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二、是什么原因使得中美两国的民主选举制度有如此大的差异
透视传媒时代政治选举 反观中美民主进程差异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中美两国的政治选举制度,通过对媒体不同参与方式的分析,考察媒体与政治选举的关系,进而得出中美民主进程的差异性。并由此浅寻中国民主社会的文化发展方向。
关键词:传媒 政治选举 民主 差异
正文:
传媒的穿透力
传播媒介向来是统治阶级操纵社会意识形态,引导社会舆论,以维护其统治地位和对社会实行有效的政治控制的强有力的宣传工具。与政治活动一样,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借助信息传播这一基本的社会过程才能得以顺利展开。而对于经济活动的社会管理控制,更是离不开传播媒介。近代大众媒介尤其是20世纪电子媒介出现以来,人们的时空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大范围的思想观念的交流传播变得日益方便和频繁,这使得大规模的社会舆论乃至国际舆论的形成成为可能。大众媒介不仅可以通过为公众提供表达意见的机会来使社会舆论得到表现,而且可以通过对公众议程的设置来引导舆论。大众媒介作为广告载体。其经济影响的实质,是媒体对社会的经济控制的一种形式企业等经济主体借助广告宣传,可以提高自身及其产品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在产品定价、成本控制、销售渠道、公众信誉等方面获取更大的控制权;再次,媒体上的广告通过宣传某种价值观而对人们的经济行为产生影响。把握了以传媒为主的信息产业也就掌握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枢纽。这样,大众媒介不仅以产业的身份成为社会经济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以其在整个经济产业中的基础性作用而成为控制经济文化发展的关键角色。基于大众传媒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领域,并起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将其发挥重要作用的时代称为传媒时代。
传媒拥有的民主力量
在自由主义盛行的西方社会,传媒向来是被认为与信息的自由流动、意见的自由表达以及民主的最大限度的实现紧密相连的。社会学家C.库利的著名断言——"印刷意味着民主",所表达的正是大众媒介所具有的启迪民智、解放思想和舆论整合的民主力量。
现代大众媒体的作用予以概述。“选举权本身是民主的保障机制,而民主实质性的保障却来自这样的条件,即公民们能够获得信息,并且面临舆论制造者的压力”。在民主保障机制方面,大众媒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媒体不仅提供选举的舞台,而且也在这个舞台上担当演员,它不仅报道权力之争,其自身也参与这些斗争。
选举体现民主
选举制度为选民选出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选举制度为选民监督权利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是促进民意形成和表达,并使选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是缓和社会矛盾,解除社会危机,维持社会安定的重要措施。 更重要的是: 选举是体现“主权在民原理”的最为重要的环节。选举是民主的主要形式,民主很大程度上要靠选举来实现,但选举并非民主的唯一形式,把选举等同于民主是一种机械的理解。为了标榜民主而把有关的一切程序和活动都规定为选举的形式,实际上又不能真正实行,其后果可能导致民主流于形式而失去实质,成为假民主。民主的本质应是人民大众有充分的决定权,而决定权既可以用“肯定”即选举来行使,也可以用“否定”即罢免来行使。只要这两种决定权有一种得到真正行使,就是有充分的民主。 中国的政治选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中国宪法规定,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外,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中国选举法还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不超过3000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立了常务委员会,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全国人大常委会一般每两个月举行一次会议。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主要有四项:立法、监督、人事任免、重大事项决定。这也是中国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主要体现。中国建立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广大人民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对所在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民主自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基层村民委员会的代表由选举产生,但各级人民政府的负责人不一定由选举产生,而是由上级政府任命,但受本级人大的监督和考核。所任命的政府负责人要每年向本级人大进行年度述职汇报工作,人大可随时对其弹劾罢免,能否留任由人大进行信任投票来决定,考核合格通过信任投票的才能留任,被留任的在任期届满时才能平调或升迁;考核不合格的由人大予以免职,只能待岗或降职任用,不得升迁,免职造成的空缺由上级重新任命。这种任命权和罢免权相分离的方式不同于选举,但也可以充分体现民意,所以是民主的有效形式。这种方式符合国家统一、政令畅通的要求,符合一党执政、党管干部的要求,适合现实国情,能够使民主和集中得到有机结合,易于实行且效率高,因此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充分民主的最恰当的方式,是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
美国的政治选举
一般在总统选举年的6月,各政党由各州选派代表参加全国代表大会,在会议上提名总统候选人。总统候选人的提名一般是在大会的第三天或是第四天进行。在全部州都提出候选人之后,就由大会代表通过个别投票方式选举本党的总统候选人。
第二阶段是由获得政党提名的候选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竞选。这种全国性的竞选是总统选举过程中关键性的环节,一般在总统选举年的9至11月进行。竞选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向选民介绍本党的政治主张及候选人自己的施政纲领,向选民作出各种各样的承诺,尽可能争取最多的选民支持。正式的总统竞选,是在9月第一个星期一以后才正式开始。竞选的形式包括在全国各地发表演说、接见选民,以及与竞选对手进行公开的辩论等等。
第三阶段是由各州选举他们的总统选举人。根据美国宪法,总统是由选民选派的选举人选举。每个州的选举人数同该州在国会两院中的议员总数相等。联邦政府所在地哥伦比亚特区在国会中没有代表,1961年生效的宪法修正案给予该特区3个选举人名额,所以,目前全国50州的总统选举人总数为538人,一旦一名总统候选人获得的选举人票达到270票,即超过全国选举人数目的一半,即可宣布当选。因此,各州选举其总统选举人的日子也叫总统选举日。由于总统候选人的提名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进行的,而总统选举人也是以各政党为单位进行选举的,一般情况下,选举人总会投票给本党总统候选人,因此总统选举人的选举实际上也就等于总统选举。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由总统选举人在总统候选人之间投票正式选出总统。当各州选出其总统选举人之后,这些人便组成选举团,并且在选举年的12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之后的第一个星期一,在各州首府所在地分别投票,选举总统和副总统。根据美国宪法,总统的任期是四年,只能连任一届。
媒体运转决定美国政治选举
在美国,媒体无疑是选举年里占支配地位的竞选工具,它成为候选人和选民之间的主要纽带。曾几何时政党履行这一职责,政党印刷的传单和政党地方官员挨家挨户地游说是竞选信息的主要来源。电视影响总统竞选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肯尼迪与尼克松之间的电视辩论。1960年首次使用电视转播竞选辩论,它展现了约翰•肯尼迪与理查德德德•尼克松的对抗。在整个辩论过程中,肯尼迪显得自信、轻松。在他咄咄逼人的攻势下,尼克松不得不采取守势,显得急切、焦躁。肯尼迪的表现增加了人们对他的支持,如无党派选民、因其年龄和宗教(长期以来人民反对天主教徒当选总统)未作出决定的选民等。尽管尼克松曾担任过8年的副总统,但他在辩论中却丝毫没有发挥出这一优势。辩论使民众的天平倾向于肯尼迪一方,他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胜利了。
媒体报道集中于总统候选人的竞赛和形象而非他的政策和观点。竞选过程的报道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竞赛报道,包括候选人的形象、竞选策略、投注经费、民意测验中的名次、公众反应等。另一个层次为问题报道,指候选人的政治纲领、方针政策、领导能力及其在重大问题上的立场等。竞选报道中,媒体大多绕过国家政策问题,把注意力集中于政治游戏。呈现在选民面前的竞选不是政策的辩论,而是以演讲、集会、记者招待会、旅行为内容的候选人之间的权力之争。记者们营造了被阿特顿称之为“感性环境”的竞争氛围,候选人必须能够树立起一个受欢迎的媒体形象,包括候选人的外形、言谈、举止、个人品行等等。
当1968年尼克松第二次参加总统选举时,雇用专家创造出一个温和、友好、富有吸引力的“新尼克松”形象。事实证明尼克松的新形象取得了成功。 综上所述,大众媒体作为重要的政治武器,日益为总统候选人所利用,他们通过媒体在选举中推销自己,争取舆论支持,从而在竞选中获胜。杜克大学政治学教授戴维•巴伯在《政治的脉搏》一书中所言:“总统政治正在发生一场革命,民主党和共和党已经不再控制其旗手的选举,代之而起的是一批新的国王制造者:新闻人士。”
美国政治选举的金门坎
根据美国宪法规定,凡生于美国,年满35岁,并在美国居住满14年以上的公民就可以成为美国总统。然而,在早期的美国宪法中,能够对总统资格加以约束的还有财产权。也就是说,美元与美国大选的不解之缘早就结下了。事实上,这条在宪法中已经消失的涉及金钱的规定,现在出现在了联邦的一些具体法规之中。在美国这样一个注重程序的国家,这样的规定意味着,没有钱的美国人不能成为美国总统。价值2200万美元的门槛有人对美国大选曾有一句戏言,称“美元的政治角色就是站在竞选门口把门的门神”。 很难想象在华盛顿、亚当斯、杰斐逊时代,需要花费如此巨资四处拉选票。
1789年,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仅花了数百美元,乘火车在全国参加巡回竞选。不过,越到后来,曾经为达成某种“理想之国”的制度设计也终于无法逃脱“利益”的扭曲,竞选经费开始了疯狂地增长。然而,这项法案的效果被实际的政治运作轻易地规避了。原因就是在2002年以前,联邦的有关法律只对候选人接受、使用政治捐款有较为严格的限制,而对政党使用政治捐款则没有设限。于是,在1996年大选中,虽然双方候选人个人募集的款项并不惊人,但两党实际投入大选的费用一举突破30亿美元。由于克林顿筹集到的款项显然远远超过共和党的预期,为此共和党在国会发起了一项针对克林顿筹款活动的调查以及一项谋求改革总统选举的立法。这当然遭到了在国会中占多数的民主党的反对。两项议案都无果而终,这终于促成了2000年创纪录的37亿美元。
烧钱之道历任美国总统,大多出身名门。当然,为数不多的例外也足以让我们重温那些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丑小鸭变白天鹅式的经典美国梦——出身草根阶层,穷半生之力,个人奋斗也罢,家世渊源也罢,娶了个好夫人也罢,天上掉馅饼也罢,终能有所成就、出人头地。罗纳德·里根,就演绎了这样一出几乎达至极致的美国梦,从好莱坞的三流演员一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富魅力的总统之一。然而,即使如里根,如果没雄厚的财力支持,恐怕也永远不能当选美国总统。
中美民主政治差异
麦奎尔认为:大众传媒是一种权力资源、一种话语力量的增效器,是塑造社会生活意象形态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取声望、并对现实生活拥有重要影响力甚至操纵力的关键途径。正是大众传媒这种“以言行事”的能力使美国政界人士渴望利用其占领公众的话语权领域,从而控制舆论、宣传自身、影响受众。这是美国传媒之所以在总统竞选中具有重要作用与影响的主要原因。而从美国公众的角度看,他们对“民主制度”的善意解读客观上使大众传媒介入竞选运动成为可能。“选举权本身是民主的保障机制,而民主实质性的保障却来自这样的条件,即公民能够获得信息,并且面临舆论制造者的压力”。美国公众由此认为在民主保障机制方面,大众传媒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只有通过这一中介,他们才能参与到总统竞选这一盛大的“民主活动”中。,虽然通过大众传媒他们可以更多地参与竞选运动,但这也减少了公众与候选人的直接接触,拉大了他们之间的距离。二战后,美国政治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的政党观念日益淡薄,包括选举投票在内的政治行为反复无常。一些政治学家和传播学研究者认为,这种变化是和大众传媒的作用日益扩大密切相关的。特别是电视成了公众信息的主要来源,人们从中可直接看到政治活动的场景和人物,从而作出自己的政治选择,而不必非通过参加政党活动来卷入政治生活。可以说人们对媒体的依赖超过了对政党活动的依赖。而大众传媒提供给公众的就真的完全是对“民主制度”本身的观照吗?在今天已完全市场化的美国传媒业,总统竞选作为一种典型的媒介事件,带给公众更多的只是娱乐、是可供相互交流的公共话语罢了。
再从大众媒体自身来看,它们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参与到总统竞选中成为重要的政治武器,也是希望通过这一举国以至举世瞩目的盛事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在这一利益驱使下,媒体不免表现得越来越急功近利,常常为了在新闻大战中胜出而不惜违反新闻原则和新闻职业道德。去年11月8日上演的那戏剧性的一幕便可充分说明这一点。美国总统竞选结果久久悬而不决,各大主要媒体无疑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混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福克斯电视台为抢新闻,不管小道消息从何而来便匆匆宣布小布什当选,而其它各大电视网也不甘落后,仅凭一点点蛛丝马迹就纷纷对这一“结果”大加轰炸。这一玩笑的严重后果可想而知,因此这也可说是为求新闻时效性而对真实性原则的最大破坏。而且,后又有消息传出,福克斯电视台之所以率先作出这一报道是因为小布什的一亲戚在其新闻部工作,正是他提供给电视台关于小布什胜出的消息。在这样一场充满利益之争的竞赛中,大众传媒若要真正发挥其社会作用与影响力,就应该更加坚持新闻原则和关注自身的职业道德问题。
综上所述,当代大众传媒与美国政治体系相互依赖的关系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总统竞选便是最有力的证明。由此媒体充分发挥了其政治话语的权力,而总统竞选则更像一种媒体策划下的仪式和表演。无可否认,享有“政府的第四个部门”之称的美国大众传媒由于有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庇荫和经济独立的支撑而得到了较为广大的运作空间和有利的运作环境,在相当程度上能摆脱政府控制而成为社会中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大众传媒能够超然于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之外,其新闻价值观始终是为既存的社会秩序服务的,媒体与政府这两股势力都致力于同一个目标——维护民主体制和现行制度。通过分析大众传媒对美国总统竞选的影响,也许我们更能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
上述对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渗透力的分析,反映的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传媒政治控制作用的特殊情况。实际上,在阶级社会,无论处于何种形态,传媒作为政治控制手段被统治阶级所掌控是具有普遍性的客观事实。而在今日中国,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新闻媒介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的主张,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巩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维护国家政治和社会发展稳定,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政治保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当然,由于统治阶级立场的不同,不同社会形态的媒介政治控制作用有本质的不同的。民主差异对比
综上所述,中美民主进程的差异表现为以下六点:
第一, 中国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因与传媒控制的联系严格化和紧密化,国家政务的公开化和透明化不够。美国政治选举与传媒力量关系密切,国家政务公开和众多领导人信息的流露程度高。
第二, 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大会每年举行一次,每届任期五年 。美国总统任期四年,并且只能连任一届。相比可知,中国政治权利人任期较长,而且选举次数也少于美国。
第三, 中国政府负责人接受人大代表监督和考核,传媒只有一定量的政务批评地位,因此公众对政务的监督交流面较窄。美国政府负责人接受本政党和对手政党的监督,政党动用了众多大众传媒,扩大了美国政务的公众监管力度。
第四, 中国政治选举公开度和影响力不高,媒介在其中起的推广力较低。美国政治选举公开隆重,媒介推广与其紧密结合。
第五, 中国政治选举参考能力单一,因政绩或文绩而推举。美国政治选举考核能力多元化,形象,策略,能力,公众欢迎度等都能成为政治人物才能的展示方面。
第六, 中国政治选举时间短,范围小,经费开支少,省钱。美国政治选举时间长,范围广,“劳民伤财”。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政治民主的公开化和透明化程度较低,在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协调中,还没有找到一条健康有序的和谐道路,公众在对政务的群众监督方面,也因大众传媒设施的不健全而未能科学化和理性化。值得夸耀的是,节省开支于我们正在蓬勃向上的发展中国家是十分重要的,远没有美国的奢华浪费也是我国政治民主的理财合理性的一大体现。关于民主政治的现实是:我国的民主化进程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亟待发展的民主社会必然要求寻找到一个驶上正轨的民主进程。
❷ 乔安娜 科恩斯演过的电影
不是的,公主日记2里的女王是朱丽·安德鲁斯 Julie Andrews 。
乔安娜 科恩斯的作品有《失魂少女》《乞丐与选举人》《迈克贝尔同盟》,而且我在《好孕临门》里看到她,她演的是女主角的妈妈。
顺便介绍一下《好孕临门》
英文片名:Knocked Up
影片简介
[编辑本段]
国家/地区:美国
区域:欧美
发行:环球Universal Pictures
类型:喜剧
导演: 贾德·阿帕托Judd Apatow
主演:西斯·罗根Seth Rogen 凯瑟琳·海格尔Katherine Heigl 保罗·鲁德Paul Rudd 莱斯莉·曼恩Leslie Mann 杰伊·巴鲁切尔Jay Baruchel
分级:美国R
片长:90分钟
上映时间:2007年6月1日
演员表:
[编辑本段]
哈罗德·雷米斯 .... Ben's Dad (uncredited)
凯瑟琳·希尔 .... Alison Scott
J.P. Manoux .... Dr. Angelo
阿达姆·斯科特 ....
莱斯莉·曼恩 .... Debbie
欧文·威尔逊 .... Himself (uncredited)
Tim Bagley .... Dr. Pellagrino
Jay Baruchel .... Jay
Brianna Brown .... Best Friend
史蒂夫·卡莱尔 .... Himself (uncredited)
Giuliana DePandi .... Herself
Ken Jeong .... Dr. Kuni
Debbie Matenopoulos .... Herself
Ana Mercedes .... Maria
Seth Rogen .... Ben Stone
影片剧情
[编辑本段]
一夜情引发的爱情事件
艾莉森(凯瑟琳·海格尔),20出头,漂亮性感,是个颇有前途的娱乐新闻记者,最近还得到老板赏识小小升职了一把。阿本(西斯·罗根),提早进入发福期(咳咳,也可能是婴儿肥还没消减),生活杂乱无章,典型的游手好闲,成天只知道和狐朋狗友厮混。这对八杆子打不到一处的小儿女,到底有什么交集?答案是:没有,一点也没有。
可命运作弄、苍天无眼、扫帚星出现...,春风得意的艾莉森就那么不幸地在酒吧里遇见了阿本。N杯黄汤下肚,不辨东南西北的两个活宝就稀里糊涂地上了床。意外一夜情也就罢了,大不了第二天宿醉头疼分道扬镳,可偏偏两个活宝醉得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果然,艾莉森怀孕了!
晴天霹雳啊!难到乐极真的会生悲?唉,事已至此,抱着姑且一试的想法,艾莉森把实情告诉了闯祸的小子阿本,不为其他,只希望肚里的孩子将来至少知道自己的爸爸长什么模样。为了宝宝,两个都不想改变自由自在生活的大孩子,开始试着约会相处,可不幸的是:越是了解对方,格格不入的他们就越发现自己根本不可能成为对方的“灵魂伴侣”。
影片评价
[编辑本段]
虽然选在儿童节上映,但以R级定位,显然本片本不是给小朋友们的节日贺礼。而关于影片定位,贾德·阿帕托则明确表示过:“当R级的喜剧片都不能获得大家的笑声时,那你就真的失败了。PG-13的喜剧能让人开心的欢笑吗?我觉得大家需要的是更成人式的幽默。”从这段话中我们就能看出阿帕托坚定的成人喜剧路线。可以说贾德·阿帕托是英明的,如今还有什么比荤段子和无厘头更能博得观众欢笑的呢?春晚的小品最让人称道的也不过是宋丹丹仿周星弛式的一句“你太有才了!”。《惊声尖笑》众多笑料也就属“伟哥事件”的桥段令人印象深刻。当然笔者不是要愤世嫉俗猛烈批判当今大众低下的审美需求和媒体媚俗的妥协本质。娱乐就要娱乐到底,喜剧搞笑才是硬道理。在搞笑方面贾德·阿帕托应该称的上是个中高手,他总能够用他的一贯阵容——先天不足、目光呆滞的倒霉男主角,美丽性感、神经大条的女主角还有一堆将男女主角玩弄致死的恶搞情节——来达到极佳的喜剧效果。这样的片子应该是很讨人喜欢的,尤其是在充斥暴力血腥的六月档期,势必会更鹤立鸡群的吸引更多影迷的青睐,突破前作《四十岁的老处男》应该不是问题。
精彩花絮
[编辑本段]
导演贾德·阿帕托在好莱坞已经逐渐成为了喜剧的代言人,这些年来贾德·阿帕托一门心思的扑在喜剧上给影迷们炮制出了一颗又一颗的开心果。《四十岁的老处男》、《怪胎们》、《塔拉迪加之夜》、《帮我帮你》、《新抢钱夫妻》、《王牌播音员》等等都是出自他手的暴笑猛料。这么多年的经验积累让贾德·阿帕托在对喜剧把握上日渐驾轻就熟,搞笑功力也自然日益深厚。去年他的《四十岁的老处男》就以描写一个中年处男这个尴尬角色而一举获得各方好评,票房也一路飘红。本片也被在各方面被评论界拿来和《四十岁的老处男》做比较。事实上此前本片原本就是要拍成一个《四十岁的老处男》的续集。但从现在的成片效果上来看本片在喜剧功效毫不逊色于前部的基础上又在对爱与责任的社会问题探讨上增添了影片的伦理深度。并且,在剧情故事流动性上“一夜情”的主题也显然比“中年无性”更胜一筹。
在本片的演员挑选上贾德·阿帕托则贯彻了“唯亲是举”的原则:在片中有四个演员乃当年《怪胎们》中麾下旧部,另外更是把自己的儿女也招入军中。于是“怪胎四侠”的重新的聚首也成为本片宣传上的一大卖点,而小阿帕托们则更是干的卖力,虽然戏份不多但天然的可爱单纯加不时的童言无忌给本片也增色不少,从小家伙们那天真的小脸上我们也看到了未来阿帕托喜剧风格在好莱坞延续的希望。
关于本片的台词倒是在各方引起争议无数,有人觉得过多的“三字经”让本片的娱乐导向变成了粗俗的低级趣味,而另一部分人却认为那些无伤大雅的粗口却正是让本片的搞笑不落矫情造作窠臼的法宝。不过除去粗口不谈,此片中台词的幽默效力和智慧深度则被大家普遍认同并给以好评的。这么多年来贾德·阿帕托的喜剧旗帜能在好莱坞屹立不倒,他本人的剧本创作功力则正是首要因素。如同原创歌手更能在演唱时做到的收放自如一样,导演在对自己原创剧本的情节叙述和人物塑造上自然也更得心应手。但笔者只怕由于文化和语言障碍中国的观众并不能完全领略阿帕托式的喜剧精髓,所以对这样的片来说——其实所有外片都一样——中方的字幕翻译也是由为重要的再创作环节(译制片?还是算了吧,不如看看新片速递就好)。
如贾德·阿帕托这样的原创剧本导演对自己剧本的理念也会更加坚持,此前女一号原定由在《公主日记》中一炮成名的Anne Hathaway出演,但两人正是由于关于剧本的一些创意产生了争执而使拍摄陷入僵局,所以“公主”虽然高贵但以一新星的台面就和大导叫板那结局自然是导演黑脸你走人。之后又有Jennifer Love Hewitt和Kate Bosworth相继为此角色试镜,几经周折才最终敲定现在的凯瑟琳?希尔。这位曾被曾被《男人帮》杂志评为全球最性感女性Top100的前电视剧女星(《格雷的解剖》(Grey's Anatomy),《天煞孤星》(rosewell))除了火辣的身材外,与Alison暗合的开朗俏皮又有点大条的外在气质也是让她能获得这一角色的重要原因——当然她也没有公主的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