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欧美大片 » 印度电影里的印度好落后
扩展阅读
综合最新电影网迅雷下载 2024-06-30 19:05:49
印度电影里的印度好落后 2024-06-30 19:05:47
亚马逊食人族电影网456 2024-06-30 18:46:22

印度电影里的印度好落后

发布时间: 2024-06-30 19:05:47

⑴ 为什么“贫穷”的印度可以做出特效那么好的电影

说印度穷的都是真的不了解印度的。其实印度不是穷,只是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罢了!印度完全有实力和金钱去拍几部全是特效的电影!他们好像也非常乐意拍那样的电影。

而且我们国家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总要接受印度他们的传统文化。况且印度如果不在电影上做点属于印度的东西,这个国家如何走向世界,跟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接轨呢?

《摔跤吧,爸爸》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一部电影,影片中两姐妹的拼搏成功,激励了无数女性,为了命运与自由奋斗不息。

这些印度电影没有夸张的特效,也没有乱七八糟的载歌载舞,看起来也是让人感觉津津有味。但说实话,不管是印度的特效大片,还是走心电影,印度这个国家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⑵ 印度电影为什么火了

最近真的是非常的关注印度电影,印度电影给我的印象和这个国家给我的印象有些不同,在我认知里面的印度就是贫穷的和落后的,是盲目的认为自己民主的一个国家。

但是我看过许多电影,最近这两年看的印度的电影真的是非常多,不管是最近新出的还是以前的老电影,我都发现他在揭露一些问题。

就电影《炙热》来说,他是表达女性对于女权的一个追求,影片中的女主,她曾经说过一句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她经常遭受到家暴,所以她说“谁都可以打我,可是我不想被命运打击”

于是她勇敢的逃跑了,这种逃跑对于她来说,是一种解脱是一种救赎,但是更多的是对命运的反抗,有的时候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足以对抗整个国家的,但反抗是必须的。

印度电影之所以火了,是因为他们的电影开始变得有思想有内涵了,现在中国有太多的电影都不如印度电影,有太多尴尬的剧情台词以及穿帮镜头的存在。

中国电影变得没那么敬业和走心了,所以大家愿意接受一个更好的东西的存在了。

⑶ 印度很多方面都比较落后,为何电影行业却发展得如火如荼

因为印度的电影取材于社会和生活,并且印度的电影主要通过故事和社会来反映出社会的一些问题,迎合观众的口味,同时由于拍摄电影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印度电影的取材都是来源于生活和社会现实。印度的影视城有很多,而国际知名的电影圣地宝莱坞则是印度影视城之一,印度和欧美国家不同。

饥饿和贫困并没有让印度这个贫穷的国家成为电影的累赘,通过电影反映社会问题,印度将电影出口到欧美等国,成为仅次于好莱坞的电影圣地。虽然印度的人口多,土地面积少,人口比较密集,但是印度在电影方面的发展是无可限量的,同时也带动了印度的电影产业,而电影圣地宝莱坞只不过是印度电影的冰山一角。

⑷ 让你流泪最多的电影是哪部最感动的情节是什么

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那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放映的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具体的情节已经忘了。我只记得。我是从有一个台词,还是情节反正肯定是有豆花两个字。是孩子跟母亲说的还是母亲和孩子说忘了。肯定是吃豆花这个情节开始哭。一直哭到电影结束。以至于后来都不敢再去看类似的悲剧电影。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尤其现在生活的压力,比年轻那时候要大很多。父母已老,孩子尚小。到了我要担起生活的重担,养老,抚养孩子的时候。我平常的时候,心情就挺压抑,所以不敢看这些悲剧电影。可以说是从那部电影。落下的根。包括后来刘德华的《亲爱的》。还有《失孤》。冯小刚的《1942》。《唐山大地震》。包括近期徐峥《我不是药神》。都是佳作。但是我不敢去看。我不想让我不开心,我已经活的够累的了。老妈常说我眼窝浅。看电影,电视剧,包括看一些节目,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情绪,容易流泪。所以自己也一直给自己,定了一个标准,就是尽量不去看这些,戳中泪点的影视作品。 但是《妈妈再爱我一次》。这部电影。真的是非常非常的感人,绝对的一部,催泪悲剧大作,呕歌了世上最伟大的爱,母爱。故事情节非常的浅白。完全是靠演员的演技,赚足了观众的眼泪。创造了票房奇迹。所以让我至今,记忆深刻。

《忠爱无言》被称为中国版的“忠犬八公”

故事讲述了一条拉布拉多犬“二货”和一个残疾老于相依为命、相互依靠的坎坷故事

故事开始主人公老于少年时一场意外让他失去了双腿,加上母亲的离世更加让老于对生活逝去失望,整日发脾气,但就是在这时一条被弟弟无意间带回来的狗,给了老于继续努力生活的希望,还给小狗取名“二货”说贱名好养活。

二货不愿意和老于分开,便偷偷更着老于去了集市,老于发现后便同意二货每天跟随他。此后拉送老于的工作就交给了二货,就这样,二货帮老于拉了十一年车。

突然有一天老于的弟弟意外出了车祸,侄女又考上了大学,生活的压迫和经济负担,弟媳知道二货是条名犬,就打起了二货的主意,但遭到了老于的反对,老于考虑了一个晚上还是决定卖了二货。他说,这不是卖这是为了二货好,二货跟随他吃了一辈子的苦也应该享受一下晚年生活了。
但是二货到了买狗人家后,整天无精打采,不吃不喝的,没有一点生气,二货还是跑了出去,想再次回到老于身边,历经总总的磨难,遍体鳞伤的二货终于回到了老于身边,在和老于最后一晚后,二货“走了” 。

老于看着奄奄一息的二货哭着说,你拉了我一辈子,最后这段路,我来拉你。
就想电影名字一样《忠爱无言》最伟大的爱不需要语言的。

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红灯记》看得让人流眠泪的是第五场《痛说革命家史》李奶奶对李铁梅讲她的身世,那催人泪下的唱段: “十七年风雨狂怕谈以往,怕的是你年幼小志不刚, 几次要谈我口难张。 看起来你爹爹此一去难回返, 奶奶我也难免 被捕进牢房。 眼见得这革命的重担就落在了你肩上, 说明了真情话, 铁梅呀,你不要哭莫悲伤, 要挺得住,你要坚强, 学你爹心红胆壮志老如刚”。

生而为人而感性,电影的艺术何尝不是把观众深深带入到电影剧情里,伴随着电影里的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而欢喜或悲伤。

我所看过的电影中,可能令人难过悲伤的无疑会是那一部日本影片《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也许这个片名所给人的感受,知道这注定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阿笙的姑姑川尻松子,以阿笙父亲对阿笙讲述他姑姑的一生来发展这整个故事。川尻松子经常做着白雪公主似的美梦,她后来成为一名安分的中学教师,却因百口莫辩的误会被辞退了,之后和一作家同居,作家却因为太爱她而选择自杀,死前留下遗言:生而为人对不起。这件事对松子打击极大;之后与该作家的事业敌人同居直至,又忍受不住去找对方妻子的诱惑,结果惨遭抛弃;又是当上浴室女郎,这里是她最好年纪却堪堪而过,甚至还杀人入狱。然而不管有意无意,她从不放弃生活的希望。不管生活再怎样破碎,她仍然本能地想要生存下去,这生存本身的不易与努力,足以打动任何人,包括阿笙自己,包括观众,仿佛感同身受。

这部影片实事求是让人不忍再看第二遍,最让人难过的情节也是川尻松子一生最后的悲剧结果,她想爱人也想被人爱,有男人爱他,却“生而为人,对不起”,他爱的人却是很渣。点点滴滴的打击中,努力生存的一个女人,最后被无知的小孩打倒在地,跌跌撞撞的没能再起来。最后的画面终于实现了她自己的愿望。

也许影片最终给我们的还是正能量。

应该是《忠犬八公的故事》这部电影吧,但是一直没有看过,据说很感人,但是我看过之后,一个老爷们落泪了。

《忠犬八公》于1987年改编成故事并拍成日本电影,由仲代达矢主演,该片当年曾在日本引起轰动。新版本由2009年好莱坞拍摄导演莱塞·霍尔斯道姆执导。由著名演员理察-基尔主演。

故事讲的是大学音乐教授帕克旅行回来时,在小镇在车站上拣到一只小秋田犬,他想养狗,他妻子极力反对,但最终小狗成为家庭的一员,并为它取名‘小八’,教授每天要坐火车去上课,‘小八’就跟随教授到车站,晚上再到车站接教授回家。小狗终于长成了大狗,有一天,教授在学校讲课时突发急病不幸逝世,‘小八’依旧在车站等待主人归来,一等就是十年……

为了一份爱等十年,对于一只狗来说已近一生。是什么让‘小八’如此执着,是在车站初见的寒夜里那抹温暖的微笑,还 是之后数年如一日的悉心相伴。人生若只如初见,世上有几人能做到?为什么我们会被这样那样的事 情感 动,其根源在于我们自己做不到,向善向美的心,每个人都有,可是谁愿意无悔的付出,谁能单纯凭感动生死相许,总是考虑的太多……电影里会不时的出现小八的视角,黑白灰,很微妙,我总感觉它看见的笑容格外灿烂……

推荐印度电影《炙热》。

故事是发生在印度贫穷且落后得让人震惊的一个村落里,电影描写三个命运不同的普通女性,丧偶,己婚,未婚,在传统礼俗压迫的悲惨遭遇。而最让人绝望的是,连女人自己相信——女人生来就不是人,她不能有欲望,也不能有不满,她只有干活的权力,生育是她们的唯一价值。

第一个女人拉妮,是一个不到三十岁就守寡的母亲,14岁她就通过传统婚姻嫁到夫家,丈夫意外死亡后,她穿起黑衣,扛起了所有的重担,给不争气的儿子积攒彩礼娶媳、养育年迈多病的婆婆。

第二个女人拉荞,她因不能生育,长期受到村民们的冷嘲热讽,回到家受到酗酒丈夫的家暴。

第三个女人碧琪丽,在一个舞蹈团跳舞,操随着年龄增大她开始被更年轻美貌的女舞娘排挤,她自以为是真爱的男人,不过是又一个皮条客,她渴望逃离自己的身份,也向往一段平静幸福的世俗婚姻。

片中有一个被夫家所有男人强奸的妇女,她躲回娘家,最后却被母亲亲手送上了回夫家的车,愚昧无知会产生一个畸形的 社会 ,连母亲也成为把女儿推入火坑的帮凶,这绝不只是一个人的错,所有漠视,冷漠的旁观者,都是罪人!

这是印度女性版的《肖申克的救赎》。当愚昧无知成为一种无可撼动的真理的时候,人间就是地狱,最后她们敢于打破束缚在自己身上的那把无形的枷锁,逃离了那个炙热的人间地狱。电影的结尾有些过于光明,现实中她们能逃多远呢?

最近使我产生这样感触的一部电影是《夏目友人帐》,听说过的朋友们都知道这是一部日本动漫的剧场版,所以可能有不少人会对一部动漫电影的深刻程度所有质疑。

其实在笔者洛央非白看来,正因为动漫电影具备能够展现现实所不能展示之情景,才具有更多打动人心的可能性。就拿《夏目友人帐》来说,电影的故事里所展现的主人公夏目贵志在回忆旧时和朋友来到“命运瀑布”前的情景便十分动人。

正如电影中那只妖怪所言,人类的命运就如那条瀑布,每一道细小的纹理和曲折都在不同程度上塑造着一个人的命运,而当你偶然间站在这条瀑布面前,注视着那缓缓流淌着的、清澈、细腻而又敏感的命途之时,我想我们会回忆、会看得如痴如醉,又憔悴难过。

电影《泰坦尼克号》吧!

那时像飓风一样袭卷全球,港台译作《铁达尼号》,用万人空巷形容都不为过。席琳.迪翁唱的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旋律优美深沉,百听不厌。

那时我还在求学,青春懵懂,这无疑是一部生活,工作,恋爱教科书。

1.生活在 社会 底层,但却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敢帅气的男主角杰克,,靠一手好牌,幸运地赢得了踏上泰坦尼克号的通行证。

在泰坦尼克号即将启航,杰克背着行李向轮船飞奔的一刻,我的泪珠开始在眼眶打转:他终于达成了理想,改写了命运,登上了让所有人羡慕嫉妒的泰坦尼克号。他兴奋地冲着岸边的人群挥手,即使没有一个是专门来为他送行的。

2.女主角露丝因为家道没落,不得不与贵族卡尔订婚,但她并不爱他,心情绝望之际,她准备跳船来结束生命。

这一幕恰巧被杰克看到,他抓住她的手,告诉她,不要放弃,他绝不会松开手。看到这里,鼻子一酸,喉咙有些哽咽。如果不是真正的爱情,萍水相逢的男女两个人,谁会如此珍爱你的生命?

相识、相知,在一起的每分每秒都被快乐拥抱。他们在船头张开双臂,迎接美好的远方,这才是爱情的意义。

3.很快,露丝的未婚夫就发现了,他让人把杰克铐在仓库,准备杀死杰克。这时不幸发生了,轮船撞到了冰山,船仓进水了。所有人都在逃生,露丝却不顾安危到处寻找杰克。

等她找到杰克,时间也快来不及了,船快沉了。没有钥匙,只找到一把板斧,露丝举斧就要砍。杰克让她不要慌,先在一边试砍一下,然后夸奖她很棒。在杰克的指导下,露丝配合默契,一斧砍断铁链。

越是在危急的时刻越不能慌张,男人的从容沉稳深深影响着女人。看到这么可爱的两个人,我居然笑出了泪花。

4.由于一端吃水,轮船另一端直接竖起与海面垂直,两人抓紧栏杆,落水前杰克嘱咐露丝深呼吸,保证落水后马上浮起来。

慌乱中一个男人抓住了露丝的头发,把她摁进了海水里,露丝眼看被海水呛死,在危险关头,杰克游过来,一拳把那个男人打翻。看到这里,我的眼泪流地唏哩哗啦的。好男人就是会时刻保护自己的女人,时刻给她安全感。

5.他们幸运地找到一张门板,杰克把露丝扶上去,等他再爬上去,门板直接翻了,两个人全落进水里。没办法,门板太小了,杰克又把露丝扶上去,他则扒着门板漂在水里。

夜晚的海水特别冷,两个人冻得直打颤。露丝问杰克,我们会不会死去?杰克很肯定地告诉她不会,并且给露丝描绘了一幅美好蓝图:她会好好的活着,然后结婚,生一帮孩子,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最后在幸福中寿终正寝。

露丝一觉醒来,杰克已经冻僵,他的身体,连同他的爱情,永远地沉进了大西洋。遗憾,悲伤的泪水像洪水一样决堤。

个人认为让人催泪的当属是“H剧”<对不起我爱你>,H国拍的这方面你不想哭都难。

对不起我爱你是以亲情、爱情为主线,再加上复仇的元素。故事的背景是一个被遗弃的男孩得知母亲为了事业而遗弃自己之后决定报复。如果一开始武赫就是自怜自艾的角色,那倒不会那么令人心碎。武赫在童年时受尽了苦楚,但是依然保持乐观,想着有钱了之后要给“贫穷”的母亲过上好日子。但是回国后却发现实情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爱与恨是人类普遍的 情感 。一开始建立的爱和恨是不稳定的,它会随着时间发展而改变。当爱生恨,或者由恨生爱时, 情感 将得到升华。每次武赫见其生母而不能认,小心翼翼的捧出心却遭到一次次伤害时,观众的心也会为之纠结。爱与恨,转换的那么快,当得知一切是误会,武赫对母亲的恨得以化解,痛苦也得已解脱。只是,母子终未相认,实在是难言之殇。

一边是母亲的“绝情”,一边是恩彩的善良,对比之下,饱经痛苦的武赫不可救药的爱上恩彩,那是他想依靠的人啊!在剧中,有一个片段时时出现,武赫躺在身边的人的腿上,在麦琪的歌声中安眠。最开始,那是前女友智珠,后来是恩彩,而在武赫心里,那是躺在妈妈怀里的场景。智珠和恩彩的出现其实是集中了武赫坚强心中最柔软的一部分,代替了一部分缺失的母爱。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什么比得上母亲的爱?一首耳熟能详的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是这么唱的:“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武赫的童年就像草那样漂泊啊漂泊。。。这部片子是“国际收养年”的致敬片,真真切切使观众反思亲情,使人们关心被收养的孩子的处境和 情感 需要。有句话说,身在福中不知福,现实中的我们,比起武赫来,不是太幸福了吗?或者是每个家庭的状况都不一样,但是只要有一个温馨的家,那就是最大的幸福。

武赫什么时候爱上恩彩的,很容易就知道,但是恩彩怎样爱上武赫的却很模糊。这与实际情况是吻合的吧。爱过方知情深,醉过方知酒浓。不知不觉地吸引,也许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已经沦陷了。何必去追究呢?爱情是两个人心灵的契合。只要爱过,即使不能天长地久,却也是值得的。

如果要说剧中有令人不如意的地方,那就是武赫的钱来得太容易。花不完的钱,太容易迷惑人心。例如敏珠,虽也是千金小姐,但是若是那个崔允的司机“武赫”,大概她是连看也看不上的吧。武赫的姐姐小时因为车祸而智力受损,像个小孩子死的。恩彩却完全不对她另眼相待,替她擦乳液,帮着卖寿司。。。武赫想要忘记这样的人也很难吧。允没有早点发现恩彩的好真是可惜,一方面是允“不需要”恩彩的这些善良品质,所以才没有意识到她的好,另一方面是身边的敏珠的美貌吸引了允。敏珠说:允啊,你没有看女孩子的眼光,是要吃亏的哦。现实中,像允这样的人是占了绝大多数吧。

人生在世,无论亲情也好,爱情也好,趁着这个世界的美好,多多珍惜吧。

⑸ 《印度之行》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印度之行》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84 彩色片 162分钟

英国高德温影片公司摄制

编导:戴维·里恩(根据E·M·福斯特同名小说和桑撒·拉马·罗舞台剧改编) 摄影:欧内斯特·戴 主要演员:朱迪·戴维斯(饰艾德拉·奎斯特) 维克多·巴纳吉(饰阿齐兹·艾哈默德)佩吉·阿什克罗夫特(饰摩尔太太) 詹姆斯·福克斯(饰菲尔丁) 艾历克·吉尼斯(饰戈德波尔) 尼格尔·哈维斯(饰隆尼)

本片获1985年美国影艺学院最佳女配角、最佳作曲两项奥斯卡金像奖,纽约影评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最佳外国片金球奖

【剧情简介】


19世纪20年代,英国女子艾德拉·奎斯特小姐与未婚夫隆尼的母亲摩尔太太从伦敦去印度探望隆尼。那时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隆尼在印度的钱德拉布尔城任法官。

两位女士经过长途跋涉到达目的地钱德拉布尔。一路上,无边的田野,绚丽多彩的异国风光吸引着她们。年过七旬但思想开明的摩尔太太对印度抱友好态度,渴望对它有真正的了解。艾德拉也希望认识“真正的印度”,但带着西方人的猎奇心理,毕竟她从来没有离开过英国。

但是自从抵达印度之后,几乎所有的当地英国人都劝她们不要与印度人交往,说“东西方不同,这是文化问题”。隆尼到印度后也变得趾高气扬官气十足。事实上所有在印度的英国官员都如此。他们根本不把印度人放在眼里,只生活在英国人俱乐部这个狭小的圈子之中,一切仍按照大英帝国习惯行事。摩尔太太对于自己同胞的种族偏见不以为然,认为这是由于权力和优越感的缘故。

月夜,摩尔太太从英国人俱乐部溜出来独自散步,不知不觉走进了伊斯兰教清真寺。月色下,建筑物的大圆顶、拱门,花园里的菩提树、落叶,恒河里的粼粼流水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又神圣的图画。她遇到印度医生阿齐兹·艾哈默德。阿齐兹是个中年鳏夫,热情诚恳,与摩尔太太稍一接触,他就感到她与当地那些飞扬跋扈的官太太完全不同。阿齐兹对她说,恒河里鳄鱼成群,有时还会漂浮着死人。摩尔太太对美与丑竟会如此奇妙地混为一体感到不可思议。

钱德拉布尔的公立学校校长菲尔丁是个开明的英国人,他一贯主张英国人应该和印度人沟通。得知摩尔太太和艾德拉想了解印度,便请她们和阿齐兹及一位婆罗门教学者戈德波尔到他家见面。阿齐兹被这些英国人的真诚所感动,热情地提出带他们游览著名的马拉巴石洞。隆尼对母亲和未婚妻与印度人交往大为不满,他的种族偏见令摩尔太太很失望,也刺伤了艾德拉。艾德拉鉴于自己与隆尼的分歧愈来愈大,于是提出与他解除婚约。隆尼对此感到愕然。

一天,艾德拉骑自行车出游,无意中到了一个古老寺庙的废墟。只见杂草丛中有各种形状的欢喜佛像,树上野性的群猴向她袭来,艾德拉吓得赶快离开。夜晚,她想起佛像,心猿意马,她又主动与隆尼言归于好。

阿齐兹游石洞的大胆建议使他自己陷入尴尬境地,为此他急得病了一场。幸好朋友们帮他准备好桌椅、餐具、食物、运输工具,他的建议才能变成现实。

出游的那一天,阿齐兹和众好友天不亮就携带大包小包到火车站等候,生怕错过了开车时间。两位从来没有那么早起床的英国女宾准时到来。隆尼让勤务兵安东护送摩尔太太和艾德拉出游,但艾德拉把安东打发走了。菲尔丁和戈德波尔本来答应参加此行,可是由于戈德波尔晨祷时间过长而错过了火车。其实,戈德波尔并不赞成这次旅行,但他没有明说。阿齐兹十分失望。

火车抵达石山脚下,阿齐兹早已为客人准备了一只大象,让它驮她们上山,一路上还有乐队奏乐。附近的村民跟在大象后面看热闹。一行人浩浩荡荡向马拉巴石洞前进。

其实,马拉巴石洞只是一个个空空的石洞,里面既没有佛像,又没有浮雕,也没有宗教色彩,它们惟一的价值只在于是陈年古迹。然而石洞产生的压力却不是人人都能够承受——尤其是处于某种脆弱状态的人。

旅客和看热闹的人纷纷进入阴阴森森的石洞。洞里回声很大,甚至大家屏息的时候都能听见雷鸣似的声音。阿齐兹恶作剧地大叫一声“摩尔太太”,把摩尔太太吓得头晕目眩。她赶快出洞休息。当人们接着去看第二个石洞的时候,摩尔太太没有跟随前往,并且建议不要那么多人同时进洞。

阿齐兹和导游领着艾德拉三人前往,阿齐兹拉着艾德拉往上走。艾德拉忽然问阿齐兹爱不爱他的妻子。阿齐兹说,婚前两人根本没见过面,不过既然是男人和女人,又很年轻,因此感情很好。艾德拉又问他妻子以外有没有别的女人。阿齐兹很尴尬,借故躲到一边抽烟使自己冷静下来。艾德拉等了一会儿,便自行进洞。待阿齐兹抽完一支烟,已不见艾德拉。他急得到各洞口叫她的名字。这时,艾德拉在漆黑的洞内看见阿齐兹的身影,听到自己名字的回声,突然冲动起来……

随后,只见艾德拉狂奔下山,她全身伤痕,歇斯底里地又哭又发抖,说阿齐兹想对她非礼。

事情急转直下。阿齐兹还没有明白过来是怎么一回事,便以企图 *** 白人的罪名被警察逮捕了。菲尔丁和摩尔太太都不相信阿齐兹会做出这种事。熟悉阿齐兹的本地居民也认为老实的医生肯定是冤枉。这一事件几乎使印度人和英国人之间发生正面冲突。

菲尔丁四出奔走,为阿齐兹洗刷罪名,但徒劳无功。戈德波尔采取超然态度,因为他认为不管怎样努力,结果都是一样。摩尔太太受到很大打击,心力交瘁,她早已订购回程船票,便伤心地离开钱德拉布尔。戈德波尔在火车站默默地双手合十为她祝福。然而还没有抵达伦敦,她就在船上去世。人们为她举行了海葬。

殖民当局认为,有色人种向来觊觎白人女子,阿齐兹更有犯罪动机,因为在他家的床下找到几本有女人半 *** 片的杂志,他又给一个在加尔各答开妓院的朋友写过信,说想去见识一下脱衣舞。而他在马拉巴石洞口捡到的艾德拉的望远镜被说成是他的凶器,安东被艾德拉支使走也说成是阿齐兹的预谋。

阿齐兹的朋友为他从加尔各答请来一个主张自由运动的名律师。不过律师并没有发挥作用,因为事情又峰回路转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艾德拉出庭的路上,汽车被愤怒的群众包围,还有人穿着猴子戏装把脸贴在车窗上扮怪相。艾德拉失魂落魄地走上法庭。法庭外,群众抗议隆尼把证人摩尔太太送走,高呼“摩尔太太”;窗外传来隐隐的雷声;室内又闷又热。艾德拉仿佛又置身于石洞里。当检察官问她话的时候,她说,与阿齐兹单独进洞不是阿齐兹提议,而是摩尔太太提议的,事实上阿齐兹并没有进洞。随后,她撤销了控告。阿齐兹无罪释放。群众把阿齐兹像英雄一样举起,并为他的胜利举行庆祝。

艾德拉遭到白人和印度人双方的鄙视,只有菲尔丁收留她并为她送行。

船上有位好心的乘客给菲尔丁拍来电报,告知摩尔太太的死讯。菲尔丁不忍在阿齐兹兴高采烈时告知他噩耗,因此只说了另外一件事:要求他放弃向艾德拉的索赔。菲尔丁认为,整个事件其实是种族主义者煽风点火引起,艾德拉被人利用了,不过她知错能改还是好的。阿齐兹听了大怒,说英国人到底还是站在英国人一边。

阿齐兹放弃了索赔,迁到远离英国人统治的边远山区行医。若干年后,菲尔丁带着他的新婚妻子——摩尔太太的女儿去印度山区探望阿齐兹。阿齐兹十分感动。马拉巴事件的阴影开始渐渐淡化。

一天,在伦敦孑然一身的艾德拉接到阿齐兹来信,信中表示马拉巴事件的阴影在他心中已逐渐淡化,他告诉艾德拉他已迁到山区工作,那里正在飘雪。艾德拉百感交集,抬头望窗外,雨水正打在玻璃窗和砖房顶,雷声隐隐可闻。

印度之行的噩梦终于结束了。

【鉴赏】

英国导演戴维·里恩以《相见恨晚》(1945),《孤星血泪》(1946),《雾都孤儿》 (1948),《桂河桥》 (1957),《阿拉伯的劳伦斯》 (1962),《日瓦戈医生》(1965)等经典影片震撼影坛。他在《瑞安的女儿》(1970)之后,沉默了14年,到1984年才重出江湖,执导了这部收山之作。《印度之行》是他最后一部作品,1991年4月一代电影大师离开了人世。尽管《印度之行》不如上述名片经典性强,但也脍炙人口,获得该年美国影艺学院奥斯卡奖11项提名,与当年的 《莫扎特》提名数目相当。

戴维·里恩之所以挑选《印度之行》 为他重出江湖的第一部戏自有其道理。英国作家E·M·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发表于1924年,1960年被改编成舞台剧。不少电影家都想把它搬上银幕。印度电影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60年代就想拍摄这部影片,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如愿。1970年,福斯特同意英国制片人约翰·布拉德博恩把《印度之行》搬上银幕。不料尚未签约,福斯特便去世。又过了十几年,布拉德博恩才买下版权并筹够资金。有些公司非要在影片出现石洞里的 *** 镜头才肯投资,有些公司又不同意让佩吉·阿什克罗夫特这位年届77岁的老演员出演摩尔太太。总之,待一切就绪已是80年代。布拉德博恩请戴维·里恩出山。1983年底开拍,1984年底告成。

福斯特的小说充满人文主义精神。他的小说被搬上银幕者还有《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和《霍华德庄园》。在《印度之行》中,英国殖民者满怀种族偏见,傲慢无礼,印度人善良真诚,但又很幼稚。二者之间充满矛盾,这鸿沟非一日形成,也非一日可以消除。戴维·里恩把小说搬上银幕,80%忠于原著,不过他更大大加强了原著中对英国殖民统治的鞭挞。

自从《印度之行》一书出版以来,无论评论家或读者都在猜测马拉巴石洞里发生了什么事,到底阿齐兹有没有 *** 艾德拉。马拉巴山洞一节是全书的 *** ,然而书中写得很隐晦,并没有明明白白写出发生了什么事,使这问题长期是个谜。戴维·里恩对原著的最大改动,也是比原著更直接抨击英国殖民统治的,是明确告诉观众:石洞事件是冤案,是殖民者种族偏见的结果。影片交代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1) 在此之前艾德拉看见欢喜佛和群猴时曾有过性冲动;(2)是艾德拉把安东打发走,而不是像法庭上安东所作证的阿齐兹把他支使走;(3)是摩尔太太建议阿齐兹和艾德拉不要和许多人一起进洞,而不是像法庭上所说,阿齐兹有预谋地甩开众人;(4)是艾德拉主动问阿齐兹感情生活问题;(5)艾德拉奔下山后,阿齐兹并不知道她已下山,还在一个个石洞口叫她;(6)法庭上说阿齐兹用望远镜击倒艾德拉企图施暴,实际上阿齐兹是在艾德拉狂奔下山后才在洞口捡到望远镜。最关键的镜头是,艾德拉独自进洞后,在黑暗中看见阿齐兹在洞口的身影,他往里喊:“奎斯特小姐!”艾德拉没有回应,但从她脸上的表情可以感到她正处于精神纷乱的状态,与在此之前她看见欢喜佛时的心理状态一脉相承。紧接着一个镜头是:一股水在池边冲出一个决口(其实是一头大象在池里嬉水)。这个隐喻表明了艾德拉这时生理上的变化。观众有理由相信,一切都是艾德拉自己的性幻想引起(当然,少不了她周围持种族偏见的人煽风点火)。这便为后来艾德拉在法庭上突然撤销控告找到合理解释。

《印度之行》和戴维·里恩的许多影片一样,都是描写远离故国到异乡的人通过一次旅行对世界和对自己的认识受到考验。摩尔太太和艾德拉抱着了解东方的目的前去印度,结果一个心力交瘁而死,一个声名狼藉返回英国。对摩尔太太来说,这是一次失望之旅。她刚抵达钱德拉布尔火车站,看见儿子隆尼,然而隆尼不是专门来接她的,他主要是来接他的上级长官。隆尼对当地人的趾高气扬和对上级的谄媚奉承令她很不舒服。英国人俱乐部里完全保留大英帝国的一套习俗,每次活动开始都要全体起立唱《天佑吾王》,令她感到无奈。当她与她的同胞谈起接触不到当地人时,他们竟回答说:“这是你的幸运!”游园会上她要求印度贵妇说几句印度语给她听,可是她听到的只是“海德公园”,“滑铁卢”等外来语。幸好菲尔丁把她和艾德拉请到家里,介绍她们认识当地两位知识分子戈德波尔和阿齐兹,但隆尼又对此勃然大怒。艾德拉提出与隆尼解除婚约后不久又恢复婚约,令她感到迷惘。好不容易有机会去游马拉巴石洞,又发生意外事件,加深了印度人与英国人之间的矛盾,对于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来说,这一连串不快确实是难以承受的。善良的摩尔太太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对于艾德拉,这是一次不幸之旅。她自身的脆弱经受不起东方文化的冲击。她到印度本想了解东方,却不料近距离认识了自己的未婚夫。这次旅行正好与她的心路历程并轨。她感到与隆尼的距离而提出解除婚约,又因东方文化的冲击,而收回提议。但实际上她并不爱隆尼,因此在马拉巴山洞上眺望钱德拉布尔时,她联想到身边这个印度男人不知道爱不爱他的妻子,于是提出了那个暧昧的问题。她并不是故意挑逗,但一连两个暧昧的问题,造成了尴尬的气氛,阿齐兹避开到一旁,好让自己冷静一下。艾德拉本人却被自己的联想搞得心慌意乱,一发不可收拾。她从山上狂奔下来之后,只见她脸上身上都是擦伤的痕迹,她已处于半昏迷状态。观众并没有听见她控告阿齐兹,但她被一群英国官太太包围着,从她们嘴里传出来的话,可靠性如何大有疑问。隆尼在这问题上成了主导人物。

《印度之行》的情节围绕着六个人物的关系展开。除了上述二人,还有两个英国人。隆尼是英国殖民者的典型,菲尔丁代表有正义感的英国人,反对殖民统治,主张与印度友好。而影片里的两个印度人,戈德波尔和阿齐兹代表印度人中的东方哲学思想和民主思想。婆罗门教老学者戈德波尔认为人生有轮回,善恶有因果,一切都命中注定,抗拒是没有用的。他预感马拉巴之行凶多吉少,但不露声色,仅仅独善其身,设法拖长晨祷时间避免参加;他明知阿齐兹是冤枉,但不愿抗争,因为他认为结果反正都是一样。也许正是这种忍的哲学使印度长期处于殖民统治之下。

阿齐兹是个西医,受过西方影响,具有民主意识。他对英国殖民者没有什么好感。他曾说,一个英国男人在印度呆上两年就会变得作威作福,而英国女人只需六个月就够了。片中有一场戏充分证明这一点:一个夜晚,英军少校请阿齐兹去出诊。路远,阿齐兹雇了一辆马车赶到少校家,仆人却告知少校不在家。少校太太和她的女友有说有笑从屋里出来,正眼都不瞧阿齐兹一下,径直上了他雇的马车扬长而去,把阿齐兹一人留在黑暗中,因为主人既然出门,仆人便把大门口的灯熄灭了。可以想像,在经历了这么一次屈辱之后,阿齐兹自然把对他平等相待的摩尔太太惊为神人。而菲尔丁邀请他到家里更使他受宠若惊——这是他第一次进入白人的家。因此,当菲尔丁的领带扣突然断裂,他毫不犹豫解下自己的领带扣给菲尔丁用(致使隆尼又增加了一份种族偏见,他看见阿齐兹的衣领因此外翻时,鄙夷地对艾德拉说:“瞧,这就是印度人。穿得倒挺整齐,就是不懂得用领带扣!”)阿齐兹在与菲尔丁几次接触之后便视他为知己,无保留地把珍藏的亡妻照片给他看,关心他的婚姻问题,甚至向他袒露自己喜欢大胸脯女人。阿齐兹太天真了,白人给他一分友谊,他就报以十分。他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条件,便贸然提出要请两位女宾游马拉巴石洞。成行时,他兴奋得像个孩子。火车正在行进中,他竟攀身出车外,只用单手抓住车厢门,全身作“大”字形喊道:“我是道格拉斯·范朋克!”与两位英国女士一起坐在象背上,他更飘飘然,说自己觉得像个皇帝。他的热情不断上升,然后一下子跌落到冰点。被捕后他冷静下来,对所有英国人都感到失望。菲尔丁回国后给他写过两次信,他没有回。直到看见他惟一尊敬的摩尔太太的女儿成了菲尔丁的妻子,他的情意结才被打开。

戴维·里恩素以偏爱异国情调著称。《印度之行》是在印度、尼泊尔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克什米尔地区拍摄的。和他过去的名作一样,这部影片的景色美得无与伦比。无论是远山,近水,荒芜的野外,绿油油的大地,岩石突起的山峰,月光下面的寺庙,暴风雨的夜晚,冰雪覆盖的村落,都不是为猎奇而拍,而是故事中的一部分,几乎就是一个角色,一个他描绘的混乱不可知的外部世界与人物内心世界的象征。他的影片几乎每一部都给观众带来巨大的视觉享受,难怪它们全都叫好又叫座。

《印度之行》全长近三小时,但观众绝不感到是一部这样长的影片。全片一气呵成,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这种功力与戴维·里恩的剪接师出身有关。早年他做剪接的时候,曾因剪得太过分而被制片人解雇。但这并没有使他放弃苛刻的剪接习惯。经过他手保留下来的东西,一定非美得惊人便新得独特。他曾说:“我可以毫不手软地剪掉一个镜头,哪怕是一个很好的镜头,只要它影响了影片的流畅。”十多年剪接工作经验,使他在执导时脑子里就开始进行剪辑。因此,他的耗片率很低,而拍出的影片既严谨又流畅。戴维·里恩的影片,含意主要不是通过对白,而是通过形象来表达。《印度之行》一片由他亲自剪辑,自然是一部大师级的作品。

⑹ 印度电影《起跑线》为了让孩子上最好的私立学校而去装穷人

中午无意中跟家人看了一部印度电影《起跑线》,前部分没有看。

以前我就知道印度首都新德里富人区上流社会的人生活很糜烂奢华,这也导致了许多去过该富人区、而从没有来过中国的印度人总自信印度比中国发达很多。

所以看到该影片的时候,我也算是见识了一下印度的富人生活,果然,全世界的富人区都有这个共同性:建筑华丽、人物衣着有模有样、美女很多。

这些都是或有地位、或有钱、或有知识文化的印度人。

这些印度人和我们中国的无数家长一样,非常注重下一代的接受教育问题,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影片中的这对有钱(但又不是名流)夫妇为了让自己的女儿皮娅能够上印度最好的私立学校,又是送女儿送去各种培训班、又是各种想办法找校长,就是没有如愿。

后来他们听说了该著名私立学校每年有25%的名额是留给穷人的,因此,他们买来了好多穷人的衣物,而且一家三口直接搬去了印度贫民区生活,最终通过了申请。

但刚好遇上私立学校缩减穷人学生的名额,学校采用抽签的方式只抽选10个穷人孩子入学,皮娅被抽中了,而一直热心帮助他们的、善良穷人邻居的孩子却没有被抽中。

搬回到富人区生活后,这对夫妻良心依然受到谴责,认为是自己假装穷人窃取了邻居的名额。

这种愧疚让他们主动不留名的资助了穷人邻居孩子所在的贫穷公立学校。

最后,男主还主动向私立学校的校长坦白了自己的欺骗行为,而且不介意校长取消自己女儿的名额,让邻居的孩子获得这个名额。

然而,校长并非刚正不阿,她也是非常注重权钱交易的,她只是让人转变了一下皮娅的档案、表示她不是穷人的孩子而已,根本不想让男主邻居的孩子入学。

于是,男主在私立学校的会议上,当着校长、老师、所有有钱有势的家长的面,让穷人邻居的孩子以及他的同学们上台表演,所有人看到了这群孩子的出色表演与天赋,给了他们热烈的掌声,可是,当他们得知台上的学生们不是本校的学生,而是来自贫民公立学校的学生时所有人都沉默了。

接着,男主上台讲述了一段很感人的话。

这时,按照我们中国的影视规律,一般主角这么感人的当众讲话后,校长会同意收了男主的邻居的孩子,并且会在社会引起共鸣,从而让更多的穷人孩子得到好的教育机会。

然而,男主讲完后,一切依然没有变。最后这对夫妻主动让女儿退出了该学校,让皮娅去就读穷人邻居孩子所在的公立学校了。

印度对穷人的教育这一块,看来要改善也并不容易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