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西方电影欣赏《小岛惊魂》论文
真正的恐怖片是心理恐怖,玩弄血腥镜头、故弄玄虚的配乐、一惊一乍的都没太大意思,当时怕怕就过去了。而《THE OTHERS》则让你看后越想越怕。时间已经过去了好几天,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房间原本只开了一盏小小的台灯。想不到我越写越怕,总是觉得后脊梁骨一阵阵发寒,总是要回过头去看看后面有没有人。后面当然没有人,但是我却可以看到梳妆台镜子里的自己。嘿嘿。最后还是忍不住,把房间的灯全开了。
很久没看过这么精彩的恐怖片了,它很考验观众的智慧。故事从头至尾都被一个强烈的悬念牵引着,我们的思维如同主人一家三口,被囚禁在一所大房子里,百思不得其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谜底一经揭晓,便如醍醐灌顶,竟然……这种结局,我想没有人会料到。知道了谜底后再细细一想,发现原来自始至终导演都埋了伏笔,只是没有人会把所有的细节联系在一起,也没有人想象力丰富到如此地步。导演靠创意、悬念和气氛完全控制了观众的心理和情绪。
《THE OTHERS》国内译为《小岛惊魂》,另一种译名是《神鬼第六感》,我认为都是失败的译名。个人感觉译为“不速之客”才能真正体现出这部影片的内涵:从葛瑞丝一家的眼光来看,三个佣人和维多一家是不速之客;而从后两者看来,其他人是不速之客。其实就是除了自己人之外的其他人都是不速之客,这正接近了“THE OTHERS”的原意。尼歌.基曼的气质与这部电影配合的天衣无缝,本来尼歌就很冷艳,再加上欣长的身材、苍白的脸颊、有些神经质的眼神和固执的性格,想有缝都难。
葛瑞丝在故事中一直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中,又带点惶恐不安,她的眼神大部分的时候都神经兮兮,最先令我起疑的就是她。她爱子女,却又对他们异常苛刻,她的丈夫因为战争多年未归,三人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环境里,她的心理有些变异。我一开始就怀疑她是精神分裂,影片中也通过镜子做过多次暗示:葛瑞丝每次对着镜子看到自己,眼神就很奇怪,有点不可置信的感觉。镜里镜外的两个葛瑞丝,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虚幻的,恰好对应了她内心的二个自我。葛瑞丝杀死一对儿女,她是知道的,但由于她一直拒绝承认这个事实,于是潜意识造出了一个虚幻的“我”,这个“我”扮演了一个慈母的角色。这个“我”拒绝承认发生过的事实,也不承认自己已经死了,反而以“上帝给了我第二次机会”为逃避的借口,继续生前的生活。她似乎已完全“忘”了自己身在何处,是什么人,直到最终被招魂。
中间有很多细节颇有迷惑性,比如“要开第二扇门之前一定要确定第一扇门已经关了”。其实这个并没有什么玄妙,因为她的孩子得了一种怕光的病,关门是为了不让光进来。那为什么影片后段他们又不怕了?其实影片一开始他们就不怕,只是没有尝试的机会,因为一开始他们就已经是鬼了,生前的病就没有了。这个逻辑从男仆人对葛瑞丝说的话“我的嫂子本来有风湿,可是有一天就不治而愈”推测出。他说的有一天就是指死亡。
三个仆人没有恶意。但很多人一开始也会怀疑到他们有什么阴谋。疑心从那封没有发出去的信开始,而且老妇人的眼神总是闪闪烁烁,一问到关键的地方就躲躲闪闪。导演中间也安排一个细节来干扰人的注意力,就是老妇人总是拿药逼葛瑞丝吃。其实他们原本是来告诉葛瑞丝真相的(即她们其实已经死了),但由于葛瑞丝太固执,在多次提示下一直不相信不承认,这让他们终于“忍无可忍”。因此他们说“孩子好办,主要是他们的母亲,太固执了”。他们反复强调“是揭露真相的时候了”,其实就是没有耐心耗下去,要点醒她的意思。他们在门外说的“人要学着和鬼和平相处”把葛瑞丝吓得魂飞魄散,葛瑞丝当然的把自己理解成“人”,把他们理解成“鬼”。其实三个仆人的意思是“他们自己和葛瑞丝一家鬼,要和维多这家人和平共处”。因为所站的立场不同,所以产生了歧义。
再看一遍的时候我发现影片中所有警示的话都可以多重理解,在看到结尾之前,都难以猜出它真正的含义。要注意的是外国的鬼和中国的鬼不太一样,中国的鬼白天不可以出来,照镜子也看不到影子,外国的可以。还有一个原则是鬼看见、动过的东西只是幻觉,如果碰巧他们动过的恰好是实物,这时候鬼和人都会惊呼“有鬼!”。有人认为影片从逻辑上解释不通,但如果重新看一遍的话就会发现之所以不通全都是因为自己看得不够细。现在就从头梳理这些蛛丝马迹,解读几个暗示和几点疑问。
一、 整个故事从迷雾重重的一套大宅子开始,这是最大的暗示。葛瑞丝家的雾总是不散,家具房间永远是灰暗的,而真相大白后演到维多一家就晴天了。
二、 葛瑞丝第一个镜头就是从睡梦中尖叫着惊醒过来。她为什么惊醒?因为她做了一个“噩梦”,“噩梦”的内容就是她杀了自己的儿女,然后自杀。她以为是个梦,其实都是真的,只不过出于自我保护心理和无法接受自己罪恶的行为,潜意识里把真实当做了梦,然后又把虚幻当作了真实。从梦到醒的过程其实就是由生到死的转换,醒来后她已经不是“人”了。
三、 仆人为什么一夜之间都走掉了?因为她们全家都死了,仆人自然都走掉了。
四、 葛瑞丝对新来的老妇人说“它改变了一切,但我要冷静的处理这些(大意如此)”。“它”暗示的应该就是杀害儿女的事情,冷静的处理就是拒绝相信发生的一切,把它当作一个梦。
五、 安在吃饭的时候对老妇人说“妈妈疯了”,后来又说过一次“妈妈又疯了,像那天一样”。“疯了”暗示的就是杀人,“那天”就是出事的那天。
六、 安为什么能看见维多?因为维多一家在招魂,估计先招的是她,因此她能够暂时进入人的世界,看到他们。
七、 年轻的女仆为什么哑了?因为她当年也不相信自己已经死了,最后终于知道真相,吓得再也说不出话来了。所以葛瑞丝暗示说“我们有相同的经验”。
八、 葛瑞丝的丈夫究竟是人还是鬼?是鬼,是孤魂野鬼,在外面游荡,找不到回家的路,葛瑞丝出门碰巧遇见他了。他的丈夫和她们一样脸色苍白,没有活力。另一个证明是,知道真相之后,孩子说“如果这样,那么爸爸是打仗死了?”只有死了,他们才能够会面。
九、丈夫为什么要走?在安被灵媒上身,后被葛瑞丝疯狂纠缠之后,安到父亲处哭诉。之后葛瑞丝走进去道歉,丈夫问“你为什么那样?”葛瑞丝先说“我以为有鬼……”她的丈夫更正“不是指这个,是指那天。”同时的镜头安对尼哥说“妈妈又疯了”,尼哥问她“像那天一样吗?”安点头,反问道“你还记得那天的事情吗?”尼哥好似痛苦的紧闭了一下眼睛“不记得了”。那天的暗示同上。丈夫因为不肯原谅妻子杀害孩子的行为而离开。
十、片中好几次出现“你不要那样喘气!”应该暗示的就是被葛瑞丝的枕头压着喘粗气。
最后葛瑞丝上楼看到维多一家,所有的疑问和幻觉迎刃而解。真相扑面而来,葛瑞丝再也无法伪装,说出了他们都不愿意承认的事实“爱他们的妈妈用枕头杀了两个孩子,然后开枪自杀”其实他们三个人早就明白这些,但同时选择了逃避。
人鬼之间的纠葛还未真正结束,因为还会有新的人搬进。虽然他们大喊“这是我们的房子”,也只能人鬼共处
了。不同的是,他们是“鬼”了。
补充一点:
葛瑞斯在半夜听到的钢琴声应该是后来搬进的一家“人”弹的,这在最后葛瑞斯疯狂撕扯桌上的纸,而“人”看到的却是纸片在空中纷纷碎落的情节中得到了印证。所以说人和鬼彼此是看不到的,在葛瑞斯反复开关门的时候,应该是那家人把门关上的。
补充一点:
葛瑞斯在半夜听到的钢琴声应该是后来搬进的一家“人”弹的,这在最后葛瑞斯疯狂撕扯桌上的纸,而“人”看到的却是纸片在空中纷纷碎落的情节中得到了印证。所以说人和鬼彼此是看不到的,在葛瑞斯反复开关门的时候,应该是那家人把门关上的。
补充一点:
关于grace为什么要杀她的孩子,应该是和纳粹有关系。grace跟她丈夫说过:“我们都投降了,全岛沦陷了,我们能怎么办?”再联系她逼孩子们都圣经的段落,关于投降和说谎的部分,她杀孩子的原因不难理解。纳粹来了,小岛沦陷了,也许快要闯进他们的庄园,她心底里认为不该向邪恶妥协,因此杀了自己的孩子后自杀了。因为仆人们没有对这栋房子的热爱,不像grace那样宁愿“守着这座监狱”(和米尔丝一家一样),所以一夜之间都不见了,或许被纳粹杀了,或许投降纳粹活着,都有可能。补充一点
男主人(军人)没有死:
1)他的打扮是战场退役军人,暗示他受重伤后已经退下火线。如果KIA的话应该是战场上最后战死的装扮;
2)他说自己一直在找回家的路,暗示当时他处于弥留的状态,重伤快到死的边缘,在鬼门关的边沿,所以灵魂能回到家中。
3)他说自己一直在流血,证明并没有完全死去,而是处于生死挣扎的关头。
4)他看见Niko后惊呆了,没有任何喜悦的表情,暗示他明白妻子已经在阴间了。
5)他看到孩子后那种毫无喜悦,伤心欲绝的表情,明白他们也死了。
6)他回到家一直躺在床上,再次暗示他的伤重
7)几天后,他终于跨过鬼门关,被救活了。所以他说要重新回到前线。
8) 最后,他用一丝灵魂还在阴间的最后时刻和Niko完成了最后的ML.
㈡ 类型电影论文(2)
类型电影论文篇2
浅谈中外灾难类型电影比较
摘要:本文以好莱坞的类型电影为参照标准,结合国产电影创作实际,以近期的两部灾难片《唐山大地震》和《2012》为例,分别从叙事、女性主义、植入式广告及意识形态四个方面对国产类型电影和美国类型电影加以比较,提出类型电影尤其是国产类型电影以后的发展趋势及需要改进之处。
关键词:类型电影;叙事;女性主义;植入式广告;意识形态
一、类型电影的特点
类型电影作为高度模式化的影片,其存在是一个客观的电影现象。电影“类”的诞生较早,但电影类型的内涵如何界定,大师们的看法并不相同,美国学者罗伯特・考克尔认为:“电影一旦发展出一种叙事结构,从仅仅展示事物(如火车离开站台或两个接吻的人)转向讲述故事,就开始形成类型。故事一旦被讲述,它们就立刻进入了一定的类型:浪漫型、情节剧型、追捕型、西部型、喜剧型。”而澳大利亚学者理查德・麦特白则认为:“观众、制片人和批评家在讨论电影的时候都在用类型的概念,但是他们每一个人使用这些概念的含义可能大不相同……就像安德鲁・都铎(Andrew Tudor)所说的,类型‘是我们共同相信的一些东西’。当看一部惊悚片的时候,我们知道什么是惊悚片。事实上,在我们看之前就知道什么是惊悚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不需知道影片的内容,就能认出这些有着广泛的文化共同点的类型电影。”
灾难电影作为类型电影的一种,除有其共性之外,还有其独特之处。每一种类型电影都具有相对固定的题材和人物类型、特定的故事空间与造型语言、剪辑风格和音乐特色。如歌舞片中的舞台、歌舞明星,科幻片中虚拟的未来世界、外星人,战争片中的两军对抗、战地英雄,警匪片中的强盗、警察、地下组织等。灾难电影的故事和主题,时常顺应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更新而变化。《2012》是建立在玛雅预言的基础之上而创作的影片,该片上映时间是2009年,离2012年很近。与此相似,《唐山大地震》的拍摄也在汶川地震之后,群众尚未从地震的阴影中恢复过来,汶川大地震让人想起数十年前的唐山大地震。
其次,类型电影一般都迎合观众的某些感官和情感的需要,以满足观众内心深处的娱乐心理。每一种类型电影虽呈现娱乐的方式不同,但营造娱乐情景并最终希望实现娱乐功能上是相同的。类型电影的娱乐性,一方面是刺激和满足人们的种种情感,另一方面是通过把奇观融入情节,让观众在赏心悦目中获得审美的快感。灾难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的灾难片首先用宏大的灾难场景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扣人心弦,观众的心情随着影片情节的进展时而紧张时而放松,有如身临其境一般,刺激而愉悦。中国的灾难片场面明显要逊色许多,叙事相对比较温和,注重内容的情感部分,以情动人。
最后,类型电影还具有商业性特征。不同的类型电影满足各类不同爱好的观众的消费需求。如果市场对某种类型电影有良好的反应,有观众捧场,片厂便会继续制作这类电影,否则,便会停止生产。《2012》上映后反响比较激烈,票房收入也相当可观,之后不久国产的灾难片《唐山大地震》上映,许多观众是因为对《2012》的意犹未尽而走进电影院观看这部所谓国产灾难片的。《唐山大地震》被作为灾难片宣传也是商业运作的一个手段。
二、叙事及其手法
《2012》讲述一个关于世界末日的故事。影片最大的亮点在于灾难发生时极致视觉特效,这种强大的冲击力让观众震惊。但看完电影之后,脑海里只存留了片中各种不可思议的灾难元素:地球板块移动、火山、地震、海啸、洪水集体肆虐,全球各种标志性建筑全被毁灭,给人一种恐怖震撼的末日来临之感。但这容易让观众忽视其剧情,也难以启人深思。此外,《2012》还被一些记者称为写给中国的情书,里面加入了很多中国元素。或许是导演被汶川地震发生时中国人民的精神所感动,故把中国描写成人类的救赎之地,片尾拯救人类的诺亚方舟也是中国制造的。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比较有争议的灾难类型电影。准确的说,它应是一部典型的中国亲情剧。片中的灾难场景被一笔带过,更多的是叙述一个四口之家悲欢离合的故事,而把影片命名为《唐山大地震》只是一种炒作手段。影片宣扬了超越一切的亲情,正像冯导所期望的那样“内容大于形式”:“灾难片元素是《唐山大地震》的基础,而伦理片元素则是影片的灵魂。”
三、女性主义的折射体现
好莱坞类型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多处于被动和附属的地位,或是作为家庭生活的象征。西蒙・波伏娃说:“所有男人写的关于女人的书都应加以怀疑,因为男人的身份就如诉讼案中,既是法官又是诉讼人。”《2012》中有一个细节,杰克逊开车来接孩子们去度假的时候,妻子给丈夫一包尿不湿,告诉丈夫七岁的女儿到现在还在尿床,每天晚上睡觉前要穿这个,丈夫看到这个东西后满怀质疑:还穿?显然丈夫之前并不知道女儿还尿床的事情,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其“大男子主义”,女人才是这个家生活的主宰。在灾难类型电影中,女性多处于危险境地,需要被保护。当海啸和地震发生时,镜头会立即转向女性们的反应:尖叫、恐慌、无助地四处逃窜。
而男性在遇到灾难时则会思考:“what the hell was that?”同时,在西方电影中,女性又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她们之于男性的附属地位是相对的。《2012》中的劳拉是一个聪明而有智慧的女孩儿,是独立女性的代表。面对灾难的时候,劳拉表现出来的沉稳、坚强、镇定完全不逊色于男性。当地球将要毁灭,杰克逊带着全家逃亡的时候,他似乎是全家命运的主宰,妻子和儿女都必须在其保护之下才能逃生。但如果妻子完全依靠丈夫的保护而丧失了自我,她和儿女们同样不能自保。轮船几乎要沉入大海,全家人都被困入浸满海水的船中,他们被迫与杰克逊走散,这时,阿曼达饰演的妻子就不得不承担起保护孩子生命的责任。导演在此处对情节的描写集中体现了在灾难中女性也有不可阻挡的坚强,与前面的表现女性面对灾难时的恐慌形成鲜明对比。
《唐山大地震》对女性主义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与《2012》相似,影片对母爱的描写显然更为深刻。但相比西方类型电影中的女性主义,国产电影仍有传统的保守主义倾向。片中元妮丧夫后,面对另一个男人的追求毫不动容,坚持一个人度过余生,因为她知道,丈夫是为保护自己在地震中死去,没有哪个男人会像丈夫那样用生命来爱自己。但细想一下,元妮的这种做法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冯小刚在影片以女性形象为中心塑造了一部催人泪下的亲情剧。元妮丧夫之后,一个人抚养儿子的艰辛,也体现了丈夫在一个家庭中的重要性,男人是家的顶梁柱,如果活着,她的生活就不会这么苦,显然这并没脱离中国家庭以男性为主的传统观念。从社会角度看,女性是沧桑时代的见证,是命运多舛的个体:灾难留下的痛苦只有在脆弱的女性身上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并让人同情。
四、植入式广告在影片中的运用
随着广告业的发展,植入式广告越来越多的受到广告 主的重视。“植入式广告,又叫急性广告,是指广告传播一改往日单纯依靠说教和推销的营销策略,将产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视觉性符号甚至服务性内容策略性地带入电影、电视剧或其他电视节目及其他传播内容中(隐藏于载体并与载体融为一体),使观众在接受传播内容的同时,不自觉地接受到商品或品牌信息,继而达到广告主所期望的传播目的。”上述两片的植入性广告分以下类型:
1、置景道具植入型:这是最传统的植入式广告形式,主要指品牌视觉符号或商品本身作为影视作品的置景道具出现。“视觉形式的形象性对于以说服为目的的传播具有特殊意义。”如在影片《2012》中男主人公开的汽车标志便是其中之一。《唐山大地震》中,元妮在和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饭桌上摆的剑南春酒是最明显的植入性广告标志,此外还有汽车、电视、银行、运动品牌等。
2、对白植入型:就是在电影中通过人物的对话,巧妙地将产品、品牌、服务植入其中,成为电影中的台词,以此来达到广告效应。如《2012》中,男主人公匆匆忙忙地开车回家带儿女们去度假,在给爱人打电话的过程中,就提到“黄石公园”这个名字,这也是植入式广告的形式。《唐山大地震》中中国人寿保险的广告方式也属于此类:方达作为旅游公司的老总,当员工过来询问这次旅游保险用哪家时,方达说:“就选中国人寿吧,踏实。”
3、场景植入型:即是把品牌信息嵌入到影视作品的环境中去,品牌视觉符号或商品本身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或场景的一部分出现。如{2012}拍摄的场景中出现的海滩楼房以及主人公带孩子们度假的公园等,都注入了一定的广告元素。
国产类型电影与好莱坞大片在植入式广告方面相差甚远,好莱坞电影可不动声色地把广告植入其中,既能有效地为广告主服务,又不影响观众对影片的欣赏。但国产电影在这方面做得有点儿欠妥。植入式广告要尊重影片的故事情节,使其显得顺其自然,不影响影片的观赏效果。《2012》就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但看过《唐山大地震》之后,观众对片中的植入式广告批评声不断。植入式广告应有效地给观众一种暗示效应,遵循内容第一,广告第二的原则,避免片中突兀地出现广告词和任何不合理的广告场景,不能盲目的把任何广告都嵌入影片中。在进行植入式广告之前,要分析产品及其品牌适不适合在该影片中表现,能不能达到广告主想要的宣传效果等因素。
五、结语
中西灾难类型电影的差异折射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不能苛求中国的灾难片完全符合西方的审美需要,但成功的作品肯定是把深邃的思想内涵,巧妙的艺术处理与大众的观赏热点结合起来。首先,中西方类型电影最大的交集就是商业性,它们未来努力的方向也离不开使其更具有商业价值,观众花钱去电影院看电影,买的大多是娱乐享受,所以,电影的商业性和娱乐性是分不开的。
其次,中西方电影还要努力提高其讲故事的水平。好莱坞电影重在场面的制作,掩盖其情节的跌宕起伏,观众震撼之后难免会感觉少了点儿什么。但中国电影讲故事的过程多有漏洞,故事出来之后多有批评之声。好莱坞类型电影在讲述故事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再次,电影应该注重宣传,激发观众的类型期待。从某种程度上讲,类型电影是预先出售给观众,在开发每一部类型电影时,往往就有相对的观众定位。如果一部影片能得到适当的宣传,从片名、广告宣传等每个运作环节将类型固着于观众的心灵,那么,电影的春天就不会远了。
最后,类型电影还应该注重整合生产和发行两个环节。类型电影是在吸引更多消费者和赚取更多利润的动机推动下向前发展的。好莱坞电影业总是力图复制它最近的商业成功。在市场开发中,有意识地遮盖其他方面来有选择地突出某些方面,使观众更加注意那些制作商想要强调的方面。然而中国电影市场目前还处在半市场化状态,院线体系虽已经逐步形成,但还要继续完善院线发展模式。
注释:
[1]唐晋先:《(唐山大地震):动人因亲情,感人缘母亲》,《电影文学》2011年第3期.
[2]任拯廷:《浅议植入式广告》,《今传媒》2006年第4期.
[3]梅萨里:《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4]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78页.
猜你喜欢:
1. 关于电影论文范文
2. 电影鉴赏论文
3. 关于电影论文参考
4. 有关于电影论文
5. 关于电影的论文
㈢ 20世纪60年代美国哪些恐怖电影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问题 具体谈一谈 最好能介绍介绍书籍 要写这方面的论文
我就知道有个《精神病患者》是希区柯克的 他的作品比较反应社会
请大家深呼吸:现代恐怖电影诞生于此!
众所周知,60年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人们的头脑里充斥着性解放、大麻、反权威、无政府主义等不安定因素。而这一时代的恐怖电影就好像一面镜子,映射出整个社会的景象。抛开50年代的变异巨兽和外星小绿人,恐怖电影在60年代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回归——内心恐惧再度抬头,曾经垂垂老矣的题材焕发出新的活力。
这一场变革得感谢悬念大师希区柯克,他用一场浴室惊魂为其后十年的恐怖电影指明了发展方向。1960年的《精神病患者》唤醒了沉睡已久的内心恐惧:手执利刃的连环杀手、怪异的异性装扮、木乃伊般的干尸、疯狂的精神分裂以及当红女星珍妮特·利的美色与尖叫。希区柯克利用这些元素,将恐怖电影从50年代的苍茫宇宙中拉回现实,并加了新的恐怖元素——精神分裂和蛰伏于家中的恐怖。
于是在60年代早期的恐怖片里到处都散播着精神错乱的种子。这其中,既有类似《精神病患者》的影片(如《杀人狂》(Homicidal 1961)、《发狂》(Paranoiac,1963)、《杀人狂魔》(Maniac,1963)等),也有几位大师级导演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括:罗伯特·阿尔德里奇的《婴儿简出了什么事? 》(1962)、罗曼·波兰斯基的《冷血惊魂》(1965)以及米切尔·鲍威尔的绝唱《偷窥狂》(1960),片中露骨的性和暴力惹恼了几乎所有的影评人,整个电影界一片哗然,最终导致这位大导演不为整个电影业所容,只得提前终止了电影生涯。甚至连以古典时代为背景的古装恐怖片也染上了类似的精神疾病。在B级片大师罗杰·考曼的《厄榭府的倒塌》里(改编自爱伦·坡同名小说),文森特·普雷斯用他那蓝丝绒般的嗓音将精神失常演绎得入木三分。
随着时代的推进,银幕上的疯狂渗透入了60年代的生活。披头士、垮掉的一代这林林总总的疯狂之举无一不在表达着对强权和传统的反抗。这段时间里的恐怖电影并没有什么大的动作,似乎在为下一次的喷涌而出积聚能量。1968年,压抑许久的疯狂终于在《驱魔降邪》(The Witchfinder General)一片中找到了宣泄口。年仅26岁的英国导演迈克尔·李维斯将汉默风格的古典哥特剧和现代元素相结合,用种种令人毛骨悚然的酷刑和折磨折射了年轻人对权威的不信任。导演本人也是吹响反抗号角的青年先锋,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年轻人在拍摄时连老牌演员文森特·普雷斯也不放在眼里。对后者的表演指手画脚,惹得文森特恼怒地说:“我已经拍了87部电影了,你这个毛头小子做过些什么?”李维斯可一点不买老演员的帐,回敬道:“我只拍过三部,但部部都称得上是上乘之作!”这句话也一语成谶,《驱魔降邪》上映仅6个月后,李维斯就在自己的居所里自杀身亡,年仅26岁。他的死可以说是恐怖电影界的一大无一弥补的损失。
60年代的另一个特征是变化无常。在这个年代里,恐怖电影的发展也相当多样,从充满东方神秘色彩,节奏缓慢的日本鬼片《怪谈》、《鬼婆》(都是1966),到融合了性和残忍的意大利哥特式恐怖片《黑色星期天》(1960,导演马里奥·贝瓦)。恐怖电影在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在类型多样化的同时,恐怖电影也在画面营造方面越走越远,以至于电影审查官手中的剪刀都跟不上血液飞溅的速度。这一切的创始人是被称为“血之教父”的美国导演高登·刘易斯,是他一手开创了恐怖电影的新类型:血淋淋的恐怖,把恐怖这个字眼涂成了腥红色。在其代表作《血宴》(1963)中,他将一个前《花花公子》封面女郎开膛破肚。片中血淋淋的内脏遭到了影评人的“千夫指”,甚至有人尖刻的评价道:“刘易斯的影片就是一个深夜屠宰场。”然而,观众们却丝毫不理会专家们的指责。和过往那些“贫血”的片子相比,刘易斯的影片确实提供了一种新鲜的刺激方式,令60年代的观众们大呼过瘾。
不过,将血淋淋的恐怖推上巅峰的却又另有其人。如果说《精神病患者》用一个人的癫狂揭开了60年代恐怖电影的序幕,那么《活死人之夜》(198)则是用全民皆狂为60年代画上了句号。片中丧尸们从喉咙深处发出的低吼透露出一种近乎绝望的恐怖气息。导演乔治·罗梅罗用11万4千美元的低成本换回了高达3千万美元的全球票房,堪称影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恐怖片。本片也开创了丧尸片这一全新的恐怖题材,并引来了数不清的后续作品,其中包括其本人执导的《活死人黎明》、《活死人之日》和《活死人之地》,以及近年来大红大紫的《生化危机》系列等。曾有影评家把本片喻为“一场没有终点,毫无节制的丧尸嘉年华”。本片采用黑白胶片拍摄,画面颗粒感明显,颇有新闻片的真实感,弥漫着悲观主义情绪。片中,丧尸们吞食着内脏(据说,由当地的屠宰场捐赠),随后被“活活”烧死;变身丧尸的女孩用铲子刺向母亲(明显是在向《精神病患者》致意);黑人主角最后因被误会成丧尸而被种族主义者爆头。这些情节虽披着丧尸片的外衣,事实上却叙说着整个60年代的故事,包括血淋淋的越战和其中葬身火海的士兵、年轻人对父辈的反抗、以及争取种族平等的民权运动。导演将整个60年代熔入96分钟的恐怖故事里,为这动荡的十年呈上了一份完美的总结报告。
罗梅罗的《活死人之夜》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恐怖片、是“一场没有终点,毫无节制的丧尸嘉年华”。
精神病患者Psycho 美国 1960
马里恩盗取公款逃亡,投宿于一间汽车旅馆,却在浴室中惨遭杀害,她的妹妹及男友加入警方进行深入调查。恐怖惊悚片的代表之作,希区柯克首次探索精神分裂杀人狂的世界;尤其是48秒的浴室谋杀段落,尽管是黑白影像,但仍凭借78个快速切换的镜头,以及灯光、音响的综合运用,拍摄出令人心惊肉跳的震撼性画面;主人公诺曼·贝茨因此成为精神分裂症的代名词。环球法国二区发行了双碟版,正片花絮收录了94分钟的制作纪录片,花絮碟收录了15分钟“向希区柯克致敬”的短片,以及33分钟“电影大师”短片。
㈣ 英语作文谈论大家对恐怖电影的看法
Firstly, let's go back some 45 years to 1968 to a black-and-white film, loosely based on the sci-fi novel "I Am Legend". A brother and sister travel to the countryside to visit their father's grave. After a series of bizarre attacks, the sister takes shelter in a farmhouse which is soon surrounded by the reanimated dead, or zombies as they were later known. George A. Romero's film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was initially controversial, too gruesome, then lauded as a success and social commentary. And the director went on to make it a series of six each nodding to contemporary concerns, big consumerism or economic division. Horror to me was always, an author of somehow upsetting the applecart of life. And it seemed to me that at the end, people always set it upright again. And we didn't wanna do that. We wanna just sort of leave it upset. So the events in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in fact are tragic events. And it's all about misunderstanding and people who behave stupidly, and faced with something that's really could be disastrous. The dead are coming back to life, all over the world. And what I wanted to say is that they all just concerned about their own little petty interests, instead of dealing with the problem.
首先,让我们回到45年前的1968年.这部电影由名为《我是传奇》的科幻小说改编而成,故事一对兄妹来到乡下给父亲扫墓,却遭受一系列怪异的袭击.之后,妹妹躲进了一间农舍避难,但很快房子就被一群活死人(后被称作僵尸)包围.乔治·A·罗梅罗的影片《活死人之夜》 在上映之初因其恐怖的场面饱受非议,后来被视为一部成功的影片,是对社会的批判.接着,这位导演继续创作了这一系列电影的另外五部,均反映了当代社会人们的担忧、消费主义或经济分工问题. 对于我而言,恐惧是打乱生活安排的始作俑者.我觉得,到最后人们总是能自我恢复,但我们并不想这样,我们想让这种不安感延续下去.因此,《活死人之夜》其实是一部悲剧.整部影片充斥着误解,以及面对灾难做出愚蠢行为的人.全世界的死人都活过来了.他们根本没有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反而只关心自己鸡毛蒜皮的小事.
㈤ 我要写 论恐怖电影的心理分析 谁能帮帮我高分悬赏!!
《午夜凶铃》----恐怖电影的心理学分析
本文来自:心门社区 转载请注明出自【www.xindoor.com】 文章提交者:清风
午夜凶铃是一个日本恐怖电影。这个电影的影响很大,因为它真的很令人恐怖。这个电影中的一个情节和神秘的电话有关,有些胆小的女生看了这个电影后好半天都不敢接电话。
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我也对这个电影很感兴趣。因为我发现,凡是让人格外恐怖的电影,必然能揭示潜意识中的心理秘密。
在潜意识中,人会用形象来做比喻和象征,来表达一些和表面意义不同的意义。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梦,梦表面上很荒谬,没有什么逻辑。但是,如果我们懂得心理学,就可知道这些表面上莫名其妙的东西实际上表现了这个人潜意识中的心理。假如一个人梦见和一个异性在天上飞,这是不合逻辑的。但是,这也许是表明他想和这个异性作爱,一起飞可以代表**,因为那快乐的感觉就象是在飞。
梦是形象化的,电影也是,所以电影也可以用这样的象征的方式来表达潜意识的心理。
作为电影的编剧者,他不懂得潜意识的心理学,他不过是要讲一个恐怖的故事,不过是要达到越恐怖越好的效果。要想有恐怖效果,他所讲的故事必然是能让自己最害怕的,也是能让观众最容易被感染害怕情绪的。他知道这样的情节会让人恐怖,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情节会让人恐怖,所以他的电影才最真实地展示了潜意识。这个电影,就象是编剧的一个恶梦。所以我们可以象解梦一样,用心理学方法解这个电影。
讲心理学理论会比较难懂,让我们直接从午夜凶铃的故事开始吧。我先讲讲故事梗概,然后用潜意识的心理学来分析一下这个故事,看看它展示了什么样的心理秘密。
午夜凶铃的一开始,是发现连续有几个人奇怪的死去,死时的样子都是睁大眼睛,神态极端恐惧。所有的死者都看过同一盘录象带。有一个传说,说看过这个录象带后,就会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里没有人说话。这之后,过了7天,这个看过录象带的人就必死无疑。
一个女记者浅川调查这件事情,她找到死者去过的旅店,并且在旅店里发现了一盘奇特的录象带。她看了录象,录象中是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一开始是一个镜子,然后是镜子中出现一个女子的像。然后是一张报纸。后来是一个野地中的井。在看完录象后,浅川也接到了奇怪的无言电话。
浅川不相信神秘,把这个录象给一个朋友看,让他帮助她找到线索。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越来越让浅川相信传说是真的枣也就是说自己将在看录象的7天后死去。不幸的是,她的儿子也看了这个录象,儿子说,是他认识的一个姐姐带他看的。而这个姐姐正是看过这个录象后已经死了的。
浅川和那个朋友追寻线索。录象上的报纸是记载一次火山爆发的,他们来到火山爆发的村庄,发现录象上的镜子和女子是这个村庄上的一个有特异功能的人,她曾预言火山要爆发。这个女子已故,她的女儿也有特异功能。不知生死。在寻找这女儿的时候,神秘录象中显示出了一个秘密,录象上显示,这个女儿被她自己的父亲推进录象上的井,并用石板盖子压在了井中。于是,他们及时到这井中捞出了女孩的遗骨,把有罪的父亲送上法庭。
他们以为事情过去了,不会有人再死了。但是,不是这样。浅川的那个看过录象的男朋友突然死了。他是因为看到了恐怖情景而吓死了。他看到一个白衣女鬼从那个录象里的井中爬出来,爬出电视,来到他身边。拨开长发露出脸,她的眼睛几乎没有黑眼球。
浅川奇怪,为什么都看了录象,自己到了7天没有死,而这个朋友却死了。录象中,这个朋友的鬼魂出现,暗示出了答案“如果你把录象带给其他人看,你自己就不会死了”。浅川开始为儿子担心了,儿子也快到7天限期了。怎么办?找谁做儿子的替死鬼?
电影的最后,浅川打通了自己父亲的电话,告诉他说要带着他的外孙去见他。
用心理学的方法,我几乎可以逐个解释这个电影中的每个细节,它都有象征性的意义。用心理学的方法,我发现这个电影是人的一种心理冲突的体现。
也让我们一步步分析,理解这个“女鬼”代表的心理,理解她的动机和行为。
录象是在电视上播出的。在我们分析一个梦的时候,如果出现电视。心理学家会认为那是潜意识的象征,或者说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象征。录象是录的过去的事情,所以是记忆的象征。
电话也同样可以象征潜意识。
在这里,它显然象征着那个井中女孩的记忆。
故事里的井中女孩不是已经死了吗,怎么会还有记忆呢?这仿佛不合理,但是在象征中的合理的:在潜意识的象征中说一个人死了,实际上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在肉体上真的死了。只是代表“心死了”,我们平时说“哀莫大于心死”,就是这个意思。死代表着她有严重的心理障碍。这心理障碍当然和潜意识中的记忆有关。
那么,她潜意识中有什么记忆呢?
表面上是零散的,有母亲的样子,有地震的报道,还有自己死的那个井。
浅川和那个朋友追寻线索。这就仿佛是我们心理学家在为这个女孩做心理咨询,想找到她心理障碍的根源一样。通过层层线索,他们找到了根源,因为她被父亲杀死在井里了。
“ 杀死在井里”象征着什么呢?
井的形状和女性阴道相似,而且是封闭性的。被父亲杀死在这个井中,代表着一种心理学家常见的心理冲突枣心理上的乱伦欲望和对乱伦的恐惧。
电影中,没有说这个父亲是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女儿。而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我们可以知道发生了什么:这个父亲对女儿有性的欲望,也许他还勾起了女儿的性意识。然后,他把她投入井中枣这个行为有多重意义。一方面代表性。理由是井的形状和女性阴道相似。而且,在女性的性幻想中,性有时和被虐、被征服有关。这个情景就是父亲在虐待和征服女儿。另一个意义,是代表压抑。因为,女儿被封闭在井中了。而且,井上还有盖子,这也代表性压抑。井的封闭性也和乱伦的恐惧有关,因为乱伦性的情感最大的害处,就是使人的情感封闭,情感没有向外投向外人而投向了自己家的人。
电影中,在井中寻找女孩遗骨时。那个女孩的骷髅伸出手,抓住了浅川的手臂。但是,本来应该很害怕的浅川却没有恐怖的表现,她象安慰一个孩子一样,把这个骷髅抱在怀里。
实际上这也是一个象征。骷髅出现象征着宣泄,浅川则在安慰她。
看过录象的男朋友死的过程也需要解释。一个白衣女鬼从那个录象里的井中爬出来,爬出电视。一个电视中的影响从电视中出来了,这代表的是“幻想和现实的界限分不清楚了”。电视里面的东西代表想象或幻想,电视外是现实世界。如果一个人的想象和现实分不清楚,这个人就是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了。精神病人都是把自己的幻觉当成真的东西的
“女鬼”拨开长发露出脸,她的眼睛几乎没有黑眼球。这有什么可怕呢?她没有满脸是血,也没有吐长舌头,仅仅是露眼睛。为什么会吓死一个男人?
㈥ 本科生论文,有关恐怖片的。希望大家给点建议,从哪些角度来写呢
本人比较喜欢恐怖片的,帮你一把吧,非复制哦~
建议从欧美恐怖与亚洲恐怖片的差别上写,最后融汇一下人类对恐怖世界的理解。这样写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能够拓展开凑字数,嘿嘿。
欧美恐怖片大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血腥味很浓郁的,比如经典的《猛鬼街》啊神马的。
亚洲恐怖片大都是看不见摸不着,鬼啊什么啊,这边要提醒的是亚洲恐怖片很多都是复仇类的,欧美很多都是谁碰上谁倒霉的,哈哈。
当然,我建议你自己去多看几部,慢慢就明白导演们拍恐怖片的意图在哪里,商业是一部分,但也代表人类对未知对解不开的那些有着怎样的心态。
如果你不想从亚欧区别来写,那就从恐怖片的类型来写,恐怖片从小的来讲还有黑色幽默类啊,阴暗伤感类啊,但是不好把握,因为举例方面需要你有大量的阅历来出口成章,否则显得不具有代表性和说服性。
PS:还是自己多看几部恐怖片和相关影评,自己多思考思考,好的恐怖片只把吓人作为方式,而不是最终目的。
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