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欧美大片 » 飞越疯人院是美国电影吗
扩展阅读
爱国电影网 2024-09-28 21:30:26
香港武侠电影粤语高清 2024-09-28 21:27:55

飞越疯人院是美国电影吗

发布时间: 2024-06-20 17:17:18

⑴ 《飞越疯人院》这一部电影想要告诉人们一些什么道理为什么酋长要杀死主人公

为了帮主人公解脱,主人公唤醒了他们被禁锢的思想,让他们重新对自由有了向往。但这就撼动了医院的权威,为了继续控制病人们,医院强行切除了主人公的脑组织,他成了植物人,再没有思想。酋长杀死主人公算是给了他解脱,也是一种报答。最后酋长终于冲破疯人院的桎梏,获得自由。

⑵ 各位帮个忙,我需要《飞越疯人院》的心理学分析,万分感谢!!!

《飞越疯人院》是美国七十年代社会政治电影的代表作。该片获得一九七五年奥斯卡奖的五项主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象这样的绝对优势,自一九三四年度《一夜风流》以来尚属首次。

由于该片导演是六十年代末从捷克斯洛伐克逃往美国的米洛斯.福尔曼。好莱坞拿他的这一情况大做文章,似乎《飞越疯人院》是影射苏联等国,其实该片是揭露了美国自己的"家丑"。影片中所描绘的那所精神病院是美国病态、压抑的社会缩影。正如有的评论指出:"该片以触目惊心的画面揭露了资本主义文明社会的弊病——压制人性和束缚自由。现代的管理社会竟如此恐怖,给欧美观众以极大的冲击。"昔日的好莱坞电影也带敏很喜欢涉及精神病患者的题材,但目的是渲染病态心理。《飞越疯人院》尽管撷取类似题材,却有一定的寓意,语风犀利,富于揶揄色彩。但这部电影颂扬的那种为了个性解放而孤军奋战的英雄,由于找不到正确的解放道路,最后还是被无情的社会所吞噬。

这部影片的特点首先是题材奇特。它描写了一个人们不易看到的故事,即一所普通精神病院人被迫反抗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医院中的种种弊端,它们打着人道主义的幌子,实际上是把病人当成了医护人员的实验物,成了非人制度的牺牲品,这种医院是一所真正的"人间地狱",这并不是编导任意虚构、编造和假想的,而蠢备枝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真实写照。片名"飞越疯人院",实在是一种极妙的辛辣的嘲讽和无情滚纳的揭露!这是一个带有闹剧色彩的悲剧。

影片的另一个特点是人物各有貌,不易混淆。病院中的这批可怜、怯弱、无望的病人,不仅性格不同,而且外貌各有特点,使观众看了印象十分深刻。如那个口吃、胆怯文弱的青年比利,在造型上,就和主人公麦克默菲有很大的区别:也和铁塔似的印第安酋长有显著的不同。这种人物造型的鲜明特征和差别,这种带有一定夸张的表现人物的方法,和影片的题材、内容和怪诞奇特的艺术风格是相一致的、和谐的。因而,使人感到既夸张、又真实;既奇特,又合理;既怪诞,又可信

⑶ 美国电影《飞越疯人院》讲述的是啥

这部电影是好莱钨两界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得主,杰克.尼科尔森,他再片里是一个爱捣乱的向往自由生活的年轻人,被警察抓住以为他是精神病所以送他进了精神病院,他到了精神病院以后,带领广大的患者到处吃喝玩乐,闹出了很多笑话,大家都很喜欢他。他甚至帮助一位先天不足的精神病患者找到了一个漂亮的姑娘,结束了他的童男生涯,呵呵。再这期间他还认识了一个很不错的印地安朋友,那个朋友高大有力,是个正常人,只是不爱说话,有些自我封闭,但是很善良,他们成为了朋友。只是电影的最后主人公比较惨,因为闯了太多的祸,所以最后被医院的人陷害,动手术把他的大脑破坏,一个活泼的正常人就这样成了植物人。这时候他的朋友印地安大个子想起了他说的话,想到了自由。于是用尽全身力气拿起一个大柜子砸烂了疯人院的窗子逃了出去。奔向自由!
结局很让人感动,让人深思自由的可贵,虽然是是部70年代的片子但是非常值得一看。

⑷ 飞越疯人院的影片评价

《飞越疯人院》带有强烈的阶级观,通过讽喻和警世的象征,辛辣地讽刺现实社会中的消极现象(搜狐网评) 。这部电影是美国70年代社会政治电影的代表作。导演米洛斯·福尔曼出色不仅在于成功演绎了原作中的情氛,而且他用好莱坞的经典语言陈述一个反叛的主题。影片虽然采用了好莱坞电影中经常涉及的精神病患者这一题材,但却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尖锐的讽刺力,富于揶揄色彩,并且叙事层面同隐喻层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时光网评) 。
作为好莱坞的优秀电影作品,此片达到了商业元素与艺术价值高度合一的境界。影片讲的是一个疯人院里发生的故事。而要在票房上取得一定效果的影片,就得为这些影片的主角们找到一个对立面。影片导演福尔曼正是抓住原著中这特殊的一点,在影片中加以强调,并将影片的整体框架也建立在一种对决上,使得这部影片在表现形式上更像是一场对抗赛。对决的双方很突出,一方是以护士长为代表的管理者,一方是以麦克默菲为代表的被管理者。在这种对决中,虽然病人们作为一个弱势群体是弱小的,但在影片中却表现出最旺盛的生命力。
《飞越疯人院》的社会性大致分析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标榜美国式自由精神,这大抵和《肖申克的救赎》一样,是美国人一直追求的一种反抗压抑的个人主义,它是一种理想主义,美国式的,也是带有一定普世精神的;第二个层面是政治隐喻,影片是控诉强权社会压抑下的人性呐喊与悲歌,而这个社会原型并不是美国,而是集权统治下的那些国家。
电影《飞越疯人院》诞生于1974年,它的出现成为了60年代美国人生活的抽象体,那时有不少人看了电影就想到自己,大多数人都是怀着“看看生活到底是怎样的”的心理走进电影院的。影片《飞越疯人院》的成功与那个时代大众的观看心理有着重要的关系。疯人院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导演有意地将整部影片放置在这个具有很大局限性的空间进行拍摄,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指向性,让观众集中地从疯子的身上窥视到自己,给生活在那个社会中的人们注入一种信仰:自由、自我。
影片的拍摄本身也具有一种叛逆的气质,整部影片的色彩基本上只有白、黑构成,影片场景也反复强调疯人院里禁锢的方形门窗,重重设置规整的铁丝网,单调取代了以往电影中的绚丽,而压抑和死寂的气氛充斥着整部影片。这种令人压抑的气氛恰恰与70年代美国试图进一步打破颓废消极倾向的社会相吻合,是一定社会层面强烈呼唤的一个宿影。此外,影片中的人物也具有明显的符号化。护士长严肃冷静,在与病人的交流会上多以正面向上仰视的主观镜头出现,明显带有一种威严性。但麦克默菲却是一个典型的反叛者,越是在气氛压抑,管制森严的环境里越显出他叛逆的天性,影片的实质也赞扬了这种天性。
影片结尾为这种反叛精神最终带来了希望:酋长逃出了疯人院。虽然麦克默菲没有实现出逃的愿望,这个残酷的事实是一个不能抹去的伤痕,但酋长的出逃却是“麦克默菲式精神”的传递。酋长被麦克默菲所唤起的人性原始的力量,促使他砸破铁窗回归到原始。回归自由的愿望实现了,“麦克默菲式的精神”也取得了胜利。此时影片将反叛与自由的主题发挥到了极致,也使观众与这种“麦克默菲式的精神”获得共鸣,得到解脱。整个影片的放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向观众传达自由精神信息的过程。《飞越疯人院》用“麦克默菲式精神”唤起了自由、自我的美国精神,为70年代美国社会的进步注入了活力(光明网评) 。

⑸ 《飞越疯人院》获奥斯卡大奖,看一次哭一次,一部好片怎么会错过呢

“至少我试过了”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自愿呆着和曾经努力过,虽然最后的结果一样,但无愧于心,这可能是看完这部电影最大的感受。

精神病院的病人都是有病的吗?评判一个人是否有精神病的标准是什么?当制度被打破,当思想得到启蒙,生命不再是单一生命力表现之时,自由在此时凸显出来,而当你“提问”之时,得到的回答是“道德”的约束。

《飞越疯人院》于1975年在美国上映,很难想象在那个时候能够拍出如此有深度的电影,而直到今天,依旧有人沉迷在“精神病院”中。这也是为何至今仍是人们心中的经典之作的原因。

通过疯人院这一小场景折射出五、六十年代美国的社会全貌,以小见大的手法加上感人的故事情节,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⑹ 欧美电影,白人病人住院,还有个女护士,到晚上出现一个黑人医生,结局这病人拿砸开玻璃跳楼了,求电影名

飞越疯人院

《飞越疯人院》改编自美国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说,是一部由米洛斯·福尔曼执导,杰克·尼科尔森、路易丝·弗莱彻、丹尼·德维托等主演的剧情电影。
影片讲述了迈克·墨菲为了逃避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他的到来,给死气沉沉的精神病院带来了剧烈的冲击。该片于1975年11月19在美国上映。1976年该片在第48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5项奖项。

⑺ 1975年上映的影片《飞越疯人院》为何可以得到很多人的喜爱

原本以为这是一部治愈喜剧电影,毕竟名字感觉很喜剧,但事实上是一部非常讽刺的社会电影,而且后劲十足,看完后内心十分苦闷,却连一滴眼泪也流不出。故事的开始充满了荒诞的喜剧色彩,老电影模糊的画面给这个故事蒙上了岁月的沉淀。直到一群人开派对我都还天真得以为这是一部温馨治愈的喜剧电影,然而......

1)离开疯人院,获得自由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胜利。小说里的大护士太强大了,比电影表现出来的更加可怖。她所象征的社会体系拒绝他们的活泼,拒绝他们的反抗,拒绝他们任何不符合规范的行为。麦克墨菲对她的挑战是对这个社会规则的挑战,他们妄图飞越却最终被消灭。而失败的下场就是麦克墨菲变成了植物人,我”在逃走之前杀死了麦克墨菲,因为眼前这具会呼吸的肉体,并没有麦克墨菲的灵魂,如果真正的麦克墨菲还活着,一定不愿意过这样行尸走肉的生活。“我”也终于在最后找回了自我的意识,带着麦克墨菲的自由灵魂,飞越了这座“疯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