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日韩电影 » 日本楢山节考类似的电影
扩展阅读
小草微电影 2024-11-05 23:04:46
法国电影豆瓣榜 2024-11-05 22:54:06

日本楢山节考类似的电影

发布时间: 2024-08-14 19:24:30

① 七十岁老人丢下悬崖喂乌鸦是什么电影

出自电影《楢山节考》。

《楢山节考》讲述了在一个小山村中,69岁的阿铃与丈夫死别后,和新丧妻的儿子辰平以及孙儿们住在一起,她一直在为儿子寻找续弦。村中有个习俗,凡是到了70岁的老人必须去参拜楢山,所谓的参拜,其实就是把老人舍弃在山里。

幕后制作

本片根据深则七郎的同名小说改编,叙述了贫困农村中舍弃老人的残酷习俗。影片并没有强烈渲染这一旧俗的非人道,而是着重展现出老人的从容和亲人们的复杂心情,令本片成为一部描绘普通农民家庭温情故事的作品。

导演在影片中融合了舞台剧的风格,采用舞台剧的手绘大背景作为布景;场面切换时采用幕布来表现,画面的构图也充满了日本传统艺能的样式美。这些都为影片带来了独特的效果。影片获得了当年度电影旬报和每日电影评选的最佳影片奖,木下惠介凭借此片赢得了最佳导演奖。

本片是融合日本净琉璃与歌舞会艺术的凄美杰作。不仅布景、运镜、灯光充满古典舞台的美感,人物的心理及感情也以日本传统的独特色彩来传达。

片中饰演阿林的田中绢代及饰演辰平的高桥贞二都演得十分生动感人。对于描述民间弃老习俗的本片,虽漂浮着残忍的异样人生观,但导演木下惠介将日本传统艺术之美结合于电影,堪称登峰造极的古典作品。

② 电影《春歌》正式更名《妈妈!》定档5月8日,讲述母爱的电影有哪些

人类最伟大最无私的感情就是“母爱”,关于“母爱”的电影例如《妈妈再爱我一次》、《漂亮妈妈》、《楢山节考》、《告白》都非常的经典

一、《妈妈再爱我一次》

这部电影上映于1989年,电影上映后在国内外引起很大的轰动,甚至被中小学列为必看教育影片,电影中妈妈为了儿子忍辱负重十八年,最终在儿子的声声呼唤中清醒过来,电影中的每一个场景都让观众泪目,尤其是其插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传唱度很高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唱,这部电影的影响力和地位根本无法超越。

③ 将老母亲背上荒山遗弃,天降大雪,他竟然说:妈妈,你运气真好!

十年前,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无比震撼,当我决定写出这篇稿件再次回溯这些情节的时候,仍然撼人心弦。这有可能是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及其残酷事实。 ——题记

1、人类面对的自然淘汰机制竟与百年前一般并无二致

我在给大家讲述这个故事的起因在于,目前为止仍未结束的始于2020年的大瘟疫新冠肺炎,以及由此导致的死亡人群中老年人的比例非常高,据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比例占据80%以上。(数据来源于网络)

当自然灾害/极端灾难产生时,老年人作为最羸弱的一个群体,也是最易遭受危险的人群,容易生存下来的总是青壮年们,人类千百年来似乎并没有绕过这个自然淘汰法则。

2、这是一个残酷生存规则下人类族群传代的故事

现在我们开始讲述这个故事。

故事来自于日本小说《楢山节考》(深沢七郎著),日本导演木下惠介与今村昌平分别于1958年及1983年拍摄了同名电影 。

在古代日本信州(今日本长野县)的某个山村,由于极端贫困,老年人一旦到了70岁,就要由其长子背上山去丢弃,号称祭拜楢山神,但其实是由于食物极端匮乏导致的不成文的规矩。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69岁的老婆婆阿玲,眼看着自己马上要到70岁了,但是自己的儿子辰平却仍是一个鳏夫,她明白自己马上要“进山”了,可是对于儿子的续弦大事仍放心不下。

正好有一位叫阿玉的女人死了丈夫成了寡妇,就此成为辰平家一员,所谓续弦就是住在一起就行,没有仪式,没有规则,在那样的条件下,无非是谁在谁家一起吃饭一起活下去的问题。

当然,阿玲还有一个令自己难堪的问题:自己已经69岁了,牙齿竟然都是完整的,作为消耗食物的证据,成为村里人的笑柄。于是自己偷偷跑去石磨上磕掉门牙才略微坦然,她在认真面对这个规则,平和地准备 “进山”前的各项事务。

在这之前,阿玲还教给阿玉抓鳟鱼的技巧,她是捕鱼高手,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鱼,完成了这些之后,她终于可以安心地离开了。在今村昌平的版本中,阿玲还有一个傻儿子:未曾体验过性生活的次子利助,她努力说服了一位老寡妇才完成了这一“心愿”。

长子辰平虽然不愿意母亲离去,但迫于传统的规矩,也只能忍痛送别母亲。

这一天终于来临,按照规定,必须在无人知晓时进山,进山之后不能说话,送完之后不能回头。辰平背着母亲上了山,母子二人一路无言,电影中用了很长的镜头描述这一过程,山上气氛悚然,怪石嶙峋、白骨累累、群鸦起落,如步入地狱一般。

在一步一步抵达山顶的过程中,辰平希望母亲说点什么,然而母亲一言不发,到达楢山顶,即将临别,辰平放声嚎啕,悲痛不已,母亲挥手示意他回去,辰平再三不舍,踉跄返回,不忍回头。不料下山途中,突然间有雪花自天空飘落,他迅速跑回母亲身边,边跑边喊:“妈妈,下雪了,你运气真好”。

一长串的运动镜头跟随着辰平,再到雪地中端坐的母亲,此时山顶已是一片白茫茫,阿玲头上落了一层雪,却仍如一尊坐佛一般,听到返回的儿子的呼喊,只是轻轻挥手让他回去。至此每一个观众均被悲怆的情绪感染到极致。

在告别母亲的最后时刻突遇漫天飞雪,竟然是“运气好”,这里面有三层含义,一是正好在上山之后就开始下雪,不早不晚,这是被山神“接纳和祝福”的象征;二是在大雪之前上了山,避免了大雪封山之后出现延迟上山的状况,因为延迟就会被人耻笑;三是天降大雪,母亲很快会被冻到失去知觉,从而缩短忍受痛苦的过程。

辰平下山途中还见到邻居也在背着老父亲上山,不同的是那位老父亲拼命挣扎,竟然被心狠的儿子绑缚全身推下山崖。在那个一人偷窃全家被活埋的村落里,什么样残酷的事件看起来都不为过了,辰平送别她妈妈的过程反倒像是严守规矩的“模范”母子了。

回到家里,看着几个儿子围坐在火炉前,辰平和他的妻子阿玉远远望向楢山,跪拜一番,那里有他刚刚送去的母亲,二人说道:我们把老人遗弃在后山里,我们到了七十岁,也一起进楢山吧。

影片至此结束。

3、是顺应规则还是被动筛选,这是人类持续面对的问题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的《楢山节考》,是真实事件还是后人杜撰?是文艺创作者对资源匮乏的一种臆想还是虚构?我们一味追溯这一真伪并无太大意义,因为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存在很多相似性,从而推导出传说并非仅仅是传说,比如中国 “易子而食”这样惨绝人伦的情况(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以此来说,这个故事是一个高度提炼了人类曾经面对过的生存的困境的艺术创作。

如果仅仅以野蛮、人性未开旧时代的窥奇记录,这是缺少思考的肤浅理解,电影中囿于野蛮规则的村夫们何尝不想摆脱那个窘境?然而个体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力量是微小无比的,只能顺应规则而存在下去,再进一步延伸,那是人类无法逃离的自然淘汰法则。

值得警惕的是,这样的困境放在今天,看似是遥远的历史,却在以另外一种方式再现,在面临极端灾难的情况下,年老体弱的老者依然是先被淘汰的群体,尤其是当人类面临未知传染疾病的特殊情况面前,这样的“规则”仍然会上演。

无独有偶,在日本漫画家浅野一二〇的作品《TEMPEST》中,描述的是老龄化严重的未来,85岁以上的老年人需要被收回“人权卡”,需要再次面临严酷的生存考验,似乎是给未来的人类再现了又一个“楢山”而已。在有限的生存条件面前,人类与自然对抗、争夺资源的过程似乎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命题。

注:
1、文章中配图除最后一张外,均来自58版电影《楢山节考》海报及剧照;
2、文中部分评论仅为个人观点,欢迎各位在评论区交流。

④ 细数电影界的现实主义大师,张艺谋只排第八

前段时间看了杜甫的一个专题片,算是真正明白为什么他可以被称为“诗圣”,他的诗凭什么可以成为“诗史”?

因为他的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文学除了文学本身的高度之外,携带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更是影响了无数后来者。

电影亦然。

有这么一些导演,他们更愿意把镜头对准现实,对准底层人物,乐此不疲地拍着专属普通人的电影。

要想了解美国的种族问题,斯派克·李的电影一定要看。

斯派克·李的电影不像《绿皮书》那样散发着一股浓浓的鸡汤味,他的电影简直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

不要误会,脏乱差指的是电影里的环境,而不是电影的质量。

斯派克·李从来不避讳黑人的丑与恶。

作为一名黑人导演,他很清楚黑人的性格、受教育程度以及所处的环境。

于是在他的电影里,黑人张扬跋扈、游手好闲、惹是生非。

有人看完他的电影对黑人的态度进一步恶化,但凡事不应该只看表面。

斯派克·李的电影看似反映的是美国的种族主义,其实,从更深处来讲,电影讲的是美国的阶级对立。

我把美国的黑人比作中国的农村人。

“穷山恶水出刁民”,这是一种现象,那造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穷山恶水”代表的是什么?是物质基础差。

当物质基础尚且没有得到保障时,又怎么能够“知礼节”呢?

所以说,我们应该讲的是“为什么穷山恶水出刁民”,而不是一味地强调“穷山恶水出刁民”。

达内兄弟是电影界赫赫有名的兄弟搭档导演, 这俩人分别是让-皮埃尔·达内和吕克·达内。

达内兄弟曾经两次获得金棕榈大奖,一次是1999年的《罗塞塔》,另外一次是2005年的《孩子》。

我们可以把他们和同样获得两次金棕榈的肯·洛奇做个比较。

达内兄弟在拍摄手法上和肯·洛奇很接近,比如镜头跟拍、近乎纪录片式的摄影风格,但电影的主题却是大相径庭。

肯·洛奇是典型的左派导演,他对于当权者的态度是控诉,对于底层人民是同情。

这哥俩没有肯·洛奇如此激进。

他们更注重探究人物的内心。

也许他曾经是一个“坏人”,但在之后的经历中不断成长,最后变成一个“好人”。

亦或者,电影开始和中间都有着激烈的冲突,可到电影的结尾,这个冲突由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正因如此, 他们的电影鲜有以悲剧收场。

无论是曾经拿下金棕榈的《孩子》,还是最近的一部《年轻的阿迈德》都是如此。

张艺谋的新作《一秒钟》正在热映。

上映前大概对电影有个预测,“上限《山楂树》”,果不其然猜对了。

作为一部有 历史 纪实意义的电影,既没有对 社会 现实的反映,又对人物性格刻画不深,不可谓不失败。

但话又说回来,这个责任不能全部归咎于张艺谋,再想看到国师八九十年代的辉煌着实不大可能,其实何止他,我们所有人都回不到那个年代了(毕竟时光不会倒流)。

那个年代的张艺谋确实是中国电影的脊梁。

张艺谋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他没有留洋的背景,他拍中国人的故事,说他是最了解中国乡土的电影导演,一点儿都不为过。

张艺谋的电影里,我最喜欢的有三部 《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秋菊打官司》

这三部电影,无一例外都是现实主义的佳作。

三部电影都在控诉,控诉封建礼教、控诉传统家族、控诉现代官场。

于我而言,这三部电影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菊豆》中的“挡棺材”。

杨金山去世后,菊豆和天青要为他“挡棺材” ,而且要挡四十九回,别说他俩人日夜盼着这人去死,就算真是孝子贤孙,挡四十九回也多过了头!完全撕碎了封建传统虚伪的面具!

时至今日,这种现实意义依旧对人有警醒作用。

台湾电影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导演,一个是侯孝贤,一个是杨德昌。

侯孝贤喜欢拍往事,杨德昌则热衷拍现在。

要想了解八九十年代的台湾,不用亲身经历(你也没法经历),可以去看看杨德昌的电影。

我一直觉得 那个时候的台北很像今天的北上广 ,经济高速发展,可人与人之间呢?

利益至上,甚至是父子亲人之间也是如此。

如果你不信,可以去看看《独立时代》,里面有一段“医闹”,简直就是今日的预言。

《一一》作为杨德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里面的东方人生哲学对于当下的我们依旧有警示意义。

《麻将》里的四个“好哥们”,一起住,一起吃,甚至连女朋友都能一起分享,可大难临头各自飞。

我将杨德昌的电影比作手术刀,刀刀见血,他把 社会 当作病人,自己就是医生,医病即医人。

要想了解台湾的过去,侯孝贤的电影不得不看,要想了解台湾的当下以及未来,我推荐你去看杨德昌。

在今年的金马奖上,一众“徒子徒孙”向侯孝贤献奖,当然这是侯导应得的。

但在天堂也有一位与侯导并驾齐驱的大师,我们更不能忘记。

和达内兄弟一样,肯·洛奇是双金棕榈俱乐部的成员。

我对于肯·洛奇有多热爱呢?我曾经专门为他写过一篇文章。

肯·洛奇何许人也?一个只为穷人拍电影的导演,一个左派导演。

他电影的主角基本上都是单亲妈妈、没人管教的孩子、酗酒的下岗职工、小混混、外来移民等等,而他所控诉的对象就是“冷酷无情”的资本主义政府。

因为肯·洛奇总是向国际展示英国的黑暗面,他也没少受英国保守势力的攻击。

当然他也不甘示弱,有采访问他怎么评价英国政府,他随口一说: bastards(一群混蛋)

2014年,年近七十的肯·洛奇宣布退休,可在他宣布退休后不久,英国保守党执政,限制工会权利,忽视底层民众呼声。

于是肯·洛奇复出,《我是布莱克》应运而生,紧接着是《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前段时间在资料馆重新观看了《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第二次看,依旧叹息绝望、依旧泪流满面,但叹息流泪之后,我们更应该思考。

这个世界的不公到底是因为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这不仅是看肯·洛奇电影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所有现实主义电影带给我们的启示。

又一位戛纳双金棕榈的得主,日本电影大师今村昌平!

提到今村昌平电影,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情色,确实他的电影尺度都很大。

除了情色,当然还有其他。

今村昌平对人性的剖析在电影界堪称翘楚,他在犯罪题材作品《复仇在我》里刻画了一个性格复杂的杀人犯形象,而《鳗鱼》的主人公则是一个在感情中受挫的中年男人。

同样他的电影也反映 社会 。

有表现二战之后日本都市风貌的《猪与军舰》,有描写日本农村落后习俗的《楢山节考》,前者代表现代,后者代表传统。

当传统和现代发生交汇,那就是《诸神的欲望》的剧情了。

人类个体的悲剧是源于人性的两极分化,人类群体的悲剧则是因为传统和现代的激烈碰撞。

这是我对今村昌平电影的总结。

有一个小知识点值得一提,今村昌平曾经是小津安二郎的导演助理,但他本人对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不大感冒。

在任小津安二郎的副导期间,他已经明确表示自己受不了小津大师不动如山的风格。

相反,他视当时另外一位大师黑泽明为偶像。

今村昌平不安于现状的个性决定了他的电影风格。

要想了解维托里奥·德·西卡,得先知道什么是意大利新写实主义。

意大利新写实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个电影运动,其特点在关怀人类对抗非人 社会 力的奋斗,以非职业演员在外景拍摄,从头至尾都以尖锐的写实主义来表达。

而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 维托里奥·德·西卡

二战结束之后,胜利的背景之下却是整个欧洲的破烂以及困窘的人民。

意大利新写实主义因此而诞生。

在形式上,大部分的新写实主义电影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运用非职业演员表演与讲究自然的生活细节描写,相较于战前的封闭与伪装,新写实主义电影反而比较像纪录片,带有不加粉饰的真实感。

这种技术手法影响了后来的无数电影人。

维托里奥·德·西卡最具盛名的电影就是 《偷自行车的人》

一个身处底层的小人物,一个为了生活摸爬在泥沼的打工人,一个希望让自己的家人和孩子过上好日子的父亲。

电影结局十足好评,看似一个非悲剧的结尾,但并没有将本片的悲剧色彩减少半分,反而让观众更加绝望。这才是最现实的表现手法。

1930年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先后成立。

随着九一八的爆发,人民民族情绪高涨,左翼电影逐渐取代鸳鸯蝴蝶派成为了中国电影的主流。

同时也诞生了一大批现实主义电影导演,蔡楚生就是其中的代表。

提到蔡楚生这个人, 历史 课上没有打瞌睡的童鞋一定不陌生。

没错,他是被写进 历史 书的人物。

中国首部在国际上获得大奖的电影《渔光曲》就是由他执导的。

同时他还执导过张爱玲主演的《新女性》,和郑君里共同执导了史诗大作《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多部优秀电影。

都是中国电影史上不朽的经典。

蔡楚生很懂中国人,他有一句著名的“蹲着”理论——

民国时期的好导演不少,蔡楚生、费穆、吴永刚、郑君里等人,不管是人文情怀还是技巧手法都不逊于同时期的日本导演。

可惜的是,到了五十年代,日本导演们纷纷走出国门,去欧洲摘取大奖;

而我们的导演,大都惨死在了内斗之中。

与蔡楚生同时期的日本影坛,也出现了大师,黑泽明、小津安二郎以及沟口健二。

和小津的小资、黑泽明的西方表达相比,沟口健二可以说是纯粹的日本代表。

而他的电影,无一不是现实主义的典范。

沟口健二的主题是反封建,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关,正好是传统 社会 向现代 社会 的过渡时期。

沟口健二擅长拍悲剧,因为他的电影都是强调不同制度、不同时代对于人性的压迫。

死亡更能让人醍醐灌顶,所以他的电影结尾一定要死人。

《近松物语》最后主母与男仆双双殉情,沟口健二借用凄美的爱情抨击封建 社会 对女性的压迫与不公;

《武藏野夫人》的女主人公为了逃避世俗,服毒自尽。在她自杀不久后,日本废除“通奸罪”。

同样是拍女人,沟口和小津安二郎、成濑巳喜男各有千秋。

小津的家庭,成濑的 情感 纠葛,而沟口讲的是大时代。

不管是沟口健二的现实主义还是他在摄影中开创的“一场一镜”,都被后世争相效仿。

同样是大师的法国导演戈达尔特别崇拜沟口健二,他说: “沟口健二的艺术在于让事物呈现它原本的面貌,而这种‘简单’正是他电影里最复杂的部分。”

电影界的第一位现实主义大师,大概就是卓别林!

很多人都知道卓别林是喜剧大师,其实他还是一位现实主义电影大师。

网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这句话的出处已无处考证,但我想这句话的发明者一定是卓别林的影迷。

因为他的喜剧电影都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

卓别林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1914年的《谋生》,从他的第二部电影《阵雨之间》开始,他 “穿着松垮裤子、大号鞋子、紧绷上衣、头戴圆顶礼帽” 的形象就确立了。

他以此形象相继执导并且出演了《流浪汉》、《摩登时代》、《城市之光》、《马戏团》等等。

这不仅是卓别林的形象,也是喜剧电影界最伟大的形象,同时也是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形象之一。

看《摩登时代》,我们想起了996;

看《寻子遇仙记》,我们会想到《卖火柴的小女孩》;

看卓别林,我们会想到我们自己。

我们笑的是这个荒谬的世界,悲的是自己的人生。

直到今天, 100年过去了,卓别林的电影依旧没有过时。

除了上面的十位大师,韩国的现实主义电影也经常引发网友观众的讨论。

不过也有另外的一种声音,他们这样调侃韩国电影, “什么都能拍,什么都敢拍,但什么都改变不了!”

这话说得绝对了。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有一段和钱玄同的对话。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钱玄同回答: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现实主义电影的作用大概就是这样吧!

⑤ 30部国外励志电影

30部国外励志电影

1、《天地玄黄》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生有大悲不自知。每一个镜头都美到极致,胜过一切言语以及文字!

2、《2001太空漫游》

人对宇宙的想象力,到此为止。最后半个小时,近乎癫狂。本片让我对电影产生敬畏之心。

3、《生命之树》

生命无价,生命无常,生命的真谛,大爱无疆。这是一部只能以伟大来形容的电影,儿女情长,宇宙洪荒。

4、《浮生一日》

众生浮世绘,平常一日;一沙一世界,一日一生。我以百分之百的诚意,推荐这部电影,它其实不是电影,它就是生活本身。最真实的感动,永远来自于最平凡的生活。这是上帝的杰作,远胜于人造的故事。

5、《穿越时间的声音》

蝉噪林逾静,月出惊山鸟。跟随镜头,我们看到儿童,看到纯净,看到少年,看到欢笑,看到青春,看到美好,看到恋人,看到甜蜜,看到中年,看到踌躇,看到老年,看到安详。当你驻足、凝视、倾听,你会被每一张生动的面孔,每一缕穿越时间的声音所感动,忘却营营,生命值得经历。

6、《自由的幻影》

结构酷似《儒林外史》,讽刺有过之无不及。布努埃尔堪称吴敬梓的异国晚辈知己。

7、《趣味游戏》

哈内克对人性之恶的揭露无人能及。观看这部电影,是一种极端的体验。能够摆脱这种暴力圈套的人寥寥无几,佛陀算一个,耶稣算一个,或许还应该加上甘地。

8、《无姓之人》

事关选择、回忆、时间、偶然、平行宇宙、蝴蝶效应……,比任何一部同题材的`电影都要复杂,叙事手法完全打破常规,尤为难得的是拍出了美感。

9、《遁入虚无》

采用空中俯视的视角匪夷所思,主观镜头极好,观念来自佛学,探讨的是生死、轮回、真实与虚幻。

10、《反基督者》

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电影史上最经典的开场由此诞生。

11、《我是古巴》

天下第一长镜头当之无愧!冲这牛逼的镜头,怎么溢美都不过分。

12、《阿涅斯的海滩》

看哭了,爱你,瓦尔达,八十岁了,你越活越通透;对影像天生的好感觉,永恒的童心,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我眼里,你近乎于神。

13、《黄色潜水艇》

音乐、画面、色彩、造型、想象力全都无懈可击,披头士歌曲与波普艺术和动画的结合,空前绝后。

14、《极乐同盟》

史云梅耶的电影是独一无二的,之前不曾有过,之后也不会再有,连模仿都不可能。

15、《神秘列车》

贾木许拍出了人生的常态:无聊!无聊的人生,却有好听的音乐。《神秘列车》也许不是他最好的一部,但是没办法,我对三段式的结构情有独钟。

16、《盖瑞》

云如泉涌,风吹草动,旭日东升,大地排卵。美到绝望为止!

17、《白丝带》

以善之名行恶之实,专制之花结暴力之果,哈内克的刀又准又狠,对民族及个人罪恶根源的挖掘入骨三分,一如鲁迅。

18、《泯灭天使》

宴会过后莫名其妙走不出房子,这个创意简直是神来之笔;结果令一群衣冠楚楚的“贵人”原形毕露,讽刺的效果堪称绝妙。布努埃尔,如得神助。

19、《江原道之力》

洪尚秀是结构大师。我发现玩结构的人,都热爱讽刺。洪尚秀如此,布努埃尔亦如此。不同的是,布努埃尔的讽刺指向人性普遍的虚伪,而洪尚秀则对男性知识分子的虚伪更感兴趣。女人要想看清楚男人是个什么玩意儿,有必要到洪尚秀这里,取点经。

20、《穆赫兰道》

我相信林奇绝不是在故弄玄虚或者故作高深,他应该是个真正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人说电影就是在造梦,那么林奇的梦最离奇。

21、《十诫》Dekalog

陆陆续续看完了《十诫》,我想说,这哪里是一个导演在拍电影,这分明就是一个哲学家(这个标签并不贴切)在拍摄他的疑问,内容所涉包括宗教、哲学、伦理、道德、法律、情感等种种,我们经常会被导演带入一个进退维谷的两难处境,留下的是无尽的思考。

22、《YHY》

这是中国大陆第六代导演拍出的最好的一部作品,在我眼里,它甚至也是中国大陆导演拍出的最好的一部作品。它被禁了,是它必然的命运,你懂的。

23、《花为媒》

吴祖光才高八斗才比子建,新凤霞风华绝代风情万千。看得我眼花缭乱如梦如幻,听得我满耳生香如醉如仙。

24、《楢山节考》

今村昌平的目光总是向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将书写蛆虫,至死方止。在他拍摄的所有怪力乱神里面,楢山节考是最悲天悯人的一部,人生之苦,人性之恶,人世之残酷,面对这些,谁都别想转过头去。

25、《爱情万岁》

和贾木许多少有些相似,蔡明亮的电影是边缘的,疏离的,外在于人的一切都被淡化,只剩下一张孤独的、忧伤的脸。

26、《潜行者》

塔可夫斯基的目光永远向上,潜行者就是一部纯粹的形而上影片。从始至终,我们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所引领,从最初的怀疑,到将信将疑,到姑妄听之,到宁信其有,到最后的失望。其实,结尾那个被意念推动的杯子,才是一切的答案。

27、《雾中风景》

雾中风景,如诗美丽!我看过的最诗意的长镜头来自安哲罗普洛斯,但这份诗意的长镜头呈现给我们的却是成长的残酷。

28、《死囚越狱》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另外一种纯粹。布列松是一个源头,我个人偏爱的哈内克、蔡明亮,都可以上溯至此。

29、《半梦半醒的人生》

真人拍摄,动画呈现,形式非常独特;哲学电影,梦的解析,内容极其深刻。

30、《都灵之马》

看你套马车,看你赶马车,看你卸马车;看你穿衣服,看你脱衣服,看你洗衣服;看你煮土豆,看你吃土豆,看你吃完了;看你去打水,看你在烧水,看你水没了;看你大风吹,看你大风吹,看你大风吹……

;

⑥ 这个送走了很多老人的保姆,真让人心慌!

五一放假,在外地工作的张先生来看望自己的老母亲,当天就住在母亲家。晚上10点的时候,他看过老人后就回房睡觉,11点时,保姆通知他说,老人不行了,张先生赶到床前时,老母亲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

张先生发现老母亲去世时,脑子里一片混乱,不知道应该做什么。

照顾老母亲的保姆倒是非常镇定,对他说: “不要慌,我送走了很多人,这个我懂。” 她让张先生通知其他子女,她自己给老人擦洗身体,换上寿衣。

其他的兄弟姐妹陆续赶来处理后事,小女婿觉得事有蹊跷,想起因为以前请的保姆对老人不好,子女们曾在老人的房间里装了监控,就通过手机查看监控。

这一看,小女婿气得浑身发抖,原来竟是这个保姆用毛巾捂住老人面部,将其闷死。

张家人马上报警,警方已介入调查。

张先生说,老人患有糖尿病,平时是嫂子照顾的,一个多月前,老人的病情加重,行动更加不便,嫂子一个人忙不过来,其他子女都在外工作,于是就请这个保姆来搭把手照顾。

这个保姆是同乡人,和老人的大女儿认识十多年了,以前在医院里做过护工,有经验,所以家人就很放心地把老人交给保姆照顾。

从4月25日算起,新保姆来家里才8天,大家相处融洽,实在想不通保姆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想起我家以前一个保姆和我说过,有一些狠心的保姆,他们就是希望老人死,这样他们帮助处理后事时,家属会给他们一笔类似感谢费的钱,他们拿到钱后再换一家。

张先生家的这个保姆对张先生说,“不要慌,我送走了很多人,这个我懂。” 这句话让人细思极恐,有多少老人就这样被她送走了?张先生家是因为装了监控才发现事实真相,那些没有装监控的人家呢?

尊老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所有的老人,不管是自己家的,还是其他人家的,都必须得到尊重和爱护,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

为什么老人的生命在这个保姆眼中就如同草芥?那是因为她的心中没有爱,没有尊老,只有贪婪。

贪婪,让她没有了良知和人性。

陕西靖边的 58 岁男子马某,他的心中同样没有爱,没有尊老,只有憎恨。

他的母亲在他12岁时抛弃了他,带着弟弟妹妹另外改嫁,把他扔给了叔父。

36年后,母亲没有了依靠,回来找他。自去年年底,母亲摔了一跤后便卧床不起,近乎瘫痪,大小便也难以自理。

马某厌恶母亲大小便失禁,经常把家里弄得臭烘烘,就用手推车将 79 岁的母亲,拉到废弃墓坑里活埋。

21世纪还出现活埋母亲,这种没有人性的恐怖事件,真是让国人蒙羞。

他的这种行为,让我想到了曾获得戛纳金棕榈奖的日本电影《楢山节考》。

若干年前的日本楢山,是个穷乡僻壤。这里有一个习俗,只要附近山村的老人到了七十岁,就要被儿子背进楢山,独自迎接死亡的降临,这样做,他的家人就会得到山神的庇佑和祝福。其实,这样做就是为了淘汰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从而省下家中为数不多的口粮。

电影中,生存环境如此恶劣,但儿子辰平心里依然有爱,有良知,不愿意把母亲送上山,但是母亲执意要上山,因为孙媳妇快生孩子了,又多了一张嘴吃饭,如果自己再死乞白赖地待下去,恐怕这个冬天儿孙们会很难熬过去。

母亲坚持要上山,孝顺的儿子辰平只好背母亲上山,他找到一个没有尸骨的空地把背上的母亲放下,紧紧抱住母亲瘦弱的身体,落泪不舍,希望母亲能够临时反悔,答应同自己一起下山去。

母亲看到儿子如此悲痛,也忍不住掉下泪水,但是她没有动摇,而是狠心地打了儿子一个巴掌,催促他立刻起身,背上行囊,早点下山去。

俗话说,穷山恶水出刁民。

楢山的这群人在极度穷困的环境中,每天都要面临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为了生存,他们干什么都行。养不起的男婴生下来直接埋田里当肥料也行,女婴生下来直接卖掉也行,把人家小偷全家活埋也行,把老人背上山去冷死饿死喂狼也行,美其名曰是传统,可是他们为了生存,谁又能够指责呢?

但是,张家的保姆是江苏溧阳人,溧阳2019年上半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4368.2元。马某是靖边人,靖边2019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5353元,他们生活的环境绝对不是穷山恶水,也不会吃不饱饭,他们再苦再难能有楢山的这群人难吗?

张家的保姆为了追求金钱杀害老人,靖边的马某为了逃避责任活埋老人,他们必将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双重惩罚。

另外,我们在给家中老人找保姆时, 一定要“多长点心”。

类似张家保姆这种催命保姆有几大共同特点:

1.  自己找上门的。

2. 喜欢照顾患病老人。 

3. 在受雇之前,都会强调行规:“就算做一两天,也要按一个月的费用来收。”

欢迎关注@披星戴月的长工,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长工,永远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寻属于自己的东西。

⑦ 挑战你审美观的10部“社会底层”电影

星期五言: 人类在原始社会还是平等的,大概到了农业社会,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便开始有了阶层的概念……事到如今,“阶层”成了当今社会谁都不能否认的现实。自然,商业电影喜欢描写更高阶层的生活,原因很简单,阶层越往上画面越好看、色彩越饱和、构图也越完整……可偏偏有那么些导演,他们喜欢拍“社会底层”的东西,具体的说,什么丑陋他们拍什么,什么不协调他们拍什么,什么见不得人他们拍什么!而往往这种电影又是更接近现实的。

问题是,我们在现实中已经尝够了生活之苦,为什么还要在电影中遭这罪呢!难道在电影中短暂地逃避下现实不好吗!

以下10部关于“底层社会”的电影也许会帮我们找到答案。(注:这里的“底层社会”不包含“边缘社会”以及特殊工作人群,它更接近普通正常民众)

“星期五文艺”上片——

1、《偷自行车的人》(1948)

原名:Ladri di biciclette

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

国家:意大利

「推荐语」 故事发生在战后意大利的一个普通底层家庭里。父亲凭一辆自行车得到了一份工作,却又因自行车被盗让全家陷入绝境。于是,他和儿子踏上了寻找自行车之路。

2、《欲望号街车》(1951)

原名: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导演:伊利亚·卡赞

国家:美国

「推荐语」 故事描绘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新奥尔良的底层人的生活——肮脏、歧视、贫穷、无所事事的小混混充斥了整部电影。

3、《木屐树》(1978)

原名:L'albero degli zoccoli

导演:埃曼诺·奥尔米

国家:意大利

「推荐语」 故事放生在二十世纪初的意大利山村,描写了一群在地主压榨下的农民的生活。

4、《楢山节考》(1983)

原名:楢山节考

导演:今村昌平

国家:日本

「推荐语」 这部83版的《楢山节考》更加注重了社会“底层”的概念。导演甚至把那些底层人与肮脏角落里的草蛇、臭虫捆绑在了一起。

5、《恋恋风尘》(1986)

原名:恋恋风尘

导演:侯孝贤

国家:中国台湾

「推荐语」 故事讲了台湾某个山村的一对男孩儿女孩儿,他们在台北大城市里打拼生存的经历。故事朴实而感人。

6、《火柴厂女工》(1990)

原名:Tulitikkutehtaan tyttö

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

国家:芬兰

「推荐语」 一个其貌不扬的在火柴厂打工的女人,经受着被人冷落、欺骗与嘲笑...

7、《光棍儿》(2010)

导演:郝杰

国家:中国

「推荐语」 这部电影用喜剧、黑色幽默的方式生动地刻画了中国当今社会农村的现状。

8、《一次别离》(2011)

原名:A Separation

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国家:伊朗

「推荐语」 电影讲述了一个普通伊朗家庭维权的故事,然而,现实环境对这个底层家庭又是如此残酷。

9、《酒神小姐》(2016)

原名:죽여주는 여자

导演:李在荣

国家:韩国

「推荐语」 这是一部描写韩国老年性工作者的电影,她们干着最见不得人的事情,却承担着神圣的社会责任。

10、《我是布莱克》(2016)

原名:I, Daniel Blake

导演:肯·洛奇

国家:英国

「推荐语」 在英国当今社会里,同样也存在着这样一群底层人,他们受着同样不平等的待遇,干着同样卑劣的工作,过着同样艰难的生活。

与我们一起看经典电影,阅读经典图书,了解社会人生,请关注【星期五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