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对于美国电影《最后的武士》你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电影故事的主要矛盾,以最尖锐的方式--战争展现出来,就是新旧势力的冲突。旧势力,是“顽固不化”的,是“冥顽不灵”的,但是,却是魅力四射的。当工业革命带着政治进步机械的无情的碾压着武士道的时候,当洋枪大炮带着分皇权订法律驱逐武士道的时候,一个彻头彻尾的“新”人,来自美国的上尉,却被“苟延残喘”的武士道所吸引。武士道,那是土著的信仰,就像印第安人要割下敌人的头皮--Algren深深忏悔敬仰的印第安文化。这也提醒着我们,这是部彻头彻尾的美国片儿。
似乎所有人都忽略一样旧的东西,在各种各样的斗争它被磨灭了,被消损了,只能苟延残喘于学者的研究里,残喘于应试用的课本里...那就是传统文化,就是儒家,或者道家法家佛家,任何曾经支撑着华夏民族昌盛了千年的精神力量。影片里武士刀传承了武士道,我们的论语呢?那是用来考试填空的!儒学在韩国昌盛发展的时候,新加坡以儒以法立国的时候,孔子学院在海外声名鹊起的时候,我们的国人在疯狂的经济建设,在疯狂的追求GDP,在疯狂的为了考试为了出国学习英语...
❷ 关于四大文明古国历史的电影有哪些最好出品年代比较近的~~~
印度的《阿育王》,评价很高;
埃及的《木乃伊系列》《埃及艳后》等;
此外的古希腊《特洛伊战争》
还有英国的《勇敢的心》也不错!
❸ 一部讲迦太基汉尼拔战争的电影
“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巴卡”出自电影《战争之父汉尼拔》,讲述了北非古国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年少时随父亲哈米尔卡·巴卡进军西班牙,终身与罗马为敌,在军事上有卓越表现。
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率领军队从西班牙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北部,在特拉比亚战役(公元前218年)、特拉西梅诺湖战役(公元前217 年)和坎尼战役(公元前216年)中击溃罗马人。
坎尼战役之后,罗马人拒绝与汉尼拔发生正面冲突,并逐渐夺回意大利南部的要塞。
战后,公元前196年汉尼拔成为迦太基的行政官,以帮助迦太基从战争的疮痍中恢复。公元前195年,罗马人迫使汉尼拔被驱逐。汉尼拔出走东方,流亡到塞琉西王国。
(3)欧美古国战争电影扩展阅读
《战争之父汉尼拔》汉尼拔·巴卡历史背景
汉尼拔出生于公元前247的迦太基,迦太基将领哈米尔卡·巴卡的儿子。他的童年正处于第一次布匿战争时期。因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人,所以他们之间的战争被称为布匿战争。
根据史家蒂托·李维的记载,当时汉尼拔才9岁,他央求与父亲同行,父亲命令他跪在祭坛前发誓:长大成人后,一定要成为罗马誓不两立的仇人。
公元前237年初,哈米尔卡在迦底斯(腓尼基人最古老的殖民地)登陆后,发动了一系列的攻势。首先,他攻占了几座原来由腓尼基人建立的旧城市,保证了迦太基人对海峡的控制权。
在汉尼拔尚未回迦太基前,大西庇阿率军入侵北非,迦太基政府内的主和派打算与罗马商讨休战协议。主战派召回汉尼拔,恢复了民众对战争的支持,汉尼拔被任命为军队统帅,掌管由非洲军与汉尼拔从意大利所携佣兵组成的联军。
公元前190年,汉尼拔受命指挥安条克的舰队,但在锡德战役被罗马的盟军击败。安条克在连串战役中败给罗马之后,有意向罗马人求和并交出汉尼拔,因此汉尼拔逃至克里特岛,但不久便再次返回小亚细亚,投靠当时正与罗马盟国帕加马交战的比提尼亚国王普鲁西阿斯一世。
❹ 汉尼拔抗击古罗马的电影叫什么
中 文 名:National Geographic 汉尼拔vs罗马
◆ 原 片 名:National Geographic:Hannibal vs Rome
中文名称:BBC战略之父汉尼拔
英文名称:BBC HD - Hannibal
发行时间:2006年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简介:
汉尼拔·巴卡(Hannibal Barca,公元前247年—前182年),北非古国迦太基名将。年少时随父亲哈米尔卡·巴卡进军西班牙,终身与罗马为敌,在军事上有卓越表现。
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率领军队从西班牙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北部,在特拉比亚战役(公元前218年)、特拉西梅诺湖战役(公元前217 年)和坎尼战役(公元前216年)中击溃罗马人。坎尼战役之后,罗马人拒绝与汉尼拔发生正面冲突,并逐渐夺回意大利南部的要塞。公元前204年,罗马人在大西庇阿的率领下入侵迦太基本土,迫使汉尼拔回到非洲。公元前202年,大西庇阿于扎马战役击败汉尼拔。
战后,公元前196年汉尼拔成为迦太基的行政官,以帮助迦太基从战争的疮痍中恢复。公元前195年,罗马人迫使汉尼拔被驱逐。汉尼拔出走东方,流亡到塞琉西王国,直到公元前189年,罗马打败安条克,并要求引渡汉尼拔,汉尼拔逃到小亚细亚北部的比提尼亚王国。即使如此,罗马人仍然不放心汉尼拔,一直争取把他引渡到罗马受审,汉尼拔在公元前182年服毒自尽。
公元前6世纪末,在非洲北部有一个富强的奴隶制国家——迦太基,迦太基是罗马的敌对国家,两国连年交战。小汉尼拔就是在第一次“布匿战争”的战火中长大的。因罗马人称迦帮基人为布匿人,所以他们之间的战争被称为“布匿战争”。9岁时,父亲命令他跪在祭坛前发誓:长大成人后,一定要成为罗马誓不两立的仇人。汉尼拔牢牢记住了自己的誓言,汉尼拔在25岁时就成了迦太基驻西班牙部队的最高统帅。没多久,由于迦太基进攻罗马的西班牙同盟者——萨贡姆城,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
罗马人本打算兵分两路:一条线路从西西里进攻迦太基本土;另一路条从西班牙登陆,以牵制汉尼拔的军队。可汉尼拔却出人意外地避开了罗马人的主力,冒着极大的危险,率领军队从小道翻越了人迹罕至的阿尔卑斯山,攻入意大利本土,给了罗马军队一个沉重的打击。罗马军队措手不及,作战计划全部被打乱,而得到高卢部落补给的迦太基士兵斗志昂扬,进入意大利后,一举打败了罗马部队,这一胜利使很多持观望态度的高卢部落投奔到汉尼拔的队伍中来,汉尼拔的军队进一步扩大。
公元前217年6月,汉尼拔采取迂回战术,在意大利中部的特拉西美诺湖畔设下埋伏,把罗马4个军团近3万人的队伍引进了三面环山、一面临湖的峡谷中,汉尼拔的军队用了不到3个小时时间就结束了战斗。罗马军队损失惨重,执政官战死,15000人阵亡,几千人被俘,仅剩6000人冲出重围,逃入附近的一个村庄。汉尼拔的士兵穷追不舍,在缴械留命的条件下罗马士兵全部投降了。汉尼拔区别对待俘虏,命令给罗马士兵全部戴上枷锁,立即释放了无罗马公民权的意大利人。这次胜利使得罗马人对汉尼拔十分恐惧,把他称为“罗马的噩梦”。
汉尼拔不仅是一名天才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他注意利用罗马和意大利各同盟者之间的矛盾,孤立和削弱罗马。与此同时,他还与地中海沿岸的罗马邻国结成反罗马联盟。
公元前216年8月,着名的康奈城激战爆发。当时罗马军队有步兵8万,骑兵6千,而汉尼拔只有步兵4万,骑兵1万4千。这场战争中汉尼拔将指挥艺术发挥到了极致,通过精确的计算和完美的调度,他竟然用比敌人少一半的兵力包围了敌军。经过12小时的激战,罗马军大败,损失7万余人,而汉尼拔只损失不到6千人,创造了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