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欧美大片 » 美国电影纯真年代结局
扩展阅读
武打片电视剧我要看电影 2024-12-12 11:39:13
金玉满堂电影豆瓣 2024-12-12 11:33:53

美国电影纯真年代结局

发布时间: 2024-12-12 11:04:54

A. 爱情片的十一种结局

爱情片的十一种结局:

结局之一:《青木瓜之味》

植物一样的女人最美好。

小女孩梅父母双亡,在一个大户人家当佣人,男主人是一个民间音乐家,太太承担家中的事务,梅的长相像太太死去的小姐,因此得到看重。梅长大后,太太让她到音乐家浩民少爷家当佣人,梅爱上了浩民,浩民也被梅所吸引。最后,浩民解除与未婚妻的婚约,和小梅在一起。

结局之二:《恋恋风尘》

纯情坠落于漫长的进程路。

阿云与阿远是一对来自山乡的小情侣。他们俩自小青梅竹马,两人初中毕业后,先后离乡背井在台北市谋生。

之后阿远入伍服了兵役,而阿云却在日复一日的守候中逐渐将这份感情疏远,最终移情别恋嫁给了每日帮他们俩送信的邮差。而电影的结束,男主角阿远退伍返乡之日,孤零零地寻望着逐渐陌生的原野。

结局之三:《秋刀鱼之味》

在互相期待中失落。

结局之四:《纯真年代》

在关键的时刻总是那么软弱。

结局之五:《情人》

无爱之爱,无果之花。

《情人》

结局之六:《洛丽塔》

彼此给予了最好的年华,却注定错过。

结局之七:《杯酒人生》

人生的深味,在彼此的品读中。

《杯酒人生》

结局之八:《卡萨布兰卡》

让对方离去,是永恒的拥有。

《卡萨布兰卡》

结局之九:《曼哈顿》

相信,才有百分百的情感。

结局之十:《印度之行》

回头一望,我不再爱他了。

结局之十一:《哀乐中年》

蓦然回首,她在灯火阑珊处。

B. 有谁看过韩国电影 纯真时代 结局是什么

男女主人公都死了

C. 《纯真年代》电视剧主要讲的是什么,结局如何

网络 纯真年代是拍摄于1992年的美国电影。根据普立兹奖史上首度获奖的女性作家艾迪丝华顿1921年的同名小说改编,剧情主要描述发生于1870年代纽约上流社会

D. 《纯真年代》:明知不爱,何必挽留,这样的“纯真”毁了所有人的幸福

爱情是什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爱情和婚姻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这些自古以来就是文学作品探讨的母题。

相信看了《纯真年代》这部作品,会引起你对爱情、婚姻、责任、自由等多方面的思考。

《纯真年代》是美国作家伊迪丝·华顿的代表作,她曾凭借该书获得了1921年普利策小说奖,也因此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的女性作者。

1993年《纯真年代》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在全球热映,更是引发无数观众的热议,至今仍被奉为爱情电影的经典



为什么这部作品会引起这么多关注和争议呢?

因为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世纪末纽约上层社会的三角恋情故事,深刻反映了主人公在社会规则束缚下痛苦的情感纠葛和爱情抉择;而这种感情矛盾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能引起不同时代人们的共鸣。

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故事梗概吧:

19世纪70年代,纽约的上流社会表面上一切都讲究规范和传统,例如一个年轻女人即使因无法忍受丈夫放荡而离婚都会被视为败坏门风。

故事的主人公贵族青年阿切尔,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律师,他和未婚妻梅门当户对、感情稳定,马上就要进入婚姻的殿堂。

梅可以说是最完美的妻子人选,她出身高贵、明艳动人、优雅温柔、忠诚勇敢,甚至还长于运动,言谈幽默,是许多贵族青年追求的对象,阿切尔也为自己能拥有她感到十分得意。

可是,这一切随着另一个女人的到来发生了改变。这个女人就是梅的表姐艾伦,也就是奥兰斯卡伯爵夫人。

艾伦是阿切尔少年时的玩伴,曾经对她有过懵懂的情愫,后来她远嫁欧洲,离开纽约已多年。

她的丈夫奥兰斯卡伯爵有钱有地位,但是风流成性,而且像对待囚犯一样对待她。后来在丈夫秘书的帮助下,她逃出了牢笼,据传她在此期间竟然跟那个秘书同居了。现在,她正在积极谋求与丈夫离婚。

在当时,艾伦的这些行为是为上流社会所不齿的,所以她受到了纽约上流交际圈的集体冷遇。

可是阿切尔却为她的特立独行和对自由独立的追求所吸引,从同情到为帮助她而多方奔走,最后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

艾伦虽然没有梅年轻美貌,但在阿切尔眼中,“她身上却散发出一种神秘而自信的美,落落大方,眉目坚定,毫不做作。”他的内心波澜起伏,难以自制。

为了逃避这种不合规范的爱,他急于将婚期提前。虽然心思敏锐的梅怀疑他心有所属,他却坚决予以否认。

可是婚后他却越来越感受到婚姻的束缚、压抑,他与梅根本不是同一类人,没有共同语言和思想。他厌恶上流社会的虚伪和浮华,他觉得梅的完美“只是一种人工驯养的产物”,一切都合规合矩却没有自己的灵魂。他感觉他的婚姻是“一方无知,另一方虚伪,两个人沉闷地组成一种物质和社会利益的结合体”。

而他深刻地认识到他和艾伦才是同一类人,是灵魂契合的爱人。

再次相遇,他们彼此热切地渴望着;甚至,决定冲破世俗在一起,远走高飞。

可是,就在他想向梅坦白一切时,早已看清一切的梅把自己怀孕的消息告诉了他,而且说在确定怀孕前就已经告知了艾伦。

最终,为了成全他们,艾伦返回了欧洲,留下了阿切尔和梅过着平静的日子。

梅死后,已届老年的阿切尔从儿子口中才明白,原来梅一直是理解并同情他对艾伦的爱的。

但时光已逝,过去的一切都已如烟,已获自由的他最终没有去见自己想念了一生的艾伦,而选择将爱留在纯真的记忆中,也算是成全了梅对于体面婚姻的愿望。



人们对于这部作品中三角恋情的理解,可以说见仁见智:

有人说阿切尔就是一个“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渣男,明明有那么完美的妻子,却还要感情出轨;

有人指责艾伦是一个看似无助可伶的绿茶婊,竟然勾引有妇之夫,和自己的表妹夫搞暧昧;

也有人说真正的心机女其实是梅,她的“纯真”只是一种讽刺,正是她用心机才拆散了一对真正相爱的人;

当然,也有人反驳,说梅是无辜受害者,那样做只是在维护自己的家庭,她才是一个真正宽容、善良、聪明的妻子;

······

其实,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来看,这三个人都不是绝对的坏人。(打个不甚恰当的比方,这三个人的性格和角色有点类似于《红楼梦》中宝黛钗的关系。)

作者显然是认可并同情阿切尔和艾伦的感情的,她认为他们才是心灵契合的伴侣,只是却是在错误的时间遇到对的人。

他们的爱情是发自内心的相互吸引,是无法克制的真情流露,并不是玩弄感情和追求刺激。

所以,在小说中,她细腻地描写了他们在爱情和责任、道德方面的矛盾纠结,反映了在上流社会虚伪的规范之下他们内心的叛逆、反抗和妥协。

为了对方的名声、家庭和地位,他们痛苦、抑制、逃避、挣扎,最终选择分离,因而张望一生,遗憾一生。

对于梅,作者虽然把她塑造为一个合乎上流社会规范的缺乏个性的大家闺秀,对她的“纯真”似乎也似有微讽,但是不可否认,作品中的梅更多表现出来的是美丽、优雅、宽容、纯情,还有聪敏。

为了即将出世的孩子,为了家庭的完满,为了阿切尔不身败名裂,那一点小小的心机不也是可以理解的吗?

所以,看过小说和电影,似乎同情、喜欢梅的反而是大多数。这是因为读者和观众把故事带入了现实生活,而不仅仅是把它作为反映社会弊端和人性深度的文艺作品。

这一点在文学鉴赏中是很常见的,亦即人们常说的“形象大于思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模糊性、多义性;而文学形象一经产生,他(她)就不完全属于作者了,读者可以对他(她)进行再创作,甚至读者的理解可以和作者的创作本意大相径庭。



在这里,如果不考虑原作的时代背景和它对上流社会虚伪道德规则的批判,而是将这个故事带入到现实生活中,我最想对作品中的妻子梅说一句:

明知不爱,何必挽留,这样做只会伤害三个人的幸福,那个男人他根本配不上你的优秀。

虽然,阿切尔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渣男,可是,他却有明显的性格缺陷。

首先,他对自己及所爱缺少透彻的认识,为人不够理智,在与异性的交往中没有把握好适当的”度”。

他一直表现得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上流社会绅士,其实内心是一个激情叛逆、蔑视“规则”的人,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闷骚型”的人。这样的人内心比较火热浪漫,很容易被艾伦那样的女性所吸引。

不能否认,他对于艾伦的帮助,开始是出于真诚的同情和义愤,可是他却没有理智地认清现实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反而一头扎进这令人尴尬的不伦之恋中。

这种恋情在任何时代都是不合常规的,很难得到人们的祝福。在当时那种时代更是只会以悲剧结局。

而他曾经也一直认为自己是爱着梅的,甚至以能得到美丽的梅而得意。可是,当见到艾伦,他却越来越觉得梅的无趣,以及和自己的种种不合拍。

这大概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美丽的外表”和“有趣的灵魂”的区别吧。

可是,他可曾试着去沟通和了解梅呢?显然没有。

而且到底什么才是“有趣的灵魂”呢?我不相信像梅那样聪明敏锐、宽容善良、多才多艺、几乎受到所有人喜爱和赞誉的女性会是无趣的。

很多情况下,这大概是现实生活中很多男性出轨的理由吧。所谓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就像张爱玲关于“红玫瑰”和“白玫瑰”的经典语录:

一个男人的一生中,至少会拥有两朵玫瑰,一朵是白的,一朵是红的。如果男人娶了白玫瑰,时间长了,白的就成了桌上的米饭粒,而红的就成了心头的珠砂痣;但如果他要了红的那朵,日子久了,红的就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而白的,却是床前明月光。

试想一下,假如阿切尔真的娶到了艾伦,却因此众叛亲离、身败名裂,在生活的琐碎中,是否还能保持当初那种感觉?

另外,阿切尔又是犹豫、懦弱甚至虚伪的,远不如两位女性勇敢坦诚。

是他,当着艾伦的面主动在公共场合宣布了和梅订婚;也是他,三番五次制造与艾伦的独处机会;还是他,无事生非每天给艾伦送鲜花,而且对艾伦的其他追求者表现出了明显的妒意。

而在他意识到自己爱上艾伦的时候,他与梅还没有正式结婚,按理说还有挽回的余地。可是,他却为了逃避、压抑这种情感,跑去向梅请求早点结婚,以为结婚就可消除自己的心魔。

而当女人的第六感使梅意识到他似乎另有所爱并且给他选择的机会时,他却不知出于什么心理坚决予以否认。

可笑的是,此后他还是觉得自己无法离开艾伦,又想对梅坦白反悔,可此时梅写信告知他婚期已定,他只好又一次违背自己的本心,与梅步入婚姻的殿堂。

按说既然选择了结婚,就该好好经营自己的家庭了。可是不久他就认为自己在婚姻的束缚下渐渐失去了自我,觉得自己要被不幸的婚姻所活活埋葬了。

在他眼中妻子已经“用光了她的诗歌和浪漫,成长为她母亲的复制品”,连她的“讲道理、从不委屈抱怨”都成了缺点,都成了个性不合、无法沟通的理由。

人们常说,婚姻都是有保鲜期的,可是这个犹豫纠结的男人,连最短的保鲜期都没有给过梅。

“他甚至疯狂地想着,如果他的妻子发生了什么意外死去的话,他就自由了。”

从这一点上看,骂他是“渣男”“伪君子”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还有,阿切尔对未来还抱有不切实际的乌托邦式的幻想。

他幻想抛弃一切与艾伦私奔,到一个没有人认识他们的地方去:

“我们可以逃到一个没有妻子和情妇这种说法的世界去。在那里我们只是两个相爱的人,是彼此的全部,世界上其他一切事情都不再重要。”

而艾伦对现实的认识则清醒得多,她多次拒绝阿切尔的表白,她不想让阿切尔也陷入自己经历过的这种处境中。

她说:我们只有保持距离,才能彼此亲近。

可惜,阿切尔始终没有认清现实。

他可能都没有意识到,正是他使自己错失了一生挚爱——是他,曾经力劝艾伦回到丈夫身边去,不要做“离婚”这样伤风败俗的事;是他,拒绝了梅婚前坦诚的提议,放弃了选择的机会;是他,为了压制情感催着梅早早完婚,失去了后悔的机会。

这样一个男人,凭什么值得像梅这样一个女人苦心挽留呢?



虽然在文学作品中,“完美”的人往往被塑造为无趣的老好人或符合社会规则的木偶人;但在现实生活中,像梅这样的女人,真的可称为一个完美的妻子。(就像以前有人提出过“娶妻当娶薛宝钗”的观点。)

她美丽温柔,端庄娴静,聪明敏锐,宽宏大量,还擅长运动。她是纽约上流社会的一颗明珠,走到哪里都是交际场上的中心,却又从不被人嫉妒,因为她是那么的谦虚低调,善解人意。

可是从一堆“情敌”手中抢到她的阿切尔,却不知珍惜。对这样的男人,又何必委屈自己勉强挽留?

有人也许会说,梅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留住了丈夫,保住了家庭,儿女绕膝,生活完满。

可是,心中的缺口真的能填补完整吗?

从梅的遗言中可以得知,她认为是自己的请求使阿切尔放弃了终生挚爱,所以,她希望自己死后,儿子能帮自己成全阿切尔和艾伦。

可见,她是知道丈夫是并不爱(或者不是那么爱)自己的,他心中始终装着另一个女人。我相信,这对任何女人这都是人生的一大缺憾。

而另外两人,一个张望一生,一个孤独终老。三个人都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何必让自己如此卑微,既知不爱,何不放手?

也许那个男人根本配不上你的优秀,或者独特。

E. 《纯真年代》:“黄玫瑰与铃兰”背后的爱情博弈

美国作家伊迪丝·华顿的《纯真年代》,讲述了19世纪末纽约上流社会围绕年轻律师纽兰·亚契、名门小姐梅·韦兰以及伯爵夫人艾伦·奥兰斯卡的爱情纠葛,可以说是美国版“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故事。

至于为什么称《纯真年代》为“黄玫瑰与铃兰”的爱情博弈,这是出自于小说中的情节,男主角纽兰为“白月光”艾伦订了一束黄玫瑰,而送了自己未婚妻梅一束铃兰。我想,这两种分别象征热情与纯洁的鲜花一方面将纽兰对两位女性的印象表达出来了,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他关于自我感情的踌躇——是选择代表传统的梅守住地位名声,还是不顾礼数,与自由的艾伦为爱勇敢一次。

19世纪《纯真年代》探讨的爱情选择,是如今我们的未解谜题,也赋予了这本小说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意义。无论是小说中的男女主角,还是现代人,面临社会或周围人强加的“无形”标准,他们会无视流言蜚语,为爱情紧握命运,还是屈服于现实,让自我成为维护别人“体面”的牺牲品?

心乱

纽兰与梅的家族位于当时纽约社会金字塔的顶端,即将迈入婚姻殿堂的俩人是公认的门当户对。他们选择订婚不只凭两情相悦,还为了加深两大家族羁绊的附加值。

但是,和传统“联姻”型男女主角不同,帅气的纽兰与娴静的梅是真心相爱,至少在艾伦回到纽约之前是这样的。如果那个每次出现都会让纽兰感情动摇的艾伦婚姻幸福,继续留在欧洲,那么他和梅的结合可以说是十全十美,因为爱情与面包他们都不用愁。

艾伦是梅的表姐,和纽兰自年少时期就认识,他们也会经常一起玩。纽兰对艾伦的感情在少年时期便有所显露,他曾有一次偷偷亲了艾伦一下,但当时她喜欢的是他的表哥。之后,艾伦远嫁欧洲,成为了贵族后裔的妻子,维系着无爱的婚姻。

艾伦与纽兰在她嫁人之后成为了陌生人,青葱时期的爱恋也尘封心中。按理说,艾伦与纽兰已为两条平行线,她的丈夫沉溺酒色也好,她戴着面具扮演伯爵夫人也好,不幸福的生活和大西洋另一边的纽兰一点关系也没有,毕竟她要为当初的选择负责。

但是,艾伦没有甘心继续做丈夫的“花瓶”,她提出了离婚,回到了纽约。在我们看来,艾伦的决定十分正确,及时止损对夫妇两人都是明智的。但是,她的行为被当时上流社会认定为不检点,亲友不堪的评价与诽谤接踵而至,而她没有在意别人的看法,依旧坚持离婚。

我想,艾伦被悲剧婚姻激发出的自由与勇敢对于纽兰来说具有致命诱惑,这是循规蹈矩的梅身上没有的吸引力,所以才重燃了纽兰心中沉睡已久的那份爱与向往,他爱着梅的心乱了。

即使艾伦想要离婚,只要丈夫不同意,她仍是伯爵夫人,明知这样的禁忌之恋不被礼数允许,但相较于少年时期,纽兰对现在艾伦的爱有增无减。

纽兰是一个矛盾的人。他在公共场合坚定维护上流社会观念与规矩的绝对正确,心中却会暗自质疑自己所处的圈子,向往无拘无束。他会当上流社会的说客,劝艾伦为了家人与体面放弃离婚的想法。当她愤怒地表示她只想为自己而活时,他表面不赞同,内心却松了一口气;当她真正听从他的建议回到欧洲时,他又会焦虑。

这就像传统与自由的对决,他站在传统这边却本心希望自由胜利。艾伦处于漩涡中心,就像是纽兰的理想自我一样,他的身不由己都能在她身上找到可贵的反叛,这也是他愤怒于自己懦弱以及艾伦时不时倒戈的原因。

在梅与艾伦之间的摇摆不定,是纽兰贪婪本性的体现。他想要温柔的梅,那样社会名望与稳定生活就得到了保证。他也不愿放弃艾伦,桀骜不驯与自由热情是他被囚住灵魂的渴望。人总是在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间挣扎,想尽办法兼得爱情与面包,却不知在这个过程中,直接或间接伤害了别人与自己,这就是自私的代价。

妥协

令我觉得惊讶的一点是,面对艾伦的回归,感到爱情复燃的纽兰没有选择和艾伦表达心意,而是着急赶快和梅结婚,这样的做法确实是在逃避内心真实的情感。可我认为,纽兰深知艾伦是他和梅幸福的变数,在自己越矩之前,不如亲手拿婚姻与传统的礼数将自己隐隐不安的心套牢,他不敢反抗。

纽兰急躁的结婚请求让梅非常犹豫要不要缩短订婚与结婚之间的期限,就连这一点小事,梅自己都做不了主,因为这不符合上流社会的规定。

在结婚这件事上,梅所体现的束缚感越强,就越让纽兰不坚定。他骗不过自己,他贪恋艾伦的果敢。纽兰还是要勇敢一次,向艾伦告白了。说出口后,俩人都明白这样的感情没有结果,就算相爱又怎么样,一切都是错误的安排。

他要和梅结婚,她还是伯爵夫人,不管是不是在上流社会,这样的爱情都是禁忌。与此同时,艾伦收到了梅的信,她得到了长辈的同意,她和纽兰可以不必再等这么长时间再举行婚礼了。

我们都明白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有时就是无能为力。纽兰这次真的要妥协了,婚姻斩断了他与艾伦的纠葛,他们的爱虽然是新生火苗,但是燃烧正旺,而艾伦也要从一对璧人的婚后生活中退场,尽量避免与纽兰再碰面。

艾伦想忘了纽兰,可纽兰却忘不了她。于纽兰来说,梅和艾伦就像冰与火一样,他以为冰会麻痹自我欲望,却不知火会把冰融化。

婚后,纽兰如愿拥有了贤惠的梅,她可以满足自己作为男人的虚荣心。可是索然无味的生活让他愈加发现,自己掉入了传统婚姻的陷阱。外表很体面,内心很空虚,他不满意的一角恰恰是因为艾伦的疏远。虽然领悟已晚,但是纽兰开始挣脱禁锢,主动和艾伦偷偷约会,提出私奔的要求,另一边,他对梅越来越冷淡,甚至打算和妻子摊牌。

梅会没有察觉纽兰的变化吗?上流社会的小姐梅可能给人留下呆板,甚至傻乎乎的印象,但我觉得她非常聪明。结婚之前,她便从眼神看出了梅和纽兰的关系不止停留在旧友;婚后,面对丈夫的旧情复燃,周围关于“纽兰是伯爵夫人情人”的闲言碎语,她泰然自若,没有过多质问或无理取闹,装作不知情,保持善解人意的形象,而背后她从艾伦下手,以言语技巧保护爱情与婚姻。

绝妙的是,梅的每一次“出击”都是致命一击,总是在他们情深意浓时浇了盆冷水,让他们认清现实,这是冰的力量。在纽兰忍不住坦白自己对艾伦的爱,打算去国外时,梅不在意他的话,喜悦地说出了自己怀孕的事实,虽然是当天早晨才确定的,但是在两周前和艾伦碰面时,不确定的梅提前和她说了自己怀了纽兰孩子的事。梅赌了一把,还好她猜中了。

梅“骗了”艾伦一次,在危急关头打消了她想要和纽兰私奔的念头,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她又单纯地将整件事告诉了纽兰,这也是她比较颠覆的一面。

梅始终符合人设,是一个单纯美好的富家小姐,可这并不代表愚蠢。她可以不吵不闹用优雅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维持婚姻的体面,同时在丈夫面前表现出没心机的样子,是比较矛盾且高段位的“纯真”。

结局

命运总是这样开玩笑,在纽兰认定自己勇敢一次的时候,总会被拉回现实。梅的怀孕就是他要面对的现实,纽兰不能再任性了,他要做父亲了。这次,他和艾伦的感情真的是无果了。

时间总是会抚平所有的激情与不甘,留下了皱纹与平淡。几十年后,纽兰的儿子与女儿都成家立业,拥有了自己的生活,梅也至死保留着青年时期的单纯,他们一家人都很幸福。艾伦回到了欧洲,和纽兰断了联络。

老年的纽兰在回顾他与艾伦的爱情时会怎样衡量这份遗憾?大概给这份曾经炙热的感情最好的交待就是不再相见,只是回忆有时会像个小丑一样,时不时地跳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儿子达拉斯在结婚之前,和父亲纽兰来到了巴黎。达拉斯想要完成未婚妻的愿望,来拜访奥兰斯卡夫人,便邀请父亲一同前去。物是人非,艾伦的魔力还在吗?她的出现还会给予那份感情活力吗?

这次,他们的阻碍没有了,梅已经去世,纽兰孤身一人。但是,年轻时的他勇敢了这么多次,现在无禁锢反而退缩了。纽兰没有选择和儿子上楼,见艾伦一面。他让儿子带了句话,“说我很传统,就够了”。之后,独自走回了酒店。

这是这本小说的结局,没有反抗世俗的爱情,只剩下那个孤独老人的背影。

纽兰纠结了一辈子,对自己 “传统”的认识倒是很精辟。不管年轻时候内心如何唾弃上流社会的刻板,但是他终究诚实地做了胆小鬼。在黄玫瑰与铃兰的爱情博弈中,他赢了体面,输了自己。

《纯真年代》所探讨的感情抉择没有最佳答案。不管是当初选了黄玫瑰的理想自由也好,铃兰的现实幸福也罢,人在未来都会有反悔的念头,尤其是在婚姻生活不合心意时,无法得到的都是意难平。但是,年轻时的疯狂与试错都会随岁月沉淀而显得不再突兀,当初选择带来的幸与不幸不再重要,适合会变成适应,这道难题的解答也会在生命尽头浮现。

很高兴与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欢迎关注自媒体: 无物永驻 ,多平台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