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评价电影《消失的凶手》
从事幕后至今已有20多年,但罗志良直至《消失的凶手》才开启橘迟了他第一个“消失”系列电影,当然,影片依然延续了他一贯的电影风格:格局高智烧脑、气氛暗黑诡圆野李异、人物暗藏悬念、谜局持续反转。因此,从《枪王》、《异度空间》、《救命》再到系列前作《消失的子弹》,总能让观众在情绪上如坐“过山车”,在经历舒缓、疑惑、压抑、紧张等起伏后,将所有状态宣泄而出,终觉畅快轻松。
作为“消失”系列的第二作,《消失的凶手》看似在阵容上变“弱”,但事实上,作为一部华语悬疑推理片,它无论在娱乐性还是悬念性上,都对类型片实现了一次“全方位“的挑战与探索,其背后对不同核心的打造,自然也充满创意与话题。
一、场面:“《消失的子弹》2.0版”
相比罗志良的过往作品,《消失的凶手》在场景上无疑是“漂亮”的。一方面,如《消失的子弹》中兵工厂那般“灰蒙”、“低沉”的气氛已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民国年间上海“十里洋场”的华丽面貌,足以让人赏心悦目;另一方面,片中诸如洋车、服饰、狙击枪甚至于霍教授(林家栋)的授课教室都紧贴“时代潮流”不说,更有一辆巨大的蒸汽火车助阵,无论花样还是气势,都足以让影片的视觉效果达到“高大上”的地步。
当然,如果只看场景,或许还不足以吸引所有观众进影院。所以,《消失的凶手》在动作设计及场面规模上,都全然升级为“《消失的子弹》2.0版”:
影片其中一幕动作戏,是松东路(刘青云)与傅源(江一燕)起码躲避安保队的追捕,若以常规设计,“无非”就是马与汽车比速度,脊败但主创偏反其道而行之,结果不仅让两人骑马闯入医院,甚至将马变成另一程度上的“人”,随松东路与傅源在密室的狭窄空间中与安保队“周旋到底”!如此独具创意的玩法,在近年芸芸华语片中,无疑前所未见。
此外,火车在影片中也充满既紧张刺激,又妙趣横生的视觉奇观。依据传统,正反派同时在火车上出现,”车厢斗法”与“车顶追逐”自然不可或缺,但这回《消失的凶手》对双方“怎样上车顶”、“怎样从车顶回到车上”、“怎样在车顶和车里打”等桥段,实质都有不同观众以往所见的设计;而且,影片还为观众设下悬念:在前方有另一辆火车将正面撞上,但正反派都无法逼停火车的情势下,主角只能同归于尽,还是能够化解危机?只能说,这一幕所营造的“千钧一发”气氛,及由始至终呈现出的视听效果,都必须要在影院亲身目睹,才能体会到什么叫“酣畅淋漓”!
二、侦探:为何“还是”刘青云?
除场面升级外,观众对《消失的凶手》最大的期待值无疑是刘青云。不为其他,只因其在现今众多华语男星中,堪称与推理悬疑电影最“搭”的一位!
更难得的是,每当刘青云饰演“侦探”类角色,他永远能通过演技和魅力形成独有“派别”:1993年在《七月十四之不见不散》里,他饰演的刑警通过“吊儿郎当”的言行举止,释放出内心深层的“第六感”,由此查出命案线索,正是不折不扣的“方法派神探”;1995年在《无味神探》里,他又化身“体验派神探”,在失去味觉与嗅觉的状态下追查嫌犯,并从中体验到过往所无的内心感受,最终即使打爆煤气身陷火海,也能化险为夷;到了2007年的代表作《神探》,刘青云更塑造了“表现派神探”的形象,通过想象并重现嫌犯的种种日常举动,甚至看到其内心的“鬼”,将嫌犯阴谋揭发...总之,在《消失的子弹》之前,刘青云对“侦探”角色的演绎,已涵盖了左脑、五感甚至“心觉”,挑战“松东路”一角,可谓舍他其谁。
那么,从“子弹”到“凶手”,松东路又是怎样的侦探呢?
首先,他对破案异常执着。正如《消失的凶手》中,傅源就说过一句:“只有案件和线索才能留住你。”所以,上次“幽灵子弹”已够棘手,却偏被松东路破获,从能力与信心来说,这回即使是一场“全城参与的杀人游戏”,他也从第一场命案开始执着到底。这正是松东路的一大性格。
其次,他对感情始终隐忍。在《消失的子弹》中,松东路与傅源的感情只有一个微弱的“苗头”,其他时候都在专心查案;但在《消失的凶手》中,两人的感情已有实质“进展”,而且既能在午夜的上海街头挽肩散步,又能骑马街头狂奔躲避追杀,比许多电影更加浪漫。遗憾的是,松东路对傅源的感情只如片中所说:“跟我在一起不会幸福。”所以,两人的纠葛自然是全片最具戏味的一大核心。
再者,他对决定从不后悔。松东路无疑是充满正义感的侦探,因此,片中面对富商高敏雄的威逼利诱,他始终不为所动,更义正言辞回击:“我做事从来不会后悔!”堪称侦探中的“佐罗”!然而,他这一“不后悔”的心态,在《消失的凶手》中也遇上了“克星”,正是助手兼“‘前’妻”常胜(李小璐),片中两人既互相协助,又是欢喜冤家,从而为影片增添了一层诙谐与趣味,也让松东路的形象更为丰满。
还有,他对线索事必躬亲。在《消失的子弹》里,松东路又模仿上吊又几次尝试对自己脑袋“开枪”,已经比《神探》中的陈伟彬还要玩命。但到了《消失的凶手》,因命案是跳楼而死,他竟然到了要用“跳楼”方式还原案发现场的地步,所以怎样“跳楼”才不搭上自己的命又能分析出线索,当然是松东路的本事,但只能说,过程相当好玩!
最后,他对危险勇往直前。在《消失的凶手》中,松东路的拼命程度可谓比《消失的子弹》翻了N倍,不光要一边跳楼一边“躲子弹”,还要在一块吊在十几层楼高的木板上坐着,又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拆炸弹”,甚至要在火车上下左窜右跳。因此,全片最紧张刺激的场面,这回都集中在松东路身上,也注定让《消失的凶手》成为近年刘青云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演出之一。
综上所见,《消失的凶手》里的松东路,已是结合《七月十四》、《无味神探》及《神探》的特质,并同时具备个人特色的“理念派神探”,而他执着又坚持的理念,正是罗志良所称在片中所探讨的“公义”。
这么说来,松东路毫无疑问就是民国时期的侠客“佐罗”了!
三、元素:悬疑推理片With西部片+神配乐
之所以说松东路是民国的“佐罗”,不仅在于他伸张正义、对抗邪恶,也在于《消失的凶手》所具备的元素,堪称开启了系列的另一条路!
如果说《消失的子弹》倾向福尔摩斯式的双雄组合与脏乱场景,那么《消失的凶手》就是一部披着“西部片”外衣的悬疑片:松东路将马变成“人”的骑术,将狗变成“武器”的驯化工夫,甚至用礼帽破敌的独门绝招,加上随身携带的左轮手枪,都与美式意式西部片中的“传奇牛仔”不遑多让;而且,片中虽不乏民国上海的摩登场景,但当火车行驶在一望无际的荒原上时,也无疑能让人联想到无数西部片中的经典场景。
最让人回味的是,影片配乐极具西部片韵味,光是松东路与傅源PK安保队一场,充满节奏感的旋律加上时起时伏的口哨声,不仅能让影迷回想起《荒野大镖客》、《神枪手与智多星》、《七侠荡寇志》等片的经典配乐,即使普通观众,也会随着音乐带入戏中;而且,片中警察和游行工人先后与安保队对峙,所用的歌曲也雄壮激昂,充满气势及正能量。总之,《消失的凶手》不仅配乐称“神”,与不同场面结合,更让人“耳目不忘”!
当然,既然说是“悬疑推理片”,“悬念”无疑是《消失的凶手》的另一核心。上集“只是”发生在兵工厂里的“幽灵子弹”,这次就是一场涉及全城百姓的“杀人游戏”,富商、工人、学生、警察、教授到作为“逃犯”的傅源,几乎每出场一批人物,就会带出一个悬念,加上每群人物的悬念都互相紧扣、各自影响,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最终使得影片的悬疑性较上集更强,反转元素也较上集更多,最重要的是,谜局也布得比上集更大,所以不到最后,观众始终不知谜底如何,而这也正是“消失”系列的品牌价值所在。
无论如何,《消失的凶手》在类型片中始终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尤其能将一部华语悬疑推理片玩出如此丰富的创意与突破,无疑具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值得观众期待。
B. 好莱坞电影给我们灌输了哪些关于射击的错误观念
《拯救大兵瑞恩》开头二十分钟“奥马哈海滩”登陆的那一段,当登陆艇舱门打开后美军就受到了碉堡内德军MG42机枪的横扫!在伤亡惨重下,迫不得已从登陆艇两舷跳入海水里。
随即受到了MG42机枪对水中人员的射击。
这张截图还能清楚的看见7.92子弹
在水里的划迹。 影片里这种血腥的特效场面让人感到非常的惊恐!
那么,真实情况是这样吗?其实我们是让电影骗了,真实的情况上使用9㎜“贝弹”在距离水面10米处往往水里打一枪,子弹最多在水里行进一米不到的距离,并且动能衰减极快,根本不可能出现穿透人体的情况发生。
这是外国进行的9㎜手枪在泳池里射击后形成的气泡。
而这张图片是G3步枪7.62㎜子弹在水中射击的情景,在一米内子弹发射药的气体所形成推力气泡衰减极快。这样短的距离并且能量极低根本打不死人!
普通子弹在水中的这种能力很差的原因:是水的密度是空气的800倍!在这样“强大”的阻力下,普通子弹的动能被严重的削弱,而根据实验的结果,电影当中的MG42机枪距离射击目标至少200米远,再入水也就根本打不死人了!
我军各兵种特种部队所使用的“蛙人”专用步枪和专用手枪。
由于现代特种部队的渗透战威胁很大,特别是港口战时防御,对敌方“蛙人”的防范是重中之重,因为从二战以来到越南战争这段期间,交战双方的“蛙人”经常潜入对方的港口对舰船实施爆破性破坏,让人防不胜防!对付他们的最好办法就是组建自己的“蛙人部队”……早年间“蛙人”的水下战斗几乎都是使用潜水刀进行肉搏,为了更好的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苏联首先研制出来“蛙人专用”手枪和步枪,这两种枪口径与普通步枪手枪一样,但是弹头很长很锐利,发射药也要比一般子弹多,而且枪的密封性能相当好,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减少发射药能量的消耗,就是将发射药的大部分推力都用在推动子弹上……“蛙人枪”的射击距离也是根据水深而定的,在5米的水深可以将子弹发射到30米的距离,10米水深为15米远,水越深距离越近。
“蛙人”专用枪是因为特殊需求而研制的特种装备,这样的特种装备在水中的射击距离也不远,因为世界上大部分水域透明度并不高,水下是黑暗的,超过5米的水深20米之外基本上看不到人了,子弹射程再远看不到目标也没有意义。
好莱坞大片对于子弹的谬误还很多,文章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们看战争电影要用一定的科学态度去观看,而不是让电影里的谬误情节带了节奏。
关于射击,一些好莱坞影视剧为突出刺激的视觉效果以获取良好的票房收益,违反基本物理,化学原理,进行了很多偏离事实的夸大。在此我们可以简单总结为十条。
爆破加成
几乎在所有的影片和 游戏 中,用枪去打油桶、 汽车 油箱,都会立刻引起爆炸。事实上,很多子弹弹头就是铅,铝,铜等材料,说白了就是一块高速飞行的金属块,和空气摩擦可能有高温产生,但是也不可能高到能够点燃汽油。实际上,汽油必须是在遇到明火,高温高压,并且与氧气接触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爆炸,燃烧。美国知名电视节目《谣言终结者》MythBusters 专门做了一个实验,最终证明,只有穿甲燃烧弹射击装着汽油的油箱油桶,才可能爆炸。
无限弹药
很多影片中,演员抱着重机枪不插弹夹,所有冲锋枪,步枪,手枪都开自动连发射击状态,火蛇喷出来,可以不换弹夹一直喷连续射击好几分钟。其实除了带弹链的重机枪,带弹鼓的冲锋枪和突击步枪,一般来说,其它枪支的弹夹容量也就是15-30发,全开自动射击的话,3-8秒内就可以把整个弹夹射空。
我还有一句话要说
很多人中弹后意识非常清醒,一边吐血一边交代后事,半天才死。实际上,人除非头部中弹,确实不会马上挂,但是,如果不是擦伤,躯干,四肢遭受巨大冲击后,会马上昏迷,休克。当然,被三八大盖打对穿除外。
漂亮尸体
一旦被步枪子弹击中,会形成空腔效应,破坏力极大,子弹巨大的动能外加空腔效应的气流运动,会立刻将子弹经过部位的人体扯碎,撑开,子弹打在胸腹腔上就是五脏破裂,打在手脚上就是手脚断裂,不可能向电视剧里那样,人中弹以后,身上只有几个小洞在冒血,整个人还完好无损。
狙击的新衣
这个好莱坞还好,国内特别喜欢找一张破布,把狙击步枪裹起来,甚至连弹仓抛壳口也裹得严严实实,现实里一枪打下去,绝对非常喜感。
开锁专家
所有枪战片里,大牛拿着手枪,冲锋枪对着锁头一阵扫射,就可以把锁打烂,破门而入。实际上只有大口径的子弹打击锁头,才可能造成破坏,一般来说,拿枪口对着锁头射击是作死,因为在狭小空间里,子弹撞击坚硬,光滑的锁头,很可能弹开,形成跳弹,最后很可能伤害射击者。
瞬间移动
枪一般都是有准心的,在10-50米以内瞄准射击,特别是连发,一般都是能打中的,然而很多影视剧里面,双方对射了无数梭子子弹,就是打不中。主角如同戴着光环,到处跑,脚跟后一堆闪光。这都是艺术夸张。很多武警战士抓逃犯和劫匪的时候,不管是不动目标还是运动目标,往往手持自动步枪,来个两三发点射就爆头了。根本没有被瞄对象潇洒的闪避这回事。骇客帝国里面的子弹时间桥段是虚拟世界中的经典,但是现实世界中,子弹速度非常快。不是谁想躲就能躲的。
高温猪手
抓着枪管和导气管射击。也不管自己的手会不会变成烤猪手。所以也有细心的导演安排了换枪管,修机枪的桥段,比如HBO的大制作《血战太平洋》中,专门有描写约翰·巴斯隆为了带水冷式机枪转移,被打热的枪管烫伤手臂这个细节。
无限冷却
一直射击,枪管打到融化都不需要冷却。
万能装备
一支枪,尤其是欧美系的枪,主要是精准,但并不皮实,很多主角背着枪太空里漂,深海里游,沙漠里爬,烈火里烤,甚至当做械斗时的棍子劈人,最后居然摸出来就照样打,从不调校和保养。
下面我总结几个我在电影中看到的错误观念吧
1.异次元弹匣
大多数电影中为了展现爽快刺激的枪战场景,除非情景需要,否则子弹根本不会停。实际上一般的手枪子弹为7-15发,冲锋枪20-30发,步枪20-30发一个弹匣。不过咱也可以理解,毕竟换弹匣太影响电影节奏感了,太过突兀对于观影效果的影响太大。
2.子弹都不能穿甲
很多时候我们看枪战场面,只要有个掩体就能挡住子弹,也不管这是什么掩体,对面是什么子弹。有的时候一个塑料的垃圾桶都能挡住7.62mm狙击步枪弹。兄弟,你确定你的枪不是BB玩具枪?还有车门,2mm薄铁皮能干什么,嫌自己死得不够爽快?
3.防弹衣无用+枪枪爆头
除了反派和主角的防弹衣外,所有人的防弹衣都是假的。毕竟,主角枪法精准,枪枪爆头,就跟 游戏 里开了外挂一样。但实际上,防弹衣由于保护住了身体绝大部分主要面积,其保命效果还是非常高的。而且一般来讲,除非特殊要求,否则射手一般会射击敌人的身体躯干而非头部。
4. 中国军队只会人海战术
无论是韩国电影“太极旗飘扬”还是中国自己拍的“我的战争”,为了展现战争宏伟壮丽和人员众多,会采用大量士兵堆积在一个区域进行冲锋的特写。讲道理,这是对中国军队最大的亵渎。
你要是拍古装,拍中世纪战争,这样拍没毛病。但是如果你拍现代中国军队这么拍,真的是侮辱中国军队的智商。
真正的中国军队在战斗中人数众多,但是主要是利用轻步兵快速机动迂回包围战术对敌方实时切割包围歼灭。实际上在进行战斗的时候一般以连排级单位进行快速部署,如果营以上级别进行机动或者攻击是需要非常大的战场宽度的。一般来讲,一个连的进攻宽度为400-800米以上,而且层次分明,分工明确,在火力掩护和迫击炮支援下步兵快速穿插。
“我的战争”里不到300米的战场宽度投入小1万人?密密麻麻的人怕不是美军笑的裤子都湿了。
美军的火力可怕我们都知道,那么小的战场宽度,只需要两挺M2HB重机枪就能死死的控制住战场,更别说排级的M1919和士兵人手一支的M1加兰德步枪。
真的敢这么冲,中国军队的指挥官有一个算一个全拉出去毙了得了。
我们完全可以集中优势火力打击,或者使用快速穿插迂回战术,正面战场宽度不足我们就应该使用更多的战术。这么猪突的只有号称世纪大XX的乃木希典做过,而这个大XX你们都知道。
没有当过兵打过枪的人,对枪械的认识只是在电影里,很多被误解。枪战中一只手拿着手枪如入无人之境,子弹无数,主角被打中了N枪还能继续战斗等情节,太狗血扯淡。近距离手枪打中后,基本上丧失还击能力,近距离步枪击中后,立刻失去行动能力,还有穿防弹衣被击中后一点都没有感觉的电影镜头简直就是害人呀,穿避弹衣后,弹头的冲击力近距离让人筋骨断裂,击中胸部会休克窒息,看到这些电影只是觉得好笑。一支枪一直打,现实中枪管早就变形了,打个锤子呀。
关于射击,好莱坞电影中常见的错误包括:
1、过度夸大手枪的作用。由于手枪是最为常见的轻武器,因此在好莱坞电影中手枪成为了最常见的轻武器,并且经常会出现与自动步枪和冲锋枪对射的场面,甚至还还能让一两个用半自动手枪或左轮手枪的主角干翻数个自动步枪或冲锋枪射手。然而事实上手枪在自动步枪和冲锋枪面前无论射速、射程还是杀伤力都是全面居于劣势,更何况手枪由于没有依托而十分难以打准,因此用手枪压制自动步枪和冲锋枪完全就是痴人说梦,在你只有一把手枪时如果真碰上一群手持自动步枪和冲锋枪的射手最好趁早投降。
2、躲在 汽车 轮胎后面防御射击。 汽车 轮胎内具有一定的金属结构,因此认为 汽车 轮胎能够防弹并非没有道理。然而任何的材料在抵御高速物体时强度都是有限度的, 汽车 轮胎也不是什么子弹都防得住。小型 汽车 的轮胎能够在一定距离上抵挡手枪或霰弹枪的射击,但对于自动步枪和机枪在二者的有效射程内完全没有防御能力。大型的重卡轮胎防护性能更好一些,但同样没法抵御自动步枪连射。同样的问题还有 汽车 车门, 汽车 车门的金属板非常薄、根本无法抵挡现代轻兵器的射击。因此那些遇敌时打开车门当做“盾牌”的家伙,在真实的战场上只能被打成马蜂窝。
3、子弹打起来不要钱。使用自动武器“泼水”是在视觉上令人感觉相当爽快的感受,因此好莱坞电影里也经常出现一连打光好几个弹匣、乃至机枪枪管打红了都不带停一下的情况。但在战场上,没有谁敢这么浪费子弹。虽然现代步机枪弹体积和重量都不大,但一次性携带几百发对于一个体格合格的成年人来说仍然是不小的负担。同时,除了子弹,持枪者还可能携带护具、通信设备、后勤物资等其他装备,因此根本没有可能随身携带上千发子弹进行“泼水”。
4、狙击步枪的瞄准镜分划。在好莱坞电影当中,狙击步枪的瞄准镜分划往往被简化为交叉的十字线,在瞄准目标时也只需要将十字线交叉点对准目标。但实际上真实的瞄准镜划分极为复杂,即便是突出简单易用的猎用瞄准镜也具有辅助线和测距线(参考《使命召唤:现代战争》中M82的瞄准镜划分,这种划分被很多厂家生产的民用瞄准镜所采用的),稍复杂一点的会在十字线上刻印密位点,而类似SVD所使用的PSO-1瞄准镜还具有估测目标身高和运动轨迹的功能。而在使用上,狙击步枪的瞄准镜也绝非单纯地用十字线交叉对准目标就够了,而是需要使用瞄准镜自带的分划对目标进行测距测速后选取适当的密位点或刻度对准目标再开火。
1. 人被子弹击中后会立刻死亡
子弹击中肩膀时,极少会导致人立马倒地而亡。如果是击中头部或喉咙,就是另外一回事。但这种桥段早就被好莱坞电影用烂了,尤其经常被用在英雄必须立刻干掉一堆坏人的时候。主角只需要随意地朝坏人打几发子弹就能把坏人打死,圆满地完成任务。但除了少数例外情况,现实生活中几乎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此外,由于中枪会导致人体的肾上腺素水平急速增高,所以中了好几枪都没有发觉自己中枪的情况也是不常见的。
2. 击中移动目标是件很容易的事
移动的目标很难击中,可以说是非常难。但好莱坞往往会忽视这个看似明显的事实,选择夸张地予以表现,虽然这不一定是坏事。《行尸走肉》就是个非常明显的例子。虽然它的制作质量很好,经常会有幸存者,但此前几乎没有摸过枪的人都能很精准地从远处甚至是移动的车辆上打中僵尸,这也未免太过夸张了。
3. 手枪弹夹能装40-50颗子弹
显然,好莱坞高管们都认为手枪的弹夹很大,大到可以装得下几十颗子弹。这样确实很方便,主要出现在英雄必须干掉一堆坏人的时候。但其实是很烦人的,通常会剥夺电影本身的很多乐趣。
4. 枪的反冲力很小
这绝对是假的。电影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年轻人甚至是未成年人用手枪或左轮手枪射击,但一点都没有受到反冲力的伤害,反而站得四平八稳,这在现实中根本不会发生。即使是成年男性通常也会被反冲一下。科恩兄弟的《大地惊雷》是少数几个表现出枪的反冲力而且将之视为剧情亮点的电影之一。
5. 枪战之后没人感觉到耳鸣
枪声非常响,尤其是近距离面对枪声的时候。但在好莱坞电影中,演员们似乎并没有在一场本可以让他们暂时失聪的巨大枪战之后感觉到耳鸣。此外,人们似乎可以在发生枪战时正常地说话,这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发生。原因有两个,一是枪战时不方便说话,最好专注于战斗本身。二是必须大声喊叫才能让对方听到你说的话,因为打枪的声音非常大,说话声音几乎不可能盖过枪声。
作为一个男生,好莱坞电影最能让我血脉喷张的场面不是俊男靓女的床戏,而且惊险刺激的枪战场面和追车场面,记得我小时候只要是有枪械画面的电影和电视剧我都不会错过,所以好莱坞的有枪出现的电影我基本上也都是没有错过,这里就说几个在电影中关于射击常见的错误观念,当然了各位看官也不必深究,毕竟看着过瘾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射击的错误观念最常见的就是,子弹无限加成,在许多电影中都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主角拿着一把手枪或左轮手枪,和对方反面角色互开几十枪,要知道一把左轮手枪的子弹数量是6颗,手枪在不用加长弹夹的情况下一般弹夹里也就能装8到10发子弹。
还有就是后坐力的问题,这个问题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第一滴血》中史泰龙所扮演的兰博单手拿着M60通用机枪射击场面,要知道就是单手用Ak射击都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单手拿着M60通用机枪射击无论你身体多么强壮都会被后坐力掀翻在地。
再有就一些狙击片中瞄准器械内十字线的镜头,在影片中一般狙手都是用十字线的中心点瞄准敌人扣动扳机把敌人击杀的,但是要知道,受重力和风力的影响,狙击手要准备击发时,都是要进行修风和校准准星的,比如击杀距离较远的敌人都要是用十字中心以下的某个点瞄准敌人的要害部位。
其实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毕竟我们看电影不是看军事教学片,看个过瘾就完了。(dh)
有很多。1、除非是防弹车或装甲车,普通的民用车是挡不住子弹的,尤其是军用自动步枪的子弹,这种枪,枪口动能很大,能够轻易穿透 汽车 玻璃和蒙皮,而且由于一次穿透,弹头可能变形,打在人体上的伤害更大。2、树木同样不能挡子弹,而且子弹打在树上的角度如果过小,还会形成跳弹,导致意外伤亡。3、子弹射入水里5-15米时仍有强大的杀伤力,所以在电影中跳入水里就能避免被子弹射杀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4、电影里手持双枪同时精准的射击不同的目标在现实中不可能,因为人眼无法同时看准两个目标。5,电影中经常有炸药爆炸时,主角前方正好有块钢板或钢门,跟随主角一起被冲击波吹飞,然后主角因为有遮挡的物体所以屁事没有。但是现实中那块钢板会像拍苍蝇一样把后面的人拍死。如果没有钢板,那么冲击波会在把人吹飞的同时摧毁人体内部的骨骼和内脏,人会死于大量的内出血。6、枪械套上消音器后,并不能完全消除声音,最多就是降低一点。尤其在室内使用时,和半夜在室内放鞭炮的声音差不多,因此电影里那种使用消声器杀人,离被杀者几米远的人都听不到开枪声是不可能的。电影里那种消声器其实是消焰器,让他人看不到枪口的射击火焰。真正的微声或无声手枪其枪和子弹都是特制的。7、现实中无论是自动步枪还是机枪,都不会连续射击,因为这样不但持续火力时间短,子弹消耗过快,影响射击精度,还会导致枪口快速过热,有炸膛的危险。现实中都是短点射和长点射结合,如需要提高精度还会使用单发射击。
1.猪脚大发神威,一把小手枪干掉诸多手持自动步枪和冲锋枪的反动派。当然在狭窄地形,贴身了,长枪没有短枪那么快的指向性被手枪干掉无可厚非,但拉开距离了你能在对方火力压制下干掉几把自动武器那除非对方是沙特军队,枪都朝天上打的那种,否则你就连开枪的机会都不会有。
2.掀桌子挡子弹,最不科学的一点,就算那桌子是铁木的,就算能挡住手枪子弹,可步枪扫射都打不穿就太假了,具体请见战争之王里黑帮火并,真实情况是两把ak会连人带桌子一起收拾了。
3.交战双方躲在固定位置,你瞄我打几枪哟朝你扫一梭子,实际这是严重的作死行为,在双方射程等同的情况下你固定一个位置不动,通常对方的应对方法是,只把枪探出来朝你所在的位置噼里啪啦的盲射火力覆盖,那时你连转移方位都有危险,真实情况是,打几枪换一个地方,或迂回或者躲起来偷袭。
4.子弹追着人跑,猪脚还能跑赢。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子弹飞得再慢也就略低于音速,再怎么也比你飞得快,就算二战时的栓动步枪面前跑直线也是死路一条,更何况是自动武器那泼天的弹雨。
5.枪支不打点射,搂火到底,诚然枪械确实可以全自动射击,就算你无限子弹,就算你枪能承受全自动射击。你人也受不了啊,你真觉得你扳得住乱颤的枪?受得了后坐力撞在身上的疼痛?你还有准确度?
6.捡到敌人的枪,不检查有没子弹,直接就用上了。好吧,假设猪脚和反动派都是nato制式武器的全类通,但你立马捡起来连有没子弹都不看就上战场了这样好吗?不怕狭路相逢扣扳机时传来空仓挂机的声音吗?
对于普通人来说,除了最初的新鲜劲外,接触枪支并不是一种很愉快的经历。首先,大部分枪支的金属部件都是有着很锋利的边缘的,枪身上也不可避免地沾满了枪油,手上不被划伤几个口子不算玩过枪,打完枪后一个星期手都洗不干净也是正常的;其次,复进簧的力度比你想象中的要大,金属套筒和机匣的也没有那么友好,特别是手上有汗或者比较疲劳的情况下,手指打滑子弹上不了膛不是什么很令人奇怪的事情,准确的说在手指上磨起茧子来之前别想很好的驾驭它;第四,打中目标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指的是在情绪紧张且存在干扰的情况下,需要大量的练习或者有可以成为特异功能的天赋;最后一点,警察在携行状态的时候,枪套中的枪一般是子弹上膛关着保险的,遇到情况都是拔枪的时候用拇指挑开保险,直接就可以开枪,对面的匪徒一般也是这样,那些在需要用枪的时候还需要先拉一下套筒的同学们,只能说危险意识还不够强。。。
C. 讲述一个朝鲜女人潜伏在韩国的电影是什么
是《生死谍变》吗?
导演:姜帝圭
主演:韩石圭崔岷植宋康昊金允珍
柳忠源(YuJongWon,又译崔相焕)及战友李常吉(LeeJang-gil,又译李正希)是韩国国家一级秘密情报机关O.P的特殊要员。林锋注是贩卖武器的黑市老大,因为向柳忠源和李常吉汇报了机密,被很悲惨地射死在街头。看了现场留下的两发子弹以后,柳忠源凭着直觉认为是消失了一年的李芳熙(LeeBang-hee,又译金明姬)又在周围出现了。李芳熙是北韩秘密部队8军团所属的王牌狙击手,一年前因为暗杀韩国政府要员被柳忠源死死追踪而躲藏起来。没错,凭直觉她就在附近。柳忠源和战友李常吉对于林锋注的死进行了秘密调查,结果发现李芳熙通过林锋注想窃取国防部科学研究所开发的液体炮弹CTX。就在两个人急急忙忙赶向国防部科学研究所时,预先到达的李芳熙已经把研究所的负责人员给杀害了。从北韩偷偷潜入的方武英(ParkMu-young,又译朴万坤)带领着8军团的精锐部队成功的劫持了CTX。得知消息随后赶来的柳忠源和李常吉为夺回CTX进行了阻截,在和方武英的搏斗中,两个人好不容易保住了性命,但柳忠源认出了以前在平息利比亚大使馆暴乱时曾经攻击自己的方武英。在O.P每次行动时,李芳熙都会比柳忠源先到一步。到底是谁向李芳熙泄漏了O.P的行动计划?到底谁是掩藏在O.P内部的间谍呢?高局长、柳忠源、李常吉之间互相猜疑,产生了矛盾,关系变得很紧张。柳忠源和明贤(LeeMyung-hyun,又译林美玉)还有一个月就要结婚了,但事情还是一直错综复杂,找不出头绪,这对柳忠源来说是个很不好的兆头。柳忠源对爱人隐藏了自己的秘密身份,一直忙于寻找李芳熙的踪迹,觉得很对不起快要结婚的爱人。他对爱人许下承诺,这件事情结束后,一定一起去旅行。为了尽快查个水出石落,他向高局长和李常吉说了假话,开始了单独行动……
D. 如何评价《釜山行》
《釜山行》是韩国几年前的电影了,这部电影当初并没有能在国内上映,但仍然挡不住这部片子的超高口碑,虽然这只是一部简单的商业片,但能把一部看起来格局很小的片子拍的悬念迭声,高潮连连,最后融合了爱情、亲情和人性等多样元素,让人不得不感叹,这真的是一部好片!
《釜山行》的结尾,只有孕妇和孩子活了下来,他们的丈夫和父亲为了保护他们和他人,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场景令人动容落泪,尽管世界上有太多的丑恶现象存在,但我们依然要相信善大于恶。人生一场,大概需要经历磨难才见分晓,这世界上,爱你的人会为了你的生命不惜付出自己的所有。
E. 求一个电影,记得最后的片段大反派躲进车子里,然后对主角说,哈哈 这玻璃防弹的,然后主角就拿枪一直打
韩国的《大叔》
F. 《釜山行》前几年火爆一时,抛开丧尸题材不论,这部电影值得高分吗
无法想象,一个世界上最看重美的国家,竟然能拍出这么经典的丧尸电影。
从表面看,这是部充斥着《行尸走肉》气息的欧美片,但是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亚洲社会里独一无二的伦理道德和人情世故全被调入了电影中,这些是我这么多年观看欧美片里发现不了的。
看一个丧尸片,竟然被感动的稀里哗啦的,只能说这部电影已经不是通俗意义上的丧尸题材了,也不是从好莱坞那种工厂化制作流程走出来的商业片,而是能击中人内心柔软引人深思的剧情片。
不过有个地方还是蛮失败的。这部电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雪国列车》,容易出戏。同样都是父亲带女儿,同样都有小团队,然后都是打通一节又一节车厢的动作场面。这个情节处理是整部电影的硬伤啊。
《釜山行》的成功,不是韩国本土或在亚洲热映的一时现象,也不仅仅是一两部电影和一两个导演的成功那么简单。在影片背后,我们会看到韩国导演对人性的考量,这其中既有善良的一方,也有恶意的一方。
但是我还是愿意相信,人性本善,以善为本。
G. 五路追杀令2没看懂
这部电影并不出色,但作为一部动作片还是可以接受的。影片的结尾,那位最厉害的杀手兼骗子最终还是没能躲过警察的子弹,被击毙了。而那位老者则是在车中不幸遇害。
影片中的情节设计较为复杂,有不少反转和意外,但整体上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其中,杀手兼骗子的角色设定尤为引人注目,他在影片中扮演了多重角色,有时是骗子,有时又是杀手,让人难以捉摸。这种设定无疑增加了影片的悬疑感和紧张感,但也使得观众在理解剧情时感到困惑。
影片的叙事方式有些独特,通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人物关系,构建了一个充满谜团的故事。不过,这种叙事方式也可能让一些观众感到困惑,因为他们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剧情的发展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影片中的某些桥段虽然精彩,但整体上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这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可能会感到困惑。
影片中的一些特效和动作场景做得不错,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杀手兼骗子的追杀场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影片的剧本和人物塑造方面还有待提高,某些角色的行为和动机不够明确,让观众难以完全融入剧情。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在动作场面和特效方面有不错的表现,但剧情和人物塑造方面还需要改进。尽管影片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但整部影片在理解和连贯性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使得观众在观看时可能会感到困惑。
H. 在电影《红海行动》中,有哪些不容易发现的良心细节
我一个大男人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有好几个场景差点没忍住掉下泪来,看的真的很感动,细节问题也处理得非常好,我给大家说几个非常好的细节和两个第处理好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