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日韩电影 » 隐身的电影韩国
扩展阅读
隐身的电影韩国 2025-01-16 22:48:44
两个警察的美国电影 2025-01-16 22:35:24
8os电影网下载 2025-01-16 22:32:53

隐身的电影韩国

发布时间: 2025-01-16 22:48:44

1. HR必看10部国内外电影

电影可以说是这个现实世界的缩影,同时又是想像世界的佐证。每个人看完一部电影,都会从自己的感悟对电影进行个评价,惑喜或悲、或有所感悟或笑笑而过。而作为一个近似电影迷的我来讲,在这段闲暇时,为什么不从 电影的角度来看一下人力资源 呢?

什么工作任何人都可以链销颤做,但任何人肯定会有个工作是自己最适合做的。 那么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人力资源呢?

第一: 《射雕英雄传》里的傻乎乎、笨笨的,确深得一个机灵古怪、漂亮可爱MM的喜爱,是谁呢?--郭靖。这里我们在郭靖身上挑选的特征可不是他不善言谈,脑筋不够快,而是他不会象杨康那样认贼作父、韦小宝那样见风使舵,在对错之间,是非判断时,那种浩然正气的特征-- 正直 。

想一想公司的人力资源的人是像岳不群那样表面为人之师、暗地里却算尽机关,想一想在这样的公司,就算有人请你抽根烟,恐怕在烟雾后面就有一份杀机吧。做人力资源,无论用褒义词来评价叫“会做人”还是用贬义词来形棚败容“真圆滑”,但必须心地善良,为人正直,此乃之根本。

第二: 《这个杀手不太冷》,不用说吕克贝松的经典之作。还记得,里昂教小女孩如何射击的情景吧。每次都是口香糖堵住门镜、敲门、剪断门链、开枪。还记得开枪的顺序吧,尤其他特别叮嘱小女孩的是“不要打脸,否则客户可能认为你随便杀个人来充数。”能做到,这样的一个程序化,且实用,两个字概括-- 专业。

但凡是现在有志做成人力资源专家的和刚步入人力资源门槛想长久发展的,一定要在斗巧专业上下工夫。本身人力资源进入中国就晚,传统的以人事论人资的习惯还没彻底扭转,再加上本土化的理论和方法还没真正形成,尤其是中国逐渐成长的民营企业渐渐的都开始关注人力资源,但因为缺乏对人力资源的根本上的认识,往往很容易任用一些在专业上不是很强的hr,如果点低的话,在一段时间连着换了几个伪hr,那么可能就形成了对hr的不信任,那么对将来进入的真正hr来讲,这块土壤已经成为盐碱地了,致使本来就缺乏的土壤就这么没有了。所以,专业一定要做得好,中国hr的发展才有可能。

第三: 《黑社会》第一部里的任达华,哇,真是不容易!在争夺继任老大时明显处于劣势,但凭着游刃有余、巧攻心计的策略,用义气收服张家辉、用实际诱降了古天乐、用地位拉拢了林家栋……,甚至把对头梁家辉都搞的拍着肩膀称兄弟。可谓是在这个方面堪称大师-- 人际关系。

其实,中国人是非常典型的活在人际里的人。从古到今,几千年的文化已经塑造了独有的处事风格。如果搞不好人际,那么就算是专业再好,也是一只飞不起来的老虎,总会碰到地面上一些躲不过去荆棘。但要是既有专业又做到人际练达,可谓是如虎添翼,再碰到地面上的荆棘,就会飞了,而且能看得更高,更远。

第四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可谓是十年磨一剑。被冤枉入狱的安迪在漫长的牢狱生涯中,没有被孤独、挫折、威胁所吓倒,而是每天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自由,而坚持。终于凭着一个常人不可想像的毅力在那堵隔绝外面世界的监狱里面挖通了一个密道,成功越狱。

生活中有许多机遇,工作中有许多坎坷,你是否经得起诱惑、抗得起挫折?在公司里做hr,夹板子气可能是要会吃到的。若碰到了老板的不理解,员工的不满意,两面不讨好时,培训就不做了,活动就不搞了……。不,不能,因为你既然认定了这是自己的领域,那就要要学会正激励,训练保持自己的-- 韧性。

第五: 《欢迎来到东莫村》是部韩国电影,看过之后,轻松却又有些凝重,但却看到了韩国人是怎么用这种诙谐的手段去审视自己内战的。片中那个顽皮、天真、可爱的小姑娘,无论是面对生死时刻,还是危机万分,她都是以一个善的心态看待世界。而正使由她的那种善的心态促使了韩国和朝鲜那几个掉队的士兵由保卫自己国家的敌对,到穿上朝鲜族服装到田里耕种对民族认同,到共同拿起枪来保卫这个隔绝的村庄。

那么做hr,能否有个积极、好的-- 心态 ,去调动自己、影响别人,并持续保持下去,使hr在公司真正成为润滑剂,代表公司的窗口形象,并调动其他部门来共同塑造一个良好的公司文化。

第六: 《ET》作为斯皮尔伯格早期著名电影之一,使人类对外星人恐惧的认识有所改变。我相信任何看过这部片子的人,都不会忘记ET坐在自行车上带领孩子们在那轮硕大的月亮面前飞过的场面。提到《ET》,我头脑中第一反应就是这幅画面。回顾一下,ET是如何和小男孩交流的,这可谓是斯皮尔伯格独具匠心的设计。只有通过交流,外星人和人类的内心世界才有了连接的桥梁。

如果在公司里,hr如果能把公司最难以-- 沟通 的外星人得以顺利沟通的话,那么就可谓是真正做到了公司的信息平台,那么从公司员工的动态到公司部门间的协调,也自然好做了。如果公司老板要也要是个ET迷,那么有可能以你为蓝本,再拍一部公司版的ET也说不定呀。

第七 :《黑客帝国》里的那位被称作“先知”的老太太,可谓是能够预知未来。虽然出场次数不多,但给我留下的印象却十分深刻。她能够预测未来,因为她能够洞悉现在,有-- 全局 观念。

公司的hr部门,如果仅是负责几个职能的话,那么还是传统的人事部门的影子。一个好的hr管理者,必须能够从全局出发,洞悉各个方面的情况,知其联系,并能做出预判,这样才能为高层想之未想,想之未做的善后准备,从而成为现实中公司重要的部门,从而真正的从人力资源体系运作去搞人力资源。

第八 :《尼罗河的惨案》这部老片子,是我比较喜欢的悬疑电影。大侦探波罗那机智敏捷的表现,致使迷案揭开面纱,最终真相大白。但凡是作为像波罗、福尔摩斯这样大的侦探都有着对-- 细节 的敏感把握。

做为hr,是否能照顾到细节、并把其做到位。好比培训中,课程设计时衔接的小细节、控场中对现场人员的表情、动作的捕捉、课后对整体课程细节的修订,这些都是应该精心去做的。这就好比刷车工,同样拿着水枪,用了同样多的水,使着同样的擦车巾,但擦车的结果去不相同。你如果远远望去,可能效果整体效果差不多,但要是对倒车镜等一些小地方进行比较的话,那么你就会找到差异的。

第九 :《X战警》中,那些有着特异功能的孩子们还都在学校里学习,为什么各个身怀绝技(导引雷电、玩火、制冰、隐身等),却还要在这个学校里呆着呢?因为学校里有大师指点,可以使其潜质更加发挥。

看一看,这样的人都在-- 学习 ,那何况我们呢。只有不断的学习,参能接触到先进的知识,才能有可能把其应用于实践,才更有可能推陈出新,创造本土的人力资源理念。

第十 :《霍元甲》中由李连杰扮演的霍大侠给了我一个与儿时霍元甲完全不同的印象。虽然媒体称到霍元甲后人认为影片描写的有所偏差,但我看过之后感觉就是霍元甲之所以成为一代宗师,就是-- 自省 帮了他 最大的忙。从最初的追求单纯的武功第一到后来的为国家而战,如果没有自省,恐怕真的会像影片中间那样潦倒一生吧。

在公司内hr负责人这个职位可是比较微妙,既不能因为怎样就沾沾自喜,也不能因为一时失误就全盘否定。这里,推荐一个真实的自省楷模-曾国藩。

每一个人心目中都有一部自己喜欢的影片,总能说出喜欢的理由,其实无形中你已经与影片的导演--分享了你们所共同的感受,因为通过彼此的分享,导演得到了影迷的支持,影迷得到了导演带来的愉悦, 总之,是因为分享而带来共同的发展和快乐。

那么在公司中作为hr的你,与同事做好你的分享了么?在生活中的你,与家人友人做好了你的分享了么?在hr沙龙里,做好你与志同道合者的分享了么?

PS:现在看当时起的题目名字,也有些无师自通文案技巧的潜力了!

HR经验浓缩1:HR是一个整体能力要求比较高的一个部门,只是职位从低到高过程中你会发现有些能力是需要快速成长的,比如沟通、全局、学习!

2. 恐怖片的来历

大致是这样的。。。。。1910年,爱迪生第一次把后来成为恐怖片反复拍摄的题材的民间传说--吸血鬼“德拉库拉”的故事搬上了银幕。尽管以当时的电影手段,其恐怖效果十分有限,影片也只有一本的长度,但它无疑已被今天好莱坞的后来者们视为能够代表其“光荣历史”的经典,甚至被列入美国国会急切寻找和加以保护的10部最重要的影片之一。

欧洲是电影的故乡,更是恐怖电影的发源地。在今天来看,早期一部重要的恐怖片是1916年由德国著名舞台剧演员保罗·韦格纳演出并协助导演的一部根据希伯来传奇中的人物改编的影片《无魂人》(原意为“一种有生命的人”)。是第一部有影响的恐怖片,而1919年德国乌发公司的《卡尔加里博士的小屋》引起了轰动,之后又有《吸血鬼》、《蜡像》等佳片相继问世,使恐怖片成为最早确立风格的片种之一。

1920年的德国的表现主义恐怖片《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虽然在当时毁誉参半,但却极大地激发起德国电影强调想象和恐惧。在其影响下,最著名的影片是茂瑙1922年的《诺斯费拉杜》,它同样改编自斯托克的小说《德拉库拉》。
正是在德国的影响下,美国的恐怖片真正兴起。默片时代最著名的美国恐怖片是1920年的《杰克医生和海德先生》,1925的《歌剧院里的幽灵》

1931年,两部堪称恐怖片经典的影片首先映入了观众的眼帘:它们是勃郎宁的《德拉库拉》和詹姆斯·惠尔改编自玛丽·雪莱的小说的《弗兰肯斯坦》(又译《科学怪人》)。
随着这两部影片的成功,恐怖片开始在环球公司的流水线上源源不断地倾泻而出。其中较有名气的影片中包括《木乃伊》(1932),《隐身人》、《黑色老房子》、《畸形人》(1932)、《金钢》(1933)以及属于“科学怪人”系列的《弗兰肯斯坦的新娘》(1935)。1931年,出现了所谓恐怖片的经典作品:《吸血僵尸》、《科学怪人》、《鬼医》。1936年,卡孟隆·孟席斯拍摄的《未来世界》,描写一百年以后将在地球上发生的突变。与此同时,英国也拍摄了一个美国富豪把一座古堡连同他的鬼魂搬运到大洋彼岸的《鬼魂西行》(1936),

40年代,虽然恐怖片开始作为低成本的B级片拍摄,这一类型中的许多影片仍然取了引人嘱目的成就。环球公司开发出了和“吸血鬼”同样在夜间出没的“动物恐怖片”《狼人》(1941)。其中以《猫人》(1942)和《我与僵尸同行》(1943)尤为观众和影评人所称道。

50年代,随着核威胁和麦卡西主义散布的“共产主义渗透”阴影,恐怖片暂时脱离了早期的各种超自然的幽灵和神怪,而与科幻片结合起来以各种“核怪物”或外层空间的天外来客为核心形象,不断渲染和演义着所谓“东方威胁”的神话。前者中如日本的《哥兹拉》系列(1955),美国的《它们》(1953),《黑湖怪兽》(1956);后者则以《身体入侵者》(1954)为代表。与此同时,在英国则出现了充满暴力和性的彩色恐怖片。《弗兰肯斯坦的诅咒》(1957)、《德拉库拉的恐惧》(1958)等。

60年代,以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为开端,标志着恐怖片的一个重大的转折。它从以前的各种幽灵、鬼怪、疯狂的科学家和来自外星世界的异物转向了一种“写人的”恐怖片;同时期还有恐怖/ 灾难片《群鸟》。

1973年,威廉·弗莱德金的《驱魔人》为70和80年代的恐怖片树立起了一个样板。这部明显向传统的“魔怪”回归的恐怖片激发了一系列的妖术和魔怪电影,如《凶兆》系列(1976)、《魔女嘉丽》(1976)以及《驱魔人续集》等。
法国掀起六、七十年代恐怖片大行其道现象的经典作品,应是《Les Yeux Sans Visage》(没有脸的眼睛 ),一九六○年(另有说一九五九年)导演是Georges Franju;《死后的爱情》 (Buio Omega)等

80年代以来,裹挟着当代电影日益浓厚的商业气息,恐怖片不断在好莱坞银幕上掀起阵阵热潮。首当其冲的是一贯被好莱坞电影视作“异类”的女性,大量以“女性威胁”为主题的恐怖片涌上银幕,其中如德·帕尔玛的《化装杀人》(1980)和保罗·施莱德尔根据1942年的版本重拍的《猫人》(1982)都把性与暴力联系在一起,进而把女性变成一种令人恐怖的社会形象。而接下来的恐怖片的“牺牲品”则是青少年甚至儿童,随着《万圣节》系列和《走失的儿童》等影片的上映,“问题少年”终于被塑造成了一种社会的恐怖。穿插于其间的还有各种来自太空或疯狂科学家手中的“异物”。如克伦伯格的《苍蝇1、2》、斯科特的《异形》系列。而近年来,一方面是传统的恐怖形象“吸血鬼”和“科学怪人”的不断被重新搬上银幕,并多由著名的大导演执导。如科波拉的《吸血惊情四百年》(1992)、尼尔·乔丹的《夜访吸血鬼》(1994)、《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1994)。他们纷纷以最忠实于原著相标榜,以现代电影的手段重新演义古老的恐怖故事,使人感到世界似乎只是经历又一轮新的轮回;
另一方面,大量现实中的暴力和罪恶经过已经轻车熟路的恐怖片的包装之后也不断成为好莱坞新的卖点。

这些影片从表现以剥取人皮为癖的连环杀手的《沉默的羔羊》到以“起居室中的威胁”为核心的《晃动摇篮的手》,都令观众对其现实生活中的危机四伏感到震憾。 而1996年,大型独立制片公司米兰·麦克斯推出的《尖声狂叫》更以变态的连环杀人的疯狂杀人令人观之失色。该片创下了有史以来恐怖片最高票房--一亿美元的收入佳绩。这使麦克斯公司的老板大受鼓舞,几乎把自己也变成了“连环杀人”--该片已经创作了三集。同时较有影响力的还有《去年夏天搞的鬼1、2》

因获得金棕榈大奖的《暴雨将至》而成名的马其顿导演曼切夫斯基也来到好莱坞拍摄了一部表现一队被困在冰雪中的美国大兵成为一名食人者盘中餐的恐怖片《恶魔军官》(又名《贪婪者》)。

西方鬼片中,吸血鬼堪称“鬼王至尊”,至尊中的最经典的是一个叫德库拉(Dracule)伯爵的吸血鬼。吸血鬼的名片有《惊栗夜》(Fright Night,1985)及《德库拉吸血鬼》(Bran Stoker's Dracula,1992)等

制作恐怖片最积极的欧洲国家是西班牙,如九七年出品的《变脸惊情》、历桑德罗·阿曼巴执导的《挣开你的眼睛》,1999年西班牙影片《无名死婴》以出色的美工、音响、大胆的剧情而达到了相当震撼的效果。

墨西哥同时受着西班牙和美国文化的影响,出色的恐怖片导演奎勒摩·德尔托罗在2001年的作品《魔鬼的脊梁》中,融合了美国式的先进技术、欧洲式的精美画面、音乐和营造心理恐怖气氛的方式,以及南美的魔幻色彩,是当年最佳恐怖片之一。

亚洲的恐怖片已经有很长发展时间了,影片数量尤其以香港为最,在这里只做一些简单介绍:香港恐怖片:卫斯理之《老猫》、《蝶变》、《灵气迫人》、《怪谈协会》、《凶榜》、《夜半一点钟》、《小姐撞到鬼》、《七月十四》、《目露凶光》、《幽灵人间1、2》、《阴阳路》系列、《乡村老尸》、 《古镜怪谈》,《美容尸》、《裸体红唇》、《拜错神》, 《午夜上网》、《弟切草》、《枕边凶灵》(2002)、《我左眼见到鬼》(2002)、《office有鬼》(2002)、《三更》(2002)、《鬼书》(2002) 、《见鬼》(2002)、《双瞳》(2002)等

韩国电影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恐怖片也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2001年韩国新锐导演尹忠灿推出了恐怖片《毛骨悚然》,还有一些票房很好和影响力的例如《手机Phone》、《《幽灵凶咒A》》、《死亡录播》、《退魔录》、《女高怪谈》、《死亡教室》、《鬼之恋》、《蔷花红莲》、《狐狸楼梯》、《四人餐桌》、《在镜子中》、《洋槐树》等

日本作为亚洲的电影大国,不仅艺术影片在国际影坛享有盛誉,恐怖片同样佳作不断。除了人们熟知的《午夜凶灵》系列,还有《死国》、《催眠》、《案山子》、《回路》、《鬼水凶灵》、《鬼娃花子》、《钱仙》、《咒怨1、2》、《冬季恐怖作》等

泰国恐怖片不错的也有几部《鳄鱼魔女》、《鬼妻》等。

平心而论,美国恐怖片中大量的高科技运用往往给观众带来的只是刺激的视觉奇观,而恐怖效果却不够强烈。当然,美国作为世界电影工业的中心,也在不断吸纳世界各国的人才,不断创作出一些偏离“美国色彩”的恐怖片。2000年,印度导演奈特夏马兰在好莱坞的第一部影片(心理恐怖片)《第六感》以2亿8000万美元的成绩横扫美国电影票房;2001年,西班牙导演亚历桑德罗·阿曼巴的作品《小岛惊魂》带有浓厚的欧洲心理恐怖片的色彩,成为当年最成功的电影之一。2002年奈特夏马兰又执导了惊僳恐怖片《天兆》又一次创造了票房神话;美国上映了改编自日本恐怖片《午夜凶铃》的美国版《凶铃》;同时购买了香港恐怖片《见鬼》的版权。

恐怖片常见的故事类型

(一)科幻恐怖类。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异形》系列。此外还有《异物》(Thing)、《异种1、2》、《黑洞表面》、《入侵脑细胞》、《捉梦人》根据游戏改编的《生化危机》、《捉梦人》等

(二)鬼怪类。这类恐怖片占了最大比重。不管是妖怪、恶灵,还是什么恐怖的外太空生物都可以归到其中。著名的有库布里克的《闪灵》(被誉为史上最恐怖的恐怖片)、《驱魔人》、《恶魔婴儿》、《人玩鬼》、《活魔人》、《宇宙天魔》、《活尸之夜》、《鬼追人》系列、《魔方》系列、《鬼食人》系列、《幽冥怪谈》系列、《13号星期五》系列、《生人勿近》系列、《搭便车》、《夜半鬼敲门》、《撒旦回归》、《鬼娃新娘》系列、《猛鬼街》系列、《夜访吸血鬼》(今年号称其续集的《吸血鬼女王》很滥)、《无头骑士》、《死神来了1、2》、《鬼入侵》、《危机四伏》、《13幽灵》、《幽灵船》、《千尸屋》到最新的《佛列迪对杰森》等。

(三)生命变异恐怖片。比如《鸟》、《活跳尸》、《苍蝇》、《糖人》、《食人鱼》、《群尸玩过界》、《狂蟒之灾》、《史前巨鳄》、《极度深寒》、《水深火热》、《八脚怪》、《惊变28天》。

(四)连环变态杀手类:著名的《万圣节》(《月光光心慌慌》)系列可以从1978年一直拍到今年的第八集《万圣节惊魂——刀光再现》、《德克萨斯电锯杀人狂》、《连环杀手肖像:亨利》、《危情十日》、《继父》、《尖声惊叫》系列、《去年夏天搞的鬼1、2》、《毛骨悚然》、《七宗罪》、《来自地狱》、《沉默的羔羊》、《汉尼拔》到今年的《红龙》、《支解狂魔》、《毛骨悚然2》等
最后特别介绍英国恐怖片《杀人如麻》(CRADLE OF FEAR)

听听,光是片名就已叫人头皮发麻。它还有晾两个吓人名字《催眠终结者》、《生砌人肉》。影片的情节有点乱,但耀眼的血光已经晃的人睁不开眼睛,情节已无暇顾及。用暴力,血腥,色情,变态来形容这个电影毫不为过。最变态的情节是女人做爱前竟然舔男人残疾的大腿断肢,而且是特写镜头,简直令人发指。它的恐怖是来自血腥,杀人场面均以写实手法拍摄,血肉横飞,血点好像都溅到了你脸上。中国绝对不会公映此片,因为片剪之后,影片已没有情节。

3. 世界恐怖电影排行前十都有哪些

恐怖电影作为电影里口碑极为两极化的一个种类,受到了很多胆大者的追捧,有许多人来借此寻求刺激,当然还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对此望而却步。但即使是这样,在电影史上,也是出现了很多部非常出色和经典的恐怖片,可以说是真的恐怖到了极致。以下可以说是十部最恐怖的电影:

《闪灵》—由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于1980年上映的恐怖片,这部剧主要讲述了一个作家为了寻找灵感,不顾别人劝阻带着妻子儿子住进了一家山间饭店,之后因为脑袋里出现的恐怖幻像变得不再理智,最后被逼疯。这部电影自问世以来就被许多人称为世界恐怖片之最,虽然这部电影里并没有大量的血腥以及暴力这些恐怖片里常见的元素,但是在这部电影却很好地运用了气氛的渲染和烘托,将不同视角和环境都做到了极致。这部电影恐怖之处不在于那些见到的场景,而在于人的主观意识的可怕。可能这部电影初次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但是,电影中许多细节之处真的是“细思极恐”,人性的思考成为这部影片最为精彩的部分。

除过以上这几部电影还有几部非常经典的恐怖片,比如:泰国电影《鬼影》,以及欧美恐怖电影《驱魔人》,还有《寂静岭》,《德州电锯杀人狂》《异性》等

如今的恐怖电影也是非常多,视觉冲击和心理暗示的各有千秋,还是有非常多经典的恐怖电影值得它的爱好者去看,胆小的人就不要轻易尝试了。

4. 恐怖片分几种类型

↑点击转发,让更多汕头139用户看到您的贴子!剧情片:传统的恐怖片类型,多涉及凶杀、变态、鬼魂等情节,以破案、侦探为主要
特征,恐怖指数一般,画面一般较含蓄,以光影声效构筑恐怖效果,血腥度不高,但
演员表演功力较好,代表作有:闪灵、驱魔人、人骨拼图等。

人物片:多以某个恐怖主角为贯穿,拍成多部系列片。一般套路是凶手连续杀人,直
到被女主角消灭,留个开放性的尾巴,下集重生。这类片娱乐性较强,人物性格鲜
明,血腥度和恐怖指数适中,但往往越拍越流于形式,著名的美国片猛鬼街系列、鬼
娃系列、狂人JASON系列、万圣节等均属此列。

心理片:这类片比较高级,往往画面上很少有特别刺激的镜头,但在心理暗示、悬疑
气氛的营造上均独树一帜。它强调的是给你一种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而不是简单的
感官刺激。这类片的导演多数很有名,剧本也是精彩纷呈,不过恐怖的味道也是特浓
的!代表作有第六感、希区科克系列、沉默的羔羊、女巫布莱尔等。

科幻片:很难说这是谁的分支,特征是以大量的特技效果和未来色彩讲述恐怖故事,
这类片一般观赏度较高,场面豪华,但现实意义较差。观赏性高,血腥度一般,恐怖
指数也很低。代表作有:异形系列、生化危机、Jason X、火星幽灵、细胞等。

血浆片:这是大量美国B级恐怖片的总称,这类片往往投资很低,角色单一,主要依靠
血浆和诡异的化妆来恐吓观众,典型模式是:一群年轻人度假来到一个树林,然
后……总之,从头到尾肢体乱滚、血糊拉茬,恐怖指数不高,恶心度倒是可以,其中
也不乏一些异军突起之作,如鬼玩人系列、德州链锯杀手等。

灵异片:这是以午夜凶铃为代表的东方恐怖片的统称,主要代表是日本片和香港片,
近来韩国和东南亚如泰国等国家也出现了一些佳作。这类片不与美国片的大制作、高
科技较量,转而以日常生活中的元素来发掘恐怖素材,多以鬼魂等灵异事件构筑恐怖
核心。由于它和我们生活贴得很近,又致力于在恐怖心理上下工夫,因此成为吓唬MM
的首选利器。恐怖指数较高,代表作有午夜凶铃、三更、OFFICE有鬼等。

黑色片:这类影片的导演有些另类,多以古怪、骇人而又颇具黑色幽默的手法来表现
恐怖。影片往往包含疯狂的妄想因素,同时借片中人物的嘴对现实或社会观念进行讽
刺和调侃,代表作有断头谷、活跳尸等,恐怖指数和血腥度一流。

幽默片:这类片是披着恐怖外衣的谐趣片,恐怖在这里只是搞笑的因素。比较出名的
有哗鬼家族、恐怖电影等。

动作片:这类电影的动作元素较多,观赏性极强,相比之下,恐怖的场面倒不是那么
突出了。吸血鬼题材在这个类型中大有市场,早期有杀出个黎明、吸血鬼2000等,近
年的力作则是刀锋战士。

青春片:这类片也曾经一度很流行,多以发生在校园的凶杀案为素材,凶手往往就潜
伏在学生或老师之间。以带有推理和惊怵色彩的桥段来吸引观众。不过,这类片模式
较刻板,近来已有走下坡路之势。代表作有:夺命狂呼、老师不是人、我知道你去年
夏天干了什么等

5. 山中传奇的影片评价

1977年,对于胡金铨是一个十分关键的节点,他与作家钟玲结婚,不久宣布赴韩同时开拍《空山灵雨》和《山中传奇》两部影片。1978年他获选当年英国《国际电影指南》世界五大导演之一。然而,本应处在事业巅峰的他,却因为1979年两片票房的相继失利,陡然间遭受严重挫折,继而严重地影响到他未来的电影创作生涯。尤其是《山中传奇》曾被剪辑出多个不同版本,有的甚至支离破碎,严重偏离了作者的原意,这无疑是令胡金铨万分痛心的。《山中传奇》商业失败的主因,是影片由始至终弥漫着的悲观遁世的消极气息。
今天来看,《山中传奇》是胡金铨个人意志极度膨胀的产物,是一件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艺术品,也是一件完全背离电影制片规律、不合格的大众文化产品——它无法被纳入某种既定的类型中,并与胡金铨过往的侠义经典拉开了鸿沟。
1.阴阳恋:文本互涉与交响音画
创作《山》之前,胡金铨曾拍摄了两部广受赞誉的影片《迎春阁之风波》和《忠烈图》,但从《山》完成后的形态来看,它与较早之前的《侠女》更有创作理念和艺术手法上的共通性。这或许是因为《侠》1975年在戛纳获得技术大奖,1976年在台湾重新剪辑复映后再获佳绩令胡金铨倍感振奋的缘故。《山》与《侠》一样,取材于古代文学,并进行了大量的删改。其原型《西山一窟鬼》存于宋元时期的《京本通俗小说》之中,后来也被辑入明冯梦龙所编的《警世通言》,易名为《一窟鬼癞道人除怪》。《山》中,像乐娘、王婆的姓氏角色便是直接来自原作,男主人公也同为落第举子,只不过身份从教书先生变成了替寺院誊写降魔经的抄经人,地点则从临安熙攘的市井街头直接搬到了边塞的荒凉屯堡。正是在这鬼域人寰的一片闭塞环境中,儒生何云青的奇幻之旅缓缓展开。
影片一如《侠》般由行走段落开篇,这已被视为最“胡金铨式”的视觉标签。行走,往往意味着人生前路之多艰,参禅悟道之苦旅,也是胡金铨个人艺术创作的自我指涉(为拍摄《山》,胡的摄制组几乎走遍了韩国全境采景,并探访了很多人迹罕至、深隐山中的古刹)。这种沉沐于山水之情的生命体验让《山》中的行走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借由着何云青的视点,大自然的壮美、灵韵飘然于影片的主体叙事线之外,在影片的前二十分钟内成为了真正的主角。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山水之美与摄影机运动以及观众视点之间,达到了天人合一般的默契。编剧钟玲曾在《鬼气、美感与文化》一文中指出,作为书法家和水墨画家的胡金铨在展现风景时多采用观画者看手卷的方式,“银幕上出现书生在大自然中徒步长途行走,他大多从银幕的左方出场,走向右方。此时,壮丽的风景即随着书生的移动以水平方向呈现在观众面前”。像众多的水墨画一样,《山》中的人物往往从属于自然,在构图中居于远方一隅,却使整个画面无形间变得气韵生动。另外,国画里“无中生有”的留白技巧也在影片中得到广泛使用,如何云青第一次看到庄依云的著名一幕:山色溪光,风雾迷蒙,白衣女子于远方持笛吹奏,声音婉转之处倩影绰绰,似真似幻惹人遐想,可谓美不胜收。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何云青目睹此番情景后再次上路,影片的爱情音乐主题开始适时地接入,预示着这位原本想找个清净地方抄经的书生终究无法逃脱凡间情欲的罗网。很快,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何云青便堕入到与乐娘、庄依云两位女鬼之间的三角恋中,并陷于一场意在夺经的阴谋中无法自拔。胡金铨在描述何与二女之间阴阳恋时,音画关系的差异性处理是非常值得玩味的。何与乐娘拜堂成亲后, 在高墙深宅里整日沉溺流连于床笫之欢,在表现二人肉体的欢愉同时,胡金铨用很多象征的手法(如炽热的阳光、奔放的花朵,交配的昆虫、池底旖旎的锦鲤)来强化躁动亢奋的生命力;而当何结识依云后,二人去后山采醒酒草的段落,却是另一番清丽脱俗的自然景象——烟雾、云霭、怪石、激流和点染其间的秀木,两人之间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交流。我们应该注意到,衬托这两个段落的音乐实际上是相同的爱情主题,但是在情感色彩上却是截然不同的:前一个段落使用西洋管弦乐队和钢琴的交响演奏,热烈而充满律动;后一个段落则使用民乐队演奏,舒缓而含蓄悠长(音乐声常被溪水声所掩盖)。除了相同主题的变奏处理之外,在前一个段落中间胡金铨还突然插入了一个13个短镜头组成“蜘蛛结网捕食”的华彩章节,配以女鬼凄厉得意的笑声,这宿命般的一幕令人不由地想起《侠》片首相同的艺术处理(那部影片同样由石隽和徐枫主演,但两人间的关系却与《山》里大相径庭)。
因此,在叙事表意的层面,《山中传奇》里除了依托瑰丽高超的摄影技巧,作曲家吴大江的配乐是十分突出的亮点。正如黄沾之于徐克那样,吴大江和胡金铨之间也早已超出了一般的搭档关系,他的音乐圆融地与画面纠缠在一起,相互阐释定义。而且,相较于两人早期的合作(如60年代的《龙门客栈》),《山中传奇》中音乐的手法和功能要重要得多,这既是吴70年代中期之后对于“中乐交响化”理念的一次重要实践【“中乐交响化”(又称“中乐西化”)较早成功的实践,是吴大江1975年创作的《新加坡啦》交响组曲,这首40分钟的乐曲融合了数十种中西乐器及人声。1977年吴返港成立香港中乐团,将“中乐交响化”作为乐团的艺术路线。其后20多年间,这一理念不断引起音乐界人士的激辩。但无论如何,《山中传奇》是“中乐交响化”在电影配乐中最成功的实践,吴也凭借此在1979年底击败李泰祥的《欢颜》和翁清溪的《小城故事》夺得第16届金马奖最佳配乐奖。】,更关键的是,音乐在《山中传奇》中部分地取代了胡金铨赖以成名的、以剪辑技巧诠释武功招式的功能。譬如影片上半段的高潮戏,也就是吴明才饰演的番僧与乐娘击鼓过招时,音乐由稀疏的鼓声渐入,随着两人斗法的愈发激烈,越来越多的打击乐元素(包括钱鼓、罐鼓、狮鼓、大、中、小钹、小锣、武锣、梆板等等)逐渐汇聚在一起,时急时缓,最后冲向疾风骤雨般的高潮。在这约10分钟的段落中,音乐突破了传统的艺术使命,以抽象的韵律带给了观众比画面更画面的具象感。胡金铨与吴大江“合导”的这首令人叹为观止的“群鬼交响曲”,实在堪称是世界最一流的大师手笔。
2.无题诗:胡金铨的禅机与危机
胡金铨在《山中传奇》中以极其缓慢悠长的步调来描述其唯一的内容“情欲”(更确切地说,应为“情狱”),其手法曾引发很多研究者的讨论。譬如,张建德便认为,在上文所述的何云青与乐娘间的那段激情场景中“过分的象征意味叫人尴尬”,黄清霞也指出《山中传奇》的叙事不足以持续观众的兴趣,影片“迷失在太富噱头、太丰富的景色场面中,或是在迪士尼式纯装饰的自然画面中,像蜘蛛捕食、鲤鱼戏水或飞鸟等等”。胡金铨在《山中传奇》中似乎在刻意地强调一种道家的阴阳相生观点。其实对于“道”的阐述,他在《大醉侠》以来的很多影片中都多少有所涉及,但从没有《山中传奇》里这般突出和风格化。《一窟鬼癞道人除怪》的故事里原本并没有庄依云这个角色,胡金铨增加了这个角色,并在视觉呈现上赋予其与乐娘之间的对立关系,如钟玲所说:“个性上,依云柔和,乐娘刚强;衣着上,依云都穿白色或蓝色的衣裳,乐娘则着红色或艳黄色,两人衣着的象征意义,不言自喻。”同时,体现在音乐赋予的色彩上,何与依云是清丽脱俗,与乐娘则是浓墨重彩。然而,从某种角度上看,这两位女性又是统一的,她们与阳间的儒生何云青又构成了一种相生关系。因此当她们彼此之间爆发激烈冲突时,只能打破原本中正平和的戏剧布局。
正如胡金铨可以让摄影机模拟出观者品画的神韵,对于阴阳相生,也不仅体现在表面的符号设置上,更深植于高度技巧化的剪接技巧中,这是胡金铨《山中传奇》最突出的价值所在。我们以番僧向道长学习打鼓的一段情节为例,这个5分钟的段落可以粗略地分解成下面12个子段:
⑴何誊抄《大手印》;
⑵僧道达成共识;
⑶何与乐娘喂鱼;
⑷僧道比试棋艺;
⑸何与乐娘下棋;
⑹道长输棋,答应传授击鼓术,关屋门取对象;
⑺何开橱门,放誊好的经稿;
⑻道长开屋门;
⑼道长变出大鼓、番僧变出小鼓;
⑽何与乐娘、小青笙箫笛合奏;
⑾道长向番僧传授钹术;
⑿何誊抄【大手印】。
在这个不长的段落中,始于抄经,落于抄经,浑然自成一体。其间更包含各种阴阳的对立关系,如世俗与禅悟、幸福与危机、胜与败、开与关、大与小、害人与救人等等,都通过精妙的段落剪辑技融为一炉,其联系的纽带便是沟通阴阳两界的西土秘典《大手印》。而纵观整部影片,由何临海一场起,最终以同景收尾,因此打鼓这个段落也便与影片整体形成了一种精妙呼应的同心结构。
这正是《山中传奇》的野心所在,因为胡金铨希望借此表明他对儒佛道三界的态度。显然,胡金铨对提倡入 世的儒是颇为忧虑的,正像片中的何云青,鬼迷心窍、见异思迁还技能有限,差点因色心死于非命;而对于道家的宇宙观和佛家的空镜救心,胡金铨却是相当地认同。我甚至认为,他不仅是在通过《山中传奇》表现人鬼沟通的“传奇”,而是根本就相信、认同阴阳相通之理;他在片中着力表现的一切“所为”,根本上却都是为了“无为”。当年很多观众在看《山中传奇》后都糊里糊涂,不明白影片的“中心思想”(主题)是想表现什么,胡金铨对此回答是影片“没有主题”。这让我想起《一窟鬼癞道人除怪》最后的批语来:“一心办道绝凡尘,众魅如何敢触人?邪正尽从心剖判,西山鬼窟早翻身。”想免遭鬼魅的加害,关键在于“绝凡尘”,万物皆空——看来,虽然胡金铨、钟玲夫妇在剧本创作时对原始的话本小说进行大量的改编,但其核心精神却是一贯不变的。“无题”(亦或言“空”)便是领悟《山中传奇》的禅机奥秘。
胡金铨是从何时变得如此“念念皆禅”?据他自己说是在拍摄《侠女》期间受到一位笃信佛教的老先生的启发,“禅只能感觉,不能解释”,于是胡金铨余生的努力,便是将它的概念转变为电影语言,“注入电影中”。既然胡金铨自己都说他的影片只能禅悟而不能阐释,笔者在此也不再纠缠于《山中传奇》的“主题”到底为何;但可以确定的是,对于“空”的追求极大地影响了影片的人物塑造和表现技巧,使它与胡过往的任何电影都陡生差异。首先,胡金铨完全放弃了个人赖以成名的戏曲风味元素,如《大醉侠》和《迎春阁之风波》中的客栈戏(受京剧深刻影响)在《山中传奇》中不再出现;其次,胡金铨弱化了广受赞誉的动作剪辑方式(部分功能被音乐所取代),《山中传奇》成为他“唯一一部不是以动作片为目标开拍的电影”;最重要的,胡金铨放弃了对人物道德合法性的界定。以往,观众至少对胡武侠影片中人物形象的忠奸一目了然,然而拍摄《山中传奇》时,胡金铨却对此有所反思,他认为过去中国的叙事一向偏向“载道”和“说教”,反映在人物上就是“简单化”——“好人做的都是好事;而坏人做的都是坏事。这可能与我国的传统剧的脸谱、既是以化装将角色类型化的传统有很深的关系”,也即是说“合自己意的就是好的;不合自己意的就是坏的。本质上是没有分别的”。对于这一点,我认为胡金铨的勇气十分可嘉,但无形间也会对那些将电影视为通俗娱乐产品的受众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胡金铨为追求禅悟而将《山中传奇》导入一种令人不安的历史虚无主义,这为影片的商业惨败提早便埋下了伏笔。
3.南柯梦:再评胡金铨的作者意识
钟玲曾将中国鬼怪故事的特点概括为“人情、幽美“,意思大概是说,中国的鬼魂们常会染上人类的气质行为。具体表现为:女鬼常现身为美女,她们或者美艳动人,或者楚楚可怜,容易动心爱上人类,甚至为人类怀孕产子。然而,凡是看过《山》的观众,却发现胡金铨的处理非常“不近人情”。尤其是在影片结尾的决斗中,当何云青扔出降魔的蜜蜡念珠,数声轰隆巨响过后,无论是意欲害他的乐娘、王婆、小青,抑或是一直保护他的番僧、依云、崔参军,竟然无一例外地死光光!对比程小东在《倩女幽魂》(1987)中的处理,聂小倩和宁采臣虽然阴阳两隔、无法厮守,但至少还为她保留了入土为安、下辈子顺利投胎做人的补偿性结尾。可胡金铨为了追求个人精神上的圆满,竟要求观众同他一道“绝凡尘”,斩断情欲,结果可想而知。正如黄清霞所言:“在电影中,胡金铨没有提出答案——连一星希望的火花或丝毫安慰也没有,而观众来戏院看的,或不是正胜邪,至少也是我们寄望的价值:正义、忠实和牺牲这些。胡金铨坚毅地接受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电影有一种哲学的、差不多密封的完美感觉,但却要付出代价。”
没有哪一部胡金铨的影片像《山》那般拥有如此多的衍生版本(这似乎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发行商的困惑)。影片的完整版长达183分钟,但是在台湾最初的放映却是115分钟;1998年香港国际电影节的胡金铨回顾展上放映的是125分钟版,据说是胡亲自剪辑的;此后在日本发行的DVD则为117分钟,封底称胡是“香港的黑泽明”,《山》是他的“最高杰作”。对于内地的研究者来说,《山》的完整版很长时期内芳踪难觅,幸而台湾地区于2009年出版了影碟,笔者这才得偿所愿。比较一下112分钟短版与完整版,主要差别在:缩短了开头的行走部分(无海天一色、悄立山崖……诸景,何三次见到依云减为两次)、删去第一次番僧与乐娘的斗法(即上文所言的“群鬼交响乐”)、删除小青半路袭击云青、依云的情节(本来这段最具胡金铨过往快速剪辑的神韵);删除一窟鬼的前世回忆(孙越的戏份完全不见)、删除了乐娘杀害道长、被打入阴曹地府受审的情节,此外还删除了大量的细节描写等等。但最令人无法忍受的,是删节版去掉了完整版结尾“南柯一梦”的情节设置(观众到最后会发现,何云青的山中传奇似乎是一场“梦境”,这恰有“镜花水月、一切皆空”之意),如此便让影片原本前后呼应、头尾衔接的圆形封闭结构无法自圆其说。对此,身在香港的胡金铨虽然怒不可遏,却也无可奈何。
那么,该如何评价胡金铨这个人和他的作品呢?似乎站在不同的角度,当有不同的答案。对于研究者而言,绝大多数视其为一个不世出的电影作者和艺术大师。而站在投资者和制片人的角度,他们往往苦乐参半。如曾投资《龙门客栈》和《侠女》的台湾“联邦”老板沙荣峰便在回忆录里大吐苦水,说胡金铨完全不考虑电影工业的制片规律,费工费时,超支无度,更视违约为家常便饭,实在不够仗义;可在同时,他也坦言,也正是胡金铨让“联邦”的大名彪炳史册,因此虽然在合作中摩擦不断,但在过尽千帆之后终是无怨无悔。《空山灵雨》的制片人胡树儒也说:“当年罗开睦和我找胡金铨拍电影,是出于对他的崇敬;明知他会超支超时也大力支持他,没有加以制肘,只想还一个心愿,拍一部好片出来,……胡导演对理想的执着,对完美的要求是中国导演中少见的。站在制片人的立场来说,如果不是心中有数,加上财力充足,等闲不敢找他拍片。”事实上正是如此,客观地说,1978年诞生的《山中传奇》便是胡金铨“最后的杰作”,也是他精神圆满的标志。此后他虽也拍过几部影片,但再也没能实现对影片的自由掌控,暮年十几载的生命,他几乎便是在困惑自哀和壮志难酬中度过。
那些将胡金铨视为电影作者的观点,我认为没有问题,但还需要在两个维度上加以强调。因为胡金铨的电影风格并不统一,至少《山》便是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异数,这也是它不像《大醉侠》、《侠》那般经常被学术界讨论的原因。首先,我认为胡金铨所一以贯之的,不是一种简单的艺术表现技巧,而是一种追求纯粹和完美的“旧文人”作风。他早就有机会开拍《华工血泪史》,却总想再筹些钱,让影片能有更出色的表现,为此他不仅与机遇擦肩而过,还牺牲了与钟玲的婚姻。他的徒弟、也是为他投资《画皮之阴阳法王》的吴明才说:“我们的想法是既然请他拍片,就应绝对信任及支持他,可能他某些手法已经过时,但不能要求他模仿别人的手法,例如徐克、程小东那种快速的画面剪接法就绝不是胡导演的风格。”无论电影潮流如何变化,胡金铨“我自岿然不动”,他那固执、力求完美的旧派作风仍然驱使着他不急不缓地在愈发狭窄的电影之路走下去。如同《山中传奇》,不卖座,但足以传世。
其次,是胡金铨电影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故土情结。日本人称他“香港的黑泽明”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他的摄影技术便颇有偷师宫川一夫的影子;波德维尔也指出,胡金铨的剪辑技巧基本因循了好莱坞的古典经验(除了为数不多的实验性尝试)。可令人惊叹地是,当他把上述技巧纳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时,一切突然都变成了“中国的”,不仅仅止于历史、音乐、镜语与片头字幕,连影片的叙事节奏和观赏过程都成了民族化的独特体验。大多时候,这种独特体验并不是香港的,而是内地的,更具体地说,是他的故乡北京的,如《山中传奇》里那个亦恶亦谐的王婆,满口的京片子便让人倍感亲切。我们需得承认,在70年代末期香港本土意识高涨、国语片下滑的时节,胡金铨这种对个体离散经验的强调一定更为加剧了他的困惑和落寞。正像那个在山中独自背负前行的何云青,不经意间经历了一场翻江倒海般精彩绝伦的春秋大梦,醒来却无人知晓,也无法说于人听,于是只好拍去身上的尘土,兀自前行。胡金铨无疑是孤决的,但也正是这份遗世独立的孤决,让他——这位20世纪中国电影艺术的先行者永垂不朽。
——沙丹《大匠的困惑:『山中传奇』与胡金铨的心灵世界》 在我看来,胡导演一直企图要表达一种氛围或一个哲理,他的作品还是比较内敛,他希望多一点空间让观众自己去想。就像《山中传奇》是一个聊斋故事,他就用一种聊斋的方式去写,到底是真还是假?人生有多少事情发生过后,你去回想,难辨真假。
——张艾嘉《侠义浪漫 最终仍在》
胡金铨的片子,画面美,节奏够,但又不够好。(做影评人真舒服,左也不够,右也不够。)有时候咚咚咚的让我心烦。(你烦他不烦。)他的影片进行(节奏)速度快过一般同辈导演。(拍片速度超慢,嘻!)我喜欢他的《山中传奇》,白天的鬼,(四个好字。)很特殊的表现手法。
——三毛《送你一匹马》学期作业报告『五、我最喜欢的戏剧种类』
胡金铨导演的电影中,鬼是有人性、有情趣,是可爱的,他是把中国鬼的正确观念充分表达了。他塑造了张艾嘉所扮的依云,是那样淸纯可喜,即使真是鬼,也会让人著迷的。所以我并不觉得「山中传奇」是一个鬼片,藉着鬼,它表达了人性中贪婪的一面,也表达了命运的不可抗衡,更表达了情爱的不可解。胡金铨虽然没有为我们提出答案,我相信,他精美的构图和流畅的剪接最能表现鬼的凄美和浪漫的世界,而他对人世的观念也就溶铸在其中了。
——林清玄《山中传奇》前言
看了《山中传奇》《侠女》,一开始也有点进不去,因为它的电影语言已经是70年代的语言了,但是慢慢进去以后就会觉得,它在美学上非常完整,整体氛围的把握和动作的节制让我非常佩服。
——贾樟柯 有关超自然恋爱的观念,西方的认识架构与中国人的架构完全不同。因此《山中传奇》中人鬼相恋的故事对中国人来说视为自然,而西方人则会莫名所以。中国观众认为书生够憨,但是他认为依云是人,而会隐身术这一点,却是可以接受的想法。至于西方观众则会认为这种人鬼相恋的故事匪夷所思,而且男主角实在是太笨了,那些鬼个个心怀鬼胎要抢他的经,那么明显,他居然完全看不出来。此外电影中还与许多情节与特定中国文化传统有关,西方观众怕也无法理解。
虽说《山中传奇》在欧洲与美国的影展上没有获得大奖,西方的影展却争相邀请这部片子展出『参加欧美影展如下:英国伦敦(1979)、苏格兰爱丁堡(1979)、奥地利维也纳(1979)、澳大利亚悉尼(1979)、比利时根德(1980)、新西兰惠灵顿(1980)、澳大利亚阿德雷德(1980)、德沙龙尼奇等国际影展,及二十八届孟罕影展(1979)、多伦多影展之「庆祝节目」(1979)等』,此片也在西德的电视上放映过。为什么西方的影展单位与观众居然那么喜爱这部难以理解的片子呢?吸引他们的至少有亮点:
一是纯视觉、纯电影艺术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象征的、属原始基形的内容。
如文人画中有位隐士,而溪边丽人一场戏中也有一位男性观看者,即书生;但是不同于文人画的是,在画面中央有位女性,成为男性观者瞩目的焦点,可以将其视为道家「阴」的象征,即阴柔的象征,也象征人的内在自我,人的潜意识。「溪边丽人」一系列镜头里,书生与丽人都没有说话,用的是纯电影语言。用电影剪辑的手法,这位白衣飘飘、灵异动人的女子突然消失,溶入云雾腾腾的山水风景之中,可以将这个电影语言理解为人类的潜意识融入了原始的大自然。然后下一个镜头是书生入镜,接着是他上半身的近景,然后用伸缩镜头拉开,我们不懂看见书生站在那云雾腾腾山林溪畔寻觅丽人, 而且他站的地方刚巧就是那个白衣女子站过的地方。这个拉开镜头的电影语言可以象征人的自我意识原来可以很强,但却觉悟大自然很玄秘,人在大自然之中无限地渺小。更由于这跳接表现丽人与书生都站在水边同一个地方,呈现两种人与自然的关系——潜意识层的与意识层的——这两种关系又彼此形成了对话。
也许就因为如「溪边丽人」这样的场景的丰富的象征意义,所以能把观众的心神紧紧吸住,不论是东方或西方的观众都会运用想象,或多或少心生领悟。
——原国立中山大学外文系教授暨文学院院长、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院长钟玲《鬼气、美感与文化——论胡金铨的『山中传奇』》

6. 说一部你认为经典的电影

宁缺勿滥,只介绍一部:
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北非谍影
主要演员
汉弗莱 博加特(Humphrey Bogart)
英格丽 褒曼(Ingrid Bergman)
保罗 亨里德(Paul Henreid)
克劳德 雷恩斯(Claude Rains)
康拉德 维德(Conrad Veidt)
悉尼 格林斯特里特(Sydney Greenstreet)
彼得 洛(Peter Lorre)

出品年代 1942
类别 剧情/爱情
国家 美国
片长 102
分级 美国:PG
片厂 米高梅电影公司(MGM / UA)
剧情无可奉告,必须亲身体会
几位影星表演极为出色,而本片也曾获七项奥斯卡提名并获得一九四三年度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与最佳改编三项奥斯卡奖.被电影研究家们视为美国侦探片的“里程碑”之作,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拍摄的最卖座的影片之一 ,其公映前八天,艾森豪威尔指挥的英美联军十二万人在北非登陆成功,一举攻克卡萨布兰卡、阿尔及尔与奥兰等地,制片人沃利斯不失时机地提前发行了这部影片,将它送往登陆部队献映,身价一下子抬高了许多。次年年初,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谈。因此。该片在这一年多的上映时期内一直令人瞩目。
《卡萨布兰卡》几乎囊括了好莱坞浪漫影片的特点,紧张的情节、多彩的性格、俏皮的对话……这部影片另一个特点是剧本没写完即只有半部剧本就开拍了,按照先后顺序从第一场戏开始。编剧在继续改编后半部时,是现写现拍,连导演也不清楚戏会怎么发展。尤其是结尾导演曾有几种处理方法,最终结局你看了再慢慢体会。
汉弗莱.博加特魅力十足的演出,成为影片最大的吸引力之一。他和英格丽.褒曼也因本片成为影史上足以和《乱世佳人》中的克拉克.盖博与费.雯丽相提并论的一对银幕情侣。
本片的主题曲“时光流逝”(AS Time Goes By)不但在男女主角初相见时发挥了烘托气氛的画龙点睛作用,其美妙旋律也使它成为不朽金曲流传至今。
另一名曲Casablanca是后来的“电影观后感”,却也成为经典
1998,美国作家Michael Walsh著成AS Time Goes By一书(亚马逊网上书店有售),是一本关于电影Casablanca中主角前世今生的小说,一经上市即荣登畅销书榜,这部小说写得挺好,作者本身就十分喜爱电影Casablanca看了50与遍后开始着手小说的写作。
本人也是电影Casablanca忠实影迷,收集有DVD版Casablanca,电影原声录音,主题曲AS Time Goes By,及Casablanca,以及AS Time Goes By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