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霸王别姬》500字观后感影评
《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找了几十年的霸王,却一直没找到。观后感五下面是我为你们整理的《霸王别姬》500字观后感影评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霸王别姬》观后感一
影片开始以主人公对娘说的:“娘,天冷,水都冻冰了。"开始,即奠定了影片的悲凉基调。
主人公小蝶因为是妓院所生,不能留长久,所以被母亲托付给了梨园行戏院,而主人公蝶衣的左手上多一根手指,戏院不肯收留,母亲便在寒冷的冬天里把他的脸蒙上,用菜刀切掉了那根多余的手指。自此,蝶衣的戏院学戏成角儿之路开始。经过重重的磨练与打击,蝶衣终于在内心底唱出了那句"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而他与师兄段小楼的配合也是天衣无缝,完美无缺,在京中可谓达到了无人能比的地步,程蝶衣与段小楼成了真正的角儿。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程蝶衣希望能与师兄唱一辈子的戏,而师兄段小楼却深知戏非人生,眷恋红尘,与妓院头牌姑娘菊仙结为连理。入戏太深的程蝶衣却一直认为菊仙是个潘金莲。因为三人的微妙关系和当时的历史环境(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和等),他们的《霸王别姬》也渐渐走上没落的道路,二人风光不再.......
影片整体可以说从变和不变两方面来谈,程蝶衣曾对段小楼说“师傅教他们从一而终”,而他做到了,他和段小楼唱了一辈子的霸王别姬,从未变过;而段小楼却从未停止变过,从一开始的年少轻狂和袁四爷较真是走五步还是走七步,到给袁四爷鞠躬哈腰请他帮忙,再到后来对程蝶衣的背叛和与昨日尚在温存的结发妻子的极力撇清关系,都说明了他的变。
不疯魔不成活的程蝶衣为了心中的霸王挥刀自刎,敢爱敢恨的菊仙为了他的绝情上吊自杀,一切都是因爱而起,因绝望而收........
《霸王别姬》观后感二
写写霸王别姬的观后感。
段小楼与程蝶衣小时候的名字为小石头与小豆子。
师哥总是照顾师弟,在那个“集体宿舍”里,很是累,很是苦,但也有奔头,因为将来又可能成角儿。
在这里主要想讲讲俩个人的性格。
首先师哥段小楼是个性格开朗,喜欢乐于助人,但心思却没有那么缜密。
他的乐于助人也仅限于日常看的见的生活里,没有想在思想上,想法上去改变或是帮助其他人。
段小楼的思想世界比较浅,所以比较容易快乐,也不屑其他人的眼光。
这是他们的徒弟小四抢了虞姬的角色,后来演霸王的师哥来给屋内失落的师弟认错和劝阻时说的话。
“你也不出来看看,这世上的戏都唱到哪一出了。”
师哥段小楼适应着周围的变化,而师弟程蝶衣却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我才是你的虞姬。
所以我认为在这个片里演霸王的角色是师哥,所以才有人说程蝶衣应该是同性恋,我却不这么认为。
我认为程蝶衣只是迷恋与执着,痴迷与虞姬这个受保护,受楚王挂念的这样一个角色,
如果就算这个楚王不是师哥而是师姐,他也会一样的痴迷。
按现在的话就是,虞姬的感情是在与楚王的感情世界里,至于谁是楚王根本没有关系。
其次小师弟程蝶衣则完全相反,虽然也是男孩,却特别的安静,他的思想世界里很深也很窄。
别人说的一句话,装在心里几十年都不会丢的那种。非常执着,活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
小时候段小楼说了一句,“霸王要有这把剑,早就把刘邦给宰了,当上了皇帝,那你就是正宫娘娘了。”
就是师哥随口说的一句,程蝶衣却一直记在心里,当他看见袁有这把剑,也有意思赠与他的时候,无论其代价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程蝶衣一直活着戏里,应了那句“不疯魔,不成活”。
《霸王别姬》观后感三
汉兵已掠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空房中,一时只剩虞姬那悲婉的叫声。时间,仿佛被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刻。
“哈!想不到我项羽也会有今天!事到如今,我无颜再面对江东的父老乡亲,还有百姓们,都是我亲信了刘邦呀!”说完,他久久地凝视着江面,目光如此凉。忽然,他抽出佩剑,反手一插,只见一股鲜血迸出,这个曾经称霸一方,无比风光的汉子就此倒下了。
《霸王别姬》讲述了一代霸主项羽难信刘邦,对他过于盲从,最后被刘邦设下埋伏,逼至江边,绝望中自杀而死的故事。
看到最后那段描述项羽自杀的文字,我不禁痛吟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静心细想,西楚霸王不正是死在了一条常识上吗?他忽略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个最简单的道理。假如他牢记这个常识,十年之后东山再起,八千兄弟之仇,百万楚民之盼,不都可以完成了吗?
我们再来看看那时利用常识的胜利者。
东汉末年,诸葛亮走出隆中,辅佐刘备,建立蜀国。而他的成功就在于善用常识。
君见城门大开,城内无兵,必以为有埋伏。这是常识,却也是成败的关键。诸葛亮弹琴城上而退十万兵马,就是利用这一点。一点小常识,使诸葛亮成为了不败的王者。
忽视常识如残花,必将凋零,利用常识如雄鹰,展翅高飞。盲从常识的人自掘坟墓,践行常识的人锦途千里。
仰视蓝天,我发现,成败皆因常识!
《霸王别姬》观后感四
看完《霸王别姬》,内心感触颇深。在之后的几个夜里,我总会忆起"那个比烟花还要酸楚幻灭上千万倍的江边虞姬,在漫天风雨的岁月里回眸浅笑,清唱着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的万劫不复......"
小豆子在没进戏园学唱戏的时候,生活的很凄惨,没有被同龄人理解,十分缺爱,反而因母亲的妓女形象遭到嘲笑鄙夷,本就脆弱不堪的小豆子更加痛苦,宣告着要与这妓女的恩断义绝。要知道小豆子是十分渴望得到身份的认同,十分需要可以依偎的怀抱的。
就在这时,小石头出现了,他以一个师兄的身份无时无刻都保护着自己,失去母亲的小豆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和尊重,他逐渐将对母爱的渴望转移到了师兄身上。那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依赖,没有他活不了。
小豆子蝶衣自小便被灌输“我本是女娇娥”的论断,渐渐长大的他也就慢慢接受了这个观点,与师兄产生了雾里看花般的暧昧情愫。但师兄段小楼却在现实中娶了妓女菊仙,在蝶衣看来这无疑是背叛了他们俩的感情。
当程蝶衣拿着苦苦找寻的剑来到段小楼的婚礼上,祈求对方回应昔日的誓言时,却被那句“又不上台,拿剑干什么”弄得无言以对,这一刻他的心碎了,对面的男人从来不曾理解他的爱与痛,唱思凡时没有,被张公公蹂躏时没有,入戏疯魔时还是没有,只有在此刻,他感觉万念俱灰。
段小楼到底不是个霸王,他习惯了活在凡尘俗世中,演戏只是谋生的手段,戏罢就得抽身,然后娶妻生子,求一个安稳。而不像蝶衣,他把戏当做生活,戏外的他亦是戏内的他。
《霸王别姬》这部戏展现了人性的黑暗,所有人性的丑陋都曝光于众,展现在荧屏上,令人感概悲伤。
《霸王别姬》观后感五
戏园子的兄弟那么多,而真正的角儿却只有那么一两个,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当小赖子看到小豆子扛着刀面的抽打却依旧一声不吭时的那种硬汉气息,他知道他输了。
输得一败涂地,永远也当不了角儿。所以他囫囵吞枣地吃掉了冰糖葫芦,然后系上根绳,踢开了凳子。
“要想人前显贵,就得人后受罪”片中的师傅这样说的。
所以这非同一般的小豆子和小石头自然在许多年后成了程老板和段老板。期间承受的压力也定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到后来连段小楼扛不住世道的变革而开始卖西瓜,只留程老板一人独扛京戏的大旗。所以大概真正的角儿只有程老板一人,而他的成长之路,也是踩着众师兄弟陨落的身躯攀爬而上。
很多人说程蝶衣成了真女人真虞姬。但我觉得他当年可以扛住师傅的鞭打且一声不吭,
多年后可以为救挚友而放下尊严为日本人唱戏,他真的是个汉子,一个铮铮铁骨重情重义的汉子,虽然性取向被外界强硬扭曲,但雄浑风骨依旧是屹立不朽。
可就是这样一位受人追捧,豪车出入,红极一时的英雄,遭受着被生母抛弃,被太监强奸,被爱人出卖,他依旧咬牙坚持毫不妥协,他依旧不认命,因为他心里有东西,有那种对霸王的执念。
他真的是个足以顶天立地的男人。
这让我想起了最爱的《教父》,影片最后麦克下令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哥哥,他离开了心爱的妻子,必要时他也可以牺牲曾近忠诚过的伙伴,他为了家族的利益眦睚必报 不顾一切,抛开所有杂念,斩断情丝,彼岸重生,只因为他心里有振兴家族的执念。
程蝶衣找了几十年的霸王,却一直没找到。
十一年后,他终于找到了,就是那个曾经执着地唱着“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的自己。
所以他拔剑自刎,结束了虞姬的生命,活成了真正的霸王。
你想作英雄,怎么不问问作英雄的代价。
戏园子的兄弟那么多,而真正的角儿却只有那么一两个,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当小赖子看到小豆子扛着刀面的抽打却依旧一声不吭时的那种硬汉气息,他知道他输了。
输得一败涂地,永远也当不了角儿。所以他囫囵吞枣地吃掉了冰糖葫芦,然后系上根绳,踢开了凳子。
“要想人前显贵,就得人后受罪”片中的师傅这样说的。
所以这非同一般的小豆子和小石头自然在许多年后成了程老板和段老板。期间承受的压力也定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到后来连段小楼扛不住世道的变革而开始卖西瓜,只留程老板一人独扛京戏的大旗。所以大概真正的角儿只有程老板一人,而他的成长之路,也是踩着众师兄弟陨落的身躯攀爬而上。
很多人说程蝶衣成了真女人真虞姬。但我觉得他当年可以扛住师傅的鞭打且一声不吭,
多年后可以为救挚友而放下尊严为日本人唱戏,他真的是个汉子,一个铮铮铁骨重情重义的汉子,虽然性取向被外界强硬扭曲,但雄浑风骨依旧是屹立不朽。
可就是这样一位受人追捧,豪车出入,红极一时的英雄,遭受着被生母抛弃,被太监强奸,被爱人出卖,他依旧咬牙坚持毫不妥协,他依旧不认命,因为他心里有东西,有那种对霸王的执念。
他真的是个足以顶天立地的男人。
这让我想起了最爱的《教父》,影片最后麦克下令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哥哥,他离开了心爱的妻子,必要时他也可以牺牲曾近忠诚过的伙伴,他为了家族的利益眦睚必报 不顾一切,抛开所有杂念,斩断情丝,彼岸重生,只因为他心里有振兴家族的执念。
程蝶衣找了几十年的霸王,却一直没找到。
十一年后,他终于找到了,就是那个曾经执着地唱着“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的自己。
所以他拔剑自刎,结束了虞姬的生命,活成了真正的霸王。
你想作英雄,怎么不问问作英雄的代价。
② 格里菲斯的代表作有哪些
大卫·格里菲斯
大卫·格里菲斯(英文全名为David Llewelyn Wark Griffith,一般称为D.W. Griffith,1875年1月22日出生,1948年7 月23日逝世),美国导演,被认为是对早期电影发展作出极大贡献的开创性人物。他是联美制片公司4位创始人之一(其他3位分别为玛丽·毕克馥、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查理·卓别林)。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一个国家的诞生》(The Birth of a Nation) 和《党同伐异》(Intolerance)。
早年经历
格里菲斯出生在美国肯塔基州的乡下的一个破落家庭,父亲雅各布·格里菲斯(Jacob Griffith)是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军队的上校。格里菲斯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浪漫的英雄传说,父亲的言传身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种族观。父亲所灌输的感情偏见,由于格里菲斯热爱维多利亚风格的诗篇,更得到了助长。他自幼熟读勃朗宁、金斯利、丁尼生和胡德的作品。这令格里菲斯一直保持着浪漫的观念和诗意情怀,有人评价格里菲斯的一些作品充斥着矫揉造作、甜言蜜语的情调和喋喋不休说教的特点,也就是说,他在创作中太容易动感情了。
17岁的格里菲斯在《路易士维尔信使报》担任记者,并开始业余写作剧本,在朋友的劝告下,加入巡回剧团。他在演戏的同时没有停止创作剧本和诗歌,但这些小作品很难得到发表。
学艺阶段
格里菲斯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剧作家,1897年,格里菲斯取艺名劳伦斯·格里菲斯进入剧场从事表演和写作,但结果并不理想。于是在1908年格里菲斯很不情愿地加入了爱迪生公司,虽然申请的是编剧,但是埃德温·S·波特(Edwin S. Porter)只给了他在影片Rescued from an Eagle's Nest的一个表演角色。出演了自己的第一个电影角色后,格里菲斯为了养家糊口,马上又作为电影演员加盟Biograph公司。但是当时Biograph的生意并不景气,已经欠银行二十万美元,平均每个影片只能卖出不到二十个拷贝,而它的导演又生病。于是Biograph主动要求格里菲斯当导演,并允诺如果不成功还可以回去当演员。格里菲斯拍摄第一部影片是《多莉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Dollie,1908年7月14日上映)。在Biograph的五年多时间里,格里菲斯制作了几百部影片,直到《贝斯利亚女王》(Judith of Bethulia,1914)。这个阶段,又通常称为格里菲斯的学艺阶段(apprenticeship),从时间上又可以1911年为界分为两个小阶段。在此以前,格里菲斯在两次合同上坚持用自己的艺名“劳伦斯”,在第三次合同上,格里菲斯主动把Biograph给他的合同上的名字由劳伦斯改回了David Wark (D.W.),说明他已经改变了自己对电影的观念,承认电影是一门艺术,并愿意将自己的名字和这个行业联系在一起。
③ 格里菲斯 的 代表作
美国默片时代的导演大卫-W-格里菲斯(1875—1848)作为电影艺术奠基人的地位举世公认。让电影与戏剧分家的他一生充满戏剧色彩,这位大师品尝的酸甜苦辣、经历的荣辱沉浮连同他创造的各种电影表现手法,皆以诸多迂回的形式在影坛上时隐时现。
一般说来,格里菲斯有两部经典影片值得回顾:《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标志着一个大师的诞生,《党同伐异》(1916)宣布了电影艺术的独立。
《一个国家的诞生》是格里菲斯风云际会、厚积薄发之作。孩提时父母膝下听读小说的美好回忆,成年后屡次转行的无奈经历,颠沛流离的演员生涯,不如人意的剧作体会,以及驰骋片场拍片400的导演经验,皆化作他弥足珍贵的创作财富。在多方奔走组建公司,并融资成功之后,他看上了托马斯-狄克逊的小说《同族人》,开始着手改编。于是,在票子、本子、班子都凑齐的制片环境下,格导雄心勃勃、意气风发,奔赴片场,又开始拍片子。
1915年2月8日,是《一个国家的诞生》在美国首映的日子,也是格里菲斯终生难忘的日子。他没想到这是一部身前身后最毁誉参半的影片,没想到这是一部“票房春药”般让自己大红大紫大发的影片。
影片公映后,美利坚举国上下反响强烈,一片震惊,甚至在不少城镇引发骚乱。社会各界各抒己见,新闻媒体大加关注。除少数种族主义分子之外,最主流的共识可归纳为:这是一部艺术上杰出,商业上成功,政治上反动的影片。用现在的话说,这部影片违反了“政治正确性”。
从故事情节上看,该片反映出格里菲斯黑白分明的种族观念、南北对峙的地域情结。故事以美国历史上的“重建时期”为界,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为“重建时期”之前的故事,描述了南方的白人庄主与黑人奴隶和谐共处、锄禾耕种的田园生活。后半部“重建时期”表现错综复杂的南北矛盾、兵刃相见的种族冲突以及三K党的貌似正义的暴力行为。
影片前后两部分的强烈反差,透露出格里菲斯反对南北战争、反对解放黑奴的真实立场。该片的政治内容遭到大多数正义人士的否定,实属情理之中。
《一个国家的诞生》在艺术上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就叙事的形式结构而言,该片再度证明格里菲斯善于融合狄更斯小说精华为己所用的功力。唯其如此,影片严谨明晰的叙事结构、生动形象的人物塑造和极富张力的镜头语言,深深地吸引着大批观众。正如影评家埃弗森在《美国电影史话》一书中指出的,“格里菲斯的所有影片都受狄更斯写作风格的影响,整个文学性的交叉剪辑风格和相当稀奇古怪的巧合情节完全源于狄更斯”。
格里菲斯向小说借鉴叙事技巧的创作理念,在新浪潮主将弗朗索瓦·特吕弗那里得到了强化。特吕弗坦陈自己执导影片《枪击钢琴师》、《朱尔和吉姆》的灵感完全来自那些让他欣喜若狂的小说。他认为:“电影是一门讲究构造的艺术,它和文学是紧密相联的。其中的各种角色就和小说中塑造的各种人物一样,是生气勃勃和情感强烈的。而当我导演一部片子时,我的雄心就是要使它和长篇小说一样。”
如果说《一个国家的诞生》是格里菲斯展现才华、创造票房的代表作,那么,《党同伐异》则是格里菲斯回应他人指责、进行自我申辩之作,当然也是他电影艺术的顶峰。
格里菲斯用河流向人形容《党同伐异》的故事,具有视听效果,符合他创立的电影语言:“四个故事在开始时是四条分别从山上流下来的河流,它们分散地缓慢而平静地流着;随后它们逐渐接近,愈流愈快;到最后它们汇合成一股惊心动魄、情感奔流的急流。”
格里菲斯曾用8个小时影像演绎这几句话。影片的主题是“人类从不容异己到宽容的进化”,共有四个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的故事阐述这个主题。四个故事中的核心故事是“现代故事”《母与法》,另三个隐喻故事作为陪衬,分别是基督故事、法国故事、巴比伦故事。选择这几个不同时空的故事是为了强化主题的普遍意义。
格里菲斯独创平行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将四个故事同时展开、交叉出现、形成对比,其中有三个故事用了“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叙事模式,增强了故事的戏剧张力感,这一模式仍是各类电影特别是悬疑惊悚电影的法宝之一。
20年代,《党同伐异》被苏俄“库里肖夫实验室”逐格研究,启发了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导演,经由理论与实践,创立了蒙太奇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