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影平台 » 创始者电影豆瓣
扩展阅读
日本涩情电影网站 2025-04-04 05:06:52
欧美三级理论电影播放 2025-04-04 05:06:10

创始者电影豆瓣

发布时间: 2025-04-04 04:31:13

1. 豆瓣评分9.0以上科幻片 科幻片电影排行榜前十名推荐

随着年初的《流浪地球》的大热,许多不看科幻片的观众都对科幻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就来盘点下豆瓣评分9.0以上的科幻片。
豆瓣评分9.0以上科幻片
1:《盗梦空间》 豆瓣评分9.3分
2:《星际穿越》 豆瓣评分9.2分
3:《蝙蝠侠:黑暗骑士》 豆瓣评分9.1分
4:《机器人总动员》 豆瓣评分9.3分
5:《楚门的世界》 豆瓣评分9.2分
6.《头号玩家》 豆瓣评分9.1分
科幻片电影排行榜前十名推荐
1:《盗梦空间》
豆瓣评分9.3分
剧情跌宕起伏,在梦境与现实之间不断转换,分不清虚幻和真实!影片设想了六层意识时空(底层是迷失域),主角和他的团队在这些时空中穿梭,完成两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两条叙事线)。讲述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扮演的造梦师,带领约瑟夫高登-莱维特、艾伦佩吉扮演的特工团队,进入他人梦境,从他人的潜意识中盗取机密,并重塑他人梦境的故事。
2:《星际穿越》
豆瓣评分9.2分
这电影不像一般的谈及未来的电影,全片没有涉及未来是什么样子,但是有五维和四维空间等,见识到时间的神奇,开头跟后面剧情连接,解密神秘现象竟然是未来的自己,主要讲述了一队探险家利用他们针对虫洞的新发现,超越人类对于太空旅行的极限,从而开始在广袤的宇宙中进行星际航行的故事。
3:《蝙蝠侠:黑暗骑士》
豆瓣评分9.1分
是一部合格的超级英雄的商业片,没有迫不得已的时候,谁不想正义凛然?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主要讲述了一个从亲眼目睹父母被杀,经过千辛万苦从阴影中走出来的蝙蝠侠,以现实主义警匪片的手法包装了一个极度写实的超级英雄故事。该剧成功地挖掘出角色的深层性格和故事蕴含的人性哲理,将漫画电影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层次,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优秀电影。
4:《机器人总动员》
豆瓣评分9.3分
这么多年过去了,机器人总动员里的机器人演技还是比流量小生们生动细腻走心,是可爱且感人的一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地球上的清扫型机器人瓦力偶遇并爱上了机器人伊娃后,追随她进入太空历险的一系列故事!
5:《楚门的世界》
豆瓣评分9.2分
电影用"乌托邦"的完美世界寓意"笼中鸟"式的生存悲哀,意味深长之处在于楚门的出走面对的是黑漆漆的未知门道。该剧是一部集聚创新性题材和想象力丰富的科幻电影,首映票房就有3千万美元,可以说够我们普通人去挥霍一生了。
6.《头号玩家》
豆瓣评分9.1分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岁月和年龄只是数字,只要你愿意学习和接纳,永远可以与时俱进。影片故事发生在2045年,遭遇能源危机的世界处于崩溃边缘,人类选择在名为绿洲的VR游戏中寻找慰藉。但游戏创始人的遗嘱打破了世外桃源的宁静:只要玩家寻获他设置的彩蛋,就能接手"绿洲"成为新的世界首富。吸引全世界参与的大冒险就此展开,男主角韦德沃兹(Wade Watts)也投身其中,但等待他的夺宝之旅不仅神秘凶险,还裹挟巨大阴谋。
7.《黑客帝国》
豆瓣评分8.9分
故事的设定太具有吸引力了,讲述部分也非常有趣,视觉冲击更是无与伦比。作为1999年的电影,在那个互联网计算机还不发达的年代,黑客帝国绝对是千禧之年的先锋之作。很多经典的电影场景,包括AI,也是20年后的今天热门实现的,向经典致敬,像人类的智慧致敬!
8.《十二只猴子》
豆瓣评分8.1分
强调宿命与轮回的科幻电影,其内核《前目的地》相似是祖父悖论。是我改变了历史,还是时间顺其自然造就了我,消极接受有没有用,积极反抗有没有用,一切早有预定在穿越时空的思想上做的挺紧密的,故事也很让人动情,剧情挺棒。很多电影迷都引荐这一部电影。
9.《异次元骇客》
豆瓣评分8.3分
导演没有在电影的世界观架构上设悬疑,前三分之一就几乎已经要那些喇叭对观众大喊:这个世界是虚拟的。真正吸引人的是如此架构下的哲学思考,有关人性、有关存在、有关爱情,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样的一部科幻片也能描绘出如此浪漫的爱情,原来罗曼蒂克即使在冷冰冰的机器中也是不会消亡的。
10.《少数派报告》
豆瓣评分7.8分
影片镜头的颗粒感和未来感让人很舒服,影片的核心在于人们在已知未来的情况下能否改变未来,而改变的关键就在于自由意志的选择。深刻探讨人是否具有自由意志的一部科幻片,不能从表象去看,如果只看女神的华丽,追捕者们的动作,那这部片子也就是三星。深刻思考未来的社会结构与科技掌握人类一切的悲哀,脑后插管时代的畏惧皆是来源于此。

2. 杨勃的创办网站

然而,匿名的同时也减少了豆瓣用户的参与程度以及用户之间的互动。从杨勃提供的数据来看,豆瓣当前的固定用户有700万,但是注册用户只有136到137万左右,许多用户上豆瓣只为看别人的评论,或者是排行榜,而从来没有参与。之外,评论人士认为所谓的“晒客”一族是否愿意在谁都不认识的社区填写数以万计的评论。
杨勃认为豆瓣网最大的杀手锏在于3年里数据库的积累和核心用户。以书评为例,据和讯IT了解,通过3年的时间,豆瓣网共累积了两百多万本书的书评。人数多并不一定能出好评论,但杨勃觉得有能力写出好评论的人已经成为了豆瓣的用户,并且是活跃用户和忠实用户。这个社区,有些像中国的VeryCD,VeryCD拥有非常丰富的高质量内容,并且形成了从加工制造到流通的地下产业链。豆瓣的书评或者影评的作者同样形成了他们自己的链条和关系。对比其他SNS网站的竞争压力,杨勃怀疑这些有了电影频道的SNS,即便能使用户的停留时间更长,但可能并不会给这个网站带来新的用户。
值得反思的是,互联网上从来没有绝对的忠诚用户,杨勃对豆瓣网用户的期待不免有些乐观。还记得在Web1.0时代走向Web2.0的那场博客大战中,一开始冲劲十足的博客中国,最终败倒在了门户网站的名人博客和日志搬家功能上。门户网站有着雄厚的资金和资源,当资金下放到研发部门,当资源覆盖到有巨大号召力的公众人物,新兴网站就难以与之抗衡了,因为它缺乏认同和品牌,以及成熟的盈利模式作为资本支持。 不过,这些个功能的上线曾在豆瓣团队内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豆瓣的定位到底是什么,团队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对此豆瓣内部却是分歧严重。反对派主张豆瓣要专注于自己的擅长领域,把书、电影、音乐做深做透,而不去整合别的网站的优势功能。杨勃自己站在了“整合派”这方,他认为用户之间的交流很重要,他能更好地帮助用户发现更多的好书、好电影、好音乐,这和豆瓣作为“发现的平台”定位是一致的。因为,作为“发现的平台”,豆瓣还没有对手。杨勃自己发现的就是一个全新的市场。他认为,对于豆瓣的现状,用户间的交流很重要,觉得sns网站什么好用,就应该拿过来用。在“拿来主义”的道路上,杨勃坚定的站在了“实用主义”的立场。经过激烈的争论,以杨勃为首的一派胜出。4月份,豆瓣推出了一个更有sns网站特征的功能——日记。它的意义除了加强用户间的交流外,还给用户一个发表意见的平台。杨勃的理想状态,也许是让豆瓣用户的评论形成一种话语权,从而形成影响力。
日记功能上线几天,就有上万篇日记诞生。豆瓣已经不会出现很多用户写完文章却不知道往哪里放的尴尬局面:一篇名为《尊敬的萨伊德先生,您穿秋裤吗?》的随笔,主要内容是说国内外人们穿秋裤的不同习惯,这篇文章却作为书评放在了内容毫不想干的《东方学》下;另有用户建一个只有自己能发帖的小组,以此作为自己的豆瓣博客。
杨勃一贯的创新理念是:从最简单的开始。当前日记功能只能有文字,但是这并没有给豆瓣带来流量上的飞跃。未来豆瓣还会慢慢添加日记贴图等功能。杨勃的豆瓣,也是需要有心人慢慢发现。 豆瓣网创始人杨勃
06年开始,豆瓣的规模每年都增长四倍。早年豆瓣用户的相似度很高,大家推荐出来的书、电影、音乐都符合彼此的口味。但是现用户的构成太多元了,一些人十分推荐的书,另一些人可能并不喜欢,好比在一本在物理界受到极高荣誉的书,在一个历史学家眼里并没有太大价值。豆瓣审视了自己“最核心的内容是围绕个人产生的”的原则,决定逐步采取“去中心化”决定,弱化豆瓣网的媒体特征。 至于具体的做法,杨勃会去掉一些公共内容,比如首页推荐。去掉这些内容后,网民想要了解好看的书、电影,好听的音乐,就必须注册为豆瓣用户,并提供自己的兴趣点。然后豆瓣根据用户提供的信息经过周密的算法后,向他们推荐书、电影、音乐。与此同时,“去中心化”更为豆瓣的二次融资提供了一笔巨大的财富:用户数量的提升和用户信息的提供。豆瓣去掉首页推荐后,许多网民就失去了“只看不注册”的这顿免费午餐。这么一来,游离于豆瓣外的500多万固定网民有望注册成为豆瓣的正式用户。用户提供自己兴趣点后,在得到豆瓣推荐的文艺产品的同时,也为豆瓣完成广告精准投放提供了必要条件。
豆瓣网在06年收到了IDGVC200万的天使投资后再无资金入驻。06年豆瓣和千橡互动交换股权一事,经杨勃证实为谣言。杨勃认为,融资的数量应该和网站的规模相称,豆瓣规模大了,正在准备新一轮的融资。“去中心化”给豆瓣带来的海量用户量和全面的用户信息,为融资提供了最好的准备。但是,“去中心化”带来的强制性用户注册和强制性信息提供,必然引起用户的流失,只是数量多少的问题。数量大,则对豆瓣来说是一个颠覆性的灾难。
“去中心化”所带来的,是一笔财富,还是一个灾难?只能交给时间去验证。 对于经营,杨勃没有太大的野心,不过他过去以无广告页面广受好评的豆瓣网,也许就要正式引入广告商业模式。豆瓣网的传统盈利模式是:在每本书下悬挂不同的购书网站的logo和价钱。每次有用户通过豆瓣网的链接进入当当、卓越这样的大型网上商城购物,双方就会按照事先约定的比例进行利润分成。这样的盈利模式满足一个小作坊的运营不成问题。但是当豆瓣规模做大了,团队扩张,成本膨胀后,如此单一的收入渠道未必能够满足它的运营成本。加强商业化,是豆瓣扩张的内在冲动。
豆瓣传统的渠道收入日益缩减。压力首先来自网民的阅读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网民习惯于下载电子书,新浪、腾讯等门户网站开辟了免费在线看书的频道后,更多网民失去了对高价格的纸质书籍的购买欲望。网友阅读习惯由纸书向电子书的过渡,弱化了图书分成这种商业模式。其次各种返利网站对豆瓣网的盈利也造成了影响,许多“狡猾”的用户在豆瓣网看完翔实具有价值的书籍推荐后,通过返利网站进入网上书城,返利商城便可以得到一定百分比的提成。这些都削弱了豆瓣传统的盈利能力。杨勃已经找到了一条解决途径。他认为未来豆瓣会大部分靠精准的广告投放来盈利。图书比价功能对用户来说很方便,它的收入只是水到渠成的收入,未来将不是主要的收入来源。
豆瓣已经开始尝试广告投放。例如《达芬奇密码》页面的右边就出现了“合作出版社推荐”《大象的眼泪》图文。豆瓣的广告是通过算法做到的精准投放。就如《大象的眼泪》新书广告绝不会出现在所有书籍的旁边,因为豆瓣事先通过算法算出《大象的眼泪》的爱好者和《达芬奇密码》爱好者的重叠度是最高的,然后将《大象的眼泪》广告投放到《达芬奇密码》页面上。 广告营收的前提是广告投放流量要足够的大,豆瓣网下,书、电影、音乐的频道在豆瓣中的流量并没有期望中的大。反过来影响了精准投放的效果。如何将人气变为盈利从而收回成本,不仅涉及豆瓣的经营,同时也在影响豆瓣的定位。
一个功能很类似网络贴吧的“小组”频道,它的流量就占领了豆瓣总流量的三分之一。蚂蚁网总裁麦田在《豆瓣的真相》一文中估计豆瓣的小组流量甚至高达全站的70%以上。豆瓣网人气旺的万人小组的许多主题均是明星、养生、美容、服装等。豆瓣网的传播经理vivi小姐说,过去媒体对豆瓣的关注点集中在书、电影、音乐,如今媒体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了小组上,还有一个媒体专门做了一个“豆瓣国货化妆品小组”的报道。这些话题和书、电影、音乐没有太大的关系,小组里的火热讨论并不能反哺书、电影、音乐的流量。
理论上说,可以将这些热门话题涉及的产品提炼出条目,然后走书、电影、音乐的的商业模式。但是杨勃没有打算这些热门产品自立出类似书籍的条目,他认为这些东西种类太少了,并没有谁会从来没听说过某个手机的品牌。
因而对于网络贴吧引入了广告的做法,豆瓣还没有将这种商业模式引入小组中。因为它和豆瓣网“发现”的定位不一致。然而豆瓣要谋求发展必须解决融资的问题,因此第二次融资已经提上日程。
小团队基因
总裁杨勃
小团队作战是豆瓣的特色,豆瓣成立1年后只有2个人,成立2年后只有5个人。杨勃认为一个web2.0的网站不需要人来产生内容,团队人数和功能相称就可以了,他们就是搭一个舞台,用户在上面表演,并不是自己要跳上去表演。 豆瓣已上线第三年,团队里的人数有25个左右。只在一年冬天,杨勃到高校开招聘会,扩充了不少他自己满意的人才。对于刚刚搬动新办公室的豆瓣网,最多只能容纳50人。虽然队伍还在扩大中,但他不希望再搬一次家。
困境与成长的代价
豆瓣在未来面临着两个瓶颈问题。瓶颈之一,曾担任过联众、和讯、雅虎CEO的谢文先生在点评豆瓣网的时候说,以书会友很雅,但是不现实:现实生活中女大学生见了面就谈化妆品啊,男朋友啊,很少会讨论到书。书、电影、音乐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这是豆瓣要大众化的局限性。杨勃却认为豆瓣上会友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小组,不一定通过书。所有和生活有关的问题在豆瓣小组都会有讨论。但是杨勃并没有打算把化妆品、手机、服装这些热门产品归纳出类似书籍的条目。
杨勃很爱看书,豆瓣的员工每周都有一笔经费,为自己想买的书买单。对于一个有着浓郁书卷气的总裁来说,是否愿意下狠心将网站草根化对他自己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综观中国互联网,每个网络产品多少都带有国外成功先例的影子。腾讯QQ之于ICQ;网络搜索之于Google;校内网之于Facebook;淘宝之于ebay,……唯独豆瓣是一个例外。豆瓣刚开始没有抄袭其他网站,完全按照杨勃的构想来搭建框架,然而这也给正是豆瓣的第二个瓶颈所在。
一个完全创新的网站在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可能它没有对手。但是这也意味了它的无助,没有对比,则难以看到自己的不足;遇到困难没有前科可以借鉴,只能自己摸索、自己寻求解决的办法,并且,它无法预测每一个细微的变动将给未来带来怎样的影响。就如06年的时候豆瓣尝试过旅游版的开放。开放后却发现,它的发展轨道背离了豆瓣的初衷。豆瓣意在推荐中国新增的2万多个景点,但是实际上,豆瓣发现只有一些重度旅行爱好者会去关注这些不为人知的景点。另外,旅行这件事情最大的价值是在于咨询,比如交通、住宿而不是发现。所以旅游频道的开发就停滞下来了,已经隐藏在豆瓣网的一个角落。豆瓣一直在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尝试一些新的东西。
但是创新得太快也要付出代价,有些网友反映,过几天不上豆瓣就忘了某个按钮放在哪了。杨勃表示,豆瓣当下的重点任务就是框架的完善和结构的调整,希望在调整期把所遇到的问题尽快解决完。

3. 如何评价豆瓣创始人:阿北

谢邀~

不管你是否是豆瓣的用户,但豆瓣这两个字你肯定在熟悉不过了。豆瓣网的一半程序是在星巴克写的,名字则来自他居住的豆瓣胡同。

而阿北就是豆瓣创始人杨勃在豆瓣上的网名。阿北是个低调的人,我们知道他是阿北,却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更是很少见他在媒体前露面。关于阿北,你可能知道的不多,不像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那么喜欢做个人品牌,阿北非常的低调,且跟豆瓣一样,文艺又充满理想主义。豆瓣评分最早的几版代码就是他一个人花了三个月时间写的,豆瓣电影评分的大原则和策略,包括和商业独立的原则最早也是阿北定下来的,且后来也一直没有变过。

如今的互联网界能真正沉下心做产品的人很少见。因为诱惑太多,因为求名的功利心,现实中有太多的快融资,快扩张,快上市,快死亡。而真正能做到 耐得住时间,耐得住浮躁,耐得住寂寞的人 已是件很不容易事。而豆瓣却始终保持自己个性,在当今这个纷繁的互联网时代保持着自己的一份特色,或者说是有点特立独行、卓尔不群。

能够做出这样一个特色鲜明的豆瓣网,创始人阿北自然是一个与豆瓣相同的人。否则想要做文艺的文化网站,没有阿北的能力和自我精神坚持,豆瓣一定会被资本吞噬。

其实从豆瓣我们就能看出阿北的特点,阿北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喜欢音乐、电影、读书,并乐此不疲地写乐评、影评、书评。从豆瓣上看到他还曾经是一个乐此不疲的实践者,有一墙碟、两墙书、三大洲的车船票为记……还了解到他是苹果的死忠……

当然阿北是个非常有创新思想的人,否则就不会有豆瓣了~

4. 豆瓣评分是从什么地方得来的 评分多少分算好的

豆瓣评分是从什么地方得来的 评分多少分算好的

很多用户喜欢参考豆瓣对电影或电视剧的评分,那么豆瓣对这些电视剧和电影的评分依赖于什么呢?如何评分?多少分是好剧好影视?让我们看看!

豆瓣评分是怎么来的?

关于豆瓣评分机制,豆瓣创始人杨波解释说:例如,一部电影有42万用户得分。我们的程序将这42万个一到五星转换为0到10分,除以42万,豆瓣得分。

这个评分会自动出现在豆瓣各处,中间没有审核,平时也没有编辑盯着看。每隔几分钟,程序就会自动重跑,包括最新评分者的意见。

简单地说,豆瓣评分机制将用户的一到五星转换为0-10分,豆瓣评分除以参与评分的用户总数,因为这个过程来自程序计算,每个用户只有一票权。

豆瓣评分多少分算好?

正常情况下,豆瓣评分一般可分为四个阶层,即不及格、优秀、优秀。

豆瓣网上的满分是10分,不到6分就不及格,得到这个分数的影视剧往往被观众评为烂片或烂剧。

豆瓣的得分一般在6分到8分之间。对于优秀作品,豆瓣的得分一般在8分到9分之间。可以称之为优秀作品,豆瓣的得分基本在9.0分以上(含9.0分)

近年来,豆瓣网上总有一部甚至多部评分超过9.0的电视剧,如《山海情》、《觉醒时代》、《山女》等。然而,评分超过9.0的电影却寥寥无几。

豆瓣评分是否可观

豆瓣上绝大多数热门电视剧和热门电影的分数仍然非常客观。作为中国最专业的大众影评网站,豆瓣聚集了众多文清。看完电视剧或电影,这些文清会热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对于热门电视剧和热门电影,参与评分和表达的文清会很多。文清参与的越多,平均分就越公平。

但近年来豆瓣上有不少水军在控评,豆瓣的评分也只是一种参考机制。

回到评分体系的本质,其实回到评分体系的本质上评分只是一个参考标准,与其迷信一个冰冷的分数,不如相信自己独特的感受。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解说的全部内容,更多专业的游戏资讯,游戏资源,尽在深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