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欧美大片 » 美国鸟人电影
扩展阅读
老电影上甘岭插曲英雄颂 2024-10-21 14:12:54
日本电影水上芭蕾的 2024-10-21 14:04:53
外国动画电影大全百度云 2024-10-21 13:44:14

美国鸟人电影

发布时间: 2024-10-21 13:39:06

A. 最近很火的一部奥斯卡获奖电影 鸟人 现在电影院里能看么

您好,这部颁奖季常客,去年威尼斯的开幕影片《鸟人》是肯定不会引进到国内上映的。虽然有众多一线明星加盟,像艾玛斯通,娜奥米沃茨,爱德华诺顿,迈克尔基顿等影帝和影后级别的演员出演。

原因,一,在国内,观众对于黑色喜剧的电影根本不买账,没有票房和市场价值,国内观影者的层次能看懂鸟人的,恐怕一百人里也挑不出一个来。

二,这部剧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它融合了,小说,戏剧,电影,现实四个体验,剧本的编写可见功力很深。由于中美文化差异,国内观众很少能欣赏舞台剧,更别提能看明白《鸟人》里面的桥段了,类似国内的一步之遥像经典致敬的场景,如果没看过上百部百老汇舞台剧和一千部美国电影,甚至根本对鸟人的对白,不明觉厉。

综上所述,鸟人是不会引进国内的~看DVD原版 原本比在电影院看好的多,如果你是个艺术片迷的话~

B. 电影《鸟人》到底讲了什么内涵

《鸟人》影评“请你爱我,但若只有一次远远不够”
文中有些英文是inside joke (内幕笑话),如果不懂请忽略.

20几年前,Riggan Thomson由于出演漫画英雄系列电影Birdman三部曲成名,在人气旺盛之时却拒绝了参与拍摄Birdman的第四部。20年之后,已至中年的Riggan早已过气,大众对他的标签单单依旧是个“鸟人”。由于虚荣和自负的纠缠,时间并没有帮助Riggan适应、接受自己在知名度、存在感上的落差。他想要证明自己是个真正的艺术家,亲自改编了一个话剧剧本,并且自己担任导演和主角,即将在百老汇上演。电影给我们看的,就是Riggan从初期制作到首演的这段经历。你觉得事情会进展顺利吗?

这部片子很奇妙,竟然也非常爵士(我刚看过Whiplash),是我今年看到现在最喜欢的之一。照例,列一下为什么说它好:

第一,选角、表演

饰演主角Riggan Thomson的,正是多年前饰演过《蝙蝠侠》和《蝙蝠侠归来》的Michael Keaton。Seth Rogan在《邻居》里对Zac Efron说,“你们这一代认为真正的蝙蝠侠是Christian Bale,对我们那一代来讲,真正的蝙蝠侠是Michael Keaton。”经历是不可以复制的,被Nolan惯坏了的我们,很难会对Tim Burton的风格买账了。Michael Keaton这个名字在90年代之后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谈话内容(他出境的电影,貌似我看过的最新的也是1997年的Jackie Brown了,那还是因为Tarantino)。一个演过经典的Batman,到现在却“无人问津”的演员,来演一个曾经演过Birdman,而到现在无人问津的演员,Keaton所谓是本色出演了。但有一点我们都没想对——从导演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到同台的Edward Norton,都说Michael Keaton本人跟他所饰演的Riggan相比,性格和心态完全相反。电影中的Riggan没有安全感,而Keaton却很清楚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和自己的方向。如果是这样的话,要投入那些慌张、绝望、没有头绪的戏,Keaton的表演其实非常有突破。

除了主角之外,其他的选角也挺完美。有几个配角我特想聊一聊。

这部电影对Naomi Watts的挑战性不是特别大,跟Keaton演一个夸张、变形了的自己相比,Watts更显得是在演自己,或者在演一个自己最擅长演的“角色”:一个不停怀疑自己的事业崎岖的女演员。首先我们回到2001年的经典,Mulholland Drive (that David fucking-with-our-dreams-Lynch, right?). 在那部戏里,Naomi演的Diane是一个演技不错却没多少自信、特别想要红但就是没有红的演员。在Inside the Actor’s Studio访谈中,Naomi说自己更像Diane(为什么说“更”呢?),她说导演David Lynch“引发出了我内心的阴暗面,而我发现本来并不需要隐藏它”。她还说self-doubt(“自我怀疑”)对她来讲是件好事。我喜欢Naomi Watts这个演员,第一是因为她演技厉害,第二则是因为她让我看到她没有安全感的样子,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在我心里会给她加分。

Edward Norton演Naomi Watts的床伴。他的角色是一个演技高超、但却非常自负的演员。我猜Watts在读本子的时候能够意识到她跟自己的角色很像,而Norton在读剧本的时候可能根本意识不到,因为Norton本人就是这样一个演员,他有可能自负到看不见别人对他的评论。导演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在一个访谈里就说,Norton一来,读了一下剧本,就开始跟导演建议,“诶,咱们怎么不拍这个啊?”“不如这样吧!”云云。而导演马上就笑了,问他,“你知道你现在在做什么吗?”Norton说,“不知道。”“你在做你的角色恰恰会做的事情。”关于Edward Norton在片场难合作的说法有蛮久了,他并不是耍大牌,他只是对工作、对自己的艺术看得非常非常重,不愿意妥协。以下只是网上搜来的一个“版本”:当年在拍The Incredible Hulk的时候,他拿到剧本后,自己狂加了大概70分钟的对话,为了突出绿巨人Bruce Banner的人物深度。而在Marvel将那些全部砍掉后,他马上就不干了。这之后“复联”里面才由Mark Ruffalo演绿巨人,也是大部分人最喜欢的。(两个演员私下是好朋友)。之所以要强调是“网上搜的版本”,因为Gone Girl提醒了我们,道听途说杜撰太容易。而那个 “版本”的Norton,跟Birdman里他的角色,恰恰像是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唯独,这个角色再多么有才,他对自己还是没有足够的自信,他只有在舞台上才能最屌(literally),而我们依旧能感到幕后的他没有安全感的一面。真实的Norton是怎样的,我就不知道了。此片Norton但凡出境就抢了其他所有人的戏,好在他说本片是他最享受的创作经历。

由于知道这三个主要角色跟演员的现实特点之间的联系,我看电影时就多了一层乐趣。电影最开始(忘了谁)有句台词说谁谁朝自己嘴里开了一枪,却还没死成,我第一反应就是Tyler Durden. But we’re not supposed to talk about it.

还想简单说两个演员。

Emma Stone演Riggan的女儿,她是一个有过沉重的曾经,如今茅塞顿开,却还没有丢掉包袱的灵魂。Emma Stone的性格非常 “Easy A,” 跟Jennifer Lawrence差不多,她也是比较大大咧咧的,在脱口秀上讲“在故宫上厕所”的故事。在Riggan的女儿里,我看得到Stone的那种自由,好像要高飞的风筝,但Stone的戏更多的是在同Keaton和Norton互动,这些互动里,我看得到一根很韧的风筝线,这是她演技所在。镜头给了她的大眼睛不少特写,而捕捉到的感情也足够真实。

Zach Galifianakis (噢耶,一次拼对) 对于经纪人/律师的表演也很出色。提他是因为你一般不期待他有这样的表演,他是玩Between Two Ferns瞎搞的人,这次正经了一把,当然他也提供了一些诙谐的对话。看他也是满脸毛,不禁期待他效仿Robin Williams,多演些戏剧。

第二,剧本、摄影、导演、剪辑

本片的摄影师是Emmanuel Lubezki,去年刚刚因为Gravity得了小金人。导演和编剧之一则是指导过21 Grams和Babel的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在他们的合作下,这部电影从头至尾好像是一场2个小时的长镜头。

这个效果是剧本事先的设定,原本就需要演员演很长的戏。这部电影一共拍了30天的事实也确实证明了片场上的高强度高压力。这样的拍摄,不仅需要每个演员都靠谱(尤其是最后一个说话的那个演员,因为一旦他搞砸,大家就要重来),更加需要摄影师、演员、导演的默契。后者是电影成功的一大要素,因为每一场戏不仅很长,而且戏里的演员还有很多走动和互动。为了捕捉最能表情达意的画面,并产生跟踪镜头的效果,摄影机不能一直在远处拍全景,它需要一直跟着演员走,有时还需要拍特写,并不停的变换角度。同时镜头又不能碍演员的事。为了突出主题,电影里面有好多的镜子,电影对于有镜子的戏的取景也是非常棒的。

我对Aaron Sorkin 剧本里很多的长镜头非常熟悉,所以在看完此部电影之后,我很高兴的发觉自己根本没有花一秒去想过Aaron Sorkin,电影拍摄是自成风格的。这样的拍摄特点,结果就是不仅让我们充分了解角色,还让我们看到了百老汇后台的忙乱,给电影的气氛上了色(说到上色,灯光设计也别出心裁)。由于长镜头跟踪,电影的节奏和张力简直令人窒息,我很快就被吸引到了对话和剧情里面,忘记了去想“长镜头”,而也正因为如此,这个技术特点没有沦为让人分心的花招(这是主观结论)。更加厉害的是,在看的时候,我明明看得出他们肯定在某些地方喊了“咔”,但是就是看不出来到底是在哪里剪的。很奇妙。

第三,有深度的主题

说了半天“XX突显了”“YY烘托了”,也该具体谈谈主题了。不过到了这里,很大部分就都是个人理解了。

其实读到这里,你应该猜得出来了,电影的一大主题,便是演员们极度稀薄的安全感,以及对于接受和肯定的“瘾”。通过谈Keaton,Watts,以及Norton,我已经举了些例子了。这些演员都有着不同形式的自我痴迷。Keaton不停地跟自己的阴暗面斗嘴,一方面想要关心自己话剧的质量、担忧别人对自己作为艺术家的看法,一方面又愤怒的唏嘘“当年老子多辉煌,你们这帮人算个毛!老子可以拍Birdman 4发大财!” 但明明已经开始做话剧了,好好表演完成任务却不够,他又特别容易就被外界干扰到自信。所以他不停的设想重新披上Birdman的装束,通过商业电影再次被万众所爱。Watts和另一个女演员极端需要他人的认可,需要听到赞美才能稍稍安心。而Norton,虽然对自己演技功夫没有任何怀疑,但他大概是最痴迷的,他只对角色有信心,对自己却没有,所以他所有的经历都倾注到了表演上,对其他的任何东西都不在乎,台下的生活一团糟,没人喜欢他。每个人的潜台词都是“看我!爱我!”而且是一接受到一点光,就想要更多的光。这不是瘾是什么?电影中画面里的那一面面镜子,正是对于这种自我痴迷的象征。

此段很短似剧透:

Emma Stone的那卷卫生纸,是帮助她戒酒(或毒)瘾的,在地球长长的历史中,人类只有那一小块。而她跟父亲讲述这卷纸的目的,就是想要帮父亲戒掉对于 “看我吧!爱我吧!”的瘾。

剧透结束

不过,大家还是不要太早的去评价别人。Gone Girl里的Amy也是痴迷,Whiplash里的Andrew也是痴迷,我倒觉得我们所有人如今都是这样的。演员们只不过碰巧又是名人,是被媒体典型化了的虚荣自负的人群的代表物而已。说他们是“物”也不夸张,我们有谁真正的了解演员,我们多少次将他们的角色赋予在了他们本人身上,我们多么喜欢过度的解读他们的某个表情?“我们”是个很笼统的代词,我个人感觉,亚洲女生应该是病得最厉害的人群之一,但大家真的都差不到哪去。相比人到中年不会发推的Riggan,每天微博微信讲新事盼回复的我们大概更擅长拐骗别人的关注。那些根本不了解Riggan,上来就叫他Birdman,求他合照、签名的人,通过这样做,无非也是想填补自己的虚荣心,“我前几天看到Birdman了!”会成为谈资,而那照片便获得了很多点击率。

这就谈到了我想到的第二个主题,就是对“名人”和“名声”的评论。不过要注意:演员们对赞扬的期望和追求,跟某些人对“名人”身份的追求是不同的。二者都有虚荣心在作祟,但前者显然是任何演艺人都必有的心理,后者则从一开始就极不健康,而且我认为大部分的演员都认为当“公众人物”是很可笑可悲的事情。上面那一段讲的,就是我们是如何对待名人的,我们把自己心里的东西架到他们身上,我们想象他们的想法,然后我们再跟他们共鸣。当他们好的时候我们利用他们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当他们不好的时候我们笑话他们,从而对自己的生活不那么不满。但在另一边,是一个“名人”必须在保持自己形象、维持公众信念的同时,还要像一个正常人一样工作,给大众交质量好的作业,否则他们就又不满了。另外,还时不时的有人说自己老了、整容了、拍拖了、吵架了,一直有狗仔拍照,一直有大众的审视,这个压力是多么的奇怪。影片能比较生动的表现这一点,也让人不禁叹气。

另外,我想说一说社会对“漫画英雄”电影的看法。漫画电影在美国,起码是在影迷圈内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轰动。在Michael Keaton那个时代,这种电影可信度不高,人们不怎么当回事,倒是有情可原。现如今是Marvel和DC火拼的时代,拼的就是质量和内容。Marvel已经通过“复联”、“美队2”、“银河”这几部高水准的片子获得了业界充分的信任,新出的“复联2”的预告片也很令人振奋。然而很多喜欢电影的人依旧对这类电影嗤之以鼻,以为都是闹着玩儿的,只能随便看看的。我现在这样写,而且内心里肯定觉得“美队2”和“银河”都分别是自己本年最喜欢的片子之一,但就连我也不敢把它们列到奥斯卡提名名单里。因为你把片子拍得再真实再严肃,也不能遮掩漫画元素的荒诞性。从这方面讲,漫画电影现在被如此重视,是否是过了头了?拍这种片子貌似真的会降低你的安全感。人们真的会说“你不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而你赚的钱越多,可能地位就越低。而这种态度,任何真正爱漫画的人都会告诉你是错误的(none of that Transformers 4 bullshit)。

这就是为什么Robert Downey Jr.想要拍The Judge。如今上映这么久了,他显然没有得到想要的票房收成,而烂番茄的分数也定格在了50%以下。我真的想知道Downey此刻在想什么。整部电影从技术到内容都让我很赞叹,让我觉得有点奇怪,而结尾也让我有些发懵。看完一天了,脑子里却还在想它。这就是艺术。

C. 奥斯卡最佳影片《鸟人》到底好在哪

很多人在择偶方面会喜新厌旧,同理,奥斯卡评委对于最佳影片的候选者也有类似心态。

第8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一路都是《少年时代》领跑,最终却输给了《飞鸟侠》(直译是《鸟人》)。这种情况在过去十多年曾屡屡发生,比如《莎翁情史》击败《拯救大兵瑞恩》(很多影迷至今仍无法释怀,而学院成员们估计也有不少后悔的,这从AFI的百大榜评选可以得到旁证),比如《撞车》撞翻《断背山》,比如《社交网络》败给《国王的演讲》。好莱坞业内观点是,领跑者风头太猛,后劲不足,等到真正投票的时候,评委们觉得应该风水轮流转,把最大荣誉分给了后来居上者。

奥斯卡跟欧洲影展的最大不同是,奥斯卡是六千余人自顾自评选的,而欧洲影展是十来位评委讨论的结果。因此,从得奖结果倒推好莱坞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有时真的不能绝对化,也许两部热门影片的票数相差很近,也许喜欢某部影片的评委以为别人都投那部,自己故意选择一部偏门的以表支持(这种情况在最佳影片类已经不容易发生,因为它的投票方式采用排序而非单一选择)。总之,像今年这种起码两部并驾齐驱的情况,我们最多只能说评委们总体上更偏爱某部,但未必能得出他们不爱另一部的结论。

《少年时代》和《飞鸟侠》是2014年度最具创新意识的英语影片,但两部从立意到风格南辕北辙。《少年时代》很轻很简洁,《飞鸟侠》很厚很复杂。前者的最大亮点是连拍12年每年追踪一两周的创意,这是很不商业的行为,风险很大,其结果非常纯粹,线性叙事,淡化戏剧张力,一切淡淡的,平淡而隽永。但该片的成功除了创意,需要参与者做出商业牺牲,你想,每年的制作费仅20万美元,轮到几位主创(他们可都是专业影人,而且都算是明星)能得到多少。因此,这种方式只能偶一为之,不具有大量复制或持续发展的可能(除非所有人跟少年的演员那样属于新人),否则这意味着好莱坞大举自动减薪。

《飞鸟侠》对于多数好莱坞人士,或许有切肤的感受。它表面上讲一个过气明星试图重整旗鼓的故事,但对于两天打鱼三天晒网的电影业者,今天风光,很可能明天失业,那种不安全感隐隐吞噬者所有人。

影片主角试图通过一部话剧,恢复自信以及事业。现实中,百老汇已是一个不错的次优选择,比如格伦·克洛斯在90年代事业低谷期,便曾主演《日落大道》的音乐剧版,而同样竞争该角色的70年代著名女星费·唐娜薇却因为没有得到那个角色,彻底进入退休状态。有人在电影事业不景气时,转战电视,但近年美剧异常红火,银幕上的明星未必在屏幕上有优势或运气。而闯荡百老汇的,越来越多是如日中天的好莱坞巨星,如刚演完《绝命毒师》(观剧)的克兰斯顿,屡获奥斯卡影帝提名的布拉德雷·库柏。有些电影明星只能在地区剧院演话剧,甚至到赌城拉斯维加斯赚钱。其实,越是大牌的电影明星,越是放不下架子,往往用不切实际的高片酬把自己的后路全给堵死了。

《飞鸟侠》的故事是好莱坞的自黑,也是自我鼓励,它对电影和电影明星的江湖位置都有着双重的作用,既打了响亮的耳光,又抚摸了好几下。这在多数人看来是高级的姿态,能自视弱点,但不气馁。

我曾分析《撞车》获奖跟它的洛杉矶地理背景有关,同理这个发生在纽约的故事骨子里非常好莱坞,这是它接地气的地方,当然它的艺术手法很新颖,连以纽约为基地的迈克·尼可尔斯都认为太冒进。《飞鸟侠》导演在宣传时放出这类小花絮,意在巧妙提醒评委该片的艺术冒险,而相比之下,《少年时代》确有创新,但说上一两个月就了无新意了。

诚然,上述逻辑无法解释为什么本届影帝不是主演《飞鸟侠》的迈克尔·基顿。基顿的表演是多层次的,自黑加励志,而小雀斑的表演却是最传统的套路,即刻画好一个残疾人,而且是举世闻名的真人。我一直觉得表演不应该用一个标准,优秀的电影表演中至少可分为“重”和“轻”两类,所谓“轻”就是毫无表演痕迹,但毋庸讳言,奥斯卡偏爱“重”的表演,用力很猛,但没有一拳是打错的,拳拳击中要害。这种“重”的表演很显功力,但并不是谁都扛得起,稍一过火,就变成了夸张的闹剧。在中国,能演得了这种风格的多半是功底非常棒的中老年演员,如《立春》中的蒋雯丽。

纵观去年好莱坞作品,最得中国影迷心的大约要数《星际穿越》和《消失的爱人》了。前者仅获得一项技术奖,后者彻底落空。但,这不能否认这两部都是好电影,而且是美国和美国之外电影观众都认可的。为什么奥斯卡没有它俩的份儿?那是因为,这两部都太类型化了,诺兰和芬奇都以文艺片起家,但转战商业片后大获成功,他们为商业片(或称类型片)带去了某种文艺情愫,这是他们的本事,起码要比迈克尔·贝高明N个档次。

在所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电影奖中,奥斯卡是最兼顾商业和艺术的,但商业和艺术的天平并非一成不变。在1990年代,商业和艺术双丰收的影片往往是奥斯卡的最大热门,如《泰坦尼克号》,但近几年来,学院的口味似乎在往艺术方面倾斜。奥斯卡把最佳影片的提名作品从传统的五部,扩大到理论上最多十部,其目的也是为了能让更多卖座影片入围。但趣味的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原因非常复杂。《星际穿越》和《消失的爱人》连最佳影片的提名都未能获得,而获得提名的影片中,最符合奥斯卡传统的既卖座又有品相者,是《美国狙击手》,估计早五年它完全会是强劲对手,它的套路酷似《拆弹部队》,但摆在今年却显得过于主流。今年的奥斯卡主流,似乎是在往欧洲影展靠拢,但这种现象很可能是暂时的,而且也不彻底。

如果学院真的勇敢,就把《爆裂鼓手》选为最佳影片,那么,圣丹斯就会感到威胁了。

D. 电影《鸟人》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电影《鸟人》是根据威廉·霍顿1978年发表的一部招人非议的不寻常小说改编而成,在1985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被评委们认为是当年该电影节“最优秀的一部影片。不仅获得1985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以及金棕榈提名,而且还获得1987年华沙国际电影节观众奖。该片故事以越南战场为背景,片中摄影、配乐核剪接都具有高度的实验性,也使得这部交织于过往记忆和现世惨痛的作品,始终维持著极强的戏剧张力,深具震撼效果。《鸟人》-剧情简介 艾尔是一个参加越战的美国军人,因伤回国后他找到了好友伯第,但他们相遇的地方竟然是一个冷清荒凉的精神病房里,因为伯第得了精神病被关了进来。在医生的建议下,艾尔常常来到精神病房跟伯第诉说童年的往事: 艾尔原本是一个无业青年,在一次打架事件中认识了”鸟人”伯第,因为伯第整天都幻想自己化身成飞鸟,所以别人都是这样叫他,艾尔和伯第一见如故,成为了情同手足的好友。从此,两人进行了各种与飞行有关的疯狂行为。但慢慢地,伯第开始从疯狂走向了极端。整天都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甚至和鸟睡在一起,极端行为最终令艾尔再也无法忍受,于是独自一人跑去参加了越战。 在艾尔走后伯第也参加了越战,在那残酷的越战前线,柏第目睹战火摧毁一大量的人和鸟,终于因身心不堪负荷成了精神病患者。在病房里伯第整天卷曲着四支和身体,有时坐到洗手盘下、有时蹲在床边呆呆地望向那扇仅有的天窗。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而他,始终相信自己是一只自由翱翔的飞鸟……在精神病辽逗留的日子里,艾尔眼看自己的好友变成这样,伤心之余精神亦陷入了低潮。他开始感受到了柏第苦痛的,身体也开始像鸟一样卷缩起来,在精神崩溃之际,伯第终于醒了过来。在抱头痛哭之后艾尔打伤了两个管理员,扶着被精神折磨得不成人形的伯第离开了这个可怕的”鸟笼”。

E. 求一个1984年电影《鸟人》的高清下载链接!谢谢大家!

《鸟人》于1984年由TriStar Pictures 拍摄;本片主要讲述艾尔与鸟孩之间的故事。
《鸟人》于1984年由TriStar Pictures 拍摄;本片主要讲述艾尔与鸟孩之间的故事。
中文名
鸟人
外文名
Birdy
其它译名
鸟孩 / 追鸟
出品公司
SONY
发行公司
SONY
制片地区
美国
导 演
艾伦·帕克
编 剧
Jack Behr / Sandy Kroopf
类 型
剧情 / 战争
主 演
马修·莫迪恩,尼古拉斯·凯奇,John Harkins,凯伦·杨,布鲁诺·柯比
片 长
120 分钟
上映时间
1984-12-21
分 级
USA:R
对白语言
英语
色 彩
彩色

剧情简介
编辑
从越南战场上满身是伤归来的艾尔(尼古拉斯·凯奇饰)在医院里再一次看到了鸟孩,他像鸟一样蜷缩在墙角,目光呆滞地往着窗外的蓝天,不说一句话。他已经不再认识艾尔了,医生告诉艾尔,鸟孩如果依旧这个样子的话,将在3天后被送到疯人院。于是,艾尔的思绪飞到了若干年前……
在上中学的时候,艾尔第一次见到了鸟孩。在别人眼中,鸟孩是个古怪的孩子。他的性情孤僻,没有可以信托的朋友,直到艾尔出现。在大家欺负鸟孩的时候,艾尔挺身而出,开始了这段不同寻常的友谊,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然而时间不知不觉推移,艾尔有了自己的女友,渐渐疏远了鸟孩,在中学的毕业舞会上,英俊帅气的艾尔受到了女孩们的青睐,但是鸟孩却一个人默默地回家了,那一晚,鸟孩脱光了衣服,把金丝雀当成了自己的爱人。
再后来战争爆发了,灾难如同洪水般席卷过来,原是美丽的城市变得一片破败。艾尔充军,鸟孩深深依赖着的心爱的金丝雀撞在玻璃窗上痛苦地死去。原充盈着的心中两个重要的位置刹时间空虚,精神的世界面临着崩塌的威胁。于是,鸟孩也参军了。
当他乘上飞机能真的在空中飞翔的时候,他却感到了巨大的恐惧。当炮弹在身前发出巨大的爆炸声,弥漫的硝烟,破碎的尸体,无边的恐惧终于令鸟孩精神的世界彻底崩塌……
医院里,最后的期限到了。虽然艾尔仍在努力地唤醒鸟人的意识,终于艾尔也感到绝望,“我们就象没人要的狗”他终于理解了鸟人的想法“我只想做原来的艾尔,不想被他们看做怪物……他们的世界有什么好?我们呆在这里不出去,我不拿下绷带。我知道你的想法,你是对的,我们应该躲起来不跟任何人说话,而且经常发疯!这就是我们要做的……”正当艾尔要歇斯底里的时候,鸟人却说话了!没有任何决定,“就这样发生了,我也不知道。”正当艾尔狂喜的时候,病院里的护士们却以为他们发了疯,艾尔带着鸟人一直逃到了阳台。故事的结尾颇具喜剧色彩:前是绝路,后有追兵,鸟人爬上阳台突然张开四肢跳了下去!艾尔发了疯似的跑过去……观众和艾尔一样,最不愿看到鸟人张着四肢趴在地上的样子——阳台下是落差不大的屋顶,鸟人疑惑的转身:“W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