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影平台 » 电影独白豆瓣
扩展阅读
中国电影猫眼票房排行榜 2025-02-21 03:34:56
韩国青少年性犯罪电影 2025-02-21 03:29:49

电影独白豆瓣

发布时间: 2025-02-17 22:02:07

1. 豆瓣评分8.9《返老还童》:即便生命逆成长,也永不辜负

文/钟晴予

图/网络

《返老还童》是一部剧情怪诞的影片,延续怪导大卫·芬奇的一贯风格。该片改编自美国大文豪菲茨杰拉德的同名小说,豆瓣评分8.9分。

影片讲述了男主角本杰明·巴顿一出生便拥有80岁老人的形象,母亲因他难产而死,父亲视他为怪物,将他遗弃在养老院门口。他被善良的黑人女护工奎妮收养,在养老院长大,17岁时决定出海,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旅程。随着岁月的推移他逐渐变年轻,最终回到婴儿形态,在苍老的恋人黛西怀中安静离世的奇异故事。

本杰明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逆成长的命运没有影响他的心智,他带着一颗善良、温暖的心灵去对待这个世界。

《返老还童》以本杰明的感情为叙事线索。

开头由黛西让她的女儿读本杰明的日记。引出本杰明一生的故事。

黛西小时候去老人院探望祖母,遇到了和自己年龄相仿的本杰明。她湛蓝色的眼睛深深的烙印在了本杰明的心中。后来,本杰明17岁作为水手出海,途中遇到了英国贵妇伊丽莎白,她是一个有品位有见识的英国女人,有过很多有趣的经历。灵魂的共鸣让他们经常从深夜聊到凌晨,但现实告诉她,这注定是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于是伊丽莎白离开了。

当本杰明26岁时,回到家乡去找黛西,但黛西此时已经有了自己的生活。历经黛西出车祸之后,两人才真正走在了一起。之后他们有了一个女儿,为了不拖累黛西,本杰明变卖家产留给她们,自己选择离开。

十几年后,本杰明回来时,黛西已经有了丈夫,短暂重逢之后,本杰明再一次选择离开。直到黛西丈夫去世,收养所的人联系到黛西,她得知本杰明已经恢复到孩童模样,还患有严重的老年痴呆。黛西决定留在那里照顾本杰明,直到本杰明在黛西的怀中去世。

《返老还童》突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将自我追忆和自我描述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引发黛西的慢慢回忆,充分表现出黛西和本杰明的动人爱情,同时也展现出黛西在生命结束之际对爱情的无限渴望。

本杰明一生中遇到过很多人:风趣幽默的矮人、有着艺术家梦想的船长、会谈钢琴的老太太,还有决定与他相认的父亲。 这些人都带给他很大的影响,但我想谈谈这三个女人对本杰明的影响,以及他们的相处模式对当代亲情观、爱情观的启发。

亲生父亲一看到本杰明就选择把他丢掉,完全忘记了妻子的嘱托“给他一个容身之所。”也许是命运眷顾,奎妮无法生育,所以觉得本杰明是上帝带给她的孩子。

她形容本杰明“丑的像个旧便壶,但也是上帝的孩子。”

是奎妮,给了本杰明第二次生命。她给了本杰明一个名字,她照顾本杰明的生活起居,抚养本杰明长大,给了本杰明一个与他的外貌不违和的生长环境。

奎妮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 “你永远无法知晓未来。”

她在本杰明幼年时期一直鼓励他,对他说 “你和别的孩子不一样。”

我想,正是这样一位特别的母亲,才给了本杰明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从小就给他塑造了一个善良宽厚的品格。

中国的许多父母不同,奎妮会放手,当本杰明17岁决定出海时,奎妮没有阻拦,而是让他去经历生活。

许多父母哭诉自己和孩子没有共同话题,孩子一上大学就开始疏远自己,不给自己打电话.....这些问题的背后,是不是反映出了父母和孩子相处之间的问题呢?是不是因为父母把孩子捆绑的太紧了,给他规划了大半个人生,所以孩子想要逃离父母呢?

樊登脱口秀中,很多家长问到类似的问题时,樊登老师给出的方法和奎妮一样。去放手,没有家长干预的人生不见得会差。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

几年后,本杰明回来时,奎妮问“有什么宝贵的经历吗?见识痛苦了?也有快乐吧。”

养育孩子,不是单纯的把他养大,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要鼓励他、对他有耐心、给予他足够的爱。当他长大后,要懂得放手。让孩子见识痛苦,见识快乐。

这个善良又充满智慧的女人啊,在本杰明的成长中不仅成功扮演了母亲的角色,还是一位成功的启蒙老师。

本杰明在日记里说“我永远忘不了他湛蓝色的眼睛。”初次相遇,他们都还是十多岁孩子,心灵大小并无差别,但本杰明的外表阻碍了他们的友谊。

黛西的祖母不让黛西和本杰明一起玩,还对他说“你应该感到羞耻。”

遇到了对的人,却不是在对的时间点,注定了这段爱情不会一帆风顺。

少年时的他们天各一方,本杰明出海,黛西跳舞。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唯一的联系就是本杰明寄来的一张张来自各个地方的明信片。

再次相遇,黛西已出落的亭亭玉立,一颦一笑都很迷人,成为了本杰明心中“最美的女人。”她在月光下起舞,摇曳生姿。

但依然不是对的时间,两个人再次错过彼此。

黛西出车祸算是两人关系的一次转折,当她修养好后,回到了新奥尔良。此时,两个人的年龄终于相仿,47岁的本杰明和43岁的黛西。

“我们会在起居室里野餐。我们想吃就吃,想睡才睡。我们发誓,绝不落入规律和俗套,绝不按时上床或起床。”

本杰明描述的这段日子,是他和黛西在一起最快乐的日子。黛西从来没有介意过他的特别,给了他最真挚的爱情。

即使本杰明在晚年时得了老年痴呆,恢复到孩童的外貌,完全不认识黛西了,她也坚持照顾他,陪他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

黛西是一个好女人,她不在意世俗的约束,完全尊重自己内心的感情,从来没有因为本杰明的外貌离开他。不由得让我想到前两天热播的都市剧《下一站是幸福》,剧里的贺繁星正是因为太在意别人的眼光,与自己喜欢的人兜兜转转,最后才走到一起,很不容易。在爱情中,能跟着内心的感情走,是很里了不起的一件事。

她是一个勇敢的女人,在本杰明离开后承担起抚养孩子的责任,给了孩子一个完整的家。

她也是一个善良的女人,见证了本杰明从老人变为婴儿的过程,也给了本杰明最开始的温暖和最后的陪伴。

大部分人在遇到自己的挚爱之前,都会有过一次初恋,初恋教会我们爱,教会我们成长。

伊丽莎白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角色。

她是一个见多识广的女人。她教本杰明如何吃鱼子酱才会更美味。他们两个在旅馆的大堂里彻夜聊天,似乎要把这辈子的话都说完。

本杰明真心喜欢伊丽莎白 两人度过了愉快的时光。

但这段感情注定不会有好的结果。偷来的感情终究不会属于自己。

在伊丽莎白不告而别后,本杰明坦然接受,没有怨恨 。后来在电视上看到她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又为她的成功而喜悦。

比起恋人,伊丽莎白更像是本杰明一位久别重逢的朋友。见面时很开心,离别之后也不悲痛。

处理感情最好的方式应该就是他们这样,离开时说一句“很高应遇见你。”没有死缠烂打,也没有悲痛欲绝,闹着要轻生。恋爱时好好享受,分别后各自祝福。

现代人的感情处理方式多半闹得鸡飞狗跳,最后两人搞得两败俱伤。如果能像他们这样,会少很多烦恼吧。

本杰明的一生看似木讷无趣,但他善良、忠诚、大方、宽厚

他是一个好儿子

原谅了生父并对养母说“你才是我妈妈”

他是一个好朋友

在朋友过世后守诺将他的积蓄寄给他的妻女

他是一个好丈夫

为黛西选择了幸福生活的道路留下了足够的财产只身离去

他是一个好父亲

爱自己的女儿想自己的女儿希望能为她排忧解难

弹钢琴的老太太说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 “我们注定是要失去所爱之人的,不然如何知道他们对我们的重要性。”

人的一生都是有得有失的。影片中也描绘了很多次得与失的景象。

盲钟表匠失去了儿子却制作了一座神奇的大钟;本杰明的亲生父亲得到了儿子却失去了妻子;黛西失去了芭蕾舞却得到了挚爱和孩子;本杰明得到了年少青春却失去了爱人。

这就是人生,你不能全选全得,你有所取有所不取,有所不取就该坦然面对有所失,有所失就有所得。

许多人羡慕年少成名的人,羡慕他们这么年轻就有这么大的成就。可是,他们也因此失去了童年的快乐,同龄人在游戏玩耍时,他们不得不赶航班去工作。

小小年纪承担了这个年龄本不该承担的东西,得到了年少成名,却也失去了本该童真无邪的快乐。

得与失,从来都是对等的。

人类本是社群动物,不喜欢孤独,任何时候想要陪伴是我们的本能。

但人又避免不了孤独,因为你总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有些人,注定可以于河边闲坐。有些人被闪电击中过七次。有些人对音乐有着非凡的天赋。有些人是艺术家。有些人是游泳健将。有些人懂得制作纽扣。有些人懂莎士比亚。有些人天生是母亲。还有些人,注定是舞者。”

电影最后这段独白很有意味,在说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有不同的命运,适合不同的人生道路。

无论什么肤色,什么体型,人都是孤独的,但可怕的不是孤独,而是惧怕孤独。

你会在很多种情形下感到孤独:下班回家的小路上;周六醒来看到阳光早晨;想去某个地方时发现身边没有人可以陪自己.......

感到孤独是正常的心理,古往今来,许多人正是因为接纳了孤独,才给世人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马克思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图书馆,完成了《资本论》;托尔斯泰一直居住在小屋中,老年后甚至出去流浪,写出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长篇小说;李时珍经常露宿野外,寻找治病救人的良药,用27年时间写出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我们也需要学会接纳自己的孤独,甚至享受其中,并在那里与真正的自己相遇及融合。

一件事无论太晚或者对于我来说太早,都不会阻拦你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这个过程不要有时间限制,想做就做。可以有变化,也可以一成不变,没有约定俗成。可以做的很出色也可能会很糟。希望你做的是最出色的,希望你能看见让你大吃一惊的东西,希望你会有前所未有的感受,希望你能结交有着不同观点的他人,希望你的生活令你骄傲,如果你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希望你有勇气“一切重头再来”

很喜欢这段话,它告诉了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去做。

就像决定离开黛西母女的本杰明,他出发去印度,做想做的事情,结交不同的人,体验从未体验过的事物。更重要的是,他没有放弃生活,有重头再来的勇气。

三毛曾说过“人类经常少年老成,青年迷茫,中年喜欢将他人的成绩与自己相比较,因此觉得受挫,好不轻易活到老年还是一个没有成长的笨孩子。我们一直粗糙的活着,而人的一生,便也这样过往了。”

很多人以为成年了就是成长了,其实不是,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这些经验,就是我们老去时最宝贵的财富。

本杰明逆成长的人生富有奇幻色彩,每个人都能从他的成长经历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经历过孤单、灰暗、悲伤,感受过亲情、爱情、友情。即使历经沧桑最后仍能像孩子一样善良,即便无法相守到老,也不辜负此时此刻的相知相遇。

不辜负时光,不辜负生命。

2. 分析大师电影!!!急!

这个是我豆瓣影评中的一篇,不知可否
杰出的诗电影(塔可夫斯基导演牺牲)
牺牲中情节开展的具体地点与导
演的其它影片相比,显得更为抽象,也显得更具象征意义:简洁的线条,景
色的和谐,色彩的清新,光线的延伸,都变得那么质朴自然,给人以一种天
堂美景的印象。导演似乎在告诉观众,这就是人类应该过的生活。然而,导
演又在单一意义上强调主人公活动地点的现实性,并以主人公的对话,抒发
了对人类有可能失去这样的生活的忧虑。就这样,安德烈·塔尔可夫斯基在
他的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非俄罗斯影片《牺牲》中,重建了他的个人的和精
神的世界,并在这个世界里找到了自己。而这个世界,仍然把他与俄罗斯文
化艺术的传统联系在一起。
可以说,《牺牲》的主人公亚历山大是导演的第二个自我。导演通过亚
历山大,抒发了一个身患绝症,远离祖国,为世事忧心如焚的俄罗斯艺术家
对核灾难临近的恐慌和为拯救人类而牺牲自己的渴望。影片中,当亚历山大
说“人类正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这条道路是非常危险的”这句话时,静止
的镜头长时间地远远地对着他,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亚历山大种树的画面
也几乎是静默的,只有戴着一顶白帽子的孩子默默地在父亲身边玩耍。导演
以这个男孩暗示随时都处于核威胁之中的人类的未来。亚历山大祈求女巫玛
丽亚解救人类的那场戏被处理得相当有力度,在亚历山大诉说母亲临终时他
的痛苦的大段独白中,他回忆自己想把老家的花园收拾整齐,却事与愿违地
把自然美景破坏殆尽。这段独白印证了主人公在影片中的话:“人类一旦有
了重大发现,就把这些变成武器。所有为生活所不必需的就是罪恶。”亚
历山大为了获得超乎日常生活、超乎物质之上的一切,烧毁了自己的家,并
把自己的信念传递给孩子,影片中的一个镜头令人备感震惊:亚历山大突然
看见自己的家脱离了自己,像小火柴盒似的座落在他的脚下——他注视着这
一小块安乐场,就像造物主注视着罪恶的大地,把牺牲的屠刀举在他头上。
而为了人类的博爱,他准备担当牺牲,把这一切,连同自己的家人和自己都
付之一炬。
在塔尔可夫斯基设计的影片里,直观的世界从来不是布景、道具或者社
会学意义上的大背景,也不服从于剧作。在他的影片里,演员不是在表演,
而是在继续着影片里那个世界里的人们的生活。在他的作品里,人和物都是
独立的、行动着的个体。它们都富于画面意义,它们在此时此地或彼时彼地
出现,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它们与影片的作者的第二个自我,即主人公
有所联系。回忆一下在塔尔可夫斯基所有的影片中时常出现的那些旧书籍、
木房子、圣像画、镜子、雨等等,就可以意识到,在塔尔可夫斯基的精神世
界里,在他的影片的艺术氛围里,这些物体都是必需的,而且,经过塔尔可
夫斯基的导演组合,所有这些普通而平凡的物体变得敏感而易于接受。
安德烈·塔尔可夫斯基的处世态度应该被认为是动态的。具有这种处世
态度的人必定被运动中的、成长中的、发展中的一切所吸引。静止,在他看
来是反自然的,是生命的终止。导演经常把自己的观点转托给影片的主人公
们。《潜行者》中的主人公的独白中说:“当一个人诞生时,他是软弱的、
柔顺的;当一个人死亡时,他是坚强的、冷酷的。当树木成长时,它是柔软
的、柔性的,而当它变得干枯、坚硬时,它即将死去。”实际上,这段独白
阐述的是古代中国哲人老子的《道德经》中的思想:“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塔尔可夫斯基曾说,“我觉得,我更加接近东方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唤起人们内心的呼应,而不是诱使他们落入肤浅的饶舌的圈套。”看过影片《牺牲》之后再细品塔尔可夫斯基的这番话,观众可以体味到这位伟大的俄罗斯艺术家对世界的感受与东方艺术、东方哲学之间的共鸣:把现实理解为可变的,认为整个宇宙及宇宙中的每一个物体都是可变的。在《牺牲》中,塔尔可夫斯基把这种共鸣传达给影片的主人公。例如,亚历山大的生日宴会被一场雷电交加的暴风雨破坏。远处传来了神秘的叫声,电台播送了核灾难的消息??在塔尔可夫斯基的另外几部作品中,雨也曾作为一种重要的造型手段而多次出现。古代的中国哲人认为,雨,意味着天地之一统,体现出“阴”和“阳”的力量。“阴”和“阳”的统一会产生巨大的创造力,最终成为宇宙和现实存在的基础。也许,受东方思维影响颇深的塔尔可夫斯基正是这样在自己的作品中以“雨”这样一个自然现象为手段把现实引入动态,使其充满了内在的活力。由于雷雨的启示,亚历山大愿以个人的牺牲来拯救人类。还应该强调指出的是,《牺牲》中片首和片尾出现的那棵树。在这样首尾呼应的造型处理中,导演赋予“树”以形象的能量。“天天浇水,直到把树浇活为止”。这就是作为艺术家的塔尔可夫斯基动态的处世态度。安德烈·塔尔可夫斯基生前曾对《牺牲》作过如下阐述:“这部影片是一则诗的寓言。每一段情节都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我很清楚地意识到这部影片与当今人们所接受的观念是不符的”客观地说,表现核时代人的精神颓废问题的《牺牲》,的确是一部严肃然而令人困惑的影片。它似乎在表述着导演的一个未曾启口的愿望:让观众自己去读解影片所提供的素材的形象意义,从而理解这位伟大的俄罗斯艺术家在告别人世前对一切作出解释、唤醒世界、改变世界的渴望。《牺牲》作为一部优秀的诗电影和作者电影,将与安德烈·塔尔可夫斯基的名字一起,永载世界电影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