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从《嗝嗝老师》看印度翻拍的成功之处
10月12日首映的印度电影《嗝嗝老师》又被称作印度版《叫我第一名》,讲述的都是患有图雷特氏综合症的主角,因为小时候一次受到校长鼓励的经历而励志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虽然经受了很多的挫折和苦难,最终完成了梦想的故事。
然而,《嗝嗝老师》又不同于普通的翻拍电影,很多看过原版电影的人都说它是一部:闭着眼都能想到结局,却依然感人至深的电影。究其原因,无非是该影片可以做到 贴合本土文化,摒弃水土不服。
不同的文化背景,人物的心理活动、经历总会有所不同。比较这两部电影《叫我第一名》的背景是在美国,其社会文化更加开放包容,而人与人之间也更加平等尊重。《嗝嗝老师》的背景则是在印度,民风更加保守,对患病女主角的歧视也更加明显。背景的不同,最终造成了两部影片从头到尾,看似相同实则迥异的剧情设计。
主角性格设定有所差异。
《叫我第一名》的主角设定为男性,是一个有梦想却并不十分自信的人。在电影中,他的母亲、兄弟、女朋友、同事甚至球场碰到的人都对主角释以善意。主角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成长,虽有挫折,但是在成功找到工作后的经历还是较为顺遂的。
《嗝嗝老师》的主角设定变为了女性,我们在电影中可以看出,其主角的性格表现的更加自信与坚定。在面试工作的时候,她甚至会因为面试官的质疑而反击。
篇幅设定不同。
在《叫我第一名》中,导演用了近一半的时间来讲述主角找工作的艰辛。期间,小时候因为不能确诊,而被父母、老师误解更是给了不少的镜头。
而在《嗝嗝老师》中,从主角的背景介绍到主角被录用成为一名老师却只用了四分之一的时间,也省去了被误诊这一细节。诚然,在印度这样一个相对保守的社会环境下,患病得到的更多的是歧视,而不是同情与善意。
在二者找到工作时的情节设定也有所不同。前者更多的是遇到了善良的人,后者则更多的是遇到了“学校迫不得已“”这个机会。
相似而又有惊喜的剧情,实则代表着电影所设定的不同主题。
《叫我第一名》的主题更多的是个人的自我成长。从不甚自信变得自信,个人的努力和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相辅相成,在追求梦想的旅途中虽有挫折,却总是能遇到善意,更多的是让我们相信人性的美好。—— 世上多为良善之人 。
《嗝嗝老师》的主题则不仅仅是自我努力,自我成长,后面大篇幅的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场景,更多的是抨击着 印度教育的弊端与缺陷 。就如同另外一部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教育对于贫民、特殊人群的歧视,是印度目前存在的一大问题。
俗语有云“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一部作品好看与否,最重要的在于走心。如果完全不顾及自身的情况,照搬照抄,也不过是用本国的演员重演一遍别人的剧情,最终也只能沦为滑稽的四不像。
原版电影与自身文化的融合是《嗝嗝老师》成功的本质。相似的大纲、迥异的细节,让你忍不住看下去正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
虽有相同的故事躯壳,却能诉说不同的文化内涵,翻拍的成功之处便在于此。
『贰』 隔隔老师经典话(印度电影嗝嗝老师带来的启示)
原创: 大岚子 山岚教育
这两天“包场”围观了一部口碑不错的印度电影《嗝嗝老师》。剧情还是熟悉的配方,但温情的画面、舒缓的节奏、激扬的力量,却给山岚教育团队带来别样的温情和深情的感动。
文 | 大岚子
本片讲述一位患有图雷特综合症(面部神经间歇性抽搐,经常不受控制的发出奇怪的嗝声)的女主人公奈娜从小因为自己的病,经常被别人视为怪物,屡次应聘教师屡次失败,但依旧不变成为一名老师的初心。
好不容易收到母校聘书,但却接手了全校最叛逆,成绩最差的9F班。为了让学生们摆脱成绩垫底的困境,奈娜老师带领孩子们上演一场幽默与温情同在的校园青春励志故事。
1
欣赏的力量,发现的眼睛
——“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与其友好相处是每个人的功课。
影片的开场奈娜面试时不停地打嗝,坦然的说经过这么多年,自己已经可以和“它”相处的很好。语境即心境,只有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同理心,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所以之前七个班主任都无法接受的9F班的“坏孩子”的时候,奈娜才能说出那句:“他们不是坏,他们只是淘气而已。”
我们每一个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会出现一个相对比较明显的,对孩子的宽容和欣赏的时间节点。
在孩子上幼儿园、小学之前我们对小朋友都是很宽容的,他们的一举一动在给你带来惊喜的同时,经常也会带给你惊讶。可这时候的我们接受他们的不完美,因为这就是小朋友的成长节奏。
在孩子上了小学之后,你会发现从前的想法变了,对孩子不再那么宽容了,这时候来自社会,来自同学,来自家长们的眼光,甚至攀比之心,这样的一些压力就随之而来。
当老师跟与家长沟通是说到孩子某一学科成绩不是很理想时,你会很着急,迫切希望孩子的每一个学科都很棒。
到了这个阶段,我们对待孩子就变得非常非常严格,这个严格的背面不仅仅是社会的各种压力,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对自己的不完美没有完全接受。
当孩子不在只有你们的小屋里生活,而是要面对社会的复杂,竞争的环境,这是的我们就会不自觉拒绝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也不再那么宽容了。
如果我们可以像影片中奈娜老师那样,能接受并且和自己的不完美相处融洽,就会理解9F班的这群学生其实不是坏,只是淘气而已。这种感觉会让一切就变得不一样。
人都不是完美的,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带着发现的眼睛,和自己的不完美相处是我们每一个人一辈子的功课。
2
发现的力量,你就是奇迹
——培养正确的荣辱观
每每看到一个社会新闻或是令人感慨的影片时,总有一个词弹进我们的对话框——“三观”。
三观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我们在对世界有了更多了解,对事件有了更多认知,对人生有了更多阅历和思考,然后慢慢形成的。
但是在学校里我们更容易培养的就是荣辱观,知道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褒奖,什么是被尊重,什么是耻辱。
相信很多人有过这样的体验:每次考试,两张试卷,一张选择填空题,一张解答大题,当答完这两张卷子的时候,放下笔,靠在椅背,看到那个考场的同学还在奋笔疾书的解答着第一张试卷时,心中那种自豪感,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
很多孩子在拿到运动比赛的奖状,奖品时,都会有很光荣的感觉,接受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祝贺。
这种感觉有多重要呢?当我们离开校园,进入社会,没有了考试,比赛,可是曾经给你带来的自信,光荣的感觉会像一支火苗在你的内心深处一直燃烧着,激励着自己。
在学校这个集体环境中,或者是家庭这种个体环境中,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可以去引导孩子,让他们了解什么是光荣。
英语里有一句话 “you get what you measure”,你衡量什么你就得到什么。
如果你衡量成绩的标准是奖项,那就只是教书,教知识。慢慢的孩子就会觉得分数高就是光荣的,他们会像影片中的那个9A班的男孩,单纯的追求分数不管用什么手段来达到目的,保住他手里的那个级长徽章,走向一种学习的极端。
但如果你褒奖的是一种品格,会让孩子们认为坚持不懈是一种光荣,让他认为自律,诚信是一种光荣。这就是在育人。
教育不只仅注重教书,育人,更在孩子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学会用发现的眼睛,挖掘孩子内在的闪光点,引导他们在内心深处培养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3
信任的力量,你很重要
——“没有优劣,只有差异”
9A班和9F班之间差的是BCDE这些字母吗?9A班学生和9F班学生之间差的是成绩,和参加学术竞赛能力吗?影片的最后F班的同学在比赛中举起了奖杯,给出了我们答案。
孩子和孩子之间本没有优劣,只存在差异。
之前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的张弟校长接受山岚采访时说:“在学校你会发现有许多孩子,他们的成绩不一样,有好有坏,但是他们离开学校后,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很自信。这是因为在学校里边,我们会因为不同而去找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亮点,然后我们将这个亮点放大,让更多的学生看到。这样培养出来的自信心是可以伴随他们一生的。”
现在的教育环境,由于师资的不足,在对待孩子方面普遍都是“一刀切”模式。一个班级35个学生,讲着一样的知识,留着一样的作业,考着相同的题目。
就好比几个人比赛跑步,有的天生跑得快,有的不能跑,把这些人都放在同一起跑线一定是层次差别明显,失去比赛的意义了。
“教育不是一桩优胜劣汰的工程,而应当是依循生命本真的大爱。” 前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林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到:“正因为人和人的不同,我们才要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孩子。"
4
希望的力量,未来为你而来
——当下不重要,朝着正确方向持续努力的过程更重要。
在美国有一位校长他当时做了一个改进,原来学生成绩是分为A B C F四个等级,F的意思就是failed,失败,不及格,后来这位校长把学生的成绩改成A B C NY,NY的意思not yet,还未达成,还需努力。
这两种思维模式在教育里叫固定思维模式和成长思维模式。
固定模式的理解就是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是什么样的了,不会再改变了。就像那句俗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而成长模式,就是现在什么样不重要,每个人都是可以成长改变的,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很重要。
为什么嗝嗝老师要领9F班的学生们在屋顶放飞他们写下的那些让他们厌恨,恐惧的事情?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写出来,放下去。
即使生活在贫民窟不重要,调皮捣蛋也不重要,成绩不好也不重要,要知道你们的来是有成长性的,眼前的这些磨难会帮助你们飞翔的这才是最重要的。
水彩纸上画水彩,画布上画油画,国画用宣纸,速写用毛边纸,素描用素描纸,单单画幅画,用纸就有这么多分类,更何况是教育孩子。通过教育和受教育,让我们变得更好,这才是最重要的。
『叁』 印度电影《嗝嗝老师》好看吗 青春励志剧情直戳泪点
青春校园励志印度电影《嗝嗝老师》8日晚在京举办首映礼,片中饰演女主角的印度影后拉妮穆赫吉和现场观众亲切交流,还大展歌喉清唱了电影插曲。本片不少剧情直戳观众的泪点,拉妮表示表演图雷特综合征需要从内而外的表现,同时也呼吁观众通过电影可以了解和平等地对待这类人群。
《嗝嗝老师》是继《三傻大闹宝莱坞》《起跑线》之后,又一部直面印度教育体制的佳作。片中,女主角奈娜从小患有罕见的抽动秽图雷特综合征(抽动症),她说话时不停发出类似打嗝的怪声,从小受到同学的嘲笑,读书时还被12所学校拒之门外。最终有一位校长让奈娜感受到真正平等的待遇,长大后的奈娜也希望成为一名老师,可惜她再度被众多学校拒绝,最终才有机会在自己曾读过书的学校当老师,没想到她被指派去教导全校最顽皮的班级。面对这些被冷眼嘲笑的贫困学生们,多次被捉弄的奈娜仍然坚持留下来,还用有趣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获得进步。无论是奈娜多次被误解,还是孩子们向她真诚道歉,片中不少剧情直戳观众的泪点。
本片表现了老师这一职业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用自己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感染了逆境中的学生。谈及如何在表演图雷特综合征这类人群,拉妮穆赫吉坦言:在印度的这个病的比例很大,很多父母为了保护孩子尽量不让他们接触社会。女主角拉妮穆赫吉凭借本片在今年的墨尔本印度电影节上摘得影后桂冠,首映现场不少观众被她在电影中精湛的表演所惊叹。
女主角拉妮坦言,很开心大家通过电影能够关注到这类人群,并现场呼吁大家平等对待这些人,让他们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权利。《嗝嗝老师》于10月12日全国上映。
『肆』 印度十大励志电影
印度电影界蕴藏无数励志故事,每部影片都蕴含着坚韧不拔的精神。CNPP小编基于电影的知名度、奖项及评分,结合互联网相关排行榜和榜单,精选出十部必看励志片,供影迷参考。本文旨在盘点,不提供观看或下载资源,仅为娱乐推荐。
《靶心》讲述了一位女性射击运动员追求梦想的故事;《人生不再重来》则聚焦于一个年轻人面对失败与挑战的成长历程;《超级30》展现了一位数学老师如何帮助30名学生实现大学梦想;《我是卡拉姆》讲述了主角在逆境中坚持不懈的努力;《遥远的雷声》描绘了一位年轻女孩追求音乐梦想的旅程。
《印度愚公》展现了普通人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梦想的感人故事;《灵魂奔跑者》则讲述了一位运动员如何克服身体障碍,重返赛场;《印度合伙人》通过一群年轻人的创业经历,传递了合作与梦想的力量;《神秘巨星》聚焦于一位女孩追求音乐梦想的勇气与坚持;《卡吉尔女孩》讲述了女孩们在战争背景下的成长与反抗。
《英勇赞曲》展现了印度士兵的英勇事迹;《远征》描述了一支探险队面对自然挑战的勇气;《白虎》则讲述了一位野生动物摄影师与白虎之间的感人故事;《乌鸦蛋》展现了主人公面对生命挑战的勇气;《金色荣耀》通过讲述一位女子在体育界的奋斗历程,传递了坚持与梦想的重要性;《欧耶芭蕾》描绘了一群舞者的梦想与努力;《断线人生》讲述了主角如何在失去联系后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
以上影片不仅展现了印度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传递了坚韧、勇气与梦想的力量。希望各位影迷能从中获得启发与激励,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
『伍』 印度喜剧片《嗝嗝老师》,捕捉生活最动人画面,感动是最低限吗
一直对印度喜剧电影充满好感,这一部《嗝嗝老师》也不例外,不用看都知道会是什么套路,但依旧打动人心,一个生理上有缺陷的老师,一群社会底层的青少年,感动无疑是最低限,也不要苛责故事的理想主义励志和套路化的情节。一是事物没有完美的,二是没有了这些,影片也不大可能有趣好看,也不大可能让你感动。最后的结尾是点睛之笔,让观众的注意力从励志回到了教育的主题,也同样是对主人公的升华。
原创声明:本文由得心电影编辑得心原创,感谢分享,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究!在合适的时间,看一部合适的电影,你会收获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凉,若是常驻,得心愿奉上一篇最真实精彩的影评陪你走完这一场!
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让知识回归生活并赋予趣味,受人学识也受人道德,这是影片通过一位嗝嗝老师唤醒了久违了的对老师基本责任的呼唤,影片通过f班的逆袭大胆的颠覆了这样的阶级堡垒,好像一面清澈的镜子反射教育的问题拷问教师的职责,只是电影里带给人希望,现实中却寸步难行。回归教育的初心,在唯利是图的当代已是妄想。你是怎么看待这部电影的呢?
『陆』 《嗝嗝老师》:印度特色商业大片,笑着让你思考
昨日观看了《嗝嗝老师》这部电影,该片讲述了一位梦想成为教师的患有图雷特氏综合症患者,经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如愿,带领全校最差班级的学生们走上逆袭之路的感人故事。
电影是从一位身患图雷特氏综合症(多发性抽动症,患者会时常打嗝)的女老师奈娜拉开帷幕。开篇,就迅速点出了她异于常人之处和影片的几个主要冲突点。
身揣教育学学士、理学硕士的她参加一场又一场面试,5年过去了,被18所学校拒绝无数次,光是被自己毕业的母校就拒绝了足足5次……原因,就在于这个时常抽动的病症。
这是一种无法被根治的疾病,患者在紧张时症状就会加重。童年的奈娜因此而受尽了嘲讽,成年后也被不断质疑是否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这些,都是她不断碰壁的前史。
终于,母校还是给她送来了橄榄枝,却不料这背后是更大的困境。因为她面对的,不是一群尖子生,也不是一群“普通班”的学生,而是因为土地征用,被并入圣蒂克这个“私立高端学校”的14位“贫民窟问题学生”。圣蒂克的学生和老师们几乎来自于中产或富裕阶层,时不时会对他们流露出歧视的倾向,而9F班的这些学生也各有各的家庭问题和性格问题。
所有问题的交加,很快在9F班的同学身上化为了叛逆,他们不但荒废学业,还经常恶搞奈娜老师,与9A班的学生们发生冲突。如何因材施教,成了“嗝嗝老师”最苦心积虑的事。但大家面对她的善意并不太领情,还一再给她各种打击,她的病情也因此多次严重发作。
可以说,《嗝嗝老师》和许多其他国家涉及教育观念的电影们最大的不同点,还是在于它“印度电影”所特有的社会性探讨。
这类电影的最大共同点,就在于——
它们通常能通过各自百转千回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塑造和严格可控的高潮收尾,传达出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和令人感动的人际情感,面向尽可能广的全年龄段受众群,从而在商业价值、社会价值与观众共鸣上做到平衡。
它在充满喜剧类型元素的前提下,让观众收获期待中的欢笑和感动,同时带出了大量社会性上的探讨,事关阶层与教育体制等。
在电影中,有一个如今我们在印度电影里看到,可能都已经会“见怪不怪”的镜头:在贫民窟眺望时,会发现离这片破败之地最近的,就是高楼林立都市。
随着嗝嗝老师挨家挨户的家访,这部电影再一次地,为我们展现了印度这样典型的“格差社会”。
什么叫“格差社会”?简单而言,就是随着贫富差距加大,社会阶层有了明显的分割,民众间形成了严密的阶层之分。在印度,1%的人拥有全国财富的50%以上,而50%以上的穷人阶层只拥有全国财富的4%。
随之,经济、教育、社会地位差距甚大,阶层区域固定不流动,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也是极难的事。很多印度底层人民的生活就处于“再拼命,也无法逾越贫富的鸿沟”的状况,日复一日,代复一代,形成循环。富人坐享丰厚的物质资源,贫民窟里的人却连日常用水都要抢。
但其实,很多被人视而不见的贫穷境遇,和所有人都息息相关。
9F班的孩子们,在日常下课之余,就各自过着在破败的菜市场里卖菜、贫民窟聚众赌博小喽啰、货车司机的子女、修自行车店打工的日子。甚至于,有个同学见到老师,还会因自卑而装作不识。他们的父母,甚至迫于生计,没有一人能来参加家长会。
有个家长对老师说道:“整个世界都在贫民窟外面,而我们仅仅希望孩子能做到自己从未做到过的事情。”
这是底层朴素而真实的愿望,自己的孩子也许并不会出人头地,成长的路上也绝对不会一帆风顺,但还是要寄希望于他们。
在学校里,贫民窟的孩子们被安排到了F班,和他们发生冲突的同学不来自别的班,都是9A班。
一方面,这是因为阶层不同、学习成绩差异的摩擦所致。生活对于不同的人而言,仿佛在一个现实中,便能开辟出另一种现实的平行宇宙。学校与社会生活给予了9A班的“学霸”以看不起人、趾高气扬的资本,更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宽容与信任;而这一切,都是9F班的孩子们所不曾拥有过的。
但另一方面,电影并没有刻意对9F班的孩子们进行洗白,甚至直接指出:产生冲突的更大责任方,是9F班。因为这些贫民窟出身的孩子们有着更为自卑、消极的人生态度和青春期的反叛心理。他们责怪自身原生家庭的境遇,因为身份的不同,放弃了和A班的同学进行更好地沟通与结交,反而选择了抽烟、赌博、恶作剧等恶习,企图用这些将内心里向善的自我封闭起来,以满身的獠牙和锐刺示人。但其实,这些不是他们的本来面貌。
有人说,“教育不是一桩优胜劣汰的工程,而应当是依循生命本真的爱。”嗝嗝老师显然身体力行地做到了这一点,她在这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努力。
她鼓励孩子们直视自己的出身和天赋、缺点,擅用启发式教学,将操场改造成了“另一种教室”,自由发散的思维让学生们产生学习欲。
她知道该如何维护孩子们脆弱的自尊,因为自己从小到大就活在周遭的目光里,就连自己的父亲也会区别对待自己。
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9F班的同学开始学会积极地处世,而阶级之间的矛盾与差距也在缓慢地弥合与冰释。嗝嗝老师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对自我和对群体的双重拯救。
但这些,也许还是不够多。作为一个患病的女性,奈娜一直都在碰壁——她光找上这个无人问津的工作,就花了五年时间;她没有办法让自己的学生在考试前能在学校里学习,而这些学生们也差点就要被集体退学。
这绝对不是在刻意“卖苦”,社会便是如此。很多时候不是靠“努力味道的鸡汤”就能顺心如意,无可奈何也是常态。
在电影的最后,没想到会是一直戴着反派脸谱的那位9A班的老头老师,在台上进行了点睛式的一段演讲。
他说道“二十年前,以为老师的教学难,如今发现原来做学生更难。因为老师教的不好,不会被人批评、不用承担后果;而当学生,则要面对老师的批评、考试升学的压力。”这既是他对自己一贯用“有色眼镜”待人的行为所作的反思,也是对印度社会的教育体制现状的反思。
《嗝嗝老师》讲了很多主题,但电影的核心,其实就是展现出在遇到社会与人生的困境时,要如何选择勇敢地去打破、去革新,而非回避问题。
嗝嗝老师不仅破除教育的教条主义,给我们展示了即便在一个并不理想的社会里,也能拥有的理想化教育环境。同时,她也战胜了自己。即便身患疾病、饱受嘲笑与欺侮,面对再多、再大的质疑,也能坚信心中的善念,并凭此做出自我选择,为人生找到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近年来上映的大批量印度电影中,第二部以“大女主”戏为主的,带有鲜明女性视角的电影。
和上一部《神秘巨星》比,我更倾向于这一部的表达。女性不再是等待救赎的客体,也不再是只有拥有巨大天赋才能成功逃离残暴生活的人,而是真正能自由地为自己发声。如《死亡诗社》中所言:
“只有你的内心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你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也许,在经历了众多印度电影的大卖和《我不是药神》的暑期轰炸之后,这类带有深厚“印度电影印记”的作品,已经没那么让我们的观众感到“新鲜”了。
但《嗝嗝老师》依旧有它的优势——它融“春风化雨”的教育理念、战胜自我的平民励志和格差社会的探讨为一炉。
『柒』 超高口碑佳作《嗝嗝老师》,这部电影在印度片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嗝嗝老师》可谓是2018年最受欢迎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好评特别多,当然了,这部剧被称为“零差评”的一部电影,这部剧真的是“零差评”,我们可以试想,一部电影零差评是什么概念,去看了一下,才知道零差评绝对“名至实归”。这部电影给人带来非常多的启示,一部这样完美的励志片值得我们去看,也值得我们去深思。
《嗝嗝老师》是印度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在印度片中无疑属于上等水平。女主患有抽动秽语综合征,但他的梦想是当一名老师,早知道,这样的人当老师无疑对她自己是个很大的挑战。在她当上老师后,恰巧给她分到了一些成绩最差的学生,但是她没有为此放弃,最后反而都让那些学生很优秀。
本部电影算是印度片里的“神剧”,这部电影曾在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以上映后“零差评”的高口碑展现给观众,这部电影不是值得一看,而是必须要看。
『捌』 观《嗝嗝老师》有感
1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印度电影《嗝嗝老师》。
影片讲述了患有图雷特综合症的女老师奈娜带领全校垫底的9F班学生逆风翻盘的励志故事。9F班的同学出身一般,由于在学校无法得到老师和尖子班级同学的肯定,他们各自养成了反叛的性格,刁难上课的老师。嗝嗝老师在家访的过程中发现了他们身上的天赋,为了为大家争取年级长的资格,老师让大家在纸上写出最恐惧和讨厌的东西。
你的生活停留在写满你恐惧的这一页,但如果能忍受他们,这些现实会成为你飞翔的翅膀。
于是老师带学生放飞了恐惧的纸飞机。
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之后学生状态发生了本质改变, 努力学习,配合老师完成作业,等等。
具体故事情节大家可以观看电影,目前猫眼评分9分以上。
2 今天我想说说恐惧这事。
恐惧原因有两点:一是担不起,二是未知。
恐惧是人的一种情绪反应,常常伴随害怕和担心事情负面结果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也可以说恐惧其实就是安全(个体有能力承担某事所产生的负面后果)的反义词。那么,同样一件事,对于不同的个体其反应是不同的。开车这件事对老司机来说就不会恐惧,对于刚刚拿到驾照的马路杀手来说就是可怕的;公开演讲对老师和公众人物来说就是安全的,对没有发过言的人来说就是恐惧的;跳伞对飞行员来说就是安全的,对飞机乘客来说就是危险的;电影中F9班的同学如果考试不及格,等待他们的可能就是退学,嘲笑,批评,这是青春起得孩子无法承受的,所以他们害怕,叛逆。一句话总结就是:恐惧是因为无法承担后果。
人们的恐惧还来自未知和死亡。其实对死亡的恐惧,其本质也是未知,因为你不知道死后到底会发生什么,亲人怎么过,自己怎么过,只有等死了之后才知道。对于未知的恐惧,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看看网上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房价还会跌么?房价还会涨么?某某股票怎么样呀?要不要考研?要不要结婚?背后的逻辑大概是这样:由于自己无法确定房价,股票是涨还是跌,考研结果会怎样,结婚之后会怎样,所以恐惧,所以难受,最后只能问别人,通过外部给出一个确定交付。
3 这是事实。但是有趣的是面对恐惧,大家的态度有所不同。反正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那就先学了再说吧;反正不知道房价是涨是跌,那就先买了吧;反正不知道能不能做好,那就先做了再说吧;影片中,在大家都不相信他,都没有信心的时候,嗝嗝老师提醒大家:现在重要的不是为什么做,而是为什么不做。因此,我们才看到了之后的大逆转。
恐惧本身没有对错的,重要的是我们的面对方式。
当我们想要追求百分之百安全感时,潜意识里是不允许哪怕一丝不安全的存在的,我们最宝贵的注意力也会百分之百聚焦在恐惧上,那么后果就是锁住我们的行动,问题永远在那里,我们能做的就只剩下逃避和抱怨。
相反,只要我们不过分追求安全感,也就表明我们是允许问题存在的,此时,我们心里已经接受了现在的自己和环境。接下来,我们的注意力就会放在如何改善现状上,因此就有了行动。
当然,这里并不是要让大家去冒险。成功其实不一定非要冒险,甚至更多的'成功都不是冒险,只不过在大多数人看来那时冒险罢了。
李笑来老师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中提到了一个例子:几乎所有的低级动物的双眼都是长在两侧的,这样的好处是他们没有视觉盲区,是极其安全的一种配置。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样的配置使他们无法将自己的目光集中在一处,没有办法仔细,长期观察一个点,于是他们不可能有深入的,长期的思考,于是它们在进化过程中从未有机会发展处大脑皮层。其实也不需要,因为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生存,他们发展起来的强大的繁殖能力。
更进一步来说,由于它们的注意力只能时时刻刻消耗在当下,所以他们没有过去和将来,只有当下,一个没有前后对比的现在。于是只能开在永恒的当下。
而我们人就是放弃了部分安全感,双眼长在前方,放弃了部分安全感,于是进化出了大脑皮层,于是有了长期深入的思考,于是成了万物之王。
提醒大家一句,很多时候当你恐惧,困惑的时候不防给自己一个新的维度——时间。放在时间的长河里,看看自己现在面临的问题有没有价值,值不值得做或者不做。
4 前文主要分析了恐惧来源和自己面对恐惧应有的态度。但是,面对别人的恐惧,我们该如何处理或者如何利用呢?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考
作为下属,应该及时给领导反馈工作进度,因为领导不知道项目情况会担心,恐惧呀。
作为供应商,应该不遗余力的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因为客户担心质量波动啊。
作为老师,应该努力提高交流水平,因为家长担心孩子听不懂啊。
作为老板,应该及时给员工发工资,因为员工害怕公司欠账啊。
读到这里请闭上眼睛想一下,我们还可以做什么来消除别人的恐惧?不防分享出来,我们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