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城南旧事影评,不是观后感,急急500字,初一
城南旧事》以它那清新和隽永的散文叙事镜语表现了一个时代“童年往事”般的心理路程。在影片中,小英子是故事中的叙事人,但由于她的年幼,这就必然消解文本的深层语意欲望对象缺席的象征意味,从而也推卸了小英子的社会行为承担责任。
影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编导有意让真正的叙事人即成年后的“小英子”(也可说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与被叙述的故事拉开时空距离,使影片的叙事风格笼罩了一段惆怅、朦胧的情感色彩。
在影片开始的情景里,小英子学着骆驼咀嚼的模样,这不仅反衬了她内心的天真和童稚,更为重要的是奠定了她在影片中的叙事视点。全片大多数镜头是以小英子的低视角的主观镜头拍摄的,这样,随着小英子那纯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离我而去”的伤怀情绪显得尤为真切,同时也显得更加凄婉和痛楚。
从影片的内容上看,故事中所讲述的人物命运可以说是相当凄惨的,但语调还是相当温婉。如秀贞发疯了,是因为与她相好的大学生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被警察抓走,生死不明。导演是用秀贞那哀伤的画外音讲出来的,镜头在当年曾居住过这对恋人的房屋内缓缓地移动,那朱红的被剥落的墙壁和窗户仿佛烙下了他俩情感的印迹。这些都为影片提供了丰富的视听想象空间,使观众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绪之中。
秀贞与那大学生的自由恋爱为宗族礼法不能容忍,私生的孩子却作为耻辱扔到齐化门,直至母女俩相见后去火车站,以至最终惨死于火车巨轮之下,似乎是那个社会给她们安排的必然归宿。影片为了表现这一悲惨的人物命运,精心拍摄了雨夜送别的场面,让火车烟囱冒出的白烟吞没了整个大远景的镜头画面,大雨中,给母女俩送行的小英子晕倒了。画外传来买报声的叫喊:瞧一瞧,母女俩被火车压死了。导演在这里没有让小英子幼小的心灵承受太多的打击,也不想让她纯净的眼睛蒙上太厚的灰尘,一切沉重的精神浩劫都推到了幕后,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相反,在表现年幼的妞儿和小英子相互关爱和体贴上,导演却有意依仗各种视听形象的延续和积累,来渲染内心情感氛围的弥漫和扩散。通过四次拍摄藤箱里的小油鸡和荡秋千的镜语抒写,刻画了她俩内心的童真纯朴、伤感失意、离愁别恨,以及辛酸孤独的种种情愫,这种情感一直贯穿在影片那舒缓而又沉静的节奏感中。正因为如此,小英子离别时的愁绪叠化在《骊歌》的旋律中,想恋着那荡悠悠的秋千,想恋着那毛茸茸的小鸡。在她那回瞻留恋的目光里,辗转出一种沉重的叹息,滋生出一种纤美而又忧伤的诗意,正如影片中那屋檐下的夜雨,荡涤成水圈,成涟漪般的弥散开来。
如果说影片的上半段落,小英子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她感受到的那些残酷的现实只是新奇,那么到了下半段从小英子在病床上苏醒开始,却是一场梦魇的逃脱和突围。从这以后,小英子开始成熟起来了,她也逐渐领会到了世间的复杂与苦楚。
世界对于天真纯朴的小英子来讲。本应象海跟天那般绚丽多彩。在影片中两次出现吟诵《我们看海去》的片断就鲜明地寄予导演的这一主观愿望。
在荒草园里,小英子遭遇了和蔼而又憨厚的小偷。萦绕在他俩头顶上的乌鸦的嘶鸣和聒噪声似乎就昭示着一种宿命的悲剧氛围。
从小英子和小偷的几次交谈中,我们知道小偷是好人,社会现实却逼良为盗。传统的文化教养和不堪负荷的生活压力导致了他精神和行为的双重分裂,使他在偷盗别人钱财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苦难。
可在小英子那纯洁善良的目光背后,她不经意间又害了小偷。她把一尊小佛像(这可喻指小偷寻求出路的内心需要)送给了一个摇拨浪鼓的便衣警察,却成了小偷被抓的一个依据。在小英子含着泪花的眼里,又一个朋友离她而去了。在她还来不及忏悔的心灵里,又抹上了一道情感的伤痕。正为著名诗人北岛在《触电》中写的那样: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握手/一声惨叫我的手被烫伤/留下了烙印。
当善良的小英子内心逐渐浸染着人生的苦楚和忧伤时,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连三的不幸。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静地离去,化作台湾墓地里的一方石碑。而她父亲的墓地里六次红叶叠化的镜头,无疑将影片贯穿的离别主题推向了高潮,接着宋妈告别了小英子一家,骑上丈夫牵来的小毛驴儿回家乡去了,留给这位善良女人的是失去儿女的落寞与孤独。
这时的小英子趴在马车后坐上,含着泪花无限依恋地挥别了她童年时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巢穴。
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影片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影片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影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但这又不尽然,因为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城南旧事”已经不可能是原来的事情了。她有着小英子童年往事的烙印,但更多的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想象中的“城南旧事”,是他们记忆中挥散不去的一瓣瓣心香,是他们情感深处发酵过的一坛陈年老酒,所以他们用自己的心滋润着孕育着那段“城南旧事”。
他们所描述的那个“大时代的小故事”,不再是以痛心疾首的忏悔意识来追忆,而是以一种豁达从容的祥和心态来体味。所以影片中许多的生活细节都洋溢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都保存了一份难得的温馨:象学校的阵阵钟声和孩子们的阵阵歌声,还有那辘轳井,那水车,以及在烈日下吐着舌头的狗和那条幽静而蝉声如雨的小巷……经过他们的艺术渲染和升华便有了生命。
当我们随着影片中的人物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各自命运时,你会惊喜地发现:随着“一
《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影,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长篇小说,也可视作她的代表作。 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乐的一家。它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八十年代还被搬上银幕,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为何人世这般凄苦?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
50多年过去,如今远离北京的游子,对这一切依然情意缱绻。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记忆里,永不消退,也深深地打动着我。
读《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贰』 《城南旧事》马原主义理论影评
我所经历过的许多大事,都淡忘了。而这些童年的琐事,无论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却永久、永久地刻印在我的心头。
——题记
那漫长的驼铃声在童年的小路上飘荡,一次又一次唤醒我沉睡的记忆如蝶翼般轻颤。英子甜美又短暂的童年在回忆中愈显出一种忧伤的幸福。还记得第一次看到《城南旧事》这本书,那名字很有种老奶奶说故事的感觉。那是千僖年的春天。关维兴给书上画上了很美的水粉插图,英子的童年就栩栩如生地在眼前展开。
一年后,作者林海音逝世。那一年我十岁。每一次重读她的故事,都像是童年再一次在心头回放,流淌着淡淡的哀伤和不舍。
比起画面,文字有时更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每个人看到的画面都各不相同,文字便给我们心里留下了一角供自由想象。
曾羡慕那些在古老的小城里长大的孩子。纯净无邪的童年,有北方高大的针叶树和土灰色的墙,还有蛋黄一样的冬阳懒懒地挂在树梢。孩子的脸冻得发红,在简陋的操场上奔跑叫喊,教学楼的墙上挂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格言,用漂亮的小楷书写。像电影的画面,镜头就慢慢拉向远方的路,骑自行车的人,铺了瓦片的平房,热气腾腾的蒸笼和包子……一种恬淡又市井的感觉便油然而生。那是英子的童年。各种各样的人和事都在她纯净的心灵里过滤成动人的谜。
她有许多迷惑不解的事情,它们都将在时间里被一一消融。经过的却是童年里永远无法重拾的记忆。
北京的气息是特殊的。一种说不清的历史沉淀给人一种归属感和安稳感。那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从一个小女孩天真澄澈的眼眸里望出去却依旧不失甜美温情。那是典型的老电影——浓郁又朴素的色彩,狭窄的街道,吆喝的人群和放学的孩子嬉闹。我们在不断的告别与相遇中成长,身后是再也回不来的童年时光。
爸爸的花儿落了,英子也被迫长大了。谁又敢说自己不是这样地长大的呢?
后来读到林海音的散文,大多都流露出对老北平浓郁的思念。思念北平土话,思念干燥的冬天,思念胡同里的吆喝声……那是个尖锐的时代,学生出红差,为了生计而成为小偷的人,卖子鬻女的穷人……然而英子却说,人太多了,好人坏人,我分不清——就像分不清海跟天。
故事里感人的又岂止是乡愁,更是那对消逝的时光里人和事浓浓的思念。
秀贞和妞儿在大雨中消失之后,在人力车上爸爸说,过去的日子就过去了。
一切都恍惚得像一个梦,无处追寻却又引人牵挂。古说“哀而不伤”,用在这种情绪上尤为恰当。如秀贞对英子说的,缘分,你明白吗,缘分。
有人说,秀贞带着妞儿逃走的夜晚,被火车轧死。然而我是许多年后才知道这个说法的——我一直以为,秀贞和妞儿会远行他方。当她想起妞儿的父亲,也许早已不在人世的北大学生,总会浮现出羞怯又向往的笑容……
提到童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觉和画面浮现。而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已远远失去了乡间的小溪和热闹的新年,那温情欢快的童年往往寄托于一个符号,符号在岁月和时代的河里已消隐不见。美好的时光支离破碎,直至只剩下回忆把它们的缺憾一一填补。
我是个没有故乡的人。便总把记忆里最向往认可的那一部分,认作故乡。那是童年最温柔甜美的一个梦,梦里米白色的小花被夏风一阵阵卷落,小凳子上的凹陷纹路我都还清楚。我坐在那里读绝句律诗,声音忽高忽低地就走了神,看外婆依旧纤细柔软的手拨弄她心爱的花花草草。——童年无声地滑过,氤氲着雨后微湿的梦。玻璃窗上水雾迷蒙。墙角剥落露出雪白的石灰,一块一块。江南是柔曼多情的风和剪不断的丝雨如烟,如一幅轻缈的水墨画,就这样不经意地泅进我不眠的梦中。
就当我唤你为故乡,在此后迷失的喧嚣年华里它在生命中细碎地轻响。
夜里乌蓬船的影子在光洁如镜的水面上穿梭,船橹忽地就摇碎了水中皎洁的明月,碎成一片银光。我趴在船头看,往往看着看着就睡着了。醒来已是晨光熹微的早上,外婆在床前梳头。那满头的银发流淌如一条奔腾的瀑布,想来她的青春年少也曾闪烁明亮。
而如今这若有若无的惆怅,被时光凝成一阵淡淡的气息,如影随行般提醒我是个没有归属感的人。不解乡愁,没有烈酒般的思念,没有字字珠玑声声血泪的痴情,却戒不掉那烟雨迷蒙的画面,每一次回想时,都在梦里静静地回放,黑白而无声。似一个前世的咒语,悄悄地将思念弥漫,缠绕了又缠绕。
记忆如一幅清秀空灵的山水画,却被一抹明艳而活泼的色彩冲开了一层若即若离的水气。如小鹿撞进心里,我突然想起那一道道熟悉的旧墙,班驳在池塘上的树影婆裟。我在那里等待月亮出来,寻找过路旁的含羞草;我倾听过大地通过树发出的每一丝呼吸。这些旧时友撞开我迟钝的思绪,那时的心情便像英子怅惘地望着离去的人们,我们注定无法将时光扭转再重来……
待到白发苍苍尘满面鬓如霜,回忆起那永远无法忘怀的时光,又会有怎样的感伤和幸福。如今想起那过去的岁月和时光,感伤时,便恨不能将一刻钟掰成两刻过,让我把这人世间幸福酸甜都深深铭记。——然而时光毕竟是无垠的呵,我们只是其中一员。
『叁』 城南旧事观后感
英子在她的心中默念着,在她得到自己父亲离去的时候。骊歌的乐音在耳畔萦回着,一缕哀愁淡淡,一抹相思沉沉……去了,“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太年轻的时候,为何却早已体验了“知交半零落”的愁苦? 惠安会馆的疯女秀贞,饱受养父虐待的伙伴妞儿,为供弟弟上学而偷窃的无名青年,从小在凄风苦雨中生长的兰姨娘,朝夕相伴的奶娘宋妈和沉疴染身的慈父……涉世未深的小英子的思绪,久久萦绕在时光与命运的变迁之中。夹竹桃零落满地,她在懵懂与静默之中送别了自己的童年…… 读《城南旧事》感动着我的,是这文字之间荡漾的一种淡泊与纯净。海音以儿童清澈的眼眸,用清新淡雅的文字,诉说她对城南旧事的情意缱绻。半个世纪的别离,城南的落花依旧,然而零落的,只是人们记忆的碎片。 “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海音写道。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从容淡定之间,多少悲欢离合,掠过生命的轨迹。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愁苦又有何用?“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童年去了,留下无穷思恋与怀想…… 蓦然回首,满地零落的花瓣儿,诉说着盛夏的情怀……落寞之后,骊歌那清越悠扬、古朴深婉的乐音仍在耳畔萦回着,淡淡的愁绪,沉沉的情思之中,少了一丝懵懂,多了一点缅怀。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落花下,一个女孩,在夕阳的余辉里静默着,正如她衣襟上的那朵沉默的夹竹桃. 答案补充《城南旧事》以它那清新和隽永的散文叙事镜语表现了一个时代“童年往事”般的心理路程。在影片中,小英子是故事中的叙事人,但由于她的年幼,这就必然消解文本的深层语意欲望对象缺席的象征意味,从而也推卸了小英子的社会行为承担责任。 影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编导有意让真正的叙事人即成年后的“小英子”(也可说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与被叙述的故事拉开时空距离,使影片的叙事风格笼罩了一段惆怅、朦胧的情感色彩。 在影片开始的情景里,小英子学着骆驼咀嚼的模样,这不仅反衬了她内心的天真和童稚,更为重要的是奠定了她在影片中的叙事视点。全片大多数镜头是以小英子的低视角的主观镜头拍摄的,这样,随着小英子那纯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离我而去”的伤怀情绪显得尤为真切,同时也显得更加凄婉和痛楚。 答案补充从影片的内容上看,故事中所讲述的人物命运可以说是相当凄惨的,但语调还是相当温婉。如秀贞发疯了,是因为与她相好的大学生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被警察抓走,生死不明。导演是用秀贞那哀伤的画外音讲出来的,镜头在当年曾居住过这对恋人的房屋内缓缓地移动,那朱红的被剥落的墙壁和窗户仿佛烙下了他俩情感的印迹。这些都为影片提供了丰富的视听想象空间,使观众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绪之中。 秀贞与那大学生的自由恋爱为宗族礼法不能容忍,私生的孩子却作为耻辱扔到齐化门,直至母女俩相见后去火车站,以至最终惨死于火车巨轮之下,似乎是那个社会给她们安排的必然归宿。影片为了表现这一悲惨的人物命运,精心拍摄了雨夜送别的场面,让火车烟囱冒出的白烟吞没了整个大远景的镜头画面,大雨中,给 答案补充母女俩送行的小英子晕倒了。画外传来买报声的叫喊:瞧一瞧,母女俩被火车压死了。导演在这里没有让小英子幼小的心灵承受太多的打击,也不想让她纯净的眼睛蒙上太厚的灰尘,一切沉重的精神浩劫都推到了幕后,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相反,在表现年幼的妞儿和小英子相互关爱和体贴上,导演却有意依仗各种视听形象的延续和积累,来渲染内心情感氛围的弥漫和扩散。通过四次拍摄藤箱里的小油鸡和荡秋千的镜语抒写,刻画了她俩内心的童真纯朴、伤感失意、离愁别恨,以及辛酸孤独的种种情愫,这种情感一直贯穿在影片那舒缓而又沉静的节奏感
『肆』 《城南旧事》基本的情节怎么写
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
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
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
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伍』 求电影城南旧事的观后感
城南旧事》以它那清新和隽永的散文叙事镜语表现了一个时代“童年往事”般的心理路程。在影片中,小英子是故事中的叙事人,但由于她的年幼,这就必然消解文本的深层语意欲望对象缺席的象征意味,从而也推卸了小英子的社会行为承担责任。
影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编导有意让真正的叙事人即成年后的“小英子”(也可说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与被叙述的故事拉开时空距离,使影片的叙事风格笼罩了一段惆怅、朦胧的情感色彩。
在影片开始的情景里,小英子学着骆驼咀嚼的模样,这不仅反衬了她内心的天真和童稚,更为重要的是奠定了她在影片中的叙事视点。全片大多数镜头是以小英子的低视角的主观镜头拍摄的,这样,随着小英子那纯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离我而去”的伤怀情绪显得尤为真切,同时也显得更加凄婉和痛楚。
从影片的内容上看,故事中所讲述的人物命运可以说是相当凄惨的,但语调还是相当温婉。如秀贞发疯了,是因为与她相好的大学生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被警察抓走,生死不明。导演是用秀贞那哀伤的画外音讲出来的,镜头在当年曾居住过这对恋人的房屋内缓缓地移动,那朱红的被剥落的墙壁和窗户仿佛烙下了他俩情感的印迹。这些都为影片提供了丰富的视听想象空间,使观众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绪之中。
秀贞与那大学生的自由恋爱为宗族礼法不能容忍,私生的孩子却作为耻辱扔到齐化门,直至母女俩相见后去火车站,以至最终惨死于火车巨轮之下,似乎是那个社会给她们安排的必然归宿。影片为了表现这一悲惨的人物命运,精心拍摄了雨夜送别的场面,让火车烟囱冒出的白烟吞没了整个大远景的镜头画面,大雨中,给母女俩送行的小英子晕倒了。画外传来买报声的叫喊:瞧一瞧,母女俩被火车压死了。导演在这里没有让小英子幼小的心灵承受太多的打击,也不想让她纯净的眼睛蒙上太厚的灰尘,一切沉重的精神浩劫都推到了幕后,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相反,在表现年幼的妞儿和小英子相互关爱和体贴上,导演却有意依仗各种视听形象的延续和积累,来渲染内心情感氛围的弥漫和扩散。通过四次拍摄藤箱里的小油鸡和荡秋千的镜语抒写,刻画了她俩内心的童真纯朴、伤感失意、离愁别恨,以及辛酸孤独的种种情愫,这种情感一直贯穿在影片那舒缓而又沉静的节奏感中。正因为如此,小英子离别时的愁绪叠化在《骊歌》的旋律中,想恋着那荡悠悠的秋千,想恋着那毛茸茸的小鸡。在她那回瞻留恋的目光里,辗转出一种沉重的叹息,滋生出一种纤美而又忧伤的诗意,正如影片中那屋檐下的夜雨,荡涤成水圈,成涟漪般的弥散开来。
如果说影片的上半段落,小英子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她感受到的那些残酷的现实只是新奇,那么到了下半段从小英子在病床上苏醒开始,却是一场梦魇的逃脱和突围。从这以后,小英子开始成熟起来了,她也逐渐领会到了世间的复杂与苦楚。
世界对于天真纯朴的小英子来讲。本应象海跟天那般绚丽多彩。在影片中两次出现吟诵《我们看海去》的片断就鲜明地寄予导演的这一主观愿望。
在荒草园里,小英子遭遇了和蔼而又憨厚的小偷。萦绕在他俩头顶上的乌鸦的嘶鸣和聒噪声似乎就昭示着一种宿命的悲剧氛围。
从小英子和小偷的几次交谈中,我们知道小偷是好人,社会现实却逼良为盗。传统的文化教养和不堪负荷的生活压力导致了他精神和行为的双重分裂,使他在偷盗别人钱财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苦难。
可在小英子那纯洁善良的目光背后,她不经意间又害了小偷。她把一尊小佛像(这可喻指小偷寻求出路的内心需要)送给了一个摇拨浪鼓的便衣警察,却成了小偷被抓的一个依据。在小英子含着泪花的眼里,又一个朋友离她而去了。在她还来不及忏悔的心灵里,又抹上了一道情感的伤痕。正为著名诗人北岛在《触电》中写的那样: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握手/一声惨叫我的手被烫伤/留下了烙印。
当善良的小英子内心逐渐浸染着人生的苦楚和忧伤时,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连三的不幸。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静地离去,化作台湾墓地里的一方石碑。而她父亲的墓地里六次红叶叠化的镜头,无疑将影片贯穿的离别主题推向了高潮,接着宋妈告别了小英子一家,骑上丈夫牵来的小毛驴儿回家乡去了,留给这位善良女人的是失去儿女的落寞与孤独。
这时的小英子趴在马车后坐上,含着泪花无限依恋地挥别了她童年时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巢穴。
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影片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影片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影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但这又不尽然,因为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城南旧事”已经不可能是原来的事情了。她有着小英子童年往事的烙印,但更多的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想象中的“城南旧事”,是他们记忆中挥散不去的一瓣瓣心香,是他们情感深处发酵过的一坛陈年老酒,所以他们用自己的心滋润着孕育着那段“城南旧事”。
他们所描述的那个“大时代的小故事”,不再是以痛心疾首的忏悔意识来追忆,而是以一种豁达从容的祥和心态来体味。所以影片中许多的生活细节都洋溢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都保存了一份难得的温馨:象学校的阵阵钟声和孩子们的阵阵歌声,还有那辘轳井,那水车,以及在烈日下吐着舌头的狗和那条幽静而蝉声如雨的小巷……经过他们的艺术渲染和升华便有了生命。
当我们随着影片中的人物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各自命运时,你会惊喜地发现:随着“一
『陆』 城南旧事电影的影评论文
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类别特点例句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
『柒』 《城南旧事》影评1000字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看了第一句词相信很多人就可以哼出那熟悉的旋律,虽然未必知道这是奥德维的名曲。歌名叫《送别》,但我更愿意叫它《骊歌》。同是李叔同填的词,不知道为什么和我们小时候唱的《送别》不同,但《城南旧事》的开头就是抱笙加竖琴的《骊歌》……
音乐是有穿透力的,一段插曲把“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点染开去,翻开一张发旧、珍贵而无法重拍的老照片。僻巷的驼铃、挑担剃头的情景,沿街的卖唱,井台的打水,小学生放学的画面,丝丝入扣,一路下来使人陷入无言的哀伤。影片寻着林海音的心里情绪,以舒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勾画出淡淡的的并不面目狰狞的悲剧场景。黑沉沉、雾蒙蒙的城门楼下,缓缓前行的驼队,单调而复沓的街口的井槽,幽静而蝉声如雨的小巷,在悲剧氛围中弥散着纤美的忧伤与诗意。
故事的终结,所有的人物都离小英子而去,包括父亲,英子也不再是小孩子。如同我们的成长一样,一再地失去东西,不管是朋友、玩伴、记忆、时间或亲人。原以为痛心不过如此!可是,当我漫步在林海音论坛上,看到88年她回国时大喊的那一声:“我的城墙呢!”不由得再次陪她心碎,陪她落泪。失去的痛仍然迷漫在我们这代人的心上……
永远不要因为一时的浅见做美的破坏者,那是不可原谅的。
《城南旧事》,一个小女孩用清澈的眼眸看世界,不得不让心沉浸在她心灵的童年里,也一直沉浸在自己心灵中的童年中……唤醒了那五光十色、朦胧而又耀眼的斑斓。
凌梦说:总以为自己是个不爱回忆的人,没有保留旧物的习惯,也没有知心的老友可以叙叙旧,况且,二十几岁的生命,纷纷扰扰,有知觉的岁月何其得少,回忆,要它来作什么?--直到《城南旧事》。
总以为混沌中的童年,没有外祖母的歌谣,没有门前的小溪,没有月夜篱下的蛙声,没有夏日老槐树的荫蔽,甚至没有呼朋引伴采蝶去,应该是忘却了吧。--直到《城南旧事》。
以为忘却的东西,以为忘却的那些事那些人,却原来一直潜藏在心的某个角落里,此刻竟像潮水一般慢慢涌来。以为了无印象的童年,以为早已消褪殆尽的那些童年玩伴的脸,此刻竟又鲜活起来,仿佛就在眼前。其实每个人记性都一样好,只是芸芸如我们,总是不经意间失落了那把钥匙,无从开启罢了。--庆幸有《城南旧事》。
是,直到《城南旧事》。
『捌』 请对《城南旧事》这部影视作品,认真欣赏,写一下影评
剪风 2007-07-20 20:21:23
很喜欢小英子,就是《城南旧事》的林英子。2001年林海音逝世的时候,才去买了《城南旧事》珍藏版,而吴贻弓导演的同名影片,是如今看的。那是部老片子,2001年时还未上大学,也没有网络,比较难找。在我没有出生前,小英子清澈的眼神早已映进了许多人心里,影片在国内与国外得了大奖。
还有那首李叔同作词的《送别》,也是自电影《城南旧事》起盛行,电影的《城南旧事》与《送别》是不能分离的,无论从主题或是画面摄影上。这首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盛极一时的著名校园歌曲里,真正能感怀别离的,莫过于逐渐告别青春而成长的学子,最美好的青春与天真渐行渐远,带着淡的哀愁,与童年作别,带着浅的忧伤,与青春作别。
什么时候我们越懂事了,就越难忘记小英子。因为长大的我们无法再像小英子一样,睁大眼睛,稚气而极认真地对询问名字的人说:“我叫英子!林英子!”那认真的神情,是天下顶顶有趣的事和最自我的肯定。一个人的成长割舍不开童年的经历,当你开始懂得人世,与己浑然一体的世界渐被拆开,苦难或幸福被划分开,我们必须顾及生活的一切细枝末节,而无暇再用简单的快乐去想象着拼凑故事。
影片一开始小英子模仿着骆驼咀嚼草料的样子,相信可以让很多人回忆起儿时也曾对着简单的事物好奇地玩味半天的情形。到底,成长是怎样地叫人渐失了童真呢?英子从中快乐着的,皆不是什么愉快的结局,惠安馆疯子和进步学生的凄惨爱情和骨肉离散;妞儿受尽打骂的孤苦生活;社会压迫下走向犯罪的小偷叔叔;失去儿女却深爱他人孩子的宋妈。大人眼里爱听事儿的小英子有时觉得委屈:“哼,你们说什么我可都知道!”想起儿时的自己也常这么想,我就可理解英子了!可不是,明明都知道,可就是分不清,为什么大人偏说小孩子不懂事儿,可小英子,就只是想帮秀贞找到小桂子,帮妞儿找着她亲爹妈,让宋妈把栓子和丫头子都带在自己身边,还有和“小偷”叔叔去荒地说话。这一切,到了大人眼里怎么就成了声声叹息。待到小英子分清海和天的颜色,分清好人和坏人的时候,已要和这童年天真无邪的岁月作别了。
虽然对内心的刻画没有如今一些电影来得细腻与细节化,但是我至今认为,这部二十多年前就拍摄的电影,是描写童心最为动人的一部。不思量,自难忘。从电影开场,便是叫人浸在一切回忆里的。片头吱扭的水车,片尾香山的红叶,老北京的城墙,都从几十年后远居台湾的英子回忆里走来,近了阵阵驼铃,又远去了这清脆的铃声,远去了“曾经有我”,真真切切的城市的变迁。
想起七月离别,岁岁年年,多少校园里还会唱起“长亭外,古道边”,多少人会唱起离歌,祭奠逐渐远离了我们的青春岁月。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玖』 求!谁能帮我,我急要电影《城南旧事》的影评!
原著:林海音
导演:吴贻弓、吴永刚
编剧:伊明
演员:沈洁
张丰毅
严翔
张闽
郑振瑶
出品:上海电影制片厂1982年摄制
要写好影评,就必须对下列各项作出解释和评价:
1。影片的主题
2。技术质量
3。影片的思想质量和性质
4。影片的思想正当性
5。个人的贡献(如表演)
6。影片和同一导演的其他作品的关系
零零散散也不记不得自己曾经写过多少影评。一般写的时候都是出于应付考试,这是第一次打破上面提到的常规这样去写影评。在我看来有点象小时候分析语文课本时老师让我们分段,然后再划分段意。如果要让我给〈〈城南往事〉〉也影评我会这样去写。〈〈城南旧事〉〉可以分为四个段落。
第一个段落惠安会馆门口站着一个疯女人,她的家人被带走去过堂了,她的孩子一生下就被仍了,别人都不理她。只有英子愿意跟她玩,妞儿是英子的伙伴,她不是她父母亲生的,所以经常挨打。妞儿发誓要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英子没料到她们后来会惨死在火车轮下。
第二个段落英子搬了新家,她开始上学了,并交了一个朋友,她不知道那人为了送弟弟上学,当了小偷后来被捉去了。
第三个段落宋妈是英子的奶妈,她的亲生儿子被大水淹死了,女儿卖了所以她才来英子家当上了英子的奶妈。后来宋妈也被丈夫接走了。
第四个段落英子爸爸是位爱孩子的好老师,如今也长眠在台湾异地冰凉的地下。一切都远去……。
为什么要给这个电影分段呢?我是这样想的。在我看完〈〈城南旧事〉〉以后我觉得它就好象一篇质朴清新的散文。具有散文化的叙事风格。影片一方面在更大程度上打破了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形成一种具有较强段落感的叙事风格。另一方面它在真实自然的基础上,更强调了整个影片艺术表现的情感化和主观色彩,为影片创造了抒情散文的格调。导演吴贻弓将“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确定为影片的总基调,成功的再现了原作那种
充满了“回忆感”和“往事感”的神韵。
《城南旧事》以它那清新和隽永的散文叙事镜语表现了一个时代“童年往事”般的心理路程。在影片中,小英子是故事中的叙事人,但由于她的年幼,这就必然消解文本的深层语意欲望对象缺席的象征意味,从而也推卸了小英子的社会行为承担责任。
影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编导有意让真正的叙事人即成年后的“小英子”(也可说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与被叙述的故事拉开时空距离,使影片的叙事风格笼罩了一段惆怅、朦胧的情感色彩。
在影片开始的情景里,小英子学着骆驼咀嚼的模样,这不仅反衬了她内心的天真和童稚,更为重要的是奠定了她在影片中的叙事视点。全片大多数镜头是以小英子的低视角的主观镜头拍摄的,这样,随着小英子那纯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离我而去”的伤怀情绪显得尤为真切,同时也显得更加凄婉和痛楚。
从影片的内容上看,故事中所讲述的人物命运可以说是相当凄惨的,但语调还是相当温婉。如秀贞发疯了,是因为与她相好的大学生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被警察抓走,生死不明。导演是用秀贞那哀伤的画外音讲出来的,镜头在当年曾居住过这对恋人的房屋内缓缓地移动,那朱红的被剥落的墙壁和窗户仿佛烙下了他俩情感的印迹。这些都为影片提供了丰富的视听想象空间,使观众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绪之中。
秀贞与那大学生的自由恋爱为宗族礼法不能容忍,私生的孩子却作为耻辱扔到齐化门,直至母女俩相见后去火车站,以至最终惨死于火车巨轮之下,似乎是那个社会给她们安排的必然归宿。影片为了表现这一悲惨的人物命运,精心拍摄了雨夜送别的场面,让火车烟囱冒出的白烟吞没了整个大远景的镜头画面,大雨中,给母女俩送行的小英子晕倒了。画外传来买报声的叫喊:瞧一瞧,母女俩被火车压死了。导演在这里没有让小英子幼小的心灵承受太多的打击,也不想让她纯净的眼睛蒙上太厚的灰尘,一切沉重的精神浩劫都推到了幕后,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相反,在表现年幼的妞儿和小英子相互关爱和体贴上,导演却有意依仗各种视听形象的延续和积累,来渲染内心情感氛围的弥漫和扩散。通过四次拍摄藤箱里的小油鸡和荡秋千的镜语抒写,刻画了她俩内心的童真纯朴、伤感失意、离愁别恨,以及辛酸孤独的种种情愫,这种情感一直贯穿在影片那舒缓而又沉静的节奏感中。正因为如此,小英子离别时的愁绪叠化在《骊歌》的旋律中,想恋着那荡悠悠的秋千,想恋着那毛茸茸的小鸡。在她那回瞻留恋的目光里,辗转出一种沉重的叹息,滋生出一种纤美而又忧伤的诗意,正如影片中那屋檐下的夜雨,荡涤成水圈,成涟漪般的弥散开来。
如果说影片的上半段落,小英子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她感受到的那些残酷的现实只是新奇,那么到了下半段从小英子在病床上苏醒开始,却是一场梦魇的逃脱和突围。从这以后,小英子开始成熟起来了,她也逐渐领会到了世间的复杂与苦楚。
世界对于天真纯朴的小英子来讲。本应象海跟天那般绚丽多彩。在影片中两次出现吟诵《我们看海去》的片断就鲜明地寄予导演的这一主观愿望。
在荒草园里,小英子遭遇了和蔼而又憨厚的小偷。萦绕在他俩头顶上的乌鸦的嘶鸣和聒噪声似乎就昭示着一种宿命的悲剧氛围。
从小英子和小偷的几次交谈中,我们知道小偷是好人,社会现实却逼良为盗。传统的文化教养和不堪负荷的生活压力导致了他精神和行为的双重分裂,使他在偷盗别人钱财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苦难。
可在小英子那纯洁善良的目光背后,她不经意间又害了小偷。她把一尊小佛像(这可喻指小偷寻求出路的内心需要)送给了一个摇拨浪鼓的便衣警察,却成了小偷被抓的一个依据。在小英子含着泪花的眼里,又一个朋友离她而去了。在她还来不及忏悔的心灵里,又抹上了一道情感的伤痕。正为著名诗人北岛在《触电》中写的那样: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握手/一声惨叫我的手被烫伤/留下了烙印。
当善良的小英子内心逐渐浸染着人生的苦楚和忧伤时,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连三的不幸。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静地离去,化作台湾墓地里的一方石碑。而她父亲的墓地里六次红叶叠化的镜头,无疑将影片贯穿的离别主题推向了高潮,接着宋妈告别了小英子一家,骑上丈夫牵来的小毛驴儿回家乡去了,留给这位善良女人的是失去儿女的落寞与孤独。
这时的小英子趴在马车后坐上,含着泪花无限依恋地挥别了她童年时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巢穴。
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影片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影片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影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但这又不尽然,因为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城南旧事”已经不可能是原来的事情了。她有着小英子童年往事的烙印,但更多的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想象中的“城南旧事”,是他们记忆中挥散不去的一瓣瓣心香,是他们情感深处发酵过的一坛陈年老酒,所以他们用自己的心滋润着孕育着那段“城南旧事”。
他们所描述的那个“大时代的小故事”,不再是以痛心疾首的忏悔意识来追忆,而是以一种豁达从容的祥和心态来体味。所以影片中许多的生活细节都洋溢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都保存了一份难得的温馨:象学校的阵阵钟声和孩子们的阵阵歌声,还有那辘轳井,那水车,以及在烈日下吐着舌头的狗和那条幽静而蝉声如雨的小巷……经过他们的艺术渲染和升华便有了生命。
还有:
http://..com/question/4058037.html
http://bbs.oluojie.com/Dispbbs.asp?boardid=220&ID=96177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300894/
http://218.94.91.132/printpage.asp?ArticleID=133
『拾』 《城南旧事》影评800字
初中的时候,夏天夜里,父母都已睡去,独自坐在微凉的客厅,盘腿,胡乱地按着遥控器。那是种像小时候吃的红色纸质包装的“大板巧克力”一样的遥控器,不好使的时候,还要用手用力拍打几下。无意间播到电影频道,是喜欢的老旧影片的色彩:微黄的画面,静默的叙事。然后,注意到屏幕一角印着淡白的字体:城南旧事。
再次看到《城南旧事》,已是冠冕堂皇的高三了。趁着周四上午最后一节是体育课的有利时机,假装若无其事地下楼到运动场上课。然后,在走出像火柴盒堆叠成的教学楼之后,马上与人流分道扬镳,心安理得地从学校后门逃之夭夭。其实,逃的最远的也不过是学校正门门口的那家书店。
走进去,上了岁数的女店主,依旧戴着老花镜镇定自若地翻看着当天的报纸。泛白的头发在脑后结实地挽成一个绾,喜欢这样守口如瓶的缄默,她不会明知故问你是否逃课,也不会像商店里的服务员那样身先士卒地殷勤介绍你不需要的东西。
我们彼此在乎的都是各自的心情。
书店不大,但仍然可以找到我们想要的汉字:八卦杂志、滥情小说、还有像板砖一样厚重的参考习题。一个人,手指一本本地掠过书的棱角,在书架的倒数第二格看到了《城南旧事》。抽出来,黑色的封面,打开,里面有插画,是好看的水彩画。书底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的照片和介绍。相片上的她笑得从容而慈祥。于是,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本书。事后,在所有能想到的词汇里,我为这次无伤大雅的逃脱找到四个字来作为它的结案陈词——心满意足。
书里的英子,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孩子,电影和插画中,英子那个齐刘海的发型我小时候也梳过。是父亲给剪的。还记得那把剪刀,微锈,且钝,碰到脖子时有麻酥酥的冰凉。剪头的时候,总是担心父亲会剪到我的脖子,所以也总是一动不敢动的。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每次去理发店剪头,仍会有细小的紧张,和微梗。
那老椿树胡同口儿的雨夜里,究竟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还会不会带英子去看海?宋妈坐在黄板牙儿的毛驴上走了还来吗?兰姨娘呢?爸爸的石榴花呢?英子坐在马车上侧脸问的那个“什么是将来的事呢?”的问题,我们谁又能准确无误的回答出来呢?
“那从前的事呢?”
“从前的事都过去了,没有意思了,英子都会慢慢忘记的。”
然而,我们终归都是忘记不了的。她忘不了西厢房的小油鸡,我忘不掉开春儿喂苹果撑死了的刺猬;她忘不了井窝子边闪过来的小红袄,我忘不掉穿的发黄的白布鞋;她忘不了妞儿笑时的泪坑,房檐下的缺盖,跨院里的小屋,而我,也忘不掉邻家欺行霸市的大姐掐过我的胳膊留下的紫印,从学校偷回来的彩色粉笔,和5毛钱的掺着色素与糖精的袋装刨冰……
这些年久失修的记忆,像老北京的胡同儿,砖瓦之间,烙落下的都是一些年岁的雕刻。平淡之中,隐匿着那段老旧时光的微茫快乐和些许的怅然若失。
合起书页的时候,突然想到比利时作家弗朗兹·海仑斯说:“人的童年提出了整个一生的问题,但找到问题的答案,却需要等到成年。”儿时的快乐是哈哈镜里的自己,直接、夸张而又充满想象。而成长所剥夺走的就是这种天真到幼稚的纯粹。就像铜镜里的映衬,呆板、古怪,给人一种画皮的惊悚。
童年是一座兵临城下的城池,在兵荒马乱的时光剪影里,旧旧的围墙外头,我们依旧心照不宣地醉卧沙场,但求,君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