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人,为什么喜欢“极简主义”
日本人喜欢极简主义,其实算是他们的传统。因为日本国土面积比较小,并且处于地震带经常发生地震。如果家里的东西多,逃跑的时候不容易带。还有心理上面的因素,他们觉得东西少可以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思考上面。所以日本人非常喜欢极简主义。
其实,房间的布置只是最简单的表面现象而已。当我们能清理完内心的那些杂草,只保留必要的东西,我们的心也就干净通透了,想法也就能简单明了、条理清晰。这时候就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把最简单但是最重要的事情做到极致。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明明有能力购置足够多的东西,却喜欢最简单的摆设吧。
2. 日本人的极简主义有多可怕,不仅觉得房子多余,连
好吧,怪不得连名字都叫田中,渡边,松下,桃谷什么的,喜欢野外
3. 电影《收割》没看懂,求点拨。不要复制百度百科!
电影《收割》最后女主角怀的就是那个"完美的孩子",也就是撒旦的再生。而作为天使孩子的她应该也知道那小男孩是撒旦的再生,在知道的情况下她还说“我们要照顾好他”的意思是:即使是邪恶的东西,上帝也会照顾他,并感化他的。其实很多电影都是如此,最后留下悬念,给人想象的空间。
影片资料:
《收割》别名《致命报应》
外文名《The Reaping》
制片地区:美国
类型:恐怖/惊悚
主演:希拉里·斯万克,大卫·莫瑞瑟
片长:95分钟
出品时间:2007
剧情:凯瑟琳·温特曾经是一名神职人员,她虔诚地信奉着上帝,直到她生命中发生了 一场惨剧,最终让她背弃了自己的信仰。。。
4. 卧室连张床都没有,日本家庭为什么如此偏爱极简主义
日本人对于家居极简主义的痴迷,是众所周知的。无论是从电影电视剧里主人公的家居摆设,还是从日本家具品牌的“性冷淡”风,我们都能找到极简主义的影子。
极简主义似乎根植在日本人的骨血里。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生活在一个地震多发的地区,日本人不得不抛弃一些多余的家居物件。
还有一个心理上的因素。在收集和增加这些“家居垃圾”上花费的时间和金钱越少,越有可能给家带来一个井然有序的感觉,甚至带来思绪上的齐整。
不如和社长(ID:topnews-9)一起,跟随Bright Side的镜头去看看日本普通家庭的生活和家居摆设,或许收获几分对极简主义实质的体会。
▲在日本,许多家庭选择不购买床,而是睡在简单的床垫上。
▲一览无遗的浴室。洗漱用品全藏在暗格里。
▲衣橱里的衣服也少,不常穿的衣服不会买。
▲卧室里甚至可能只有一张桌,一张椅。
▲有的时候,甚至一把椅子都嫌多!
▲日本家庭的冰箱里,也是空空落落。
▲橱柜比起冰箱来说好多了,但锅碗瓢盆的数量还是稀少极了。
▲这就涵盖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了……
▲当你没有刀叉摆放得到处都是的时候,保持厨房的整齐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了。
▲难得能找到的点缀,都是非常吸引人的精品。
▲在这样的书房里,没有什么能够转移你工作学习时的注意力。
▲没有过分华丽的灯饰。
▲家具少了,让房间更显得敞亮,空气流通似乎也更好了。
▲家具少了,可居住的空间却更大了。
▲一个整齐有序的家,还能为你带来一个条理有序的头脑。
和中国家庭崇尚热闹、熙熙攘攘的氛围相反,日本家庭透着一股子冷静、冷清的味道。
在这样的环境下,日本人认为自己更有空间和时间去思索,去整理头脑。
5. 求部不知道是剧还是纪录片的片子,女主叫麻衣,极简主义,家里的不要的东西都是大批大批的扔
片名《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6. 我看了日本极简主义,房屋整洁,可就是坚持不住啊,再加上家里有熊孩子,总是收拾不上趟啊,怎么办
和极简主义的缘分,最早是看到一篇文章《日本掀起“极简主义”之风:抛弃非必要物品》。说是日本有个36岁在职编辑在收藏了大量书籍和唱片等物品之后,觉得自己更喜欢一种极简的生活;于是清空自己的物品,“只剩下3件恤衫、4条长裤、4对袜子及少量其余物品,简朴得被朋友形容为像审讯室。”内容虽简单,却让我念念不忘;深觉这符合我心中所期待的生活。因为我有同样的苦恼:一堆琐碎东西占据了我的生活空间,为找一个小东西,常常需要不停翻找。分类收纳也不能解决问题,那不过是增添打开收纳盒翻找的麻烦。
在三四月间看了《我的房间空无一物》这部日剧后,我遍观自己拥有的物品,觉得可以丢弃的是:
不会再穿的衣物。
以往审美下买的衣服已不适合现在的自己。一些走形变样的衣服也不要留着空占衣柜。破了一点的鞋子也不需要以“自己还可能再穿”的理由来为难自己了。不必要的拥有,除了会增添穿什么衣服好的烦恼,不会有别的用处。
不会再看的书籍。
青春期荷尔蒙爆发时,我买了一些酸掉牙的爱情读物;过了那个年纪,这些书再也不会看了。对书籍没有鉴别力时,我还在书店买了一些追求时髦的流行读物,如《易中天评三国》等;这些书也不会再看了。还有一些朋友的赠书,看了唯有费时而已。
很久不看的笔记。
读书笔记我一直都在做,以往在本子和白纸上也零散地记了不少。但是我很久都没看了,似乎以后也不会特意再翻看。这些纸质笔记都可以丢掉了。丢掉之前,只需要把精华整理成电子版即可。
日常留下的零碎。
出身于“节俭世家”,我天生自带节俭基因;因此,我有一些吃完零食留下的瓶瓶罐罐、便利店带回来的一次性小勺子等零碎物件,这些长期盘踞在我抽屉的某个角落。在我心中,它们是有价值的“有用物品”;这种想法,是时候该扔掉了。
他人赠送的物品。
事实上,一些朋友并没有你想象的那样了解自己;于是,在生日的时候,我难免会多了一些“鸡肋”式的礼物。这些礼物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摆放,就被我放置在了一个专门的角落。现在我觉得,这个角落是时候清理了。
事实上,好笑的是,以上只是我“想象中的极简清理”,很长时间我并没有开始动手做。也许是因为觉得这些东西我以后真的会用到;也许觉得变化是一件困难的事,何况是丢弃;也许只是因为懒,不想动。——想和做之间的距离真的好遥远。
最近总算开始尝试付出行动了。学着实行断舍离,我也加入了一个断舍离理念的app(英文名yourole,中文名字叫“有肉”),就是把你多余的东西送给需要的人,不管是全新或二手都可以,免费送给需要的需要的人,有人管这种方式叫“物品放生”。我发现这也解放了我之前扔掉东西的思想包袱。通过yourole分享,我知道分享的东西给了谁,而不用担心随意扔掉的二次浪费。而且上面认识许多极简生活的姐妹,看她们身体力行,收获还蛮大的。有时候在上面还能发现自己正准备买的物品。感觉挺神奇的。
开始施行后,我发现自己网购的频率小了很多,不再有那些购买零碎东西的欲望;囤积日常用品的爱好也变淡了不少。购买日用品基本做到了“没用完,不买新的”。正经的事是,做好眼前唯一的事,不瞻前顾后,不左顾右盼,只做眼前正在做的这件事。因为我越发觉得,“极简主义”是一种心态,一种习惯。
7. 为什么日本极简主义 能让人更快乐
内心平静,这个是需要具备的。
由于国内发展迅速,商业本质迅速崛起,也让精心做好一件事是非常难得的。
但日本恰恰相反,其从始至终对生产和设计都极具细致,平时的工业生产就能看出,例如建筑工地的浇灌工艺繁琐比国内好几倍。
日本崇尚手工技艺,匠心文化独具人心,现在国内也相继学习这块匠人文化,日本的高桥吾郎就是一个代表人物,极简又具生活哲学的艺术作品,征服世人。
极简主义,需要去掉很多生活习惯了的审美与行为动作,留下一撇足够利索的高效行径。
同时,如今的极简慢慢与创新相关联,因为极简与复杂的传统很大差别,创造新的极简生活方式或者是设计,都需要更多的新时代创新,删繁就简,存留简约的一面。
平时关注的一个公众号就是一个例子,可以推荐下给你,公众号名字:乙味俗客
8. 浪矢解忧杂货店是一部日式治愈系电影吗
日式治愈系电影是日本独有的电影类型,有着浓重的日本本土特色和传统文化,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影像美学风格。如轻松舒缓的配乐、清新淡雅的取景、极简主义的形式、温馨感人的叙事等,符合东方文化的审美,在国内深受年轻观众的喜爱。
对于这个热门大IP,国内取得版权拍摄了同名电影《解忧杂货店》,日本本土的电影公司自然也不会错过,日版《解忧杂货店》当地上映后,周末两日吸引16.78万人次观看,以2.1亿日元首周登顶,上映三周票房突破6亿。国内引进后,为了区别国产版的《解忧杂货店》,更名为《浪矢解忧杂货店》,更具日本民族特色。
影片由日本人气男星山田凉介、老戏骨西田敏行、尾野真千子、林遣都、成海璃子、小林薰等明星主演,对于熟悉日本电影的国内观众来说,这些名字都不算陌生。该片刚刚入围了素有“日本奥斯卡”称谓的日本电影学院优秀奖,更增加了观众的期待值。
9. 日本的平面设计师中,极简主义的代表有哪些越多越好。 像建筑的安藤忠雄,MUJI的原研哉那些的。
秋崎作,深泽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