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哪些关于老师和教育类的好电影推荐
关于老师和教育类的好电影推荐如下纳前:
1、《讲台深处》
《讲台深处》主要是讲女教师贝斯在流浪汉避难所里教无家可禅茄慎归的孩子的故事。不用想象,也知道教学环境很差,孩子们没有礼貌、规矩,家长们超级不合格,贝斯刚到时也是头皮发麻,但对于职业的热爱使她坚持了下来。
2、《热血教师》
克拉克无疑是个伟大的老师:他有勇气,有担当,敢于接下成绩和习惯最差的班级;他能够放下架子和学生们一起玩耍;他制定规则,极其有耐心地教导学生遵守;他把班级打造成一个家庭,而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他有一双发现学生潜能的眼睛,并鼓励他们追求梦想。
3、《五个小孩的校长》
因杨千嬅和古天乐入坑。离去倍觉依依,这一生里仍念我师,此际话别临岐,再隐隐记旧日淘气,小鸟今天远飞离巢他去,但愿进取贺敬指引光辉远景有,足迹处尽是桃李,诚意送上祝福盼好风会常为你吹。
4、《小孩不笨》一二部
在中国有很多小孩子也是面临着同样的处境,大家都只看到了“游戏规则”,却从不关注玩不好游戏的这些人,也许是规则需要更改的更加人性化,更加多样化呢。
5、《树上有个好地方》
这部电影刻意将视角设定为20世纪90年代的乡村小学,但这30年间的差距,除了脏兮兮的砖瓦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单调的黑板粉笔变成了功能齐全的电子教学设备,中专学历的老师变成了大学甚至研究生博士学历的老师之外,还有什么呢?我们最应该进步的教学观念并没有发生什么根本性的变化。
② 有哪些好的可以用来教育孩子的电影推荐
第一部推荐的电影:《录取通知》。这是一部理想主义的校园励志喜剧片,讲述了高中毕业的巴特比迫于升学及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自己虚构了一所大学,并招收落榜生,开启了颠覆传统教育的荒诞又感人的大学生活。这样的大学也许只存在于电影人的幻想中,影片对教育体制的明嘲暗讽以及对传统社会认知的颠覆,掩盖了剧情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虽然影片给人一种肤浅的感觉,但其青春喜感、天真趣味,大胆的设想与构思以及一颗坚定的理想主义之心,还是让人充满感动。
电影中有一段很经典的台词:“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
③ 浅析电影《孩子王》中的教育
一、电影《孩子王》概述
《孩子王》是由 阿城 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讲述了中国“十年动乱”时期,知青“老杆”被调到农场中学教书;他尽己所能教给学生真正有用的知识,最后却因没有按教学大纲及课本教课而被解雇的故事。所谓“孩子王”,指的即是“教师”这一职业。影片整体的意境不显波澜,却展示了当时中国的一些槐衡教育问题,暗藏了深刻的主旨。本文将以其中传达的教育观念为切入点展开,并对其中一些细节进行探讨。
二、《孩子王》中的教育观铅吵做
1、平等真诚、虚心求教
“讲老实话,字,我倒是认识不少;书,没教过,不知道该教你们什么。你说说看,李老师是怎么教的?”
老杆初来乍到,面对学生的质问,他没有生气,而是诚实地承认自己“确实不会教书”,并虚心地向学生请教平常教书的方法,这体现了老杆平等真诚的教育观念。之后他让学生一个个上台圈出黑板上的生字,又进一步拉近了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老师和学生不应该是绝对的上与下的关系,而应是一种相对平等的教学相长的关系。长久以来的传统教育都强调学生应“尊师重教”,这没有错,但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一些老师对“尊重学生”的忽略。平等、真诚的理念都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对教育事业的敬畏。这也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必要条件。
2、脚踏实地、学以致用
“我收拾着一应教具,觉得这两节课尚有收获,结结实实地教了几个字,有如一天用锄翻了几分山地,计工员来量了,认认真真地记在账上。”
在老杆来之前,学生上课即是抄书。在尚有许多生字存在的条件下,学生们并不能理解课文的含义,一味地抄书讲解也就失去了意义。老杆放弃课文讲述而专攻生字的决定,无疑是最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几个“结结实实”的汉字,胜与十万高谈阔论的文章——价值取决于是否内化于己。
山里的孩子们并不会写作,甚至一篇文章下来,不过一个“兔子尾巴”似的“走”字,老杆却说这样至少让人明白“他不是跑来的,也不是飞来的,更不是叫人背来的,而是走来的”。“清楚”是老杆对这些孩子唯一的标准,也是最为实际的标准。语言文字的功能性在于传情达意,而能够“传达”的首要条件,便是清楚。修饰性的语言只是辅助,如同房子中的墙饰、浮雕,这些是不能称重的,真正承担起房屋的架构的,仍是朴素的房梁支柱。
在作文章之外,“清楚”的首要性可延伸至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不论做何事,都必须脚踏实地地做,不可做连字也不识,抄“社论”做文章之事。在自身能力有限时,至少保证“清楚明白”,内修而外致,方能屹立不倒。
3、就事论事、适时严厉
“我们说好是你昨天写今天的劳动,你虽然作文是昨天写的,但劳动也是昨天的。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动的。”
影片中,王福是个刻苦努力的学生,他与老杆以字典为赌注,称自己今天能完成明天劳动后的作文。在他提前完成了劳动与作文,并与第二天交于老杆后,老杆对他说了这段话。此时的老杆是严厉的,他没有因为王福的努力,或是王福向来的“好学生”形象而迁就他,让他赢得这个赌注,而是借刺深刻阐述了“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的道理。“就事论事”的教育观念是老生常谈的,但能做到却又是难能可贵的。
由于刻板印象造成的教育中区别对待的现象至今仍不鲜见。老师常常对“好学生”会稍显宽容,而对“差学生”则更为严厉,这在教育中是不恰当的。教师对于学生的态度应当取决于学生处于事件的对错,正确的事情应当赞赏,而错误的事情无论对象是谁都应该加以批评,阐明原委,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正当的对错观与赏罚观。
4、时时反思、常怀审视
“我每每点一支烟在旁边望他抄。有时怀疑起来,是不是我害了学生?书究竟可以这样教吗?学也究竟可以这样学吗?初时将教书看得严重,现在又将学习搞得如此呆板,我于教书,到底要负怎样的责任?”
这是老杆的自我怀疑与反思,也应当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常常问自己的问题。教育是发展的,甚至教育应当走在时代之前,而非在时代的浪潮中被裹挟。所谓“正常”的教育模式,有时候已经成为限制孩子发展的枷锁,如果我们陷入这种“潮流”,我们是否有勇气去突破禁锢,去寻找更好的教育方碰圆式?我们所身负的教育责任,不仅仅是讲授书中的文化知识,更是去培养一个个立体的人。因此,在从事教育事业时,我们必须时时反思,常怀审视的目光,承担起下一代的责任。
三、《孩子王》中的细节反思
1、循环的故事
“老黑他们明白过来,极严肃地一齐吼道:‘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
影片里老黑一众将这个循环的故事吼得极富节奏感,这个场景却透着无法言说的荒诞与虚无。重复的情节还有老杆的两次上山下山。这种重复循环的情节设置,既是前后的一次对比,同时也从结构上暗喻了影片循环的本质。而上山下山的重复,又如同西西弗斯神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意义在何处尚看不见尽头。这也透露着历史循环于一代人的悲剧性。在这样的历史洪流中,怎样的教育似乎都无济于事。
王福的一个标志是“抄字典”,而“抄字典”行为本身也是重复。影片最后,老杆给王福的一句话是:“今后什么都不要抄,字典也不要抄”。这是在引导王福跳出循环,还是一声无奈的叹息,暗示着王福也无法跳出历史、阶级的层层圈套?答案尚未可知。
2、放牛娃的象征
放牛娃在影片中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老杆曾四次与放牛娃相遇,他执着地询问其是否要念书识字,得到的只有呆滞的凝视。放牛娃的身份经历,影片中没有展现,但仅从他迷蒙的目光中,我们可以推测他对“读书”并无概念,也不知读书对改变命运的重要性,甚至连“改变现在的生活”的意识也没有,只是机械地接受着生活现状。当时中国又有多少这样处于教育背面的孩子呢?老杆有心教授,却空有表达,实乃心有余而力不足。
3、紫色迷雾的隐喻
影片的最后,老杆被迫离开农场中学,他走进了一片紫色迷雾中,神色迷茫。这片迷雾即是以当时的视角,对中国未来教育发展的隐喻。老杆要回队里劳作,孩子们继续抄着讲着阶级斗争的课文,他教孩子们识字写作的这段日子,是否会如向一潭死水里投的一颗石子,激起的波纹转瞬即逝,老杆在迷茫,很多人也在迷茫。众多的迷茫汇聚成紫色迷雾,仍只能随时代前行,怀抱着教育的希冀,等待雾散云开的那一天。
四、总结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电影《孩子王》中,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平等,学以致用、不盲从时代的教师形象,也看到了中国当时教育制度,教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忧虑。在当今时代,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解决与改善,但知青老杆传达的教育观念,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品味。
参考文献
[1]陈琳.《孩子王》的影像寓言[J].视听,2020(12):88-89.DOI:10.19395/j.cnki.1674-246x.2020.12.044
[2]邱晨晨,姜思羽.作为教师,我是谁?——来自电影《孩子王》的追问[J].中国教师,2019(05):119-121.
[3]万思扬,苏米尔.压抑的年代与反叛的精神——再谈电影《孩子王》的文化意涵[J].电影评介,2017(11):56-58.DOI:10.16583/j.cnki.52-1014/j.2017.11.016.
[4]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
④ 这部日本电影叫什么名字
这片子是文革前的,够老的了,我帮不了你,不过我找到了一片文章,提到了你所讲的,如下:
花痴
陈英骥 [2007-10-14]
---花 痴---
团部来了一个“花痴”。
她是我的一位校友的妹妹,但我只听说过其人却从未见过面。关于她的事情版本很多,主要都是关于生活作风方面的。版本很多是正常的,在中国一件事的口头传播,尤其是男女之事,速度绝不亚于光速,而且传到最后一定会有多种说法,难辨真伪。但关于她的生活作风问题的传闻,最后都惊人一致的相似:她有“花痴”的毛病,把连长拉上了炕,也就把革命干部拉下了水。
我是一个凡夫俗子,心里对此类事也充满了好奇。就像从小养成的坏毛病,看见人家结婚娶媳妇,第一个念头就想看看新娘子漂亮不漂亮,这毛病到老了也没改掉,可见根深蒂固。尤其是听说为了避免她再祸害别人,把她安排在团部一间空置的家属房,还派了一个女知青二十四小时陪伴她的时候,总想找个机会一睹芳容。但好奇归好奇,以我的教师身份特意到家属区趴窗户看这位花痴,怎么能避得开遍布全团部的学生?假如被学生撞见,成何体统!
不久,又传来新的惊人消息,她竟然在陪伴她的女知青回连队取东西的时候,把住在隔壁的一个汽车连的司机给勾搭到炕上了。这一下全团部大哗。这个“花痴”可是不得了,相当于重度传染病啊!用现在的话来说她就是SARS“毒王”,谁沾上谁倒霉呀!我想,这个女孩子真是的,年纪轻轻的咋这样呢?这以后还怎么做人呢?这病能治好吗?
某天,我在团部看见了被她“拉下水”的那个连长。满是皱纹的长脸,皱纹里都是灰,一口参差不齐的黄牙,叼着一支自卷的“老蛤蟆头”(东北特产的关东烟叶,抽起来劲很大,呛人)烟卷,人看上去很脏。他正和别人谈笑风生,一嘴脏话。我在一旁默默地观察他,心里暗想:这个“花痴”也太没水准了,要勾搭也要勾搭一个城市里来的知青啊,不是说“花痴”不论男女,总要喜欢比较漂亮点儿的吗?和这种肮脏的老家伙干那事儿……,想到这儿我有一种要呕吐的感觉,我不敢再往下想了。
后来,这事被人们渐渐地淡忘了,她仿佛从大家的视线里消失了,也不大有人提起这事了。只是听说她的姐姐因为她的事觉得无颜见人,很少和大家来往。其实她的姐姐文革时在学校曾是一位风云人物,平时性格也挺开朗的。
又过了一段时间,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发布了关于严厉打击惩处迫害女知识青年案件的通知,张春桥还作了批示。兵团三师某团团长、政委因为强奸女知青被枪决,团宣传处长借挑选宣传队员为名,白天下连队“选美”,晚上回来胡作非为被判刑。兵团涉及此类案件的现役军人竟有九十人之多。我看了一份材料:一位上海女知青在黑龙江省边远农村插队,被村支书、村长、仓库保管员、直至村长他爹共计七人霸占、欺侮。我是知道一些黑龙江农村情况的,很多村落地处偏僻,下火车、坐汽车,还要再坐上几个小时的马车才能到达。生活极度贫困,没有电。想想这个女知青真是可怜,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叫天不应,叫地不灵,落到这步田地,真是羔羊落入猛虎口。这群披着人皮的畜生!
这时团里某些“瞎参谋”、“烂干事”的桃色新闻开始浮出了水面,但是大家并没有多么惊奇,因为这些事早在地下流传。但是紧接着竟又传出某位团领导的“风流韵事”,这使我陷入了困惑与迷茫。因为毕竟是近在身边的领导啊!毕竟经常近距离聆听他的教诲呀!后来又是一位,而这位在我心目中一直是德高望重的。这时用困惑和迷茫已经不能概括我的心情,我无语了。每当我看到他们穿一身国防绿军装,红帽徽、红领章,总是肃然起敬的。他们是从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王杰的队伍中向我们走来的呀!他们难道也像那个连长一样么?把那些龌龊之事和他们连在一起,在我看来简直是一种亵渎。
这时我的胡思乱想的毛病又犯了,(但没敢胡言乱语)。我想起了文革前看的一部日本电影,名字忘记了。一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小心放了一个屁,全班小同学一时愕然。有一个小男孩举起手,不慌不忙地站起来,一脸天真地说:“是人都一样,老师也会放屁。”
又过了几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见了那位“花痴”。她不认识我,使我得以多看了她几眼,她人长得很普通,不好看但也不难看,是属于走进人群就不容易被发现的那种女孩。衣着也很朴素,脸色恬静。我特别注意了一下她的那双眼睛,那是一双与她年龄相符的眼睛,没有风霜,更没有风月,依然还葆有几分女孩子的纯真。
我断定,她不是“花痴”,她只是一个弱女子。
⑤ 求一部知情影片名:一知青被全村人欺骗,与一女子结婚生子,并留下做教师几十年,最后发现孩子不是自己的
江一燕主演的《宝贵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