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分悬赏 能帮找纯真年代的影评吗
The Age of Innocence
(Period romantic drama -- Color)
By TODD MCCARTHYA Columbia release of a Cappa/De Fina proction. Proced by Barbara De Fina. Co-procer, Bruce S. Pustin. Directed by Martin Scorsese. Screenplay, Jay Cocks, Martin Scorsese, based on the novel by Edith Wharton.
Newland Archer - Daniel Day-Lewis
Ellen Olenska - Michelle Pfeiffer
May Welland - Winona Ryder
Mrs. Mingott - Miriam Margolyes
Larry Lefferts - Richard E. Grant
Sillerton Jackson - Alec McCowen
Mrs. Welland - Geraldine Chaplin
Regina Beaufort - Mary Beth Hurt
Julius Beaufort - Stuart Wilson
Mrs. Archer - Sian Phillips
Mr. van der Luyden - Michael Gough
Mrs. van der Luyden - Alexis Smith
Letterblair - Norman Lloyd
Monsieur Riviere - Jonathan Pryce
Janie Archer - Carolyn Farina
Ted Archer - Robert Sean Leonard
Narrator - Joanne Woodward
An extraordinarily sumptuous piece of filmmaking, "The Age of Innocence" represents an impeccably faithful adaptation of Edith Wharton's classic novel, which is both a blessing and a bit of a curse. Director Martin Scorsese has met most of the challenges inherent in tackling such a formidable period piece, but the material remains cloaked by the very propriety, stiff manners and emotional starchiness the picture delineates in such copious detail. Despite all the talent involved, this portrait of an impossible romance set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New York society in the 1870s has a finite audience, more or less defined by the $ 25 million to $ 30 million grosses achieved by such tony releases as "Howards End" and "Dangerous Liaisons."
Even if it does that well, this prestige entry, with its reported $ 40 million-plus price tag, will be a long way from break-even. Film premieres tonight at the Venice Film Festival.
For sophisticated viewers with a taste for literary adaptations and visits to the past, there is a great deal here to savor. The sets, costumes, cinematography, music and attention to the mores and customs of the time are almost unimaginably luxurious and evocative, giving evidence of tremendous research and a feel of extreme authenticity. The screenplay adaptation is intelligent and economical, and the casting and acting, from the leads to the smallest roles, are as fine as one could want.
But it is difficult to picture general audiences warming up to thes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old ruling class, whose constricted emotional lives Wharton brilliantly illustrated in her 1921 Pulitzer Prize-winning novel.
Present rendition (Irene Dunne and John Boles starred in a forgotten 1934 RKO version) begins with a lovely floral and lace title sequence by Elaine and Saul Bass, then plunges the viewer into the hotbed of high society -- the opera, where the real action is in the boxes, not onstage. The focus of most lorgnettes this evening is Ellen Olenska (Michelle Pfeiffer), a beautiful American recently returned from Europe after leaving her aristocratic husband.
Ellen is a cousin of lovely young May Welland (Winona Ryder), who is just now announcing her engagement to socially prominent lawyer Newland Archer (Daniel Day-Lewis). Although related to a distinguished family, Ellen is much whispered about e to the free-thinking ideas she appears to have acquired in Europe, and because she is rumored to have lived with her male secretary.
In this world of formal balls, dinners and other ritualized social engagements, propriety is all, and Countess Olenska doesn't conform to the letter of New York's standards. But Newland, who at moments dares to express unorthodox ideas about acceptable behavior for women, defends her and, with the help of his mother, orchestrates her acceptance into society.
But just as he is urging May to move up their wedding date, Newland becomes entranced by the bewitching Ellen, who is so tantalizingly different from everyone else in his sphere. With the excuse of advising her legally on her impending divorce, he is able to call on her frequently, and when he finally reveals his feelings, it's almost too much for both of them.
The real subject of the film is Newland's adhering to his prescribed role rather than following his heart, and while this is apparent, the emotion is, crucially, not deeply felt or conveyed despite the couple's furtive meetings in the film's second half. The obsessive central love story here is repressed on all levels, which serves to parch the film more than intensify it. Nor does a rather flat coda, set in Paris years later, deliver the intended poignance.
The picture's other subject is the re-creation of an era, and in this the film is almost overwhelmingly successful. The repeated close-ups of 1870s place settings, food preparation, cigar trimmers, fabrics, clothes, paintings and decor, to the accompaniment of appropriate music, bespeaks an immersion in time and place that some may feel goes beyond the necessary to the fanatical (but which actually constitutes a pleasure in its own right).
In both their exquisite appearance and sheer quantity, Dante Ferretti's proction design and Gabriella Pescucci's costume design are practically beyond compare, and Michael Ballhaus surpasses himself with his resplendent widescreen cinematography.
In his attempt to define an era through a thwarted romance set among the trappings of the very rich, Scorsese conjures up the cinematic worlds of Max Ophuls, notably "Madame de ... ," and Luchino Visconti, particularly "Senso" and "The Leopard." For a director previously associated mostly with the violence of the lower classes of New York, it's a notable attempt to stretch, and admirable in many ways.
Day-Lewis cuts an impressive figure as Newland, and it may be that he is playing something of a thankless part: a character who invariably makes decisions that disappoint.
The two principal female roles are superbly filled. For any actress to make the transition from Cat Woman to Ellen Olenska would be impressive, and that Pfeiffer succeeds here as she did in her last film is the most conclusive proof yet of her widening talents. Ryder is also perfect as the child-woman with a more tenacious instinct than her retiring manner would indicate.
A great roster of superior actors fills out the supporting roles, and seeing the likes of Alec McCowen, Sian Phillips, Richard E. Grant, Miriam Margolyes, Geraldine Chaplin, Mary Beth Hurt, Norman Lloyd, Michael Gough, Jonathan Pryce and, in her last role, the late Alexis Smith pop up throughout reps a connoisseur's delight.
Scorsese brings great energy to what could have been a very static story, although his style is more restrained and less elaborate than usual. Script by the director and former film critic Jay Cocks judiciously trims the story down to manageable length while retaining its essential elements.
Elmer Bernstein's score is full-bodied and richly romantic, Thelma Schoonmaker's editing is very finely tuned and the scene transitions are notably varied. This is no doubt one of the few films ever to credit a table decoration consultant, etiquette consultant and chef for 19th-century meals, and these credits are very well earned.
建议你到学校外上网,肯定可以上国际网。你可以去www.imdb.com查这部片子,然后通过external reviews就可以看到不少评论,有些应该还比较有用,比如roger ebert的影评。另外,北师大的田卉群老师出过一套什么教程,反正就是影片分析的,一共两本,讲外国电影的那本里面我记得的有《纯真年代》的分析,也可以找来看看,既然你是学这方面的,我想图书馆肯定少不了这些书。
B. 外国电影分级怎么回事情
最早的分级制把电影分成四级,即老少皆宜的G级;儿童要由家长或成年人陪同方可观看的M级;儿童不宜的R级和21岁以下青少年不准人场的x级。分级制在1970年和1990年两次修改,目前为5级——
G级: (GENERAL AUDIENCES All ages admitted.)大众级,所有年龄均可观看大众级,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观看——该级别的影片没有裸体、性爱场面,吸毒和暴力场面非常少。对话也是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接触到的。
PG级:( PARENTAL GUIDANCE SUGGESTED Some material may not be suitable for children.)普通级, 建议在父母的陪伴下观看,有些镜头可能让而用产生不适感.辅导级,一些内容可能不适合儿童观看——该级别的电影基本没有性爱、吸毒和裸体场面,即使有时间也很短,此外,恐怖和暴力场面不会超出适度的范围。
PG-13级:(PARENTS STRONGLY CAUTIONED Some material may be inappropriate for children under 13. )普通级,但不适于13岁以下儿童.特别辅导级,13岁以下儿童尤其要有父母陪同观看,一些内容对儿童很不适宜——该级别的电影没有粗野的持续暴力镜头,一般没有裸体镜头,有时会有吸毒镜头和脏话。
R级:(RESTRICTED Under 17 requires accompanying parent or alt guardian。) 限制级,17岁以下必须由父母或者监护陪伴才能观看。17岁以下观众要求有父母或承认陪同观看——该级别的影片包含成人内容,里面有较多的性爱、暴力、吸毒等场面和脏话;
NC-17级: (NO ONE 17 AND UNDER ADMITTED )17岁或者以下不可观看——该级别的影片被定为成人影片,未成年人坚决被禁止观看。影片中有清楚的性爱场面,大量的吸毒或暴力镜头以及脏话等。
几种特殊的分级:
NR U:NR是属于未经定级的电影,而U是针对1968年以前的电影定的级。
M X P:这一级中的电影基本上不适合在大院线里公映,都属于限制类的。
英国电影分级制度
“U”级:普通级——适合所有观众。在此级节目中只能偶尔使用“damn”(该死)、“hell”(见鬼、混蛋)这类轻微的咒骂语言,极少使用其他温和的咒骂语言;
“Uc”级:特别适合儿童观看;
“PG”级:家长指导级;
“12”级:适合12岁以上是成人观看;
“15”级:适合15岁以上是成人观看;
“18”级:适合18岁以上是成人观看。
香港电影分级制度
第Ⅰ级:适合任何年龄的人观看;
第Ⅱ级:儿童不宜观看。其中——
第ⅡA级:儿童不宜——在内容和处理手法上不适合儿童观看;影片可能使用轻微不良用语和少量裸体、性暴力及恐怖内容,建议有家长指导;
第ⅡB级:青少年及儿童不宜——观众应预期影片内容不适合成分的程度较第ⅡA级强烈;强烈建议家长给予指导;影片可能有一些粗卑用语及性相关的主语词;可含蓄地描述性行为及在情欲场面中出现裸体;影片可能有中度的暴力及恐怖内容;
第Ⅲ级:只准18岁(含)以上年龄的人观看。
新加坡电影分级制度
G级为普通级,其中再分为适合所有年龄的电影和需要家长从旁指导的PG级电影。
NC16级为16岁以下不宜,《拯救雷恩大兵》因包含太多粗俗语言而于1998年成为第一部列入这一级的电影。
R(A)级为限制级(艺术)电影,只供21岁以上的成人观赏。
C. 中国电影和西方电影有些什么不同
几年前上映的《廊桥遗梦》曾让中美观众为之感动。仔细分析,同是流泪,却有着文化背景上的微妙差异。老美们感动,是在“解放”得轰轰烈烈后,渴望某种更为纯朴的真情;对依然在传统藩篱中彷徨的中国的观众来说,多半是浪漫的婚外之恋让人怦然心动。在彼,是反思和回归,在此,率性尽情还显得奢侈。文化问题其实相当复杂,就西方电影来说,许多欧洲导演的审美情趣就与美国人有明显分歧。但在大多数观众的心目中,好莱坞的大片几乎就成了西方电影的代名词。
事实上,美国电影的成功与电影的娱乐功能密不可分。如特立独行的英雄、风情万种的美女、大团圆的结局。在人物形象上,正与反的强烈对立,都很易于将追求心理宣泄的观众锁定在特定的空间。这种影片其实也颇合中国观众胃口。千百年来,国人所渴求的就是正义战胜邪恶,大团圆梦境更能将一颗痛楚的心灵抚平。与此同时,文化背景的不同也对观众的心理产生相应作用。中国观众由于受传统伦理道德影响,又常常会对正面的角色产生“超人”般的道德期许。在国产影片中,同样是英雄美女,英雄在人格上就多半是道德楷模。近日,由李安导演的电影《卧虎藏龙》在市内公映,这部片子获得了10项奥斯卡奖提名。通过这部片子,可以看出李安在中西文化间所踩的钢丝。影片中所流露出的**是双重的,李慕白和他的师妹真心相爱,但他们又在不断进行自我约束,直到李慕白中毒身死。在外国人看来,这就是典型的东方情结。而身为贵族小姐的玉娇龙割舍不下与沙漠强人罗小虎的爱情,她对于禁忌的突破,她半分天使半分魔的放任性情,又何以不让老外们正中下怀。从影片的整体结构看,小虎的出现只是近乎符号般的阐释,其艺术处理的粗糙当是李安的败笔。
对于《花样年华》,影评人是这样评价的:王家卫本来就是以艺术电影的拍法取得商业成功的一朵香港奇葩。看过王家卫之前的片子就不得不承认《花》片是形式远远大于内容的,王大导也很有点才思枯竭的嫌疑。事实就此成为:将艺术电影缩减为形式化的王大导,遇上了充满媚雅冲动的饥渴人群。于是王导携爱将梁朝伟、张曼玉出席的首映礼成了各大城市的热门话题,大伙普遍记住和敢于高谈阔论的就是张曼玉在片里换来换去花色无穷的旗袍。
王家卫的《花样年华》,让张曼玉、梁朝伟演绎了一出东方式的廊桥遗梦。同样表现的是婚外情,好莱坞的廊桥之恋,上演的是赤裸裸的情欲。王家卫镜下的《花样年华》却洋溢的是含蓄阴柔之美。其实何止是与西方式的比呀!即使与时下中国表现男女情恋的影视片比,《花样年华》也该让如今的“赤裸裸”们羞得脸红了。曾几何时,中国人在男女问题上的含蓄消逝了……
《花样年华》中的周先生和陈太太,是60年代香港市井中的小市民。他们的生活平淡无奇、波澜不惊。但《花》片却从中挖掘出了美。这挖掘的诀窍就在于紧紧把握住了中国人含蓄的男女情感表现方式。周先生和陈太太都成了被另一半抛弃的孤男寡女,当他俩从对方相同的领带、背包知道各自的那一半勾搭到一起后,虽双方相依相恋,但并没有赤裸裸地表现出来。甚至他们各自的另一半--陈先生和周太太的模样都没露,只有声音和背影,这些都使影片看来圣洁而含蓄。
渴望某种更为纯朴的真情;对依然在传统藩篱中彷徨的中国的观众来说,多半是浪漫的婚外之恋让人怦然心动。在彼,是反思和回归,在此,率性尽情还显得奢侈。文化问题其实相当复杂,就西方电影来说,许多欧洲导演的审美情趣就与美国人有明显分歧。但在大多数观众的心目中,好莱坞的大片几乎就成了西方电影的代名词。事实上,美国电影的成功与电影的娱乐功能密不可分。如特立独行的英雄、风情万种的美女、大团圆的结局。在人物形象上,正与反的强烈对立,都很易于将追求心理宣泄的观众锁定在特定的空间。这种影片其实也颇合中国观众胃口。千百年来,国人所渴求的就是正义战胜邪恶,大团圆梦境更能将一颗痛楚的心灵抚平。与此同时,文化背景的不同也对观众的心理产生相应作用。中国观众由于受传统伦理道德影响,又常常会对正面的角色产生“超人”般的道德期许。在国产影片中,同样是英雄美女,英雄在人格上就多半是道德楷模。
传统的伦理精神会不自觉渗透、内化于观众的心理结构中。西方人崇尚自我,国人相对折衷。以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为发端,西方的艺术作品并不回避人的欲望和本能。同样是表现男欢女爱,中国影片会考虑大众欣赏习惯,进行较为含蓄的处理。而西方开放的观众会很自然认同“花心”英雄,女星们更是被装扮得艳光四溢。反之,中国观众认同的多是合乎规范的贤惠淑女。受“文以载道”观念影响,中国观众在心理上还有着“教化需求”,由于情感相对克制,中国观众会津津有味地观看悲欢离合的故事,但又排斥类似于同样来自于西方的纯粹悲剧。
D. 好莱坞历史上口碑最好的20部电影
20世纪世界经典电影!!!绝对经典!不信你去网上搜索
1、 《教父》The Godfather 1972年
科波拉黑帮经典《教父》的首部,派拉蒙公司最成功的影片之一,坐稳IMDB头把交椅应属众望所归。虽然评论界一致对《教父》系列的第2集推崇有佳,但大多数影迷似乎还是对《教父》情有独钟,这可能与马龙·白兰度极具个人魅力的表演有关,直到今天他那种含糊沙哑的声音与神秘莫测的表情都依然叫人着迷。
2、 《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年
这部被称为《刺激1995》的影片在中国影迷间也有极好的口碑,可见电影超越国界的神奇之处。
3、 《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 1993年
斯皮尔伯格在《大白鲨》、《夺宝奇兵》、《外星人》、《紫色》四次与奥斯卡失之交臂后,终于在辛德勒和无数犹太难民的帮助下捧得金像。
4、 《公民凯恩》Citizen Kane 1941年
无需多言的电影里程碑,神童奥逊·威尔斯可一不可再的惊世之作。
5、 《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 1942年
永远的《北非谍影》,永远的英格丽·褒曼。
6、 《教父续集》The Godfather Part II 1974年
《教父续集》中科里昂尼家族兴起的历史与麦克血腥的奋斗形成了完美的对仗,这种平行蒙太奇的运用深得评论界的赏识,此片的成功也巩固了艾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两位意裔影帝的地位。
7、 《七武士》Shichinin no samurai 1954年
这可能不是大师黑泽明最出色的作品,但确实是他最好看的作品,它对世界电影的影响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东方武侠故事。
8、 《星球大战》Star Wars 1977年
对每个出生于50到70年代的美国人而言,他们几乎都喜欢被人被称作“Star Wars Generation”(《星球大战》的一代),星战系列应该是拥有影迷人数最多的系列电影了,还记得99年推出《星战前传》时掀起的狂潮么?
9、 《美国美人》American Beauty 1999年
这部电影能入选到TOP10有点叫人惊讶,美国特有的中产阶级影片。
10、 《飞跃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年
米洛斯·福尔曼和杰克·尼克尔森两人共同的颠峰,一堂影视表演的必修课。
11、 《奇爱博士》Dr. Strangelove 1964年
库布里克讽刺冷战的黑色幽默经典,“未来三部曲”的首部,对一个没有那段历史经历的中国观众而言,此片未必会得到这样的高分。
12、 《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 2000年
李安真的拍了部了不起的电影。
13、 《后窗》Rear Window 1954年
希区柯克的经典,詹姆斯·斯图尔特和格蕾丝·凯莉的搭配就如同现今布拉德·彼特和朱丽娅·罗伯茨合作一样抢眼。
14、 《夺宝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 1981年
在英国《完全电影》(Total Film)杂志评选的最伟大的50个银幕英雄(又是个TOP一族)中,哈里森·福特饰演的印第安纳·琼斯雄居榜首,斯皮尔伯格还是拍这样的东西比较划算。
15、 《非常嫌疑犯》The Usual Suspects 1995年
到最后才叫观众恍然大悟的影片总是那么迷人,更有意思的是它还隐藏着两位日后的奥斯卡影帝凯文·斯派西与贝尼裘·狄托洛。
16、 《精神病患者》Psycho 1960年
观众至今还为凶手的屠刀而恐惧,这可能就是希区柯克最大的魅力。
17、 《星球大战之帝国反击战》The Empire Strikes Back 1980年
Star Wars fans的第二《圣经》。
18、 《低级小说》Pulp Fiction 1994年
可能是我自己看次数最多的影片,两年里看了12遍,昆汀塔伦蒂诺的鬼才短暂却叫人刻骨铭心。
19、 《记忆碎片》Memento 2000年
今年热门的悬念片,现在还在排行榜上停留。
20、 《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 1959年
又一部希区柯克影片,加里·格兰特被小飞机追杀逃入玉米地的的镜头堪称电影史上的经典,在南斯拉夫浪子库斯图里卡、搞笑白头翁拉塞尔·尼尔森等人的不同影片中都得到了致敬性的再现。
再发一个有趣点的
史上耗资最大的电影排行榜
1.《埃及艳后》(1963年) 2.864亿美元
2.《泰坦尼克号》(1997年) 2.47亿美
3.《未来水世界》(1995年) 2.29亿美元
4.《终结者3》(2003年) 2.16亿美元
5.《蜘蛛侠2》(2004年) 2.1亿美元
6.《金刚》(2005年) 2.07亿美元
7.《飙风战警》(1999年) 2.038亿美元
8.《生死时速2》(1997年) 1.988亿美元
由此可见,经典电影不是靠砸钱就能砸出来的。
E. 影史上最赔钱的电影排行榜
好莱坞史上最赔钱的电影
一说起“好莱坞电影”,好象大家首先想到里面身价千万的大牌明星,过亿的投资,满宇宙取景,留下经典影片无数...可是无论八大电影公司的老板,还是知名大导演都有犯混的时候,如果他们在错误的时间、选择错误的人拍了一部错误的电影,那...那后果将是观众以及他们自己的一场灾难!
下面我们就来悉数一下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好莱坞赔钱影片——
《伊斯达》Ishtar(1987)
投资4000万美圆,票房1437万美圆
人们总是过分相信影帝、影后的票房号召力,不过这部电影绝对是个反面教材。
此片由法国凯撒奖影后伊莎贝尔阿佳妮、奥斯卡影帝达斯丁霍夫曼、沃伦比帝主演。而整个影片的拍摄过程也像个环球旅行,从新加坡、摩洛哥到巴林、里约热内卢,一行人等转一圈下来已经花掉了2500万美圆。值得一提的是在摩洛哥,购买拍摄需要的单峰驼居然遇到了当地的强盗,剧组求助于当地政府保护也没什么结果,然后就是接着和恐怖分子遭遇...这些使从导演、明星到下面的工作人员都无法专心工作,搞得人人身心疲惫。
事情远没结束,影片好不容易拍完,可当时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CEO却对此片的部分很不满意,要求身兼制作人的沃伦比帝重新剪辑,但是后者根本不当一回事,依然我行我素,于是两边开始为此片无休止的争论。结果可想而知,上映后票房和口碑都一塌糊涂。最后此片“荣幸”的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100个最糟糕的主意之一。
《艳舞女郎》Showgirls(1995)
投资4500万美圆,票房2200万美圆
很难想象这样的一部有失水准的烂片居然出自大导演保罗范霍文之手。而且本片中有大量的裸露场面,最后被定为NC-17级(限制级,17岁以下不准观看),但制作公司米高梅却让它上映了。
在此片之前,保罗范霍文导演的《本能》以4900万的预算获得了3亿5千多万的票房神话,于是又打算称胜追击。可导演和电影公司一直存在分歧,加上影片本身的理念受到当时评论界和观众的批评,票房自然残败。在16届金酸莓奖(美国一个专门评烂片的奖)上,竟获得9项提名,赢得7项大奖。
(可能有些朋友不太了解美国的电影分级制度,那在这里简单说一下——
美国电影被分为五级,G、PG、PG-13、R和NC-17。G是所有人都可以观看的,也就是老少咸宜的普通级;PG是有一些内容不适合孩子,属于警告级,由家长决定孩子是否可以观看;PG-13是13岁以上青少年需辅导观看,13岁以下孩子不适合观看;R是17岁以下青少年需父母陪伴观看;NC-17是17岁以下青少年禁止观看。)
《凯德警长》The Chase(1966)
投资570万美圆,票房270万美圆
此片明星云集而且全是当时的一线,如马龙白兰度、罗博特雷德福、简方达等。可是马龙白兰度过于随意,在刚拍摄的时候,因为自己的任性而受了伤,导致拍摄延期。可马龙白兰度自己却在养伤期间夜夜笙歌,回到片场还是带着醉意,根本无法进入状态。麻烦远不止这些,此片拍摄期间,在拍摄地加州发生了黑人暴乱,剧组也遭到重创,损失上百万美圆。
影片拍完后,又一场“灾难”开始了——制片人和导演各自为主,导演剪辑完后,制片人居然又重新剪辑一篇,当导演发现时,影片已经开始准备上映了。最终的效果就是公映的影片从头到尾让观众不知所云。《纽约时报》的评价是:让观众看不懂还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看起来演员们也不明白剧情。
《棉花俱乐部》 The cotton clab
投资4700万美圆,票房2590万美圆
虽然大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因《教父》系列而在好莱坞名声雀起,但因拍摄另一部经典电影《现在启示录》时负债近5000万美圆。于是科波拉打算和当时《教父》的制片人一起拍一部能赚钱的电影,就打算拍摄此片。当时的预算为1300万,可剧组为了在皇后街区重建“棉花俱乐部”就花了100万,而且工期超时,每超一周的时间,就得多花14万。科波拉本人则越拍越有感触,边拍边改剧本,又将原剧本中加入了很多不想及的东西在里面,这些因素导致预算和拍摄成本一再的增加,为了完成电影,制片人是想尽了办法,满世界的找投资,只要肯投钱,来者不拘,甚至包括中东军火商、意大利后裔的黑手党、南美的毒贩子,这些因素导致拍摄途中麻烦接踵而来,最后影片花掉了4700万,只可惜此片并没有让科波拉和制片人赚到一分钱,相反,而是彻彻底底的让他们坠入一穷二白的深渊里。
《长征万宝山》Paint your wagon(1969)
投资3160万美圆,票房1450万美圆
大导演希区柯克说过:“电影圈里出现最不幸的事情就是出现了《音乐之声》这样刺激所有人去拍高成本制作的影片。”这话里所指的“所有人”其中就包括当时号称“零件大王”的查尔斯布鲁多恩。这位以机械零部件起家的电影门外汉当时刚刚吞并了“派拉蒙”公司。在他的眼中好电影就是“有眼泪、有欢笑、还要有美女!”说到这里,大家应该预见到后面的事情了吧...
本片前身是百老汇大受欢迎的歌舞剧,当时的派拉蒙花了15万找编剧名家把它改成了歌舞电影的剧本,又找来科林特伊斯特伍德和李马文来演。有意思的是,剧组居然没有给两位主演请舞蹈指导老师,而且李马文经常在排戏期间喝得大醉。加上剧组为了场面的需要,花了240万建了一座城市,又以每公里1万的造价修了一条公路。可惜这一切换来得是令观众惨不忍睹的影片和令投资人沮丧的票房收入。
《上海惊奇》Shanghai surprise
投资1700万美圆,票房231万美圆
本片剧本原名《法拉第的鲜花》,影片的制片人是前“甲克虫”乐队的吉他手乔治哈里森,他是打算用此片来力捧麦当娜的。可当时麦当娜刚刚和西恩潘结婚,正在蜜月期的二人根本舍不得分开。于是只好让西恩潘当了男主角。至于拍摄期间所发生的节外生枝的事情简直可以单独拍成一部电影,恐怕就是现在让乔治哈里森回忆,可能还是一场噩梦。
《纽约时报》的影评人这样评价此片:《上海惊奇》唯一的好处就是可以独享整个影院。公映期间,电影院里门可罗雀。从此,麦当娜不但成了“票房毒药”,还把西恩潘也拖下水了。
《城市与乡村》Town and country(2001)
投资9000万美圆,票房670万美圆
前面提到的第一部电影《伊斯达》里的主演之一沃伦比帝,在14年后再次“成就”了一部巨亏影片,那就是这部《城市与乡村》 。当时新线电影公司打算扩展一下所拍影片类型的涉及面,想拍一部主流喜剧电影。找来了63岁的沃伦比帝和53岁的戴安基顿。原本想利用两人原是情侣关系作为本片一个炒作点,可是这个想法被沃伦比帝的现任妻子知道后,去搅的一团糟。于是影片一拖再拖,加上编剧方面也不顺利,由于剧本反复被不同的人改,让影片拍摄停了4次。其他剧组管理方面也极为混乱,又造成了约12次的延期、补拍。这些还不够,沃伦比帝多次干涉导演的工作,甚至向公司交了一本自己的剧本,不过被拒绝了。
这些事情让影片整整拖了3年,最后定稿决定重拍时,有10卷胶片居然又在运输途中意外丢失。
影片拍完公映之后,慕名而来的观众看到如此糟糕的电影,只能是一边倒的恶评如潮,不仅让新线公司彻底心灰意冷,而且连其母公司华纳公司都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
《割喉岛》Cutthroat island(1995)
投资9200万美圆,票房950万美圆
当时独立制片公司卡洛克连续制作票房火暴的〈终结者2〉、〈绝岭雄风〉〈全面回忆〉和〈本能〉,这让此公司信心大增,决定再次出巨资,大制作来拍电影。于是公司的首席制片人集资上亿交给了一个拍恐怖片起家的新手导演。光此片的海盗船就价值500万美圆!为了画面达到理想效果,全部使用水上实景拍摄,演员也全部亲自完成惊险的镜头。可由于原来的剧本过于粗糙,拍了开头居然就拍不下去了,只好再临时找人重写,制作人得到此消息后,一心急就找了4个编剧一起写,结果4套剧本又开始扯皮,使影片制作时间长达2年零10个月,最后花掉了9千2百多万,可上映后反响其差,成了史上最赔钱的电影之一。后来制作公司卡洛克自己也赔了进去,被米高梅联艺公司全盘收购。
《未来水世界》Waterworld(1995)
投资1亿7500万美圆,票房8800万美圆
此片绝对是大明星凯文科斯纳的噩梦!于1994年8月开拍原定96天完成前期拍摄。地点选在了夏威夷,单在离陆地400米的海上建造的重达2000吨的废墟城堡就花费500万美圆,不过夏威夷多变的天气,加上潮汐不定,主景多次被海水淹没,成本很快追加过亿了,长期的海上生活也是剧组人员和演员们无法适应,很多工作不能按时完成,等166天拍摄结束时,总共花了1亿7千500万。这还没完,后期制作时,主演凯文科斯纳还对导演的工作横加干涉,导致他们俩最终决裂。影片上映后只获得投资一半左右的票房,〈纽约时报〉评论:此片犹如一个残疾人,与之共舞的凯文科斯纳“精神可嘉”。
《埃及艳后》Cleopatra(1963)
投资4200万美圆,票房2400万美圆
终于说到了这部被评为“有史以来最赔钱的电影”。在1963年创下了1800万美圆(以当年的物价和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较,可以说是天文数字)的巨额亏损,差点让21世纪福克思公司关门大吉!至今仍被无数人当成好莱坞最大的笑柄。
1959年,当此片的制片人力排众议,坚决起用26岁的伊丽莎白泰勒为女主角时,泰勒还在和她的第四任丈夫在度蜜月。此时,泰勒得到消息,根本无心接片,于是开出了200万的片酬,想以此婉拒。谁知居然被福克思公司一口答应了下来。泰勒只好带着他的丈夫来到英国拍片。公司方面,为了拍摄此片,在英国耗资100万美圆建造了一座雄伟的“罗马城”。影片终于在1961年的9月25日开拍了,可是噩梦才刚刚开始——第一天,因为英国本土发型师罢工,什么镜头也没拍。开拍后仅17分钟,泰勒又“奇迹”般的病倒,飞回美国疗养去了。剧组等到了第2年才重新开始拍摄,结果没多久,泰勒再次病倒,又是停拍。因为泰勒就这样病来病去,此片拍了4年,也因几年来身材的变化,戏中她的黄金戏服先后做了6套之多,每套都价值近3万美圆。有意思的是,在拍摄此片的4年中,泰勒又和男主角理查德波顿日久生情,最后成就了他俩长达12年的两次婚姻。
除了泰勒的因素外,其他剧组人员也是麻烦不断。4年间,有2位摄影师离开,导演也中途换过,剪辑时也是导演和制片、制作公司吵的不可开交...可想而知,这部电影的最终结果会是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