式的囚犯呢?救赎对我而言,恐怕也不能只是说说而已。
『捌』 求电影《修女也疯狂》的影评,急!!
《修女也疯狂》传统与现实的抨击 当人们对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厌烦时,当人们对眼花缭乱的科幻电影反胃时,好莱坞这台造钱机器又开始寻觅新的调侃对象,不幸,庄严肃穆的宗教似乎成了新的票房奇迹。 不能不说电影在逻辑上存在着致命的错误(有哪个SB黑社会老大会在杀人后和女友说着些不着边际的P话?),但导演既然有勇气将教堂的静谧气氛变得如此光怪陆离,必定在其他方面有过人的造诣。 对,就是导演将镜头对准了街头青年的那种缺乏信仰,缺乏方向的美国平民。在金钱的世界里,道德似乎成为了人们赚钱、放肆生活的绊脚石,面对教堂的圣母和耶稣,我们不再和上帝倾诉自己的原罪。 这就是当今社会对于信仰的冲击,当嬷嬷用一种充满圣洁口吻的语气说出自己向往做一名修女时,冥冥中,曾经毫不情愿躲在修女院的戴纳斯也禁不住有了些许的感动。 禁锢在上帝周围的修女们,也向往着墙外的花花世界,但我总觉得,让如此单纯的修女们接受这个世界,似乎太仓促了。望着那个胖修女天真而又毫无顾忌的大笑、在酒吧自恋般地翩翩起舞,我衷心地希望,自己也能有她那样纯真般的思想。 我们自己可能永远也做不到像她那样的innocence,因为这世界在变,上帝要接纳善良的牧羊,不能依赖以往那深不见底的教堂的神圣氛围,只有打开大门,才能吸纳那早已脱壳的灵魂,才能救赎早已枯泽的心灵。 其实改变自己很容易,改变的过程也不像自己想像的如此不堪忍受,当修女们剪断铁丝网,擦去墙上那些涂鸦时,我们关注的还是孩子们那灵动的笑容;义务为孩子们建立一个托儿所,是让孩子们感受上帝那博大仁慈的爱。 也许有人认为用酒吧歌手式的唱歌方式是对上帝、对信仰的亵渎,但在这个功利的社会,又有谁会在乎毫无生气的修女合唱团那古怪的、甚至是难听的颂歌?改变,也许,就会让我们多一些虔诚的信徒。看,当崭新的修女合唱队高歌《I will follow him》时,那教堂,充满了生气和阳光,这,才是上帝所需要的。 美国是一个信仰基督的国家,即使十恶不赦的暴徒,也不敢枪杀一位身穿修女服的假修女,这就是道德的约束,在这样的喜剧电影中,美国人似乎也不忘作一次最最朴质的教育。当一群修女围住一名机师请求送往拉斯维加斯,并用那虔诚的祈祷来感化他时,除了搞笑,似乎更有些什么深层次的东西。也正是由于这些东西的存在,本片没有成为无里头电影。 很佩服whoopi goldberg,演技出众,歌声也真的很美妙,她的嗓音真正诠释了酒吧女郎的那种俏皮和性感,而片末的 I will follow him在大气的同时,也有那么些许颂歌的味道,正是这种传统与现实的妥协与融合,造就了这张原声大碟的成功。在钢琴,小提琴这些古典乐器中,仿佛音乐与信仰,一起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人们的敬仰,得到了人们最最真诚的感悟,在这物化的世界,获得了重生。
『玖』 推荐本小说!
搞笑的:异世邪君、莲花宝剑、一块板砖闯仙界、仙界修仙、重生之灭仙弑神、史上第一混乱、神仙也有江湖、现代奇门遁甲、典型的:天辰、阳神、长生界、历史的尘埃、丛林巨蜥、尘缘、幽冥仙途、永生、圣徒、明日骄阳、残兵传说、亵渎、悟空传、狩魔手记、问镜。(都比较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