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日韩电影 » 日本反战电影新几内亚
扩展阅读
晋国成语故事微电影 2025-01-15 12:14:56
欧美爆笑电影解说 2025-01-15 12:13:48
电影院掉手机能找回吗 2025-01-15 12:08:07

日本反战电影新几内亚

发布时间: 2024-09-15 02:29:13

⑴ 《八佰》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细节

我们来一起看看《八佰》的那些细节。

1.八佰的佰字
《八佰》原名为《八百启示录》,也曾叫过《战争启示录之八百壮士》。原意可能是致敬大导演科波拉执导的反战经典《现代启示录》。
后来改为《八佰》,这个“佰”字其实意味深长,有三个意思:一是指古代军队的编制,十人为什,百人为佰;二是古代特指军队中百人之长;三才是常用“百”字的大写。所以用在这里,讲的是人的故事,是赞许这“八百”名士兵人人都是百人之长的勇士。
2.电审故字2019年800号
《八佰》的龙标其实也很有意思,恰好是2019年800号,不知道究竟是巧合还是广电总局给这部电影定制了一个龙标。
3.片头字幕“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电影的片头字幕,有一句话:“待我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的散文诗《墓碣文》。
文章很短,区区数百字,借由一个梦境,描写了墓中人内心的虚无和灰暗,以及无法摆脱这种心境的焦灼与痛楚。
“待我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放在影片里是在说,为追求正义牺牲,哪怕化为尘土,也会面带微笑。
而革命精神将以尘土的形式继续传播下去,影响更多人,就如影片中人物爱国意识的觉醒过程一样。
4.青帮弟子送电线
电影中,有一群年轻人不畏生死跑过桥去给四行仓库的守军送电话线,最后还是靠赌场阿飞刀子才得以成功。
这帮人很可能就是上海青帮,而且如果没猜错的话,那位端坐着几乎没有露过正脸的很可能是青帮大佬——杜月笙。
上海青帮一直都是国民党的主要财政来源之一。历史上的杜月笙也确实为四行仓库保卫战出过力,有一种说法称,他曾在一天之内将20万光饼秘密送进了四行仓库。
5. 上海公共租界
因为四行仓库的位置极为特殊,日军占据了仓库的西、北两面,东、南两面则是当时的英美公共租界。当时还没有对英美宣战的日本,因为担心殃及租界,在进攻时并没有使用火力过猛的重武器。
上海租界由来已久,鸦片战争失败之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了上海作为通商口岸,随后便划分了上海租界区。
上海的租界区主要有两块,法租界和英美公共租界。在四行仓库边上的正是英美公共租界,所以电影中也多次出现英国国旗。

6.租界煤气罐
电影中不仅提到了四行仓库的特殊位置,更是着重提到因为煤气罐的存在,导致日军不敢使用重炮攻击。这两个煤气罐在历史上也确有其物,而历史悠久。
早在1865年,上海成立了“大英自来火房”,后改名“上海英商煤气公司”,这让上海成为亚洲第一个使用煤气的城市。当时的煤气主要用于煤气灯上作为照明之用,后来电灯流行之后,才逐渐转为烹煮取暖之用。
这两个煤气罐的存在,为四行仓库的守军提供了一个天然的“保护屏障”。在淞沪会战期间,可能是为了彰显民心士气,在老照片中很少出现煤气罐。但因为煤气在当时是文明的象征,这两个煤气罐曾被画入了风景明信片之中。
7.苏州河岸的广告牌
四行仓库保卫战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被民众围观的战斗。苏州河两岸,仅一河之隔,不过五十来米,一面是炮火连天的残酷战场,是地狱,一面却是灯红酒绿的英法租界,是天堂。
两岸对比,更显残酷。所以电影中也特意安排了很多两岸的人互相对望的镜头。而从守军这边望着对面,更是能够看到无数广告牌,足见剧组在布景上的用心之处。
隐约可见的有:SIEMENS,西门子电器;Camel,著名的骆驼牌香烟等等,还有许多虚构出来的酒吧、餐厅广告牌。
8.电影彩蛋
最特别的是,霓虹灯之中还隐藏了两部电影。
一部是“42ND STREET”,中文译名《第42街》,1933年上映的一部美国歌舞片,这还挺符合当时上海租界区的观影口味的。
另一部是大名鼎鼎的“SPELLBOUND”,希区柯克指导的《爱德华大夫》。这是一部1945年电影,应该是导演或者美术指导比较偏爱,加进去的彩蛋吧。
9.可口可乐广告牌
说起片中的广告,最显眼的当然是四行仓库西墙上那幅巨型的可口可乐广告,上面写着“请饮,可口可乐,屈臣氏汽水”。
这面墙也正是日军进攻的主要方向,片中的攻城器械、钢板阵炸墙、迫击炮重炮攻击的,陈树生绑着炸弹跳下楼与日军同归于尽的都是这面墙。现实中的这面墙也是四行仓库展览馆的重中之重,整面墙被完整保留,甚至保留下了弹孔和炮孔。
虽然这看起来这像是电影的浪漫化虚构,但其实这并不是没有可能的。可口可乐早在1927年就进入中国,并在上海设厂生产,由屈臣氏矿泉水公司负责装瓶。到了1933年,上海厂已经是可口可乐在美国之外的最大装瓶厂。
在淞沪会战的老照片中,确实也能看到日军在可口可乐广告牌下设立的阵地。

10.片尾曲《苏州河》
片尾曲苏州河改编自《伦敦德里小调》(Londonderry Air),由歌手那英和意大利盲人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共同演唱。
《伦敦德里小调》是一首有着悠久历史的爱尔兰民谣,作于1600年间,流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的旋律舒展优美、纯朴轻柔。
其最知名的一个填词版本名为《Danny Boy》(《丹尼男孩》),同样也是一首关于战争、父子诀别的歌曲,和电影中的《苏州河》有着“同曲同工”之妙。
11.中日军服和各式武器
《八佰》作为一部战争片,在武器、装备上当然也做得非常细致。
其中日军穿的昭和五式陆军制服。该套军服从30年一直沿用到38年,其标志性的特点就是立领设计,而且军衔章是在肩部的两侧。
当时进攻四行仓库的是日军上海派遣军第三师团,是日本帝国陆军中最精锐的部队,穿着本套军服是比较合理的。
而中国守军方面的军服也同样合理。八十八师作为中央军三个教导师之一,是知名的德械师,全副武装都是德国装备,其军服也是浅绿色的德械师军服。
电影中还出现了捷克式轻机枪、苏罗通20mm机关炮等等,都非常符合当时的历史细节。其中守军还使用过一台百式火焰喷射器,这其实是属于日军的装备,当时的国军并不具备,可以理解为是缴获的战利品。
12.老鼠和白马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是老鼠,最后一幕是白马,老鼠和白马也在片子中间反复出现。对于《八佰》这部“时间就是金钱”、恨不得再压缩一点时长的电影来说,花费这么多笔墨来展现这两种动物显然是有深意的。
理解起来也很简单。老鼠,本能就是求生,是躲藏。一开始仓库守军们沿路收拢上来的“杂牌军”里,有许多人只想活着不想打仗,这显然对应的是他们。
他们有的是只会种田的农民,有的是只会打算盘的文职,甚至有的还是十来岁的孩子。战斗一打响,他们能想到的只有躲藏或逃跑。
至于白马,它是希望,是未来。纯白的马从始至终都围绕着小七月和小湖北,代表的应该就是“希望是少年拥有的,未来是属于少年的”。
13.长坂坡赵子龙,黄忠定军山,走麦城
电影中不止一次出现过《三国演义》的元素。
上官志标说淞沪会战国军溃败犹如“一路走麦城”,正是关云长败走麦城的典故。
而对面戏班子唱的戏是“长坂坡赵子龙,再杀他个七进七出”,李晨饰演的角色山东兵随身带着一套赵云的皮影戏,因为他觉得:“关老爷讲的是兄弟情谊,可赵子龙不一样,他护着国呢。”
在端午死后,山东兵拿起了皮影演起了赵子龙,唱到最后一句时掉下眼泪,唱词是“汉室中兴待后生”,与山东兵平时叫端午“小孩儿”遥相呼应。而小湖北想象中的赵子龙也在端午牺牲之后,变成了端午的样子。
赵云这个角色恰好对应着四行仓库的孤军,“独身一人”,面对着千军万马,七进七出,毫无惧色。
最后姜武的角色老铁上楼顶耍大刀唱的戏文也正是“黄忠定军山”的桥段。这段戏讲的是老将黄忠力斩夏侯渊的故事,正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写照,也是四行守军穷途末路之际,依旧有壮志报国之心。

14.湖北保安团
全片开始时有一句台词:“我们是湖北保安团的脸面”,而且还操着一口湖北方言,画面中是一支军队戴着蓑衣笠帽,在浦东的芦苇荡中急行军。显而易见,这支军队是来自湖北的保安团。
淞沪会战期间,国军损失了大量原经过德式训练的士兵,基本上20天左右就要补一次兵。守卫四行仓库前夕,八十八师刚好进行了第五次补充,来源是湖北保安团,尤其是来自通城保安大队的士兵。所以,历史上四行仓库保卫战的绝大多数也都是湖北子弟兵。
15.童子军送旗杨惠敏
电影中,有一位女童子军向四行仓库守军送旗。这位女学生名为杨惠敏,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
历史上有一种说法是,她将一面12尺长的中华民国国旗裹在身上所穿着的童军服底下,冒着战火危险游过苏州河。电影中采用的就是这一种说法。
杨惠敏给守军送旗的事件,大大振奋了守军士气与隔岸观战的民众,并获得当时驻扎在租界内的世界各国媒体之赞扬。
16.日军凌迟处死俘虏
电影中有一个镜头,日军为了逼迫四行仓库内的守军尽快投降,公开凌迟处死了一批俘虏,其中就包括黄志忠饰演的老葫芦。这在历史上也是真实发生过的。
在四行仓库保卫战中,班长蒋敬带领战士九人负责在蒙古路旱桥一带警戒,惜因未能及时撤出,全数被俘。随后,他们被押至苏州河畔,被日军以刺刀一刀刀刺死。
17. 谢晋元团长的家书
电影中,小湖北担任谢晋元的勤务兵之后,在会客室中见到一封信,信封上写着一个名字“张萍舟”。这在历史上也是真实存在的。这封信是谢晋元写给连襟兄弟张萍舟的家信。
信中写道:“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足以可见谢晋元的镇定自若和报国意志。
因为谢晋元率领孤军死守四行仓库的英雄事迹,上海市政府将四行仓库旁的满洲路改名晋元路,更将与孤军营一墙之隔的胶州公园更名为晋元公园,建立晋元中学作为纪念。

18. 鹰犬将军宋希濂
王千源饰演的角色羊拐,虽然也在逃兵组中,但战斗起来俨然是个训练有素的老兵。电影中的他唯一挂念的就是自己的老母亲,受伤时解开衣服掉下很多钱,可见他一直都在攒钱想寄给母亲。
电影的后段,他才自报家门是三十三师的,原三十六师。朱胜忠说了句“宋长官的兵没有怂的”,这位宋长官指的是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
宋希濂黄埔军校一期生,骁勇善战,在淞沪战役、武汉会战以及阻止侵缅日军侧击滇西等战役中,均给予日军以沉重打击,曾获“青天白日勋章”,美国政府赠予“棕叶自由勋章”,被誉为“黄埔之光,”有“鹰犬将军”之称。
19.亚洲首部全程采用IMAX摄影机的影片
《八佰》的幕后也有很多值得一提的地方,比如等比复刻的四行仓库、苏州河夜景,在布景方面就耗费不少心力。
其中最厉害的还是亚洲首部全程采用IMAX摄影机的影片,在全球范围内也仅有《复仇者联盟3》《复仇者联盟4》两部先例。
IMAX摄影机以广阔的动态范围和极为细腻的镜头捕捉见长,对于战争场面的临场感展现、上海十里洋场的表现都发挥了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0. 孤军的悲惨结局
电影的最后,四行仓库守军退入租界,仅留下了一支敢死队吸引日军火力。电影并没有细致描述敢死队的结局,但是他们的悲壮下场似乎是人人都可以猜到的。这个时候,不再需要大场面,留白反而能让人悲痛不已。
在真实历史上,退入租界的孤军同样悲惨。一进入租界,他们就立刻被缴械,关进收容所。三百五十八人被禁于胶州路空地,被称为“孤军营”。团长谢晋元更是被叛变的士兵刺杀致死。随后,日军入侵租界,孤军成为战俘,被分送各地集中营,甚至被运往赤道以南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当劳工。
正如《我的堂弟留在了巴布亚新几内亚》中所唱的:我的团长倒在租界的操场旁/我的堂弟留在了巴布亚新几内亚/他和他的提琴再也没有回到故乡。
战士们埋骨他乡,而《八佰》把他们的精神带了回来。

⑵ 你心目中最好看的韩国战争片是哪部为什么

韩国的战争片无外乎两种类型,古装战争片和现代战争片。

古装战争片敌人或者是小日本,或者是清朝明朝,韩国将士必然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与史实还是有一些差距的。这一类的战争片经典的有《鸣梁海战》,近期的有《南汉山城》。

⑶ 二战的时候为什么美国一开始不参战

美国一直奉行“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即除自卫战争外,不主动卷入任何外部军事冲突,这种政策是由华盛顿在其总统任满后,发表的《告别词》中提出来的:“美国独处一方,远离他国,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美国推行一种独特的外交路线,使好战国家不能从美国获利,也不敢轻易向美国挑衅。”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孤立主义”深入人心,美国领导人也忠实地执行了这一政策。

1823年,美国门罗总统更一步表明了观点,即欧州列强不得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国与墨西哥等主权相关的事务,而美国对欧洲各国之间的冲突,或各国之间的战事,美国保持中立。

这就是说,只要战争不延伸到美洲,各个国家打来打去,美国不管,只有把战争波及到了美洲,美国才会参与战争。

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同德、奥、意的同盟国打的热火朝天,但美国始终没有参战,一直以调停人的身份调解于各国之间,直到1917年1月7月,德国通过海底通信光缆,发密报给墨西哥,支持墨西哥与美国开战,收回19世纪中期失去的土地,结果这份密报被英国情报部门截获,当呈送给美国总统威尔逊,威尔逊将它公之于众后,才引起美国公众的一片哗然,这时的“孤立主义”思潮才有所退却,当德国击沉美国船只,致使大批美国人民死亡后,美国才在1917年4月6日参战。

一战结束后,美国重回“孤立主义”状态,再说1929年经济危机蔓延,国内大萧条,美国主要精力放在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上,而国内民众对大量年轻人死于战场还记忆犹新,大部分美国人不愿参加和自己无关的战争,但对战争中的受害国还是愿意帮助的。

假如日本不是在1941年12月7日,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什么时候加入二战还真很难说,起码要退后很长时间,因为美国是个三权分立的国家,尽管罗斯福总统己看到了战争的危害,但没有权力发动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日本的愚蠢作法,导致了美国参战。

现今的美国,早己摈弃了“孤立主义”政策,积极参与外部事务,其结果就是霸权主义盛行。

谢谢阅读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原因相当复杂。

主要是美国民众不支持参加。

美国是民主国家,三权分立,不是独裁者一人说了算的国家。

根据美国的国家制度,总统是无法向别国宣战的,也不能擅自使用军队,必须通过国会的批准。

而美国国会,是选举出来的,基本上是反应国内民众的意志。

而美国民众不愿意参加二战,主要原因是之前的一战。

在一战中,本来英法协约国一度顶不住。法军伤亡惨重,德军几乎打到巴黎。英军被德国潜艇封锁,国内物资供应几乎崩溃。俄军损失几百万大军,尤其是遇到德军百战百败,沙皇政府摇摇欲坠。


这种情况下,美国果断参战,介入协约国一方,从此彻底扭转了战争的局面。

而美国除了提供大量物资援助以外,战死11万人,20万重伤致残,损失相当大。

然而,美国民众认为自己没有得到什么好处。

美国并没有从德奥手中接手什么利益,也放弃了德奥的主要赔款。

相反,英法则搞垮了宿敌德奥,奥匈帝国由此瓦解,德国所有殖民地都被其他国家瓜分。

根据巴黎和会定下的条约,日本得到加罗林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法国得到多哥和喀麦隆;比利时得到部分德属东非;而英国则得到德属新几内亚、纳米比亚、部分德属东非和萨摩亚。

而德国在中国的租界和殖民地,一部分被日本继承,一部分则废除还给了中国。

连中国都得到了一些好处,但美国并没有得到什么殖民地。

这种情况下,美国民众认为不应该让自己的小伙子们,为别国人去送死,普遍反对参加欧洲的战争。



所以,以罗斯福的睿智,早在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的时候,就知道未来不久会有世界大战,对手是德意日轴心国。

然而,1939年波兰被德国闪电占领,甚至德国随后3周内占领法国,都没有让美国民众支持参战。

罗斯福虽然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尽量帮助了英国、法国流亡政府等等各种反轴心国实力,也给中国《桐油借款》等大量贷款。

但是,只要国会不批准开战,罗斯福就没有任何办法。


所以,罗斯福属于干着急而已,直到日本人在珍珠港投下了炸弹。

一种说法是,罗斯福直到对日本进行石油禁运,必然导致日本对美国发动攻击,借此引起美国民众的愤怒支持参战。

但即便是罗斯福,也没想到日本人竟然冒险长驱6000公里,空袭太平洋舰队大本营珍珠港。

罗斯福认为日本最多袭击菲律宾或者关岛的美军基地,结果差点太平洋舰队就被歼灭了。



其实,这个问题没必要回答,大家有兴趣玩玩战棋 游戏 《钢铁雄心》就知道了。

游戏 中,民主国家是无法主动宣战的。

二战对美国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来美国军火商向作战双方大量出售武器装备大发战争财,所以他们巴不得作战双方大打出手。二来战争刚开始美国与作战双方没有多少利害冲突,美国也巴不得作战多方互相残杀和消耗国力,好最后从中坐收渔翁之利。三来美国确实也没有能够参战的理由。主要是战争没有在美国本土发生,作战多方也没有严重危害美国的利益。四来美国国内反战情绪此起彼伏,即是国会和政府愿意出兵,也得不到更多民众的支持。五来美国在找参战的机会和理由。理由不充分,机会不成熟,急于和盲目出兵,不符合美国国家的战略利益,还只能让美国更早和更多遭受战争创伤。

随着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的发生,美国政府终于找到了向德意日轴心国宣战的理由和借口,这个时候也正是轴心国和同盟国打得难分难解之时,美国此时参战,既可以以逸待劳,又能在军事和政治上起到四两拔千斤与收拾残局的作用,这应该说正是美国正想要的结果,最后以美国、苏联为首的同盟国彻底打败了以德国为首的轴心国,战后,美国不但超越英国,和苏联一起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还以战胜国身份重新给世界各国立规矩,定条款,迫使世界格局朝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成为二战最大的利益受益国,也为美国现在能够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奠定了政治、经济和外交基础。

研究二战,我们会发现一件比较奇怪的事。

战争爆发于1939年,从那个时候起,就一直有美国的身影,一会儿和这个国家谈,一会儿和那个国家谈,参与的态度很明显。但是,虽然表现得十分积极,美军却并没有立刻参战。

直到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美国海空军基地珍珠港,算是直接打到美国头上了,美军才开辟太平洋战场,在这里正式和日本交战。最终日本战败投降,成了美国与苏联冷战的亚洲根据地。

那么问题来了,美国既然很想插手世界事务,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参战呢?是想作为大BOSS最后出场吗?

倒也不是,而是为了利益。

由于 历史 的原因,美国是个多种族的联邦国家,政府对各个州的控制力度不像其它国家那么强。换言之,其它国家如果想打仗,中央政府决定就行了,但美国不是这样,中央决定了不一定有用,得各州都同意才行。

说白了,任部分美国政客上窜下跳,各州不表态,总统也没办法。而二战时的美国各州,并不想参战,原因何在?主要因为经济大萧条。

1929年至1933年之间,美国出现了一场史无全例的经济危机,并迅速波及其它国家,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

据说期间约有200至400万中学生中途辍学,许多人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自杀, 社会 治安日益恶化。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则是失业,美国的失业人口总数达到了830万,在美国各城巿,排队领救济食品的穷人长达几个街区。

保守估计,当时至少有700万人死亡,约占当时美国总人口的7%,记录美国 历史 的《光荣与梦想》中写到这一事件时,说“千百万人只因像畜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

这就是让整个世界为之动荡的经济大萧条,造成了长期的大规模失业,并最终导致二战的爆发。

那个时候的美国各州政客包括总统,几乎快要疯了,挖空心思想解决的办法。其中一条就是增加出口,创造就业岗位,不管是什么,只要有订单,美国就出口,小到棉花土豆等民用资源,达到飞机坦克等军用物资,只要有人敢买,美军就敢卖。

二战爆发后,美国高兴了,大发战争财。初期以中立国身份搞出口,增加了巨额订单,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迅速缓解经济压力,非常的高明。

中立国的身份特别好用,把武器物资卖给谁,别人也没话说,因为美国是中立国,美国靠中立国身份赚全世界的钱,二战结束以后,美国能迅速崛起,靠的就是谁都欠它的钱。

美国在二战中期其实已经比较偏向同盟国,毕竟纳粹那一套实在太反人类了,许多美国人以类似志愿者的身份参与战争,比如电影《珍珠港》里的男主角就已经直接到英国参加空战。但就算如此,美国依然和德国、日本有贸易来往。

比如,1940年7月26日至1941年1月15日之间,美国向日本签署了700万桶的石油输出许可证,其中有300万桶石油已经输入日本。同时,美国的废钢铁输出,也是日本获取炼钢原来的重要途径。

随着日本的侵略意图日渐明显,侵占了中国东三省,接着又把手伸向华北,甚至挑动全面侵华战争。美国不愿目睹日本逐渐坐大,才在1941年8月1日宣布对日实行石油禁运,到9月份才停止了与日本的所有贸易。

同年,大受刺激的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如果不是有这么一出,美国各州政府及普通的平民老百姓,压根不会同意参战。这一参战,肯定会损失轴心国那一边的订单,对美国没有好处。而他们的意愿,会反映在选票上,政客们不能逆民意,否则会被下台。

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想问,美国人怎么只顾订单不顾大局?那是因为,美国位于北美洲中部,周边只有加拿大一个强国,其它都是发展中国家。

也就是说,世界大战的战火,基本不会烧到美国本土,民众也就不会有紧迫感,认为非得打败纳粹什么的,对于他们来说,那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

因而,美国在那个时代一直奉行“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不主动卷入任何外部军事冲突。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公开发表的《告别词》中说“美国独处一方,远离他国,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美国推行一种独特的外交路线,使好战国家不能从美国获利,也不敢轻易向美国挑衅。”

言下之意是咱们过咱们自己的,不惹事不怕事,也不树敌人,和各国都交上“朋友”,好从中获取所需。

之后的一百多年,美国各届领导团都忠实地执行了这一政策,美国民众也早已习惯了。但珍珠港事件,让美国人认识到独善其身是不行的,加入同盟国的行列中。再往后,在二战中狠狠发了一笔大财的美国就跳出来了,以霸主自居。

无利不起早

一战时

美国 隔岸观火

欧洲列强互殴

美国 大肆出卖军火

列强打得半残

美国才出手

参与最后一击

功劳与利益

大都被美国捞去

美国成为最大的赢家

但英法还有实力

二战开打

按照上次大战的丰富经验

老美先坐壁上观

与交战双方做买卖

财源滚滚

英国一下子拿不出大笔现金

购入急用的军事装备

美国通过租借法案

让英国 用殖民地换军火

英国打断牙往肚子里吞

只能交出众多战略要岛

换取军火

等到日本偷袭珍珠港后

美军全面卷入二战

二战胜利后

美国在参战国的废墟上

真正雄起

成为世界首霸

故,美一肚子坏水

不见兔子不撒鹰

用最小的代价

成功坐稳世界头把交椅

#凌远长著#

1929经济危机重创美国,百废待兴。经过缓慢恢复,直到35年才开始有些气色。当时,美国与欧洲贸易热络,对恢复国内就业信心很有帮助。哪怕德国在欧洲横冲直撞时,美国与德国意大利de贸易也没有中止。在英国受到德国轰炸攻击后,美国才应英国的强烈要求,终止与轴心国贸易关系,开始向反纳粹一方倾斜。而在此之前,美国已经开始根据租借法案,向被纳粹德国欺侮的苏联提供武器装备,帮助苏联恢复因突然袭击造成的混乱局面。



我不认为二战初期美国不参战,就是为了要发战争财。而是当时欧洲局势十分诡异,战争的正义性与否还表现得不够清晰。即使纳粹已开始虐待欧洲占领国的犹太人,但恶劣行径还不突出。美国没有投入外交力量进行调停,但对欧战的情报工作一直未停,对各方的经济军事实力有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些都对后来投入战争起到很大帮助

1939年9月,德国对波兰发动了闪电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1941年12月,日本对美国珍珠港发起了突袭,美国在次日对法西斯集团宣战,正式加入战场之中。

根据一战的情况来看。美国显然是非常想通过战争发财并提升国际地位的。那么,美国为什么在二战进行了两年多以后,才加入战场,在这之前美国又在忙些什么呢?

(闪电袭击波兰)

一战期间,美国政府对战争进行了巨大的投入。然而在战争结束后,美国却并没有得到满意的收益。这样的一个结果,让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都非常的失望。

因此在一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一直都奉行着孤立政策。尤其在1935年,美国还颁布了一条将孤立政策推向极致的《中立法案》。

《中立法案》规定,在两个或若干个外国之间发生战争时或在战争过程中,凡美国或其属地的任何地点把武器、弹药及军事装备输往交战国港口,或输往中立国以转运至交战国者,均属违法。简单来说,这条法案就是美国不能直接或间接向战争中的国家出口物资。

不过在1937年,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后。美国为了维系其在亚洲地区的利益,便破例没有在中日战争中使用该条法案。中国政府因此从美国购入了大量的物资,而日本也购入了大量的石油。

1939年,纳粹德国向波兰发起进攻,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实际上早在二战之前,德国就已经先后对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发起过进攻。所以这一次德国进攻波兰,美英法等西方国家也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然而在灭掉波兰后,德军兵锋一转,突然开始向西欧发动进攻。在美国还没有回过神来的时候,号称陆军世界第一的法国已经宣布投降。此时欧洲除了西边的英国和东边的苏联外,其余国家大部分已经尽在德国的掌控之中。

这也就意味着,欧洲即将出现一个超级强国。而这个超级强国的出现,严重威胁到了美国的利益。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

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看来,1940年是美国加入二战的最佳时机。

首先,美国为了自身在欧洲的利益,必须打击不断壮大的德国。只有欧洲始终保持均势,各大强国间互相制衡,美国才能够得到更多的发展时间与机会。

其次,在德国强势横扫欧洲之后,德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人民眼中军事力量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此时美国能对德国宣战并将其击败,无疑是一次向全世界秀肌肉的最佳机会。

法西斯集团挑起战争,打破了世界人民渴望的和平。并且由于纳粹军队执行了希特勒的种族主义,大量的犹太人遭到了屠杀,这引起了全世界的公愤。

这就意味着,美国如果对德国发起进攻,就是完全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的正义的一方,是得到全世界共同支持的。一旦能够出兵并取得胜利,这对提升美国的国际地位显然是非常有帮助的。

不过,尽管想象很美好,但罗斯福却不能直接在国会中提出这个主张。因为他十分清楚,孤立主义在美国的支持者是非常多的。一旦没有处理好,他说不定还会被弹劾下台。

在苦思冥想之后,罗斯福最终找到了一个突破口。那就是在中国战场上,美国的《中立法案》被撕开了一个口子。这说明出口物资也并不是就完全行不通。那么为了把这道口子彻底撕开,美国干脆把出口物资的形式改成租借。这样一来,相信孤立主义者也没什么话好说了。

于是在1941年3月11日,美国正式通过了《租借法案》。该法案规定:美国将会有偿地向盟国提供粮食和武器装备等物资。

与此同时,罗斯福还下令减缓了日本的战争资源出口。而这一招,其实才是真正的杀手锏。

(入侵菲律宾的日本军)

我们知道,日本是个资源贫瘠的岛国,在失去了美国的石油出口后,是必须要寻找新的能源供给来维持战争的。

对于日本来说,想要得到资源,就只有北上苏联或者南下东南亚两条路。

当时苏联并没有参与任何战争,而日本则深陷于中国战场的泥沼中。如果日本直接北上苏联,是很可能在两线压力中直接被打崩的。并且即使日本打下了苏联的远东地区,也根本无法从贫瘠的土地中寻找到太多的资源。

但如果日本选择南下,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东南亚不仅资源丰富,足够日本的战争需要,还有助于日本构建大东亚共荣圈。但唯一麻烦的一点是,东南亚国家大都是世界强国的殖民地,日本攻击东南亚,显然会招惹到其背后的宗主国。

最终日本在慎重考虑后,选择了对菲律宾等国出兵。而巧合的是,菲律宾的宗主国正是美国。

这样看来,美国为了加入二战,还真的是煞费苦心啊。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等)

二战时美国没有马上参战,主要还是因为美国长期奉行“孤立主义”,没有做好战争准备。

美国建立以后,因为远离欧洲,周边也没有什么强国,因此一直忙着在美洲扩张自己的势力,对于欧洲事务一向敬而远之,并美其名曰“孤立主义”。直到一战后期,美国国力日盛,有意借着一战的机会介入欧洲事务,才参加了一战。

美国算盘虽然打的精,但是论心眼还是玩不过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最后在巴黎和会上英法两国基本控制了会议节奏,美国被排斥在外。美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却什么都没得到,于是“孤立主义”再次盛行。

在二战爆发以后,普通美国民众对于这场战争也是态度冷淡,大多不愿意介入。罗斯福虽然意识到了德国统一欧洲,垄断欧洲市场以后对美国巨大的威胁,不过受限于国内政治气氛也不可能直接参战。

而且因为因为“孤立主义”的影响,到了1939年,美国军队的总数不过33.5万人,其中陆军只有10万人,坦克还没有波兰多,根本没法和英法德苏等强国比。罗斯福也不可能立即参战。

所以罗斯福选择了一面加强国内的舆论造势,宣传美国参加战争的必要性,一面推动对盟国的援助,间接介入战争。此外罗斯福还开始扩军备战,为未来介入战争做好准备。

1941年3月,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正式开始大规模援助和德国、日本等国交战的国家。这个时候美国实际上已经开始放弃孤立主义,剩下的只是战争准备问题了。

到1941年12月,美国陆军扩充到了168.5万人,海军在役军舰343艘。此外还有344艘在建。也正是因为军事力量的加强,因此早在珍珠港以前,美国就开始派遣军舰帮助英国运输船队护航,逐步介入战争。

按照美国政府计划,大约在1042年年中,美国将做好全面战争准备,届时就可以全面参战。当然,日本偷袭珍珠港使得美国提早了参战时间。

二战爆发开始是在欧洲战场和亚洲战场,战火离美国本土很远,并且当时的美国国内处于和平快速发展时期,喜欢自己关起门过日子,别处的事情只要不影响到自己的利益,就不愿意管。因此,美国在很长时间内,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也就是跟我们家没关的事儿我不管,只要不影响我,那就跟我没关系,这也是一种中立政策。
但是随着战火的蔓延,美国越来越难以置身事外了,异国的杀戮也使得美国国内民众的情绪发生变化,开始要求国家介入二战,但是也仅仅是介入,并不是要求参战。因此处于国内压力,美国签署了大西洋宪章,对正处于战争中的,英国和中国进行援助,美国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是已经不是中立国了,而是明显的站队了。
到了1941年,美国与中国,英国,荷兰,建立了ABCD封锁圈,使日本完全处于崩溃的边缘,日本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希望重创美国海军,让美国继续保持中立,当时的日本人一直判断美国人胆小,怕死,很明显日本人估计错了,这一下就把美国人给打急眼了。全国上下团结一致,下定决心参战。日本的这下等于把美国这头没睡醒的狮子给打精神了。
之后美日之间的战争我们就知道了,在美军在中途岛海战战胜日本海军之后,日本海军就再也没有还手之力了,之后美国对日本本土的轰炸,也加速了日本投降的速度。并且美国在二战期间同时对欧洲盟友,苏联,中国,进行了大量的军事援助。

为什么美国没有一开始就参战,因为美国想要赢家通吃。

二战之前美国曾经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支援非常贫瘠的国家,他从美国进口的产品最重要的就是石油,钢铁等战略物资,其比例最高达到了80%以上。

日本发动战争之后,对这些物资的需求更是翻着番儿的往上涨。


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矛盾的地方,美国不同意日本在东亚发动战争,因为这违反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损失了美国的利益,但与此同时美国和日本之间的经贸往来又让他不得不考虑如果彻底和日本断绝经济来往,对该国从大萧条中恢复过来是极为不利的。

所以,日本在东亚地区发动大规模战争之后,美国表示反对,但对日本的各种物资需求也直接刺激了美国经济,让美国没有拒绝对日贸易。

当时不光是美国,英国、荷兰同样没有终止和日本之间的贸易,石油、铁矿、橡胶等物资从这些国家或者这些国家的殖民地源源不断地输入到日本,为该国发动侵略战争添砖加瓦。

一直到1941年,日本的外汇储备几乎消耗殆尽,只剩下了6万马克,没有能力对外进口物资,日本对美国的经济贡献已经宣告消失,美英等国这才逐渐开始了对日本的制裁。

日本只好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必要的战略物资,这个途径就是抢。

与此同时,日本帝国主义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舰队之一,在太平洋地区更是无敌的存在。


更关键的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海军在东亚战争爆发之后,除了在沿海、沿江地区为陆军提供火力掩护,海上航空兵登上陆地提供空中支援之外绝大多数武装力量处于闲置状态。

于是,当整个国家因为战争资源几乎消耗殆尽,日本付出数10年心血打造的强大无敌舰队就开始行动了,通过偷袭珍珠港让美国卷了进来!


其实即使这个时候,美国还没有参战的想法,对美国来说,晚一天参战,让各国多拼几天,他就能坐山观虎斗,得到更大的利益!

当然,美国不会坐视盟国战败,法西斯是当时的邪恶轴心,妄图以残酷手段统治世界,要是让法西斯取胜,对美国来说可是重大失误,所以美国一直没有放弃对英国的支援。

只要英国人不投降,美国就能够通过英国影响到欧洲的战局。


事实证明美国在二战中几乎取得了最大的利益,战争结束后大多数国家都把美国当做救世主,不仅感恩涕零,还允许美国在当地驻军。

于是,美国正式代替英国成为西方世界的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