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激辩风云」向你展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黑人辩论家,国内的辩论简直弱爆了!
自奥巴马成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后,每年的奥斯卡提名影片也从此前矫枉过正的“白化”,开始渐渐“黑化”。自2013年那部对美国黑人解放历史进行深层解读的影片「为奴十二载」问鼎后,今年的第89届奥斯卡上,好几部为“政治正确”而存在的黑人阵容电影也都包揽了若干项提名,讲述黑人小男孩成长的影片「月光男孩」最终凭借独特的气质拿下小金人。
以黑人平等与解放为题材的影片并不少见,但基本来靠“嘴”维护公正进而改变周围社会环境的影片估计要属这部「激辩风云」(又名「伟大的辩手」)了。影片豆瓣评分8.4,一遍看下来会让你有一种迫切想要锻炼口才的欲望。
「激辩风云」是被誉为好莱坞黑人男星“一哥”的丹泽尔·华盛顿(DenzelWashington)的一部自导自演作品,在影片中饰演建立辩论队的教授马文·托尔森。片中充满威严与正气的演绎,恐怕连一度称为"好莱坞票房之王"的威尔·史密斯也望尘莫及。
事实上,丹泽尔·华盛顿本身在影视业的奋斗史,也算的上一个身为黑人的美国公民争取权利的抗争史了。此外,片中的几位年轻演员都有着完美的表现,如今也各自在演艺界混得有声有色。
影片取材于上世纪30年代美国德州的真人真事,由于政府继续实行种族隔离法律,使得美国黑人遭到了就业、司法、婚姻、学校等各方面不公众待遇,甚至像奴隶一样完全没有生命保障。
于是在一所德州黑人高校中担任教授的马文·托尔森,开始不断挑战着当时传统的游戏规则。用反叛的精神领导同胞维护权利,并在学校冲破层层禁锢成立了一支精心选拔的辩论队,用自己高人一等的语言天赋言传身教,希望有朝一日能为自己的同胞闯出一片“新天地”。
影片则以这只由四名黑人组成的辩论队作为主线,通过对成员中14岁小男孩辩手的一系列亲情和对同队女辩手的爱慕之情进行了细腻的刻画。并在亲眼目睹一些极端种族歧视时间后,最终克服心中的恐惧与不自信,在与哈佛大学高材生的辩论对决中,赢得了在场所有“白人”的掌声。
影片最振奋人心的部分,无疑就是最后一场与哈佛大学代表队的辩论赛了,论题为:非暴力不合作是否是道德的。正方的哈佛代表队引用了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影响下,印度反抗英国统治直至英国政府妥协,以及希特勒独裁统治等史实,来反向证明采取暴力反击行动的正确性。
随后,这个目睹父亲面对白人敲诈后只能低头,目睹黑人被当做牲口却只能忍辱接受的14岁小男孩,用精彩的反方结辩陈词将影片推向高潮。这段陈词没有引用大量历史数据,而是将黑人被医院学校歧视,以及还没审判就被处死等种种比历史更为深刻的现实作为依据,最后的反问更是听的毒毒心潮澎湃。(辩论赛现场视频,可关注公众号“金融毒舌女”查看)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看完影片,毒毒顿时发现国内的一些以“恶俗”为导向的演讲辩论简直扯蛋,并不单纯的讲求以理服人,而是用一番慷慨激昂的吼来相互攻击+鬼扯。很没风度不说,到最后甚至还有点低俗,要不是现场观众围观恨不得都能拿刀插死对方辩手。
就拿一度被捧上天的“马佳佳演讲视频”来说,若是把她的演讲词同传给美国人,估计下场会跟赵本山表演卖拐效果差不多。也正是这种像没有接受过教育一样的“文盲演讲”模式,使得国内一些大学生在辩论的逻辑与方式上逐渐走向“网红型”,甚至迷途不知返。
而美国的辩论演讲培训则是从小学就被当做一门必修课来抓,不管是仪态还是用词的专业性,都能自始至终印证着良好教育的结果。就像影片中小男孩最后的辩论表现,在如此不公平的背景下,你甚至可以从某些用词中听出他内心深处充斥的压抑与愤怒,但在语言与态度上却依旧能始终保持平和与清醒。
话又说回来,国内辩论赛的视野格局也与国外有着明显差别,美国更多的是针对诸如“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种跟历史、哲学、政治相关的命题展开辩论。再来看近几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国内部分的辩论题,大多是人造美女可以参加选美比赛,家长不可以查看未成年子女的个人信息,男生比女生更适合创业等拒谈国事且娱乐性十足的题目,而很少从本质上或是深层次角度出发命题。
这种柴米油盐、云山雾绕的话题,显然也不存在什么对国家命运以及对政治的思考,更不需要大量阅读素材文库或是彻夜准备。单单靠一些所谓对金钱与爱情的思考,外加释放过多荷尔蒙来展现所谓的激情便可。而这种命题本身,也间接造成了在辩论赛场上出现的鬼扯、情绪失控等一系列看起来有些病态的陈述方式。
你们应该庆幸,我选择了后者
毒毒对小男孩的最后一句辩论词印象很深“不公正的法律就不能算是法律,我有权利,甚至有责任去反抗,是用暴力,还是用消极抵抗?你们应该庆幸,我选择了后者!” 这段精彩的辩论无疑给了那些像男孩父亲一样精通6门外语却因被歧视太久而觉得自己猪狗不如的黑人极大的信心,致使他们内心深处追求平等与自由的愿望开始复苏。
影片中的事件可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其实历史上不公正的事情屡见不鲜,但解决争端还是需要理性合法的手段。尤其像面对种族问题这么严重的不公正问题时,通过暴力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办法显然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从古至今的战争都只是一项害人害己的手段,而真正解决问题的往往还是靠战后的谈判。
强者文化与弱者文化
美国虽然一直被诟病历史短没什么文化沉淀,但却从开始建国起就推崇着强者文化。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对顶尖的人才向来有着很大的包容性,不论来自哪个国家都一样会给予最好的待遇。对佼佼者展现突出的一面时,甚至会给予真诚的掌声和公正的评论。
尤其是种族歧视如此严重的上世纪30年代,其实白人评委完全可以抱着嘲笑的态度吹黑哨,压制或是忽视这个未来很有可能被点燃的“火药桶”。但是,影片中辩论赛现场的白人听众依旧会集体起身为黑人小男孩的精彩发言鼓掌,作为培养白人政治精英的哈佛大学甚至将奖杯颁发给了主张不合作的黑人对手。
而中国强调的是一种弱者文化,一些不幸或者生活悲惨的弱者用“辛酸感”来赚取旁人的怜悯与钦佩。而一些有钱、有能力甚至长相姣好的人,反而会因太过于“强大”而被黑的很惨。这种价值观导向所带来的的“潜规则”也致使国内的事业变得相当难做,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形成一种“旁大款”的氛围。就好比现在的投资圈,想的不是自己如何强大,而是先把钱搞到手。
毒毒不想谈太多政治问题,但至少影片中的这场辩论赛改变了几个孩子的人生,进而也成了改变社会的转折点。而我们的大学生辩论赛,当那些辞藻华丽,题目炫目的“表演”结束后,又有多少证词可以成为国家启蒙的一部分,亦或是间接改变现有的生活呢?
『贰』 费城故事豆瓣评分
截至2023年8月21日,《费城故事》豆瓣评分8.7分。
《费城故事》是由乔纳森·戴米执导,汤姆·汉克斯、丹泽尔·华盛顿、安东尼奥·班德拉斯主演的剧情片,于1993年12月23日在美国上映。《费城故事》被称为好莱坞直面艾滋病的影片,至今在豆瓣仍保持着8.7分的好分数。
《费城故事》讲述了安德鲁因为染上艾滋病而被老板解雇,后来他在乔的帮助下为艾滋病人争取权益的故事。这部电影标志着好莱坞不再逃避社会现实。
1994年,汤姆·汉克斯凭借该片获得第4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男演员奖以及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演员。1995年,该片获得第37届格莱美最佳影视歌曲奖。
《费城故事》影片评价
在《费城故事》中,导演用客观、严肃、冷静的叙事风格向观众展示了一个艾滋病人的尊严以及他对生命的渴望。
《费城故事》不是一部教条主义的电影,影片没有通过喊出来的方式要求大众去尊重艾滋病患者,而是通过片中的剧情来展现艾滋病人争取个人权益的过程。该片也不是一部煽情的电影,影片中对于安德鲁之死的表现显出了一种超然的宁静,但是又饱含着深沉的爱。
该片的故事及其结局并不复杂,但它却向世人提出了一个与艾滋病人有关的道德问题。主人公的扮演者汤姆·汉克斯在片中的表现很出色,他逼真的形象令观众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