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部外国片一群人骑着马和一群骑大象的大战是什么电影
《指环王:国王归来》是《指环王》系列电影的第三部,由彼得·杰克逊执导,维戈·莫特森、伊利亚·伍德和伊恩·麦凯伦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4年3月12日在中国上映[1]。
电影讲述为了完成摧毁魔戒的使命,佛罗多与山姆、咕噜继续前往末日火山,他将考验自己的忠诚及人性中所有的坚强与软弱;同时,甘道夫、亚拉冈、莱格拉斯、金雳也正积极对抗索伦的攻击,合力捍卫中土世界;刚铎首都米那斯提力斯危在旦夕,亚拉冈拾起王者之剑,并在帕兰诺平原展开一场浴血战役;尽管旅程中不断面临重重危机与挑战,远征队还是奋力迎向最光荣的魔戒圣战[2]。
B. 小战象这个电影讲数了什么
小战象的剧情简介 :原来,Khankluay是一只小象,住在森林里,从小就没有父亲的他,一直要找出爸爸究竟到哪里去了,他只知道,爸爸是只英勇的大象,在他还没有出生之前就到前线去。有一天,他离开了森林,要去找寻爸爸,却因此跟妈妈走失,随後便被收养在一个村子里。收养照顾他的,是一个训象师,村子里的大象们每天都要接受严格的训练,最初,Khan Kluay以为人类利用大象来做任何的苦差事,加上以前在森林里要逃避猎人的追捕,因此觉得人类并不是大象的好朋友。
後来才知道,这些大象接受严格的训练之後,都要进到古城(Ayutthaya)去筛选成大象战士。(古时候的泰国,打仗是其大象的)。由於Khan Kluay一心一意还是想找寻爸爸,因此激发了他跟著其他大象一起训连的斗志,一年过一年,他长成了一只雄壮威武,却又善良的大象,也在村子中学期了许多人生的课程。
终於,到了进城的那一天,在筛选国王坐骑的时候,他遇见了失散许久的妈妈,就在他快要脱颖而出的时候,却见到了妈妈被强迫拖走而哀叫的声音,於是他停下脚步,去解救妈妈。这样一阵骚动之下,国王走进了他,唤起了Khan Kluay的记忆---在他离开妈妈身边,前往缅甸人的阵营找寻父亲的踪影时,无意间闯进了当时被俘虏的王子帐篷,小王子救了他一命。如今,小王子变成了英勇的国王,而小象也长大了。国王在额头一摸,让Khan Kluay把当年小王子摸他的影像重叠,於是,他跪下来伸出前脚,让国王踩上去,变成了国王的坐骑。
就在要出发的前夕,Khan Kluay与妈妈找到了爸爸当年的战友,才知道爸爸为了保护他,而殉职在战场上。妈妈听了很伤心,一直要求Khan Kluay不要去打仗,跟著她回森林去。就在他们要离开之前,爸爸战友的一席话,让Khan Kluay回心转意。爸爸战友更将当年殉职时留下来的象牙套交给Khan Kluay,让他带著爸爸一起上战场。
战场上,人多又勇猛的缅甸战士以及凶狠的大象,跟泰国比较起来气势差很多,此刻国王的一席话激发了大家的荣誉心,以及为过家奉献的情操,蓄势待发。大家在战场上洒热血,而国王也与缅甸的国王交战,体型较小的Khan Kluay一度被缅甸象打垮,国王伸出手,告诉他,为了国家与这块土地,要他坚强的站起来,与国王并肩作战,最後,Khan Kluay努力做出最後一博,打垮了当年杀害他父亲的那只象,而缅甸也在这次战役中被打败,让泰国保住了国土...Khan Kluay的故事也成了传奇,其实後来他不叫做Khan Kluay,而是一只拥有将军头衔的大象欧!
C. 关于印度与大象之间关系的资料
目前非法象牙交易仍然猖獗,偷猎野象的行为屡禁不止;大象分布地区多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大象的自然栖息地不断受到侵占,被开辟成居民区、耕地、茶园、橡胶园等。野象食物不足时就会冒险采食农作物;印度象是十分聪明和富有感情的动物,有时会出于报复恶意破坏人类的农作物和设施甚至袭击人类。例如,印度象并不食用橡胶树,但有时会将其这段,这明显是对人类侵占其栖息地的报复。
对付野象,当地居民一般采取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强光照射、制造烟雾、气味刺激、假人威慑等办法驱赶,但野象十分聪明,通过学习渐渐识破了这些办法,有时不但不逃跑,还直接发起攻击,导致居民采取枪杀、毒杀等极端措施,而这又进一步激怒野象进行报复……人象冲突愈演愈烈。 亚洲象(包括印度象在内)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华盛顿公约)》附录一,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EN),在中国也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野象分布的国家均已经采取或正在采取多种措施对其进行保护,有的国家和地区还将它们作为旗舰种,在保护野象的同时促进了对野象生境的保护。
大象的保护还任重而道远。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在野生环境中保护所有的印度象。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例如,我国在由印度象分布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临沧市、思茅市(今普洱市)等地区,先后建立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沧源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思茅市莱阳河省级保护区、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盈江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自然保护区。其中铜壁关地区的最后几头野象在越出国界后再也未返回,保护区建立后积极进行招引工作,希望通过努力把这里重新建设成野象生活的乐土,还与缅甸协商研究跨国保护方案。在分散的保护区之间建立生态走廊
另一方面,还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组建执法管理队伍,加大管理力度,防止印度象受到人为伤害。同时尽可能缓和人象冲突,如对保护区内的居民实行扶贫搬迁,为印度象和其他野生动物腾出生存空间;对野象造成的经济损失由政府给予补偿;采取架设太阳能电网、挖防象沟等措施,阻止野象进入人类生活生产区。不过电网一定要在专家的指导下设置,设置不当可能起不到防象作用,也可能对印度象造成伤害。当然,解决人象冲突的根本办法是改善野象在自然界中的生活环境,毕竟野象都是在自然界提供的资源不足时才会侵犯人类的,是人类先侵占了它们的生存空间。
同时还要加强对印度象的研究,采取多种形式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 印度是最早驯养印度象的国家,始于公元前3500多年。被驯养的大象有多种用途。由于大象繁殖周期缓慢,所以人工繁育的大象很难满足需求,相当一部分家象都是直接由野象抓来驯化的。
刚刚被捉住的野象野性很大,不允许人们靠近,也不吃人给的东西,这时人们就将其锁在大树上。后来在饥饿的驱使下,被捉住的印度象会开始吃东西,野性也逐渐减弱,这段时间驯象师要日夜陪在它的身边照顾它和它培养感情,并对它进行一些训练,有时也会采取一些惩罚措施。幼象约一个月左右就能初步驯化,而成年象要两个月的时间。
训练印度象要软硬兼施,因材施教。训练的方法有强制训练和诱导训练两类。强迫训练就是用一些强制性的刺激手段使其屈服并做一些动作;诱导训练就是用食物奖励等办法使其形成“做对动作有奖励,做错有惩罚”的条件反射。前者可能使印度象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仇恨,导致反抗或在日后进行报复;后者的训练效果更好,但需要一定的感情基础。当然,训练的方法不是绝对的,动物是有感情的,你对它好,它自然也更听你的话。有些印度象,特别是幼象会和驯养员建立深厚的感情,训练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然而,现实中很多人用十分残忍的虐待手段训练大象,给大象的身心都造成了极大地伤害
驯养后的象可用来骑乘,贵族骑乘的大象装饰华丽气派,还带有仪式性质。郑和下西洋时,占城国王骑着大象迎接他。在南亚和东南亚的森林里,大象是最好的交通工具。
人们看到了大象巨大的力量,就利用他们来劳役。古代大象被用来耕地。直到今天,在东南亚的一些地区,印度象仍然是伐木场搬运木材的重要劳动力。
冷兵器时代,战象是重要的兵种,它们不仅有巨大的破坏力,还能给敌人带来极大地恐慌。
大象也是产象的国家进贡时常见的礼物,曹冲称象的故事家喻户晓,其中的大象就是孙权送给曹操的。
印度象也是许多节日和仪式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泰国新年宋干节(泼水节),大象会走上街头,和人们一起庆祝。泰国人还把11月1日定为“象节”,这一天会有精彩的大象表演和大象运动会,以及大象聚餐。
印度象早已与宗教结合在了一起,在产象的国家和地区,传统文化中大象都是神圣的。象头神犍尼萨为印度教及印度神话中的智慧之神、破除障碍之神。他是湿婆神和雪山神女帕尔瓦蒂(Parvati)的精神之子。小乘佛教中传说佛祖的母亲因梦见白象而孕释迦牟尼。
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看来,象是代表江山稳固、社会安定的标志。在象的背上放一宝瓶,有些瓶内再插放五谷,寓意太平有像、五谷丰登。因为“象”与“景象”的“象”字同音;“宝瓶”的“瓶”字与“太平”的“平”字同音;这样“大象宝瓶”就成为“太平有像”的吉祥图案了。
肤色浅灰,具有银白光泽的象被称为白象(一说是有白化病的象)。白象十分稀少,所以一旦发现,就会被小心地捉住,不但不用干活,还会用瑰丽的珠宝妆扮,由大批侍者奉养起来,备受人们尊敬。
现在印度象最主要的是用于观赏和娱乐,大象是动物园了最受欢迎的动物之一,著名旅游景区野象谷,观看精彩的大象表演和一睹野生印度象的风采,无疑是最有吸引力的项目。
驯化后的大象虽然多才多艺,但仍有脾气,如果人们对它不好或正直发情期性情暴躁,很可能袭击人类。
D. 请问一部电影
<<斯巴达三百勇士>>
描写古代战争——温泉关战役(塞莫皮莱战役)的影片《斯巴达三百勇士》(300)被认为是2007年第一部重磅炸弹级的电影作品。根据电影工作室11日的估计,这部血腥味十足的动作大片首映周末的票房已超过7000万美元。在当年那场颇具传奇性和史诗性的战役中,300名斯巴达勇士顽强地抵挡波斯人的进攻,算起来,他们每一个人大约为首映票房贡献了23.3万美元。
《斯巴达三百勇士》改编自弗兰克·米勒(Frank Miller)的著名小说,片中的斯巴达(古希腊城邦)国王莱奥尼达由影星杰勒德·巴特勒(Gerard Butler)饰演,正是他率领着300名斯巴达勇士抵挡波斯入侵者的进攻。
“三百勇士”由曾经执导过《死亡黎明》的(Dawn of the Dead)的扎克·辛德(Zack Snyder)主刀,片中的300名勇士与数字技术打造的背景实现了完美融合,生动地再现了米勒笔下令人热血沸腾的战争场面。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由米勒的小说改编的影片《罪恶之城》(Sin City)也曾使用类似的技术。
“三百勇士”制片人马克·坎顿(Mark Canton)11日表示:“它是一部采用新的方式拍摄的史诗性影片。虽然在叙事上仍然遵循传统,但我们可以利用一切可用的绚烂的电影技术为观众呈现生动逼真的画面,这无疑是一种伟大的进步。”
让人喜欢的暴力
由于过多地展现暴力场面,“三百勇士”的影片级别被定为R级(R级是一种电影分级,指允许一定年龄以下(通常为17岁)的人在家长或保护人陪同下才能观看的影片)。就一般意义而言,这一定性将影响到一部影片可能具有的巨大票房潜力。但“三百勇士”无疑是个例外,它的首映票房成绩俨然已和另外两部R级影片——《黑客帝国II:重装上阵》和《耶稣受难记》成三足鼎立之势,可以并称电影史上最为卖座的3部R级电影,后两部的首映票房分别是9180万美元和8380万美元。
华纳兄弟影片发行负责人丹·费尔曼(Dan Fellman)表示:“这部影片所展现的暴力不会让任何人感到不快,因为它毕竟不是在一种令人愤怒的方式下完成的。人们喜欢这部影片,他们对富有创造性的事物是充满好感的。在我看来,一部影片最大的成功就是收获观众的口碑,只有观众认可并主动为一部影片进行宣传时,你才在真正意义上获得了成功。”
史诗拍摄手法,dvd画质,
历史背景:
公元前492年,波斯王派遣使节前往希腊索取“土和水”,希望通过威压令其归顺,但是希腊人将使节投入井内,叫他们自便,尽情取用“土和水”。波斯王大怒兴兵,但是他的第一批远征军在海上遇到风暴,全军覆没。当时的波斯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跨越欧亚非的大帝国,从居鲁士起,已历四世(居鲁士、冈比西斯、Hystaspes、大流士一世)。而希腊世界则是一系列城邦国家的总称,从来没有统一过,最多是一些城邦结盟。希腊城邦不仅限于希腊半岛,而且在亚洲的小亚细亚半岛(今天土耳其境内)也有。象此前1千多年的特洛伊战争中,特洛伊就是小亚细亚半岛上的希腊城邦。当时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都已经臣服于波斯帝国了。 (雅典、斯巴达、底比斯、马其顿都属希腊世界)
公元前490年,波斯统治下的希腊城邦叛乱,雅典出兵支持了这次叛乱。波斯帝国平息叛乱以后,派大军讨伐雅典。波斯王大流士派出另一支远征军在雅典西北面的马拉松登陆,第一次希波战争的决定性战役是马拉松之战。这一战之前,波斯方实际上有很高明的战略。他们和雅典城里的主和派取得联系,这些主和派希望与波斯军队合作夺取雅典的统治权,所以波斯军队没有在雅典附近登陆,而是在离雅典有一段距离(实际上是42公里左右,现代马拉松长跑的距离)的马拉松海湾登陆,目的是把雅典军队引出城,而让波斯在雅典城里的第五纵队占领城市,然后再在野战中消灭失去根据地的雅典军。波斯方引蛇出洞的计策果然奏效,雅典陆军在Callimachus指挥下向马拉松进发,实力为1万人,分10个团。但是波斯军队的战术执行却在战场上出了纰漏:当雅典陆军中计,前来迎击波斯军的时候,波斯军(1万5千人)开始执行他们的下一步战略计划:重新上船向另一个地点登陆,准备猛扑毫无防备的雅典城。本来这是非常高明的连环巧计,但是雅典军队来得太快了,他们采取了这种形势下唯一可行的对策:立即进攻波斯军尚未登船的后卫。在当天的值日将军米尔泰德斯(Miltiades)的指挥下,雅典军实际上是击其半渡,轻易赢得了马拉松战役。波斯军损失6千7百人,希腊方阵亡192人,包括总司令 Callimachus 。战后米尔泰德斯马上派一名长跑健将赶回雅典城报信(现代马拉松运动的起源),这个胜利的消息终于稳定了城里动荡的局势,使波斯的第五纵队不敢乱动。长跑能手菲狄浦底斯征尘未洗便从战场飞奔回雅典报捷,并因此过度劳累而死,这个事件就是当代的马拉松长跑的来源。此役大大提高了希腊人的自信。
公元前480年,波斯王大流士一世死了以后,他的儿子薛西斯登上王位。薛西斯为实现父亲的遗愿,发誓要踏平雅典,征服希腊。为此,他精心准备了4年,动员了整个波斯帝国的军力。参加远征的士兵来自臣服波斯的46个国家,100多个民族。有穿着五光十色的长褂和鳞状护身甲、携带短剑长矛的波斯人、米底亚人;有头戴铜盔、手持亚麻盾牌和木棍的亚述人;有用弓箭和斧头作为主要武器的帕提亚人和花刺子模人;有穿长袍的印度人;有穿紧腰斗篷,右肩挂着长弓的阿拉伯人;有穿豹皮或狮子皮、用红白颜色身的埃塞俄比亚人,他们的武器是棕榈树制的弓、燧石做的箭头和镶羚羊狐狸皮;身穿鲜艳的红斗篷,手拿标枪和盾的色雷斯人;还有帽盔上装饰牛耳、手执皮盾和短矛的高加索各族士兵。波斯军队的人员这样庞杂,武器装备又是这样五花八门,使得这支大军很像一次各族军队和军备的大展览。
公元前480年春,波斯全军齐集小亚撒尔迪斯,号称500万,实则30—50万人左右,分海、陆两路,向希腊进发。波斯大军走到赫勒斯邦海峡(现在叫达达尼尔海峡),薛西斯下令架桥。大桥很快架设起来,是两座索桥,埃及人和腓及尼人各造一座。桥刚修好,忽然狂风大作,把桥吹断。薛西斯大为恼怒,不但杀掉了造桥的工匠,还命令把铁索扔进海里,说是要把大海锁住。还命人用鞭子痛击海水300下,惩戒大海阻止他前进的罪过。他的自命不凡和目空一切,由此可见一斑。当然,桥最后还是造好了。不过由索桥变成了浮桥。工匠们把360艘战船整齐排列,用粗大的绳索相连。船上用木板铺出两条路,一条走人,一条走骡马。浮桥的两边又装上栏杆,以免人马坠入海中。这支波斯大军用了整整7天7夜才全部渡过海峡。有个亲眼看到了这一切的当地人,惊恐地说:“宙斯啊,为什么你变为一个波斯人的样子,并把名字改成薛西斯,率领着全人类来灭亡希腊呢?”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一向喜欢内部争斗的希腊各城邦组织了从未有过的联合行动。30多个城邦组成了反波斯同盟,同盟军总统帅由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担任。渡过赫勒斯邦海峡后,波斯大军迅速席卷了北希腊,七八月间来到了德摩比勒隘口。该隘口是中希腊的“门户”,依山傍海,关前有两个硫磺温泉,所以又叫“温泉关”。关口极狭窄,仅能通过一辆战车,是从希腊北部南下的唯一通道。这时希腊人正在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会,而在希腊,奥林匹克高于一切,运动会期间是禁止打仗的。
2 :3次希波战争
因此,希腊人在关上布置的兵力只有几千人。当波斯人临近的时候,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仅带了300人来增援。波斯大军在温泉关不远的平原扎下大营以后,薛西斯首先展开了心理攻势。他派人捎信给希腊守军,说波斯兵多得数不清,光是射击的箭矢就能把太阳遮住。勇敢的斯巴达人那能被吓着,他们嘲笑说:“那太好了,我们可以在荫凉里杀个痛快”。过了两天,薛西斯又派人去打探希腊人的动静,回报说希腊人把武器堆在一边,有的梳头、有的做操,丝毫没有打仗的样子。薛西斯大为奇怪,问询知情者后方知,战前梳头是斯巴达人的习惯,意味着将要玩命血战。薛西斯又耐心地等了四天,见守关的希腊人没有丝毫投降的样子,便下了命令,用武力活捉这些不知好歹的希腊人。根据温泉关地势险要、山道狭窄,部队不能展开行动,骑兵和车派不上用场的特点,薛西斯采取了派重装步兵轮番冲击的强攻战法,企图利用人数的优势打垮斯巴达人。而斯巴达人却利用温泉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优势,居高临下,用锋利的长矛凶狠地刺向手持波斯刀的敌人。波斯人倒下了一批又一批,攻打了一天又一天,却没能前进一步。薛西斯无奈,只好拿出最精锐的一万名御林军投入战斗,但除了抛下大片尸体外,还是攻不上去。见此情景,薛西斯急得三次从他督战的宝座上站起来,皱着眉头,抖动着胡子,狂躁地吼叫不已。正当薛西斯无计可施的时候,一个名叫埃彼阿提斯的当地农民来报告说,有条小路以通到关口的背后。薛西斯一听,大喜过望,立即命令这个希腊叛徒带领御林军沿着荆棘从生的小道直插后山。他们穿峡谷,渡溪流,攀山崖。黎明的时候,越过一片橡树林,接近了山顶。本来,列奥尼达在小路旁的山岭上早已布置下1000余名来自佛西斯城邦的守兵。因数日无战事,他们便放松了警惕,直到寂静的黑暗中传来嘈杂的脚步声时,他们才慌忙披挂上阵。波斯人已到跟前,羽箭像雨点般射来,佛西斯人败走了。波斯人也不追赶,直向温泉关背后插了下去。斯巴达王列奥尼达得知波斯军迂回到背后时,知道大势已去。为保存实力,他把已无斗志的其他城邦的军队调到后方去,只留下他带来的300士兵迎战。因为按照斯巴达传统,士兵永远不能放弃自己的阵地。700名塞斯比亚城邦的战士自愿留下同斯巴达人并肩作战。前后夹攻的波斯人潮水般扑向关口,腹背受敌的斯巴达人奋勇迎战。他们用长矛猛刺,长矛折断了,又拔出佩剑劈砍,佩剑断了,波斯人拥了上来。斯巴达的勇士们杀退了敌人的四次进攻,拼死保护自己的统帅。他们的人数越来越少,逐渐被压缩到一个小山丘上。杀红了眼的波斯人,将残余的斯巴达人死死围住,在口令声中将雨点般的标枪投向他们,直到最后一个人倒下。至此,温泉关才最终被攻占了。付出两万波斯士兵生命的温泉关血战,对于薛西斯来说,就象是一场恶梦。一想到血战到底,宁死不屈的斯巴达勇士,他就心惊肉跳地问:“斯巴达人是不是都是这样的?” 据说,波斯人在打扫战场时只找到了298具斯巴达人的尸体。原来,有两个斯巴达人没有参加战斗。一个是因为害眼病,一个是因为奉命外出。战后,他俩回到斯巴达时,家乡的人都非常鄙视他们,谁也不理他们。其中一个人受不了这种屈辱,自杀了。另一个在后来的战斗中牺牲,但斯巴达人还是拒绝把他安葬在光荣战死者的墓地中。
波斯人破关后长驱直入,攻入并洗劫了雅典,但雅典海军却在城市附近的萨拉米斯湾击溃了波斯舰队,决定性地歼灭了波斯海军,一举扭转战局。薛西斯在希腊这样一个多山的穷国里,没有海军运送补给,就无法维持一支庞大的陆军力量,所以只好将入侵军撤回波斯。但是第二次希波战争并未就此结束。薛西斯仍然在希腊半岛北部留下了一支30万人的陆军(希罗多德的记载,剑桥古代史估计是10万人),由大将马多尼乌斯(Mardonius) 统率。
公元前479年,10万希腊联军勇猛追击与30万敌军在小亚细亚展开决战,希腊联军陆军由斯巴达国王普萨尼亚斯(Pausanias)率领,进攻波斯驻军,于是爆发了这次战争中最后一次决定性的战役,普拉提亚之战。( 斯巴达的国王是选出的,同一时间总是有两名国王并列)。这次战役非常集中地暴露了敌对双方的优缺点。战役初期双方有很长时间的对峙,曾经爆发过几次小规模的遭遇战和前哨战。起初是波斯骑兵在不适于骑兵作战的崎岖地形中向希腊军步兵发动进攻,结果损失惨重。而后波斯军统帅吸取了教训,利用骑兵机动灵活的特点,不断地袭扰希腊军的军粮补给。另一方面,在与希腊军的遭遇战中,尽量不和希腊方阵作正面的步兵交锋,而是利用己方联合兵种的优势,用弓箭手和投石兵的远程火力优势不断杀伤希腊军。两军相持的结果,希腊方占不到任何便宜,补给又发生了问题,只好准备撤退。普萨尼亚斯的撤退计划,原本是全军列阵,然后趁夜暗掩护,一部份一部份地撤退。但是计划执行中发生了延误,阵线中央撤退、右翼撤退了一半、左翼未动的时候,天亮了,行动被波斯军发现,于是演变成一场生死大战。交战之初,希腊方的形势非常危急,不仅是在机动中被迫迎战,而且波斯统帅马多尼乌斯采取了正确的战术,以密集的远程火力给希腊军以重大杀伤。但是不久,马多尼乌斯犯了一个战术错误:他命令步兵主力集结在第一线弓箭手和骑兵身后,目的我猜测可能是准备跃出给希腊军决定性的一击,或者是准备追击。
3 :3次希波战争
但是这样一来,大量波斯军猥集一团,第一线部队就丧失了后退保持弹性的进退余地。斯巴达王普萨尼亚斯抓住这个战机,集合起希腊的装甲步兵方阵,猛烈地向波斯军冲上去。因为只要冲近了,波斯军没有作机动保持距离的余地,投射兵和骑兵就发挥不了作用。在近战和混战之中,波斯士兵尽管也很勇敢,但是他们使用武器的技术(也就是武艺啦)没有希腊战士那么训练有素,个人防护也没有希腊战士好(没有手盾)。即使如此,凭借波斯军的数量优势,他们也还是可能淹没希腊军的,但是这时候,波斯统帅马多尼乌斯本人在混乱中被杀。因为波斯军是各个民族组成的乌合之众,并不齐心,指挥核心一死,全军随即溃散。这场战役以后,希腊人基本上肃清了希腊半岛境内的波斯侵略军 。
公元前449年,波斯同意缔结和约,第二次希波战争遂正式结束。
公元前431—前404年,第二次希波战争以后,希腊世界暂时没有了东顾之忧,于是斯巴达和雅典两强爆发了争夺希腊世界霸权的30年伯罗奔尼萨战争。战争的结果以雅典失败告终。(十年战争,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21年;西西里战争,公元前415年—公元前413年;德凯利亚战争,公元前413年—公元前404年。)
公元前401年,波斯御弟、小亚细亚的总督居鲁士起兵反叛他的皇兄,他的军队中就有很多希腊雇佣兵。居鲁士兵败被杀,随从星散,但是他手下的希腊雇佣军步兵方阵却岿然不动。波斯政府军用鸿门宴的手法,假装谈判,诱杀了希腊雇佣军的所有将领,但是雅典人色诺芬(Xenophone)却在军中挺身而出接替指挥,迅速恢复了秩序,然后率领这一万名希腊雇佣军,在波斯政府军环伺之下,由亚洲腹地,完整地撤退到了希腊边界(类似中国的万里长征)。这次事件就是著名的“色诺芬万人大撤退”。
公元前4世纪起,马其顿逐渐成为希腊北部的重要国家。公元前395年,菲利普二世即位。在菲利普的治下,马其顿成为巴尔干地区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面对马其顿的崛起,希腊建立了以雅典为首的反马其顿同盟。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在喀罗尼亚大败希腊联军,取得了对整个希腊的控制权。公元前336年,菲利普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即位。亚历山大即位后很快就平定了希腊城邦的起义,巩固了政权。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大军渡海东征,拉开了他征服世界的序幕。亚历山大最大的敌人是强大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先后在格拉尼卡斯河和伊苏斯击败波斯军队,从波斯人手中夺取了叙利亚和埃及。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试图求和,但被雄心勃勃的亚历山大拒绝。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和大流士三世之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高加米拉战役爆发。亚历山大再一次取得了胜利,并乘势攻下巴比伦,波斯帝国灭亡。亚历山大继续东进,直到印度河流域方才折返。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他庞大的帝国也随之分裂,古希腊历史结束,希腊化时代开始。(详细请看《亚历山大大帝》)
4 :3次希波战争
希腊波斯战争(Greco-Persian Wars 或 Persian Wars) 公元前6世纪后半期,波斯帝国实行不断西进的侵略政策。公元前546年,波斯并吞了吕底亚,接着征服小亚细亚各希腊城邦。公元前512年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渡博斯普鲁斯海峡,远征多瑙河以北的西徐亚人,虽然失败,却乘机占领了色雷斯和黑海海峡,截断希腊与黑海的交通。原为雅典等城邦所掌握的商业,现在转到依附于波斯的腓尼基商人手中。波斯统治者并不以此为满足,还妄图征服希腊半岛。在这种形势下,希腊各邦无论为着本身的生存或为着海上贸易的发展,都必须进行一场反对波斯侵略的战争。
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米利都等城邦掀起了反抗波斯统治的暴动,这个暴动成了希波战争的导火线。当时米利都曾求援于希腊半岛各城邦,但是希腊半岛各城邦多未出兵相助,只有雅典和优卑亚岛上的爱勒多里亚派出了25艘战船助战。大流士集结重兵,镇压了小亚细亚各城邦的反抗,此后波斯便把侵略的矛头直接指向希腊半岛。
公元前492年,波斯海陆大军进攻希腊。舰队航行至亚陀斯海角时,遇飓风,大部分舰船沉没,2万海军葬身鱼腹。陆军在色雷斯遇到当地人民的抵抗,损失重大,被迫折回。波斯军远征失利后,大流士一面继续备战,一面实行恫吓。他派使者到希腊各邦,要求贡献“土和水”,意即降服于波斯。雅典和斯巴达坚决拒绝,雅典把波斯使者抛进了深渊,斯巴达把使者投入井里,并嘲笑说:“自己去取土和水!”
公元前490年,大流士发动对希腊的第二次进攻。波斯海军横渡爱琴海,攻占爱勒多里亚后,在雅典城东北部的马拉松平原登陆。雅典动员了所有的公民,征集1万名重装兵,此外只得到彼阿提亚的小城普拉提亚派来的1000名援军,而雅典所面对的却是10万波斯大军,可谓众寡悬殊。在形势十分紧急情况下,雅典采纳了将军米太雅得的建议,全军出动至马拉松。交战之初,米太雅得把军队列成长方阵,以主力集中于两翼,中军兵力较弱。两军接触后,雅典中军受波斯军的压力向后退却,而两翼则以机敏迅速的急进军突破了波斯军的弓箭射击,以长枪的密集方阵击退了波斯军的两翼,致使波斯军阵容大乱,纷纷逃向海上的战舰。雅典军的两翼则转向后方与中军联合,围歼波斯中军,取得了马拉松战役的胜利。雅典胜利后,派了一名战士回雅典报捷,他一气跑了四十多公里,抵雅典城后说:“我们胜利了。”话音刚落,便晕倒而死。后世为纪念这一壮烈事件,决定定期举行马拉松赛跑。
马拉松战后,双方都积极准备再战。雅典大力扩充海军,新造200艘三列桨战舰,希腊31个城邦结成反抗波斯侵略的同盟。波斯也从各地强征人力物力,准备再度大举侵入希腊。公元前480年春,波斯国王薛西斯率海陆大军从阿卑多斯出发,进入欧洲,沿色雷斯海岸,分海陆两路入侵希腊。据希罗多德记载,波斯出动士兵170万,战舰1207艘,加上非战斗人员共500万,这些数字显然过分夸大了,但队伍确实具有巨大规模。为了迎击波斯陆军,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率士兵300,坚持扼守中希腊的温泉关。李奥尼达率部力战,但由于奸细引路偷袭,温泉关失守,斯巴达将士全部壮烈牺牲。后人立碑以纪念之,碑文写道:“过客啊,去告诉拉西第梦人,我们遵从着他们的命令,长眠在这里的。”温泉关失守后,据守阿特米西亚海角的希腊海军,主动撤退至阿提卡的萨拉米海湾。波斯大军通过温泉关,直捣阿提卡,占领了雅典城。此时,雅典人已在海军统帅太米斯托克利指挥下,将妇女儿童迁移到伯罗奔尼撒半岛的特洛伊森城,而把成年男子都征集入伍,准备在萨拉米湾决战。公元前480年9月20日清晨,萨拉米海战开始。波斯的大型战舰在狭窄的海湾不得施展,而希腊小型战舰却运转自由。雅典士兵英勇战斗,给敌舰以猛烈打击。入晚战斗结束,波斯海军大败,损失战舰300余艘,希腊仅损耗40艘。
E. 《功夫瑜伽》主要在哪取景
功夫、瑜伽,分别在中国、印度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也就决定着这部影片的历史属性是相当之强的。影片的开端以动画与现实镜头结合,向我们展示了印度贵族内的纷争及王玄藏归唐路,这样二三维穿插的画面难免会有些不适应。中国、中印边界、印度,一步步的地界渐进,从墓穴、宝藏,还原了属于古代印度的历史。
这部片子还是很贴切成龙大哥的正面形象,而且他以前演的大多是动作片,《功夫瑜伽》这部喜剧片,对于他来说难度还是小了不少的。这部片子的风土人情值得认可,不仅仅只有中印两国,还有迪拜那种奢靡富足的环境,让人增了不少眼力见。当然,片场流转多国,演员国籍不一,大动作的拍摄画面,《功夫瑜伽》的拍摄难度是很大的,成本也不低,还算是比较成功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