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世纪外国文学作品有
表现主义: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长篇小说《审判》( 1925 )、《城堡》( 1926 )、《美国》( 1927 )、中短篇小说集《观察》( 1939 )、《变形记》( 1915 )、《在流放地》( 1919 )、《乡村医生》( 1920 )、《饥饿艺术家》( 1924 )。
意识流:艾杜阿、杜夏丹,法国小说家。《月桂树被砍掉了》( 1887 )。
马塞尔·普鲁鲁斯特,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
威廉·福克纳,同美国小说家。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 1929 )、《我弥留之际》( 1930 )获得 1949 年诺贝尔文学奖。
詹姆斯·乔伊斯英国小说家《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1916 )、《尤利西斯》( 1922 )、《芬尼根们的苏醒》( 1939 )。
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小说家。《达罗卫夫人》( 1925 )、《副灯塔去》( 1927 )、《浪》( 1931 )。
存在主义:萨特,法国小说家,短篇小说集《墙》( 1939 )、获得 1964 年诺贝尔奖。长篇小说《恶心》( 1938 )、剧本《苍蝇》( 1942 )、《间隔》( 1945 )、《死无葬身之地》( 1946 )、《肮脏的手》( 1948 )、《魔鬼与上帝》( 1951 )、长篇小说《自由之路》( 1945-1949 )、哲学著作《存在虚无》( 1943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1947 )、自传《词语》( 1955-1964 )。
加缪,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鼠疫》( 1947 )中篇小说《局外人》( 1942 )、《随落》( 1956 )、短篇小说集《流放与王国》( 1957 )、散文集《反与正》( 1937 )、《婚礼》( 1939 )、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 1942 )、《反抗者》( 1951 )。
新小说派:娜塔丽·萨洛特:法国小说家。《向性》( 1932 )、《一个陌生人的肖像》( 1947 )、《天象馆》( 1959 )、《金果》( 1963 )、论文集《怀疑的时代》( 1956 )、自传《童年》( 1985 )、米歇尔·布托尔:法国小说家《米兰弄堂》( 1954 )、《时间的运用》( 1956 ,又译成时间表)、《变》( 1957 )、《变》( 1960 )、克洛德、西蒙,法国小说家 1958 年获诺贝文学奖,《草》( 1958 )、《弗兰德公路》( 1981 )、《风》( 1957 )。
罗伯·格里耶,法国小说家。小说《橡皮》( 1953 )、《窥视者》( 1955 )、《嫉妒》( 1957 )、《在迷宫中》( 1959 )、《快照》( 1962 )、《反复》( 2001 )等,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 1961 )、传奇故事《重现的镜子》( 1985 )。
魔幻现实主义:
胡里奥·科塔萨尔( 1914-1984 )阿根廷作家 。
何塞·多诺索( 1924-1996 ),智利作家。
加西亚·马尔克斯( 1928- )哥伦比亚作家 , 获 1982 年诺尔贝文学奖,长篇小说《百年孤独》( 1967 )。
中篇小说《枯枝败叶》( 1955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1961 )短篇小说集《格郎德大娘的葬礼》( 1962 )《恶时辰》( 1962 )、长篇小说《家长的没落》( 1975 )《霍乱时期的爱情》( 1985 )。
卡洛斯·富恩特斯( 1928- ),墨西哥作家。《最明净的地区》( 1958 )《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 1962 )。
阿菜霍·卡彭铁尔( 1904-1980 ),古巴作家。长篇小说《人间王国》( 1949 )、《消失了的足迹》( 1953 )、《光明世纪》(又译成启蒙世纪)( 1962 ),《方法的根源》( 1974 )。
阿斯图里亚斯( 1899-1974 ),危地马拉作家。长篇小说《玉米人》( 1949 )、《危地马拉传说》( 1930 )《总统先生》( 1946 ),获 1967 诺贝尔文学奖。
何塞·玛利亚·阿尔格达斯( 1911-1969 )秘鲁作家
胡安·鲁尔福( 1918-1986 )墨西哥作家,中篇小说《佩德罗·巴拉莫》( 1955 )。
❷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有哪些
1、加缪《局外人》
《局外人》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
2、《百年孤独》
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3、《秃头歌女》
《秃头歌女》于1950年在巴黎首演时,引起人们的注意和争论。此剧描写了一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夫妇与他们的朋友——另一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夫妇之间的无聊的对话。
4、《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又译做《等待果陀》,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1953年首演。《等待戈多》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的悲剧。
5、《弗兰德公路》
法国小说家克劳德·西蒙的作品。《弗兰德公路》以1940年春法军在法国北部接近比利时的弗兰德地区被德军击溃后慌乱撤退为背景,主要描写3个骑兵及其队长痛苦的遭遇。
❸ 你看过的电影有那些可以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
《地下》《星尘》 《灵异第六感》《潘神的迷宫》《小英雄托托》《镜子面具》姜文的电影,例如《太阳照常升起》,其它如:仙境之桥、疯人院、牡蛎与风的故事、金色豪门、逃离“自由”电影院、奇异的国度、宾、预知死亡纪事。其它可以豆瓣:豆瓣电影标签: 魔幻现实
❹ 英美文学中,有哪些比较经典的影片适合大学生观看
1.《红与黑》
[电影简介]
译名:红与黑
片名:The Red and the Black
年代:1997
国家:法国/德国/意大利
类别:冒险
语言:法语
片长:109 Min
导演:让-丹尼尔·维哈吉 Jean-Daniel Verhaeghe
主演:克劳德·里奇 Claude Rich ..... Marquis de la M?le
Judith Godrèche ..... Mathilde de la M?le
Maurice Garrel ..... Abbé Chelan
Pierre Vernier ..... Abbé Frilair
卡洛·波桂 Carole Bouquet ..... Louise de Rénal
吉姆·罗斯·斯图尔特 Kim Rossi Stuart ..... Julien Sorel
Olivier Sitruk ..... Fouqué
Bernard Verley ..... Monsieur de Rénal
Laurentine Milebo
Bernard Sens
[剧情梗概]
于连,是韦里埃小城一木匠的儿子,年轻英俊、意志坚强、精明能干,从小希望借助个人奋斗跻身上流社会。王朝复辟后,于连通过穿上红军服从军而飞黄腾达的道路被堵塞,只好决定穿上黑色教会服装向上爬。去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是于连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于连和市长夫人之间产生了暖味关系。事情败露后,于连进入贝桑松神学院既而又随比拉尔院长来到巴黎,成为德· 拉莫尔侯爵的秘书……
[幕后制作]
影片根据“现代小说之父”、法国文豪司汤达的同名原著改编而成,原著被称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是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影片围绕着“少年野心家”于连与命运艰苦奋斗的短暂一生,鲜明地勾画出了19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法国社会的广阔图景,深刻地提示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最后阶段法国社会各阶层错综的矛盾关系。
2.《傲慢与偏见》
[电影简介]
译名:傲慢与偏见
片名:Pride and Prejudice
导演:乔·怀特 Joe Wright
编剧:戴伯拉·莫盖茨 Deborah Moggach
主演:姬拉·耐特丽 Keira Knightley
马休·麦克菲迪恩 Matthew Macfadyen
布兰达·布莱辛 Brenda Blethyn
唐纳德·苏斯兰德 Donald Sutherland
吉娜·马龙 Jena Malone
西蒙·伍茨 Simon Woods
类型:剧情
级别:PG(轻微争议性误导元素)
片长:128分钟
发行:焦点 Focus Features
上映日期:2005年11月11日
官方网站:http://www.prideandprejudicemovie.net
[剧情梗概]
爱之傲慢与偏见
故事发生在18世纪末充满等级观念的英国,生活在英国乡村的班纳特家五姐妹,伊丽莎白(姬拉·耐特丽 饰)、简、琳迪(吉娜·马龙 饰)、玛莉、凯蒂都已经长大成人,母亲盘算着快点为她们找到理想老公,而备受父亲疼爱的二女儿伊丽莎白却只想保持现在的独立生活。
每个小镇上刚搬来的年轻单身汉都会被母亲看作是自己某个女儿应得的财产,富有的彬格莱(西蒙·伍茨 饰)先生就是她最新的一个目标。在一次舞会上,班纳特夫人将自己的女儿介绍给彬格莱及他的朋友达西先生(马休·麦克菲迪恩 饰),但伊丽莎白无意中听到达西对当地社交界的蔑视,从而对他产生偏见。
此时伊丽莎白的远房表兄造访,并轻浮地向她求婚,被伊丽莎白断然拒绝,彬格莱的妹妹渐渐被达西吸引,于是开始不断挑拨和拨坏伊丽莎白与他的关系,而达西的一位朋友,虚伪狡诈的年轻军官韦翰也不断捏造达西的坏话,一段爱情逐渐开始遭受到傲慢与偏见的严峻挑战……
[幕后故事]
纯粹的英国班底
这部影片完全由英国投资制作,影片的主演和幕后工作人员也都来自当地的最优秀电影人。导演乔·怀特之前较多活跃在英国电视制作领域,他也曾凭借最新执导的一部电视剧集获得英国电影学院奖,他也曾拍摄过两部电影短片,本片是他的长片处女作。
本片的女编剧戴伯拉·莫盖茨是不仅是一名编剧,还是一名出色的小说家,这令她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更准确地展现小说中的精妙之处。但导演并未对第一次改编的剧本满意,于是他又找来英国女演员艾玛·汤普森重新修改润色,虽然这位女演员坚持不在编剧一栏署名,导演将她的名字放在了特别感谢中。
影片的演员阵容汇集了现今英国最出色的演员,除了近年来在美国飞速上升的姬拉·耐特丽,曾出演《冷山》等影片的新秀吉娜·马龙,还包含两次获得金球奖的唐纳德·苏斯兰德,两次奥斯卡提名的布兰达·布莱辛,曾获得5次英国学院奖,并且凭借《恋爱中的莎士比亚》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的朱迪·丹奇也在影片中客串演出。
[制作花絮]
耐特丽的幕后故事
虽然本片最引人瞩目的明星要算是扮演伊丽莎白的姬拉·耐特丽,但在拍摄之前,导演并不想让她演伊丽莎白这个角色,因为众所周知她的最外型是所有女演员中最出众的,而这种突出的吸引力似乎与一位嫁不出去的老姑娘相矛盾,但乔·怀特和耐特丽第一次会面之后却改变了最初的看法,因为他认为后者身上的顽皮正是这一角色的重要特征。
姬拉·耐特丽在本片拍摄的过程中因为合约的关系不得不开始为另一部美国影片《多米诺》做准备工作,因为她不得不剪短头发,并且坚持大强度的体能训练,增强肌肉和体力。当她再次返回剧组的时候,化妆师不得不为她特制了一付假发,并且在剩下的几个镜头中都让她穿上长袖的服装,以掩盖在锻炼中获得的结实肌肉。
影片被特意安排了许多与原著有关联的情节,比如将故事发生时间确定在1797年,这也是为了纪念这部名著的作者,因为她在该年份完成了小说的初稿。在影片开始的部分,还有一场戏中姬拉·耐特丽扮演的伊丽莎白正在阅读一本小说,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这部书的名字是《First Impressions》,其实这个名字正是简·奥斯汀原来为《傲慢与偏见》拟订的名字。
影片有一个情节是伊丽莎白收到一封远方叔叔的来信,信上说她的姐姐妹妹失踪了。一名演员Neil James在这里搞了个恶作剧,他用一张相同大小的纸条代替了道具信,并在上面写上:“我是一封错误的来信,但你不要笑,我们在拍摄中。” 姬拉·耐特丽先是非常吃惊,但她很快就调整过来,表现出十分悲伤的神情,这和导演的要求十分契合,这个镜头也被保留在影片之中。
[影人点评]
智慧、浪漫与激情的闪光
简·奥斯汀的名著《傲慢与偏见》是最受欢迎的改编题材,自小说诞生65年来,曾分别在1938、1952、1967、1980和1995被改编为电视,其中1995年版本由柯林·佛茨主演,曾给观众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这部小说之前只有在1940年被改编为电影一次,而这一次这部带着智慧、激情与浪漫的故事将再次与观众见面。
3.《安娜·卡列尼娜》
[电影简介]
译名:安娜·卡列尼娜
片名:ANNA KARENINA
制片:布鲁斯·达维(Bruce Davey)。
导演:柏纳德罗斯(Bernard Rose)
主演:苏菲·玛索(Sophie Marceau)
西恩·宾(Sean Bean)
艾尔菲·摩里纳(Alfred Molina)
莎丝琪·亚威克曼(Saskia Wickham)
上映:1997年4月4日
出品: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
[剧情梗概]
十九世纪俄罗斯的上流社会里,高层首长卡列宁之妻安娜(苏菲玛索饰)艳冠群芳,在火车上她邂逅了风流倜傥的伯爵渥伦斯基(西恩·宾饰)。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二人产生了真爱,在当时社会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他们的爱情悲剧就此展开。
虽然安娜勇敢地告诉自己的丈夫一切实情,希望能离婚,但看重社会地位的卡列宁(詹姆斯福克斯饰),难以忍受夺妻的耻辱,以安娜最心爱的儿子做威胁,拒绝和安娜离婚并逼她放弃儿子。
此刻,安娜已离家与渥伦斯基同居,怀了他的孩子,却不幸流产,得了后遗症,又对酒与药物有了依赖性,经过重重困难波折后,安娜的精神压力变得非常大。后来,渥伦斯基承受不了社会压力开始对她表示冷淡,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而现在所谓真挚自由的爱情也开始要被遗弃,她内心无法获得满足和平衡。
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后的结果由安娜独立承担,留下了无限感伤。
[幕后花絮]
剧中的苏菲·玛索
《安娜·卡列尼娜》作为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传世名作,曾五度被改编成电影。葛丽泰·嘉宝和费雯丽都曾经出演过莎翁笔下这位悲剧女主角的形象,尤其是葛丽泰·嘉宝的安娜形象更深刻留在人们记忆中,这位好莱坞银幕“女神”创造的安娜形象成为不可逾越的世纪神话。
而这一次,苏菲·玛索的表演诚然出色,然后和嘉宝相比仍相形见绌。可能外形上就比较吃亏,具有东方特质的苏菲看起来实在不像一个俄国人。其次,剧本本身的一些局限,减轻了苏菲塑造的安娜的悲剧性,着力在安娜的情欲上着墨,这样一来,也限制了苏菲挖掘角色的深度。
当然,人都有失手的时候,更何况,众多客观原因之下,苏菲的表演仍具可观性,苏菲在片中的表演,可谓不得不失。
[影片看点]
《安娜·卡列尼娜》五度被改编成电影,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女主角安娜的美丽芳姿和惊世爱情。本片是最新版本,而且请来法国首席美人苏菲·玛索扮演安娜。
相对于传统文学中的《安娜·卡列尼娜》,影片淡化了安娜所处的周围世界对她的有形无形的束缚,而是把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描述安娜与渥伦斯基一段惊世婚外孽情。
本片导演贝纳·罗斯是拍宫廷感情片高手,他的《不朽情真》(又译做《永远的爱人》)讲述贝多芬一生情史,以优美的风格获得一致好评。
影片全部在俄罗斯实地拍摄,场景宏大,19世纪俄罗斯上流社会奢华的生活场面以及美人靓衫,都给人以视觉上的直观美感,让令人心动的安娜被所有精美细节烘托着,讲述一个凄美无限的动人爱情故事。
4.《双城记》
[电影简介]
译名:双城记
片名:A Tale Of Two Cities
年代:1935
国家:美国
类别:剧情
语言:英语
片长:126 Min
导演:杰克·康韦 Jack Conway
主演:罗纳德·考尔曼 Ronald Colman .... Sydney Carton
伊丽莎白·埃兰 Elizabeth Allan .... Lucie Manette
埃德娜·梅·奥利弗 Edna May Oliver .... Miss Pross
雷金纳德·欧文 Reginald Owen .... C.J. Stryver
巴兹尔·拉思伯恩 Basil Rathbone .... Marquis St. Evremonde
Blanche Yurka .... Madame Defarge
Henry B. Walthall .... Dr. Manette
Donald Woods .... Charles Darnay
Walter Catlett .... Barsad
Fritz Leiber .... Gaspard
H.B. Warner .... Gabelle
Mitchell Lewis .... Ernest Defarge
Claude Gillingwater .... Jarvis Lorry Jr.
Billy Bevan .... Jerry Cruncher
Isabel Jewell .... Seamstress
[剧情梗概]
故事发生于法国大革命期间,罗纳德·考尔曼扮演的英国伦敦的年轻有为的律师席尼·卡顿,他深深地爱上了巴黎女子露丝·曼纳。但露丝.曼纳却仅仅只是把他当作普通朋友,而是嫁给了法国贵族青年风度翩翩的查尔斯·达雷。当法国政治局势陷入一团混乱时,查尔斯·达雷遭到暴民囚禁,露丝·曼纳走投无路,只好向席尼·卡顿请求帮助。席尼·卡顿为了成全所爱之人的幸福,竟然以牺牲自己的生命的方式来挽救情敌,在黑牢探监之际施展策划周密的调包计将查尔斯·达雷救了出来,而他则义无反顾地步上断头台。男主角的高尚情操,足以令天下人同声一哭。
[幕后制作]
本片改编自狄更斯的同名不朽名著《双城记》,在大制作家大卫·塞茨尼克与导演杰克·康韦的倾力摄制下,完成了这部反映法国大革命时代悲剧的杰作,也是根据本书拍摄的六个电影版本中成绩最好的一部。狄更斯的小说利用各种元素描述一个动人心魄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自出版以来受到无数读者的热心追捧,一版再版。本片并没有完全包括小说展现出来的所有元素,但却没有遗漏任何最为重要的情节。当然,没有哪一部通过优秀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能够包纳小说的所有内容。本片男主角的扮演者罗纳德·考尔曼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英国演员,他的性格和形象与电影的主角极为切合,不失为本片一大特色。
5.《罗密欧与朱丽叶》
[电影简介]
译名:罗密欧与茱丽叶 / 罗密欧与茱丽叶后现代激情篇
片名:William Shakespeare's Romeo + Juliet / Romeo and Juliet / Romeo + Juliet
导演:巴兹·鲁赫曼 Baz Luhrmann
主演:克莱尔·丹妮丝 Claire Danes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
约翰·雷吉扎默 John Leguizamo
皮特·波斯尔思韦特 Pete Postlethwaite
保罗·索尔维诺 Paul Sorvino
布赖恩·丹内利 Brian Dennehy
艾米特·沃尔什 M. Emmet Walsh
杰米·肯尼迪 Jamie Kennedy
上映:1996年11月01日
地区:美国
对白:英语
类型:剧情/爱情/动作
分级:瑞典:15 德国:12 西班牙:18 葡萄牙:M/12 澳大利亚:M 法国:U 芬兰:K-12 比利时:KT 美国:PG-13 智利:14
官方网站:http://www.romeoandjuliet.com
[剧情简介]
这是莎翁名剧「罗密欧与茱丽叶」传颂多年的爱情经典大作,现由「舞国英雄」的导演巴兹鲁曼以新世代的角度,重新演绎这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悲剧,令人印象深刻。
尽管哈姆雷特、李尔王、奥塞罗和麦克白才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但是一提起莎士比亚,首先想到的却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毫无疑问它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爱情经典。《罗密欧与朱丽叶之后现代激情篇》改编自莎士比亚同名悲剧,可这一回手枪、跑车和时装代替了长剑、骏马和斗篷,唯一不变的只有爱情还是一样的荡气回肠。狄卡普里奥在剧中所演绎的角色在反叛之外,又多了一种沉郁,是一种最具伤害性又最深情款款的气质。剧中巴兹用激情洋溢的音乐代替了疯子万千的热舞,使用现代的手法演绎了一个古老而凄美的故事,没有古典忧郁的风格,没有风度翩翩的少年,只有一样疯狂的激情,和同样唯美的结局。悲剧才是让人牵挂的理由。
凡尼隆海滩是个感性又暴力的另类世界,一对分属两大世仇家族—蒙塔奇及盖普列家的年轻人罗密欧与茱丽叶,由于上一代的仇恨阻碍使他们不能结合,竟让他们付出惨痛的代价!
在意大利的维罗那,有两个互相敌对的家庭。它们是以朱丽叶父亲为首的卡普莱家族和以罗密欧父亲为首的蒙特家族。两个家族之间不断发生暴力冲突,为城市笼罩上了一层阴影。
罗密欧是一个整天沉溺于爱和幻想之中的青年。在朋友莫邱拉的鼓动下,罗密欧参加了卡普莱家举办的化装舞会。朱丽叶的母亲为了把莱丽叶嫁给她所选定的一个年轻人而举办了这次舞会,然而事与愿违。朱丽叶在舞会上遇见了罗密欧,两人一见钟情。
罗密欧在舞会结束后又潜入卡普莱家的后院与朱丽叶相会,两人互相倾诉了爱幕之情。在神父的帮助下,两人秘密地结了婚。神父希望能以此来化解两个家族间长久的仇恨。
朱丽叶的表兄泰华是个凶残好杀的家伙,他找到了罗密欧要求与他决斗,被希望和平的罗密欧拒绝。泰华疯狂地殴打罗密欧,引起了莫邱托的愤怒。在罗密欧的劝阻下,莫邱托没有杀死泰华,但泰华却乘机杀死了莫邱托。悲剧就此发生,愤怒的罗密欧杀死了泰华,遭到被驱逐的惩罚。
罗密欧在夜里和朱丽叶相会后离去,但此时朱丽叶的父亲却要把朱丽叶嫁给她不爱的一个年轻人。在神父的策划下,朱丽叶假装服毒自尽,但神父的信却未能交到罗密欧的手里。接到噩耗的罗密欧赶到教堂,就在朱丽叶醒来时,罗密欧已经喝下了剧毒药,朱丽叶也随之开枪自尽。两个家族间的世仇,导致了年青一代的爱情悲剧。
本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片都以美国口音来演出莎翁作品,让对白显得更生动更强而有力,使观众们很容易的感受到,莎翁笔下这一对恋人心中炙热的爱恨情仇。
写了几个才发现我找的应该算是欧洲经典文学改编的电影……不过其中也有英国的……
❺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艺术主张、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主张:记录性可断定尽可能不侵蚀原有物质的全貌,在观众脑海中,将银幕现实的表象与真实的现实合二为一。实景拍摄,摄影机随人物在实际空间中运动,传统场面调度理论消失。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空间形式得以表现,同时避免舞台观念的戏剧用光。
长镜头、景深镜头的运用每个镜头成为完整一段,体现创作者忠于自然的客观性,体现巴赞“摄影上严守空间的统一”观点。
代表人物及作品:
1.罗伯特·罗西里尼 :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德意志零年》 此三作被誉为"战争三部曲",标志着新现实主义进入全盛期,《意大利万岁》。
2.维斯坎迪:
《沉沦》、《大地在波动》、《受苦的人们》
3.德西卡:
《偷自行车的人》、《温别尔托·D》
4.德桑蒂斯:
《罗马十一时》
(5)20世纪外国现实主义文学电影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指20世纪40年代在意大利开始的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意大利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从漫长的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下,从战后的碎砖瓦砾中站立起来,他们想尽办法筹措资金和胶片来拍摄影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电影运动后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意大利现实主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成就,改变西方与美国电影力量对比,并向传统戏剧电影挑战,创造更为电影的艺术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❻ 什么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世界电影发展史上光辉的一页。这一电影潮流是顺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形势而产生的。作为二战战败国的意大利,战后社会一片动乱,人民在极度贫困和绝望中挣扎。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进步的意大利电影艺术家,把自己的艺术目光从形式主义转到现实主义,努力反映意大利人民的现实生活,创造了一批著名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这股清新蓬勃的电影潮流,影响极为深远,至今仍被许多进步电影艺术家奉为楷模。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主要特点是:注意表现日常生活和普通小人物的命运,强调纪实性,反对矫揉造作,排斥戏剧性因素,追求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靠真情实感打动观众,并激励观众思索生活、改变命运。如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罗马十一点》,影片的故事梗概是:某公司要招聘一名打字员,因为当时人们大量失业,就业又极为困难,所以前来应聘的达上千人。天刚蒙蒙亮,早就有人在排队等候了,之后,陆续到达的妇女们挤满楼梯,你推我搡,破楼梯突然倒坍,把这些可怜的妇女们压在了石头下面,使许多妇女受了伤。影片着重从不同侧面描写了10个不同命运的妇女,反映当时意大利社会的贫困、动乱和腐朽。影片的结尾新颖别致,余韵悠长:惨案过后的第二天,一个幸存者一大早又来排队,因为那个打字员的职位仍未确定。这部影片没有任何曲折离奇的戏剧性情节,只是按照生活本身的“日常性”加以表现。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另一个特点,是打破传统的明星制,大胆起用非职业演员扮演角色,从而给新现实主义电影带来充满活力的新面孔,使电影更具有写实性、更具生活化,如《偷自行车的人》的主演,就是一个生活中的失业者。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再一个特点是纪实性。影片几乎全用实景拍摄,导演鼓励摄影师扛上摄影机到街头拍片子。这类影片往往没有完整的剧本,只有个故事梗概或剧本大纲,对话也是即兴式的。另外,新现实主义电影不强调蒙太奇的主观性,而是让画面以生活的本来面目呈现出来。
20世纪50年代末,在法国兴起了“新浪潮”电影,这股电影思潮的主要特点是:反对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强调生活化和纪实性,有的往往带有现代派艺术的荒诞性和精神分析特点。例如,《四百下》(又译为《胡作非为》)这部“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品,着力表现了一个失去了家庭温暖的孩子逃学、撒谎、闲逛等一系列不含有戏剧冲突的日常生活琐事,全片绝大部分镜头在现场用实景拍摄,造成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流”。
这类电影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用意识流手法揭示人的潜意识。它往往自由转换时间和空间,使时空错位的电影画面,成为一种人的潜意识的外化。例如,被称为电影史上的一颗“原子弹”的《广岛之恋》,大幅度自由运用镜头,电影画面一会儿是40年代,一会儿又回到50年代;一会儿是日本的广岛,一会儿又回到法国的德寇占领区。过去和当前两种场景,用对白和音乐穿插在一起。在法国的地窖里,出现的是日本酒吧间的音乐;在日本又出现法国音乐。影片通过这种“时空错位”的表现手法,着力揭示和渲染人物心灵深处一般难以显露和表现出来的潜意识。
“新浪潮”影片和现代派电影,有的独具特色,别开生面;有的则比较晦涩难懂,甚至令人不知所云。有的导演往往只顾表现个人的风格,而对影片的内容不感兴趣。如《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这部现代派电影,没有故事情节,连人物姓名也没有,人物用X、Y等代号。另一部现代主义电影《蚀》也有这种情况。
“新浪潮”和现代派电影,作为一种思潮,对后来的意大利、德国电影以及世界影坛,都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