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有关朋克摇滚乐队,叛逆青年的电影
有很多!还是自己找找好!
昼夜摇滚
神秘列车
Jimi Hendrix——Experience Electric Ladyland
别回头
苦难日之夜
紫醉金迷
美国风情画
给我庇护
NME评选20部最佳摇滚电影(组图)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7日21:01 新浪娱乐
新浪娱乐讯 北京时间4月2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为庆祝英国“新音乐快递”(NME)网站电影频道的推出,该网站近日评选出了20部最优秀的与摇滚有关的电影。
《24小时派对狂》(24 Hour Party People,2002)
这部纪录片全程以DV拍摄,经由汤尼·威尔森(Tony Wilson)的故事探索由其创立的著名唱片厂牌Factory的兴衰历程,重现曼彻斯特当年光辉的音乐风潮。影片涉及Factory旗下Joy Division乐队的发展,并从威尔森的视角分析柯蒂斯的自杀事件。该片参加了当年的戛纳影展。
《金属精神》(Anvil,2008)
影片真实描绘了加拿大传奇金属乐队Anvil的历史和现在。片中首度发表了多段重要影像,并配以多位金属大腕的访谈段落,例如Slash、摩托头乐队的Lemmy、炭疽的Scott Ian、金属的创始人Lars Ulrich等。该片获得了今年美国独立精神奖的最佳纪录片奖。
《控制》(Control,2007)
这是一部描述英国后朋克乐队Joy Division主唱伊恩·柯蒂斯(Ian Curtis)后期生活的黑白传记电影,曾获得多项大奖。柯蒂斯在23岁时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青年歌手萨姆·赖利因为成功扮演柯蒂斯而顺利走进了影视界。
几近成名(Almost Famous,2000)
影片讲述了《滚石》杂志的一名实习记者随乐队采访的故事。这来源于导演兼编剧卡梅伦·克劳(Cameron Crowe)的真实经历,他年轻时作为《滚石》的实习记者曾追随奥尔曼兄弟乐队(The Allman Brothers Band)、齐柏林飞艇、老鹰、林纳史金纳等。该片获得一项奥斯卡奖、一项格莱美奖、两项金球奖,美国著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赞誉它是当年最好的电影。凯特·哈德森在片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某种怪物》(Some Kind Of Monster,2004)
一开始这部纪录片只打算表现金属乐队的专辑《St. Anger》(2003)的诞生过程。随着拍摄过程的深入,影片挖掘了乐队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创作过程的意见冲突。片中有很多乐队排练的片段,片名出自专辑中的一首同名歌曲。影片获得了美国独立精神奖的最佳纪录片奖。
《猜火车》(Trainspotting,1996)
这部由丹尼·鲍尔执导,伊万·麦克格雷格主演,关于瘾君子的电影堪称经典。该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剧本的提名。
《四重人格》(Quadrophenia,1979)
影片根据谁人乐队1973年的同名摇滚歌剧改编,讲述了英国现代派青年的故事。
《不要回头》(Don't Look Back,1967)
这部影片在1998年被收入美国国家电影目录,记录了1965年鲍勃·迪伦在英国巡演的过程。该片创造了很多经典,无数音乐和影视作品向其致敬。影片开始《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隐秘的乡愁布鲁斯)的片段,被视为第一件音乐录影作品。片尾迪伦说的“给无政府主义者一根烟”,更是成为经典对白。
《摇滚万万岁》(This Is Spinal Tap,1984)
影片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重金属乐队刺脊(Spinal Tap)的故事。这是一支虚构的乐队,他们疯狂的行为和自负的性格幽默的体现了当时乐坛的现状。2002年,该片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入国家电影目录。后来,饰演三位乐手的演员还以“刺脊”的名义举办过几场演唱会。
《高保真》(High Fidelity,2000)
这部由约翰·库萨克主演的喜剧电影,讲述了一个音乐发烧友的故事。故事主要发生在一家唱片店里,由于人物的特殊身份,影片对配乐的要求特别高,为此编剧和他的团队不得不从2000首歌中精挑细选了70首放入片中。
《挖!》(Dig!,2004)
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两支美国摇滚乐队,丹迪·沃霍斯(The Dandy Warhols)和布莱恩琼斯城大屠杀(The Brian Jonestown Massacre)七年中的发展历程,集中描绘了两位主唱考特尼·泰勒-泰勒(Courtney Taylor-Taylor)和安东·纽库姆(Anton Newcombe)。但是纽库姆认为影片对自己和乐队的描绘并不真实。该片在2004年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上赢得了纪录片评委会大奖。
《失去价值》(Stop Making Sense,1984)
影片记录了美国摇滚乐队Talking Heads 1983年为专辑《Speaking In Tongues》(说方言)巡演过程中,在好莱坞Pantages剧院连续三晚的演出。这是第一部完全使用数字音频技术制作的电影,预算达到1200万美元。片名来自《Girlfriend is Better》(女友更好)的歌词:“当我们变老,就会失去价值。”该片经常被称为“最伟大的摇滚电影之一”
《年少轻狂》(Dazed And Confused,1993)
这部青春成长喜剧电影造就了一批未来之星:马修·麦康纳、本·阿弗莱克、米拉·乔沃维奇等。片名出自齐柏林飞艇乐队的同名歌曲,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Richard Linklater)希望乐队允许他在电影中使用这首歌曲,尽管吉米·佩吉同意了,罗伯特·普兰特却没有同意。
《低俗小说》(Pulp Fiction,1994)
在这部交织着暴力、犯罪、喜剧和流行文化的电影中,导演昆汀·塔伦蒂诺加入了大量冲浪摇滚乐,他觉得这样就像摇滚版的埃尼奥·莫里康纳(Ennio Morricone,意大利电影配乐大师)作品,摇滚版的意式西部片音乐。片中最著名的歌曲是冲浪乐之父迪克·戴尔(Dick Dale)改编的希腊歌曲《Misirlou》(希腊语,意为“埃及姑娘”)。此外由于在电影中翻唱尼尔·戴蒙德的《Girl, You'll Be a Woman Soon》(女孩,你就要变成女人了),芝加哥另类摇滚乐队Urge Overkill迅速打入了主流市场。
《没有家的方向》(No Direction Home,2005)
这部电影囊括了两位大人物的第一次:马丁·斯科塞斯首部人物传记长片,反映了鲍伯·迪伦1963至1966年间的音乐生涯;迪伦首次在录像采访中广泛深入地谈论自己的早期生涯。
《给我庇护》(Gimme Shelter,1970)
当电影、电视里出现60年代或者与越战有关的场景时,滚石乐队的《给我庇护》经常被作为背景歌曲。这首歌是乐队1969年专辑《Let It Bleed》中的主打单曲。该片是讲述乐队1969年环美巡演的纪录电影。
《见人很容易》(Meeting People Is Easy,1998)
这是一部关于乐队巡演旅程的纪录电影,但是它对巡演持否定的态度。影片展现的内容是巡演的单调乏味而非人们眼中的光鲜迷人。导演格兰特·基(Grant Gee)用镜头记录下电台司令(Radiohead)为1997年的专辑《OK Computer》巡演的过程,并获得了2000年格莱美最佳长篇音乐录影的提名。
《花园之州》(Garden State,一译为“情归新泽西”,2004)
这部扎克·布拉夫(Zach Braff)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处女作探索了生活的意义。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问题少女萨姆性格孤僻、习惯撒谎,却十分热爱音乐。片中充斥着酷玩的《Don’t Panic》(不必惊慌),The Shins的《New Slang》(新俚语)、《Caring Is Creepy》(关心让人恐惧),西蒙和加芬克尔(Simon & Garfunkel)的《The Only Living Boy In New York》(纽约最后的男孩)等优秀歌曲。所有曲目都是由布拉夫亲自挑选的,他为此还获得了2005年格莱美最佳原声专辑编辑奖。
《格拉斯顿伯里》(Glastonbury,2006)
这是第三部为英国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拍摄的电影。这部纪录片真实再现了从1970年到2005年,历届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的热闹场景。
《粉红女郎》(Pretty In Pink,1986)
《小鬼当家》的导演兼编剧约翰·休斯(John Hughes)最擅长描摹青少年的心理,这部关于青涩初恋的电影正是由他创作。影片的灵感来自英国后朋克、新浪潮乐队迷幻皮草(The Psychedelic Furs)的同名歌曲。这首歌被改编重录后成为了电影的主题曲。
❷ 我想知道一部关于组乐队的美国电影的片名
《摇滚校园》 School Of Rock
剧情简介
摇滚乐主唱和吉他手杜威·费恩(杰克·布莱克饰)已经年过30,除了一大叠和各种乐队的不成功合作记录和一个摇滚巨星的梦想外一无所有。一天,杜威又被一支重金属乐队踢出门外,而回到公寓,室友和老友内德·斯尼勃利(麦克·怀特饰)的女友帕蒂(莎拉·席维曼饰)又对他下了最后通牒:要么付清房租,要么立刻走人。
好友内德本是杜威的乐队的吉他手,但因为现任女友的严加管教而拒绝了摇滚转而做小学代课老师。在内德对杜威(当然是在女友的指使下)下了最后通牒后。一所小学给内德打电话请他去代课,这时碰巧是杜威借的电话,在高额代课费的诱惑下,杜威决定冒充朋友的身份,去赚这一笔外快。
在学校中,杜威本来想整天给学生们体活课,蒙混过这一周。没想到,一次音乐课上,杜威看到了学生们的精彩演出,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摇滚梦会在这所学校中实现。于是。他在班级中组建了一支摇滚乐队。并且给每个人都分配了任务。大家一起排练,一起学习。一起为即将到来的摇滚大赛做准备。
不知不觉间,杜威开始沉迷于做老师的感觉,这个一直以来的失败者忽然发现在他的生命中充满魔法。而他的自由散漫的生活态度,他的热情和音乐天分也很快对那些小大人们产生了影响,他们开始变得生气勃勃,同时开始审视自己,他们开始认真探究自己不被学校鼓励的另外一面,并且考虑一些盛大灼热的梦想。终于,杜威开始对孩子们进行初步摇滚乐训练,尽可能的发挥每个人的才能把他们组成一支小型的摇滚乐队,并准备带他们去参加“乐队大战”的比赛。
随着比赛日期的临近,杜威也面对着越来越多的问题,他真的能够说服保守的女校长和那些完全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们碰摇滚乐的家长们么?他真的能带领乐队获得比赛的优胜,从而解决自己的经济困境,并重新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摇滚乐手么?
❸ 关于乐团电影国外
10.《紫雨》(《Purple Rain》)
当然,这部电影拥有一个俗套的充满了戏剧性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来自明尼阿波利斯的穷小子如何成长为一个摇滚明星的故事。当然这家伙不可避免的拥有破裂的家庭、和父亲激烈的关系、旁人的误解、爱人的离别、内心的矛盾,但最后,他面临着众多的压力最终依然坚持了自己的梦想,然后如愿以偿的获得了成功。不知道是不是每个成功的明星背后都会有一个的故事,所以电影赛然俗套,但竟然是摇滚明星王子(也是影片的主演)的自传性作品,好吧,让我们相信他的生活真是如此。
上榜理由:它是第一部将MTV风格融入大银幕的电影,并且它捕捉到了80年代音乐精髓。
9.《赫德韦格的愤怒乐队》(《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
第一流的CULT电影,以一部外百老汇戏剧为基础改编而来。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叫汉赛尔的东德人,每天听着收音机里的美国摇滚乐梦想着成为一个摇滚歌手,有一天他认识了一个美国大兵卢瑟,但是他需要跟他结婚才能将他弄到美国。无奈之下,汉赛尔只能做了变性手术,但手术做得非常糟糕,汉塞尔的阳具因而被割去大半,只剩下1英寸,这便是“ANGRY INCH”(愤怒的1英寸)的由来。汉赛尔改名赫德韦格来到了美国,但她并没有实现梦想,卢瑟离她而去,她打起精神召集一些韩国军人的妻子,成立The Angry Inch摇滚乐队,但之后梦想在一次背叛了他……
上榜理由:它有一种华丽的朋克风格,包括其中的音乐。
8.《大门》(《The doors》)
摇滚电影的榜单怎么能缺了《大门》这部电影呢?奥利弗·斯通这部好像嗑了药拍出来的、混乱的、关于最后一位摇滚诗人——吉姆·莫瑞森的传记电影。当然,电影在奥利弗·斯通这个疯子手上使得整部电影更加的关注于莫瑞森,他充满自毁性的寻求“智慧之地”的行为甚于对于他音乐成就的分析。大门乐队的主唱吉姆·莫瑞森,可以说是60年代最富有激情和争议性的人物,他传奇的一生最后终结于27岁,因为酒精和药品的过量导致的死亡中。虽然电影有很多传统音乐传记片的影子,如讲述他们乐队从开始到壮大再到解散的过程,但电影有力地捕捉到了一个有自毁倾向的摇滚明星,如神般狂暴的人生。
电影上榜理由:只有疯子才能拍疯子,电影呈现出一种催眠般的氛围。
7.《汤米》(《Tommy》)
这部1975年的摇滚歌剧最大的贡献就是,它网络了一大批那时代的摇滚和电影界的明星,包括“谁人”乐队(The Who)、埃尔顿·约翰、杰克·尼科尔森、安·马格丽特(她因此片而被提名为最佳女演员)、蒂纳·特纳和埃里克·克莱普顿。这部CULT电影根据彼得·汤森的原著歌剧改编,讲述的是无助的汤米(罗杰·戴德里,The who的主唱)在小时候因窥见母亲(安·玛格丽特饰)与情夫通奸而变成盲哑白痴,直到他打败了弹子球天才(埃尔顿·约翰)成为了一个名人。而他的名声如此巨大,他竟然发现他有了宗教般的号召力,但是当他的追随者企图商业化他时,他愤怒的回击了他们。
上榜理由:由The who操刀的音乐实在是太经典了,《Tommy》这张专辑也成为摇滚史上最终名的摇滚歌剧专辑之一。
6.《席德和南希》(《Sid and Nancy》)
摇滚明星的八卦,或者说丑闻,也是摇滚电影钟爱的题材。比如本片,导演为我们呈现了在性手枪(Sex Pistols)狂野的吉他手席德和他的骨肉皮(指专门和摇滚明星睡觉的人)女友南希之间的粗糙的、充满激情的、貌似命中注定的关系。虽然电影也为我们展示了性手枪乐队——这个英国声名狼藉的朋克乐队——他们整体的状态,但是,电影的焦点还是集中在这两个人之间扭曲的爱情关系上,最终他们被药品腐蚀的人格使这段关系彻底走向血腥和悲剧。一天早上,南希发现被刺死在酒店中,希德因谋杀罪被逮捕。
上榜理由:八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八得好,电影拥有一种迷幻、张扬的气质,就如他们的爱情一样。
5.《巴迪·霍利的故事》(《The Buddy Holly Story》)
有时一位摇滚悲剧人物的传记片(天哪,就没有人有个好结果吗)。当时还很瘦弱的加里·布塞扮演了巴迪·霍利——这位早期的摇滚先锋——并因此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演员奖。在这部出色的、有思想性的传记片中,加里·布塞甚至亲自演唱了其中的歌曲。电影追随着青少年时代的巴迪·霍利在德克萨斯生活,在那里他爱上了“魔鬼的音乐”,这使得他成为那些自以为是的宗教势力谴责的对象,也是他成为了早期摇滚乐领域的明星。不过,故事还是拥有一个悲剧的结尾,年仅22岁的霍利斯在一次飞机失事上。Don McClean后来在《American Pie》中唱到:“The day music dead。”
上榜理由:音乐大师是需要纪念的。
4.《监狱摇滚》(《Jailhouse Rock》)
这部1957年由猫王主演的电影,可以称得上是他最酷的作品,电影捕捉到了猫王身上反叛和性感的一面,它也是的猫王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为危险的年轻人。电影奖的是一个头脑冲动的青年文斯·埃弗里特,却因在酒吧保护一位女士而误杀他人入狱。他的狱友——一位失败的乡村歌手——看到了他的音乐潜力,说服他开始追求音乐事业。出狱后,文斯认识了佩吉,两人合组唱片公司。文斯很快就走红,甚至还跑到了好莱坞拍电影。但是,成功使得文斯越来越傲慢自大,佩吉终于离他而去。作为猫王比较少见的电影作品,电影中非常漂亮的舞蹈动作都是猫王自己设计的。
上榜理由:电影不但歌曲动人,猫王的表演也是一流的,简直可以称他为摇滚版的詹姆斯·迪恩。
3.《一夜狂欢》(《A Hard Day's Night》)
《一夜狂欢》——查理德·莱斯特1964年导演的这部迄今影响最为巨大的关于摇滚乐队的电影,电影虽然是部剧情片,但是它忠实地记录了The beatles开始引起国际性“披头士热”的那个疯狂的时期,或许就此而言。《一夜狂欢》可以说是摇滚纪录片的始祖。电影讲的是四个从利物浦来的疯狂的家伙一夜之间发生的故事,保罗·麦科特尼要摆脱他的爷爷、约翰·列农和烦人的制作人纠缠不清、林戈·斯塔尔被弄进了监狱、乔治·哈里森因为认错了人而麻烦重重。总之,这是不同寻常的一夜。
上榜理由:有了The beatles我们还需要什么呢,在那个纯真的年代,一切的张狂都是理所应当的。
2.《摇滚万岁》(《Spinal Tap》)
导演罗伯·雷纳导演了这部“伪纪录片”,他虚构了一个叫Spinal Tap的英国摇滚乐队,为我们展示了这支乐队从“噪音爵士乐”到“迷幻乐”再到“硬摇滚”的发展过程。电影重点展现了Spinal Tap在美国的首次巡演,以及它最终导致了一连串的侮辱性的混乱结果。
导演雷纳也在其中客串一角——为该乐团拍摄纪录片的电影导演马蒂!电影对于当代摇滚乐做出尖锐嘲讽,那些摇滚明星台上台下表里不一的嘴脸更是在此呈现了夸张的喜剧色彩。甚至在90年代的时候,Spinal Tap还再次组合起来,举办了几场极成功的演唱会!
上榜理由:摇滚并不像看上去的那么纯洁,这部电影把真想扒出来给我们看。
1.《几乎成名》(《Almost Famous》)
导演卡梅隆·克劳用这部半自传性的电影回顾了他的少年时代。当然,故事中的15岁少年威廉就是他的化身。故事发生在70年代的美国,来自保守家庭的威廉·米勒。不顾保守母亲的反对,当起了《滚石杂志》的记者,并追随著一个当红摇滚乐团“Still water”在美国巡回演出。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如导师般的乐队吉他手和美丽的“骨肉皮”。但他同时也目睹了那些摇滚乐手对成名的渴求,对自我的陷溺,对性和毒品的疯狂等等并不美好的一切,甚至是整个年轻世代的挣扎和迷失。而米勒也从一个需要人保护的孩子成长为一个职业的记者和开始面临着成人的痛苦与快乐的真正的年轻人。
上榜理由:本片的第一是当之无愧,这是一部真挚、诚实并且有趣的电影,它是为了那些热爱摇滚也并且以之为生的人准备的。
❹ 大家推荐几个关于摇滚的电影,除了NANA
我看过的就只有《迷墙》《天鹅绒金矿》(又名“紫醉金迷”),都特别经典。两部都是欧洲影史的经典。另外我在网上给你找了点其他的:
十部经典摇滚电影
1.《Easy Rider(逍遥骑士)》(1969年,美国,导演:丹尼斯.胡珀,主演:亨利.方达,丹尼斯.胡珀)。这部影片既是一部公路摩托片,又是一部摇滚片,片中两位主人公骑着铮亮的高把摩托车,穿着国旗装,几乎是漫无目的的横穿美国,在经过一系列的奇遇之后,两位主人公莫名其妙的死去。在看这部片子时,总令我想起凯鲁亚克的那部著名小说《在路上》,总感觉“嚎叫”派诗人、作家的创作精神很与摇滚乐相通。影片中的音乐虽然不是太出名——最出名的大概是The Byrds的音乐,但这些清新淡雅的民谣风格的音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American graffiti(美国风情画)》(1973年,美国,导演:乔治.卢卡斯,主演:哈里逊.福特等)。《星球大战》系列的导演拍出这�那逍驴扇说男∑罚�钊颂痉�S捌�?962年夏天美国一个小镇为背景,描写几个高中生毕业一夜的生活,反映了越战前夕过着优裕富足生活的美国青年人的思想、感情,其中引用了大量了美国50年代的摇滚乐作为背景音乐,如: Bill Haley(比尔.哈利)的 《rock around the clock》(昼夜摇滚)等等,应该说是恰如其分。这部影片是乔治.卢卡斯的最有深度作品——我就不懂为什么美国人对《星战》这样的适合于儿童观看的影片这么津津乐道——《美国风情画》比《星战》强多了。
3.《The Buddy Holly Story》(《巴迪.霍利的故事》1978)(导演:不详;主演:不详)这部影片讲述了巴迪.霍利这位摇滚殉道者的一生(巴迪.霍利死于1959年一次摇滚乐演出的失事飞机上,同行的还有另外一批当时的摇滚红星,所以后来的美国歌手Don McClean在他的歌曲《American Pie》中唱到:Buddy Holly死亡之日就是摇滚乐死亡之日),70年代末期正是第一代摇滚歌手和乐迷成为父母辈,而他们的子女又开始叛逆家庭的时候,导演在片中安排了许多老歌,带出浓浓的怀旧气息。
4.《The rose(歌声泪痕)》(1979年,美国,导演:不详;主演:贝蒂.米德勒)这是一部关于摇滚乐史上最伟大的女性——Janis Joplin 的传记片,制片人找了一位外形比较相似——同时也是一名歌手的贝蒂.米德勒来出演这位传奇女星的短暂一生,令人唏嘘不已,贝蒂.米德勒的表演应该说是比较到位的。影片中除了引用了大量Janis Joplin的歌曲以外,贝蒂.米德勒也一展歌喉,在影片中大放异彩。影片的原声专集十分畅销,其中出现了一曲也许是摇滚乐史上最为动听的歌曲《The rose》(玫瑰)。
5.《the wall(迷墙)》(1982年,英/美联合摄制,导演:阿仑.派克;主演:鲍伯.吉 尔多夫)。——一部最出色的也是最著名的摇滚电影。1979年英国的传奇摇滚乐队Pink Floyd推出了摇滚乐史上最经典的作品之一——概念性双唱片专集《The wall》,由乐队的灵魂人物Roger Waters根据自身经历创作的半自传性作品,这张唱片以“墙”的概念为基础,抒发了对战争的恐惧(Roger Waters的父亲死于二战),对人性麻木的控诉和社会阴暗面的描写,唱片推出后,不仅在摇滚乐界,而且引起整个西方文化界的巨大反响。两年后,英国著名导演阿仑.派克决意把它搬上银幕,他请来了英国乐队Boomtown rats的主唱Bob Geldof扮演影片主角Pink,运用大量的电影表现手法——蒙太奇和动画手段极好的传达了唱片的主题(当然也有导演自己的理解),不仅如此,影片的音响表现手法引起极大震动,全片没有一句对白,全部采用Pink Floyd在双唱片专集《The wall》中的歌曲(也有唱片中未出现的一些歌曲在影片中出现)作为推动影片情节发展的媒介,就像一部长篇music video。可以说这部影片的出现直接引发music video的热潮出现。另外影片的制作方法也引起后来电影人的纷纷仿效。不过如果你对西方战后青年的概况和唱片本身的内容不够了解的话,你大概不易看懂这部片子。值得一提的是阿仑.派克在十五年后,又拍摄了一部根据音乐剧改编的影片《Evita》(贝龙夫人,由麦当娜主演。),全片仍然没有一句对白。
6.《Great ball of fire(悲伤的大火球)》(美国,1984年,导演:不详;主演:不详)这又是一部人物传记片,记述的是摇滚乐史上音乐成就可与猫王比肩的一代巨星Jerry Lee Lewis的生活,Jerry是一位悲剧性的人物,影片主要围绕着他的爱情生活来描写,影片中流露出来的悲观气氛很能打动人,其中穿插了Jerry的一系列名曲,当然也少不了那首《Great ball of fire》。
7.《The Doors(火乐焚城)》(美国,1991年。导演:奥列佛.斯通;主演: 方.基默、梅格.瑞恩)这是我个人十分喜爱的一部影片——当然和导演有关,我是奥列佛.斯通的忠实影迷,同时也是The Doors乐队及其主唱歌手Jim Morrison(吉姆.莫里森)的忠实乐迷。奥列佛.斯通和吉姆.莫里森是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学院的校友,还是吉姆.莫里森在世期间,斯通曾给吉姆读过自己写的剧本,在80年代初期,斯通就萌发了把吉姆和大门乐队的事迹搬上银幕的想法,这个愿望直到斯通完成了《生逢七月四日》后才得以实现,在他宣布要拍摄这部影片之后,很多男影星都争相要饰演男主角吉姆——因为这个角色实在是太有挑战性了,最后外形酷似吉姆.莫里森的方.基默幸运入选。斯通在拍摄这部影片中,采取的不同于一般人物传记片的手法,截取了吉姆一生个片段,并且并不完全拘泥于史实,甚至是一些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如那个反复出现的死于车祸的老印地安人)来表现吉姆和大门乐队的传奇经历,取得很好效果。斯通不愧于电影大师的称号,他对影片的气氛和节奏把握得恰倒好处。方.基默的演出也十分出色,为了演好这个极富争议的角色,他不但认真研究表演方法,而且刻苦钻研了吉姆和大门乐队的诗作和歌曲,认真体会角色的性格,甚至模仿吉姆的一举一动,应该说,他把这个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但是形似,而且是神似,(即使没看过影片,只看过剧照的人相信也会同意我的说法)方.基默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在影片拍摄结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从角色中解脱出来。这部影片和斯通的其他作品一样,放映后引起极大的争议,但其艺术价值不容置疑。这部影片也向人们证明——方.基默和梅格.瑞恩(在影片中饰演吉姆的妻子帕米拉)不是只会扮演诸如《壮志凌云》中那样傻傻的角色。
8.《Singles(单身一族)》,(美国,1992年,导演:卡梅仑.克劳;主演:马特.迪龙,碧姬.方达。)这部影片在影史上的地位可能不如它在摇滚音乐史上的地位高,因为电影本身讲述的关于单身贵族们的有趣生活影片可能并不太吸引人。但是影片中所描写的旧金山青年生活和引用的大量西雅图当时还不甚出名的地下乐队歌曲,影片的原声碟和Nirvana的专集《Nevermind》一起开创了20世纪最后一次的摇滚乐浪潮——Grunge,叙写了20世纪的最后一次摇滚神话,同样也带动了一大批地下乐队的走红。当然影片本身也比较吸引人,轻喜剧的风格使影片可看性很强。
9.《北京杂种》,(中国,1992年,导演:张元;主演:崔健。)这是唯一一部入选的中国片,有些扶持民族产业的意思。张元是大陆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这部很有诚意的作品以记录片的风格忠实记载了90年代初北京人特别是北京一些艺术家的生活,记录了当时中国人的一种生存状态,由此获得当年瑞士洛加诺电影节大奖。影片由中国摇滚第一人崔健担任主演(扮演他自己),另外臧天朔、窦唯、何勇在片中也有出演,当然也少不了他们的精彩音乐。本来在崔健专集《红旗下的蛋》中不甚出彩的歌曲《北京故事》用在片中作为主题歌竟是相当的贴切——当然本片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对于摇滚乐的内涵揭示的还不够,因为张元并不太懂摇滚乐。
10.《不日成名(Almost Famous)》(导演:卡梅仑.克劳;主演:凯特.哈德森,)又是卡梅仑.克劳!他似乎特别善于把握这类摇滚乐题材的作品,因为他在十五岁那年(还是在七十年代)就成为著名的音乐杂志《滚石》的特约记者,跟随过LED ZEPPLIN乐队巡演采访。后来又成为职业乐评人。在作为一名导演大获成功后,他有意把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搬上银幕,这个愿望终于在2000年变成了现实,卡梅仑.克劳在这部影片中虚构了一个STILL WATER乐队(静水),描写了一个想成为乐评人的少年跟随乐队巡演途中的奇遇。影片拍摄得如诗如画,为我们再现了70年代那个摇滚乐的黄金时代的面貌,充满了浓浓的怀旧气息。也引用了大量七十年代的摇滚金曲,如:LED ZEPPLIN、RODSTEWART等人的歌。喜欢那个时代摇滚乐的人可以大过其瘾,影片中还有几首虚构的STILL WATER乐队的歌曲——由卡梅仑.克劳的妻子南希.威尔逊担纲作曲和制作(南希是著名摇滚乐队HEART的主唱),这些歌和众多名家的作品放在一起毫不逊色。这部影片是卡梅仑.克劳从影以来的最佳作品,也是2000年好莱坞的最佳作品(当年的奥斯卡得奖片《角斗士》的艺术成就明显不如《不日成名》)。总之,这部片很吸引我——除了以上这些原因外,还有主演凯特.哈德森的迷人微笑。
❺ 摇滚乐队
1、《昼夜摇滚》(ROCK AROUND THE CLOCK)1956年
它也许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摇滚电影,也是摇滚这个词第一次被用到电影中,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它其实和一部纪录片差不多,因为片中的情节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台词也只是对音乐的铺垫,它真正的意义在于汇集了摇滚乐最早一批乐手歌手的现场演出,并用这些疯狂在现实世界里引出更多疯狂,由于比尔·哈利、“彗星”等人的演出实在疯狂,而引起的骚乱又太多,所以在英国众多城市遭到禁映。
2、《神秘列车》(MYSTERY TRAIN)1989年
吉姆·贾木许电影作品,这部电影比猫王自己的一大堆电影更能反映其精神实质。
3、《Jimi Hendrix——Experience Electric Ladyland》1970年
Jimi Hendrix的英年早逝,叫乐评人认定这是摇滚乐坛在十九世纪的最重要损失之一,他迷幻的吉他手法,将个人灵气与音乐结合得叫听者动容,能够将吉他弦变成如人类的舌头,会讲话,会令人开心,落泪。今之这张Electric Lady land的VCD,就制成一张Jimi Hendrix自传式的影像纪录,收入Hendrix演出的片段,在音乐制作时的认真态度,完全是冲破时空活现眼前。而且也访问了不少乐坛中人,例如 Steve Windwood,Eddie Kramer(他是ElectricLadyland大碟的录音师),亦有Hendrix的经理人Chas Chandler,亦即是Animals的bass手,从他们的说话中,皆对这位天才给予极高赞赏,更可看出他们是言出于心。VCD中,当然也少不了收入 Hendrix的live performance,在台上他就如著了魔的投入,这里面就有All Along The Watchtower,Gypsy Eyes,Crosstown Traffic,Voodoo Chill……看见他完全投入的演出,指法如飞在吉他弦线上勾划出灵魂,当今之世,已没有一位吉他手有此能耐;这张Electric Lady land肯定是Hendrix迷的珍藏品,甚至是他一个音乐图监;就算你是初接触这名字,也可从这VCD中对他了解更多。这就是一个音乐必修课,课题是:Jimi Hendrix。
4、《脂粉猫王》(Jaihouse Rock)1957
“猫王”艾尔维斯·普莱斯利最典型的摇滚电影之一,描叙一个不安分的小子在监狱里迷上摇滚,出狱后成为摇滚红星,后来又蜕变成一个利欲熏心的大明星,失去了最亲密的朋友云云。在“猫王”无数连歌带演的烂片中,好歹这还算一部真正描述摇滚乐本身的电影,他的神采也还真的算得上叫人兴奋。
5、《别回头》(Dont Lookback)1967年
这部纪录片是对BOBDYLAN1965年英国巡演的忠实记录,导演彭内贝克用影像清晰地说明那时的鲍波与“披头四”是多么的不同,与同时期的《苦难日之夜》相比,《别回头》更直接、深刻,对自己的拍摄对象也没有造星般地刻意吹捧,甚至还有毫不掩饰的刻意嘲讽。但是,再冷静的镜头都无法掩盖年轻迪伦的灿烂光芒,同现在的老迪伦相比,年轻的他无与伦比的傲慢,机智,激情洋溢,而其中一段以跨掉派代表艾伦·金斯堡为背景的开场更是弥足珍贵。
6、《紫醉金迷》(Velvet Goldmine)1998年
影片再现了英国华丽摇滚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时的景象。艺名为Maxwell Demon的华丽摇滚明星Brian Slade预言了自己将死于舞台上,当他的遇刺骗局被揭露后,他的星途就走到了尽头。10年后,原来是Slade歌迷的英国记者Arthur Stuart要发表一篇名为《究竟发生了什么?》的文章。影片马上转为多线索模式,从多个角度展示了BrianSlade的生活和事业,包括他和妻子Mandy Slade及疯狂的美国歌手Curt Wild之间的双性恋经历。很有趣的是,英国出身的伊万·麦格雷戈在这部电影中竟然饰演一个美国本土摇滚歌手,他爆发力十足的演唱,启发了片中的英国华丽摇滚歌手,两人产生了一段同志情谊,而另一个主要演员,纽约时报记者年轻时对自身欲望的探索,也是经由他的改变。剧中伊万·麦格雷戈不仅跟每个主角都有一段缠绵,甚至不惜在舞台上演唱到一半时三点全露的火辣情节,我想这也是他跟一般偶像明星截然不同的地方,他不为表演所限,自然也不拘泥于形象。
7、《伍德斯托克》(WOODSTOCK)1970年
这部几乎可以称之为乐史上最著名的摇滚纪录片,记录了嬉皮年代的音乐神话。如果你听摇滚而不知道这个,那你……
8、《迷墙》(THE WALL)1982年
一部最出色的也是最著名的摇滚电影。1979年英国的传奇摇滚乐队Pink Floyd推出了摇滚乐史上最经典的作品之一——概念性双唱片专集《The Wall》,由乐队的灵魂人物Roger Waters根据自身经历创作的半自传性作品。这张唱片以“墙”的概念为基础,抒发了对战争的恐惧(Roger Waters的父亲死于二战),对人性麻木的控诉和社会阴暗面的描写,唱片推出后,不仅在摇滚乐界,而且引起整个西方文化界的巨大反响。两年后,英国著名导演阿仑·派克决意把它搬上银幕,他请来了英国乐队Boomtownrats的主唱Bob Geldof扮演影片主角Pink,运用大量的电影表现手法——蒙太奇和动画手段极好地传达了唱片的主题(当然也有导演自己的理解),不仅如此,影片的音响表现手法引起极大震动,全片没有一句对白,全部采用Pink Floyd在双唱片专集《The wall》中的歌曲(也有唱片中未出现的一些歌曲在影片中出现)作为推动影片情节发展的媒介,就像一部长篇music video。可以说这部影片的出现直接引发music video的热潮出现。另外影片的制作方法也引起后来电影人的纷纷仿效。不过如果你对西方战后青年的概况和唱片本身的内容不够了解的话,你大概不易看懂这部片子。值得一提的是阿仑·派克在十五年后,又拍摄了一部根据音乐剧改编的影片《Evita》(贝隆夫人,由麦当娜主演),全片仍然没有一句对白。
9、《席德与南希》(SID AND NANCY)1986年
虽然“性手枪”不是最出色的朋克乐队,但他们是最出名的朋克乐队,《希德与南茜》是关于这支传奇乐队的吉他手希德·维舍斯与其美国女友南茜·斯庞根那反复无常的情爱关系和罗密欧朱丽叶式的悲剧结局,导演对这两个社会食物链最底端的边缘人进行了客观的刻画:他们的粗暴和痛苦,他们的敏感和自伤,他们走向自我毁灭却似乎不可避免……每一格影像都展现了电影的愤怒、激动和真诚。经过那次危机四伏的美国巡演,“性手枪”终告解体,希德仍在viper毒瘾的控制之下,他试图开始个人发展,但人们在一个早上发现南茜被捅死倒在地板上,希德因为谋杀罪被捕,他们的悲剧正好印证了朋克乐队“玩闹大会”(Circle Jerks)的一首歌——“Love Kills”(爱会杀人)。科特尼·拉芙和科特·柯本的关系,经常被用来与南茜和希德的关系作比,而科特尼·拉芙恰好在这部电影里面扮演了一个小角色。加里·欧德曼和克洛·韦伯以令人折服的演技将希德与南茜关系中的那份不成熟、相互伤害及令人反感的一面清晰地凸现在观众眼前,而他们那决意摆脱任何束缚的爱情又是那么令人感伤,乃至啜泣。2000年的《肮脏与愤怒》(The Filth And The Fury)是一部关于“性手枪”乐队的杰出纪录片,真实、客观、满怀热情,而又颇具观赏性。
10、《美国风情画》(American Graffiti)1973年
《星球大战》系列的导演乔治·卢卡斯能拍出这样清新可人的小品,令人叹服。影片主演是哈里森·福特。故事以1962 年夏天美国一个小镇为背景,描写几个高中生毕业一夜的生活,反映了越战前夕过着优裕富足生活的美国青年人的思想、感情,其中引用了大量美国50年代的摇滚乐作为背景音乐,如:BillHaley(比尔·哈利)的《rockaroundtheclock》(昼夜摇滚)等等,应该说是恰如其分。这部影片是乔治 ·卢卡斯最有深度的作品——我就不懂为什么美国人对《星战》这样的适合于儿童观看的影片这么津津乐道——《美国风情画》比《星战》强多了。
11、《猜火车》(Train Spotting)1996年
这部电影改编自艾文·威尔士1993年同名畅销小说;成本仅二百五十万美元,拍摄时间49天。从一出炉,它就成为了舆论的焦点。不仅因为在这部低成本影片中对viper吸食作极为细致的描写,更由于片中所充斥的堕落情绪——伦敦的影评人说这部影片使人想要“以身试毒”。当然影片的导演并不承认,他认为影片后部对毒瘾来临时的痛苦描写是很客观的。
事实上,整部影片的态度与其说是客观不如说是冷漠。影片以第一人称作为叙事角度,完全在主人公的叙述中展开情节,隐藏影片的立场;而在本来已十分松散的结构中随意终止叙述加入评论、分析甚至跨时空的追忆;这种纯主观的手法不仅使人耳目一新,也十分贴切影片的基调,从而以后的同类型影片屡屡采用,几乎成为固定模式。影片以主人公瑞顿的一段自序作为开场白:“……大电视、健身器、富特轿车、朝九晚五……选择……太多选择,你选择什么?我选择不选择。”广角镜头跟拍,配之以城市街景和IggyPop的音乐。
影片的展开部分则完全是以瑞顿为首的一小撮颓废青年的生活实景:他们终日无所事事,东游西逛,打架酗酒泡妞吸毒;聚在铁道边打赌猜测下一列火车的经过时间以打发时日,还共同养着一个不知谁是父亲的婴儿。他们满足于这种糜烂的生活状态,即不想也认为不能改变现状,逃避一切规范和责任,并且全部是无go- vern-ment主义者和viper吸食者。在一次畅快淋漓的集体吸毒后小婴儿意外死亡,这强烈刺激了可能是父亲的每一个人;促使瑞顿在无数次失败后下定决心戒毒。就在他戒毒成功开始普通人生活时,暴力爱好者巴比带着瑞顿的旧日伙伴找上了他,要他一起参与一次巨额贩毒。最终瑞顿偷走了贩毒所得的钱消失在人群之中。
片中瑞顿过量吸食viper后精神恍惚,昏倒在街头的段落以浪漫主义的高速摄影处理,背景配以LoudReed宁静的《OnePerfectDay》,极写吸毒后的快感;随之而来的戒毒过程则用超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以嘈杂的电子乐配合色彩极不和谐的画面构成感官刺激;与上一段落形成强烈对比。这些描写怪诞而又真实,堪称经典之笔。
瑞顿的伙伴在空寂无声的铁道边大声说:“苏格兰,苏格兰,这是全世界最丑陋的地方。”其他人则对他大肆嘲笑——这就是后现代的“愤怒青年”们,他们在梦魇般的生活中自我放逐,不再树立任何意义上的精神之父。《猜火车》以其冷静的喻讽口吻,真实的叙述态度,贯穿始终的黑色幽默感及具现代感的声画处理成为另类影片中的经典;更因其中所表现的价值观和自我意识引起了极大关注和争论。以后一系列的另类影片中几乎部部都有它的影子。无怪乎有人说:“整部《NOWHERE》(美国另类影片)也比不上《猜火车》的五分钟。”
12、《大门》(THE DOORS)1991年
这是我个人十分喜爱的一部影片——当然和导演有关,我是奥列佛·斯通的忠实影迷,同时也是The Doors乐队及其主唱歌手Jim Morrison(吉姆·莫里森)的忠实乐迷。奥列佛·斯通和吉姆·莫里森是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学院的校友,吉姆·莫里森在世期间,斯通曾给吉姆读过自己写的剧本,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斯通就萌发了把吉姆和大门乐队的事迹搬上银幕的想法,这个愿望直到斯通完成了《生逢七月四日》后才得以实现,在他宣布要拍摄这部影片之后,很多男影星都争相要饰演男主角吉姆——因为这个角色实在是太有挑战性了,最后外形酷似吉姆·莫里森的方·基默幸运入选。斯通在拍摄这部影片时,采取的不同于一般人物传记片的手法,截取了吉姆一生的几个片段,并且并不完全拘泥于史实,甚至是一些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如那个反复出现的死于车祸的老印第安人)来表现吉姆和大门乐队的传奇经历,取得很好效果。斯通不愧于电影大师的称号,他对影片的气氛和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方· 基默的演出也十分出色,为了演好这个极富争议的角色,他不但认真研究表演方法,而且刻苦钻研了吉姆和大门乐队的诗作和歌曲,认真体会角色的性格,甚至模仿吉姆的一举一动,应该说,他把这个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但是形似,而且是神似(即使没看过影片,只看过剧照的人相信也会同意我的说法)。方·基默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在影片拍摄结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从角色中解脱出来。这部影片和斯通的其他作品一样,放映后引起极大的争议,但其艺术价值毋容置疑。这部影片也向人们证明——方·基默和梅格·瑞恩(在影片中饰演吉姆的妻子帕米拉)不是只会扮演诸如《壮志凌云》中那样傻傻的角色。
13、《歌声泪痕》(THEROSE)1979年
这是一部关于摇滚乐史上最伟大的女性——JanisJoplin的传记片,制片人找了一位外形比较相似、同时也是一名歌手的贝蒂·米德勒来出演这位传奇女星的短暂一生,令人唏嘘不已。贝蒂·米德勒的表演应该说是比较到位的。影片中除了引用了大量JanisJoplin的歌曲以外,贝蒂·米德勒也一展歌喉,在影片中大放异彩。影片的原声专集十分畅销,其中出现了一曲也许是摇滚乐史上最为动听的歌曲《Therose》(玫瑰)。
14、《摇滚梦》(Starstruck)1982年
这是一部不需要知道故事,不需要知道导演,也能够随之摇摆狂舞的摇滚电影!俗套的剧情:女孩怀着摘星梦,女孩的母亲失业,家庭陷入危机,女孩参加歌唱比赛,女孩遇见男孩,男孩失去女孩,男孩赢回女孩芳心。导演展现驾驭类型电影的神奇能力,全片洋溢的青春摇滚气息宛如歌舞剧版《舞国英雄》,喜爱摇滚乐的你不可错过!
15、《给我庇护》(Gimme Shelter)1970年
1969年Woodstock音乐节四个月之后,发生了一次名气远在前者之下、但就意义与成就来说不遑多让的枪杀事件。这部电影就是记录这次事件的。这支乐队可以说是20世纪60年代摇滚的终结者,当然它的表面现象是1969年12月。当时,在美国有大量乐迷的Rolling Stones乐队在美国加州奥德蒙举行一场免费演唱会,当天有40万观众来到现场,但悲剧发生了,被聘来维持秩序的飞车party在演唱会上演了暴力的场面,一名观众被追杀而死。这部又名《让我躲藏》的纪录片记下了“滚石”乐队最值得珍藏的瞬间,也记下了“地狱天使”的凶猛身影,本来是来维持秩序的他们最终却与部分观众大打出手,让20世纪60年代爱与和平的聚会的巨大神话在瞬间倒塌,正因为这些无比真实的镜头,这部电影在摇滚文献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补充:
American.Hardcore(美国硬核)2006
Metal.A.Headbangers.Journey(重金属之旅)2005
Fight Club (搏击俱乐部 )1999
The Buddy Holly Story(巴迪.霍利的故事)1978
THE SONG REMAINS THE SAME(永远的齐泊林飞艇)
《北京杂种》(made in china)
《北京乐与路》(made in china)
《披头岁月》
《摇滚青年》(made in china)
《MEETING PEOPLE IS EASY》“Raidohead”的电影
Spinal Tap(摇滚万岁)
Almost Famous(几乎成名)
A Hard Day's Night(一夜狂欢)
Jailhouse Rock(监狱摇滚)
Tommy(汤米)
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赫德韦格的愤怒乐队)
Purple Rain(紫雨)
补充2
《Jimi Hendrix--Rainbow Bridge》1970
《逍遥骑士》Easy Rider 1969
《肉大叔》Uncle meat 1968
《苦难日之夜》A HARD DAY’S NIGHT 1964
《摇滚先生》Mr rock and roll 1957
《我不在那儿》I'm Not There 2007
《最后的日子》Last Days 2005
《永不止步》Walk Hard 2007
前十五个传载自网络~后面两条补充是我自己写的....
详见:
❻ 一部美国校园青春电影 里面提到戴维鲍依(摇滚巨星) 电影名字是什么
《摇滚斗阵》又名《乐团狂飙》,2009年托德·格拉夫执导美国电影。由艾莉森·米夏卡,瓦妮莎·安妮·哈金斯,盖南·科内尔主演。
影片讲述了由于母亲的工作变动,刚刚升上高中的威尔·伯顿(盖南·科内尔 饰)离开辛辛那提州,转学来到了新泽西的某个小镇的范·布伦高中。与那个充满着不安和压抑的初中时代有些不同,这里为热爱音乐的威尔带来全新的体验。该高中音乐氛围极浓,所有的学生都在为校内名为“乐团狂飙(Bandslam)”的至高荣誉而努力。威尔不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还结交了萨姆(瓦妮莎·安妮·哈金斯 饰)这个有些孤僻的女孩子。 偶然机会,极具创作和演唱天赋的美女夏洛特·班克萨克斯(艾莉森·米夏卡饰)邀请维尔加入自己的乐队,准备在新一届“乐团狂飙”上和前男友本(斯科特·波特 饰)的乐队决一雌雄。威尔的全新生活就此展开……
http://ke..com/view/2627598.htm?fromtitle=%E4%B9%90%E5%9B%A2%E7%8B%82%E9%A3%99&fromid=6839000&type=syn
望采纳 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