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欧美大片 » 印度人去美国的电影
扩展阅读
日本电影小混混皮鞋电影 2025-02-21 10:32:20
日本好看的动漫校园电影 2025-02-21 10:32:17
情殇微电影 2025-02-21 10:20:15

印度人去美国的电影

发布时间: 2025-02-20 03:56:48

1. 美国的一部电影一个女孩和泰山发生情感的片子

《森林之王》 或者《人猿泰山》
那部片子应该也是讲的是泰山的故事,发生在印度。一个亚洲小男孩(应该是印度人)是英国驻印度总督女儿的仆人,他们在一个夜晚碰到了吃人的老虎“舒尔”,总督女儿获救,男孩流落丛林成为“人猿泰山”。后来女孩长大了再一次意外写生过程中看到了“泰山”并认出他是当年自己的玩伴带他回家。男孩的学习能力很强很快学到很多知识并赢得女孩的芳心。剧中有男主人公在河中与巨蟒搏斗的情景,还有一个藏宝洞什么的,里面有很多金币,还有一群可爱的大猩猩。谁知道这部片子叫什么?男主角是谁扮演的?他好帅呢!很帅很帅的亚洲人哦。
找到答案了!!
片 名: The Jungle Book

译 名: 小泰山 | 大冒险家:森林王子 | 森林王子

导 演: ( 斯蒂芬·索莫斯 Stephen Sommers )

主 演: (贾森·斯科特·李 Jason Scott Lee) (加利·艾尔维斯 Cary Elwes) (琳娜·海蒂 Lena Headey) (山姆·内尔 Sam Neill) (约翰·克里斯 John Cleese) (杰森·弗莱明 Jason Flemyng)

上 映: 1994年12月23日

英国上校布赖顿带着女儿凯蒂来到印度,他们和向导纳束及其儿子莫基里生活在一起,凯蒂和莫基里成了好朋友。一天,森林里的老虎袭击了他们的住地,莫基里不慎落入万丈深渊。然而,莫基里在森林里幸存下来,他与动物为伴,过着野居生活。光阴荏苒,在大自然抚育下,莫基里长成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成为森林之王。

2. 求一部美国喜剧电影片名

寻堡奇遇(又叫 猪头大逛街) 现在就两部.. 不好笑你P我...
反正这片 当时就把我笑喷饭了(决不夸张) 反正搞笑镜头 特多,..能把你笑抽筋 特别是第2部...
你说的这部是寻堡奇遇2

3. 电影《印度之行》

这是一部将近三小时的电影,不过这个时间绝对值得花。看完之后,余味悠长,非常值得琢磨。

看到电影的名字,我以消旦虚为又是那种烂俗的异域风情片,几个英国人来到印度,先是讨厌,如何如何无所适从,然后某件小事突然触动了他们的心,他们开始渐渐喜欢上这个混乱的国度,继而获得心灵的成长。

故事的开头果然和我猜测的差不多,到了后来,一位视英国主子为天人的印度人为了讨好两位英国女士,不惜自己掏一大笔钱、花无数心血安排,带她们出行游览一个有名的山洞,结果其中一个年轻的英国女人在山洞里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可能是因为山洞的回声把她的脑子震傻了,可能是因为天拿燃气太热,又可能是因为害怕嫁给英国未婚夫,总之她突然觉得印度男要强暴她,于是她一路狂奔屁滚尿流地往下山跑,被仙人掌扎得浑身鲜血淋漓。

下山之后,她控告印度男强奸她,那可是大事,印度男马上就被投入监狱,原本还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医生,刹那之间名声尽毁。这件事闹得很大,印度人民认为英国主子对他们有偏见,欺压印度人民,于是他们反抗,要力挺这位印度医生。结果法庭审判时,英国女人拼命回忆当时的情景,她脑中搭错的那根筋终于复位,于是勇敢地说出真相——印度男没有强暴她

最后,英国女两边不是人,既不受英国人待见,也被印度人所唾骂。印度男搬家去了喜马拉雅山下开始了新的生活,多年之后,他终于原谅了那个英国女人。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电影,探讨的不是旅游或异域风情,而是人性。让我不禁想起国人扶老人的悲剧,扶人者常常被老人反咬一口,指责扶人者便是推人者,而且还找扶人者索取高额赔偿,弄得现在老人倒地没人敢扶。原来这种莫名其妙的心理不仅中国有,英国100年前就已经有了。

一看时间,居然是1985年的电影,但画面清晰唯美,完全没有过时的感觉。让我不得不感叹,还是老电影好看。无论中外,新电影都不如老电影迟衫。

4. 电影《世界是平的》观后感

很早以前就知道有一本以描写全球化而著名的书——《世界是平的》,在跨文化交流的课程上,我很有幸看到了与它同名的电影。导演John Jeffcoat 巧借这一名称拍摄出一部表现在全球化过程中由外包引起的美国与印度之间文化冲撞与交融的浪漫故事。

故事的情结是这样的,电话收单业务主管陶德被迫成为公司在印度外包项目的培训人,他从现代化美国大都市飞到原生态民族印度,开始了一段神奇的经历。坐蹦蹦,跳火车,吃引起腹泻的刨冰,入住私人旅馆,跳印度舞,被乞讨的孩子骗取手机,过恣肆的荷丽节,陷入与印度姑娘的爱恋,与印度员工度过艰难地融合期最终有效提升了公司业绩……

整个故事洋溢着浓浓的喜剧色彩,但是导演却巧妙地在欢声笑语中引起了观影者的进一步思考。

电影抓住了当前的热点——全球化与外包。自从21世纪以来,全球化越来越成为强劲的趋势,随着交通工具的发明与改进,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世界各地的距离在不断地缩短,贸易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人们的交流沟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与快捷。该影片中,电话业务公司敏锐的跟进时代的潮流,为使公司利润最大化,将美国本土的电话业务外包给人均工资低廉得多的印度,并在影片结尾再次做出决定将该项业务转包向成本更小的中国。我们会惊叹于美国商人的精明,利用一切手段提升自身利益,同时也会有感于不同文明在全球化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避免的摩擦与冲突,这就像是奇妙的化学反应。

就整部影片来讲,对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影片中的爱情元素。我将其中的爱情简单的分为三类。

(1)典型的印度式婚姻

这类婚姻在电影中也就是陶德的下属罗杰夫与其女神维米的婚姻。陶德刚见到罗杰夫时,罗杰夫说自己很有幸得到这份工作,它所带来的年薪五十万卢布的高额收入是促成自己婚姻的关键因素,凭借这个,罗杰夫才可以征得维米父母的欣赏并被允许赢取星座运势正好的新娘。实际上,现代印度仍然实行包办婚姻,非常讲究阶层种姓、门当户对与生辰八字的匹配。这在一个成长于自由恋爱国度的陶德来说简直是无法想象得。同时,现代印度的迷信色彩可见一斑。

(2)让爱乘着电话的翅膀

这部电影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那就是员工曼尼成功的同一位顾客通过电话相知相恋并最终私定终身,这个神来之笔又为电影增色不少,全球化使得世界变得扁平,使得各种形式的恋爱皆成为可能。这让我想起了当今的网上交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交网络的兴盛,人们得以借着科技传情达意,交流感情。

(3)当印度遇上美国

接着让我们重点看看主人公陶德在印度所经历的与爱莎的爱情故事。这一段跨国爱情中有不少耐人回味之处。在故事中,爱莎的智慧优雅深深地打动了陶德,而陶德对于爱莎的尊重与赞赏更是爱莎从未得到过的。两个人之间的爱情观念冲突集中在影片70分钟左右。最令陶德大跌眼镜的是爱莎在四岁起就已经与亚朔订婚,必须要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一个自己不甚了解的男人共度人生。陶德认为这种包办婚姻严重侵犯了自由选择的权利,但爱莎却认为无可非议,她会学着去爱自己未来的丈夫,因为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她不会也不愿成为违背传统家庭观念的女子。 在这里,我很想谈谈印度女性的地位问题。实际上,即使在当今印度,女性也仍然受到宗教、嫁妆、种姓等问题的困扰。因为印度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宗教国家,其宗教经典中有许多男女不平等的规定,并都体现出这样一个主题:女人是一种财产,永远依附于男人。在印度出现的影响妇女社会地位的陋习包括童婚、嫁妆制度等。女性不但要服从家庭的`安排,没有选择婚姻的权利,在婚姻生活中也屡屡受到丈夫的毒打和虐待,甚至要在丈夫死后被抬上火炉自焚。(1)正是这样卑微的女性地位,使得爱莎在得到陶德青睐时备受感动,从而愿意使陶德成为自己婚前的秘密情人。但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使她即使是深爱着陶德也不得不屈服于既定的命运。影片中爱莎谈到自己已经订婚注定不能与陶德走到一起时,神色平静,并未有任何想要与命运做斗争以争取自身权利的迹象,由此可见,印度社会女性地位之低下与改善这种状况之艰难。而对美国人陶德来说,恋爱与婚姻自由是在正常不过的,根本不存在父母的干涉。从深层次的文化角度分析,自由平等是美国人民长久以来的奋斗目标,是伴着美国的成立被写进《独立宣言》的,像每个人赖以生存的空气一样重要。在这个国家,个人的权利与价值得到了极大的尊重和保护。

在这里我还想做一个大胆的假设,那就是如果爱莎并没有订婚仍然属于自由之身,那么她和陶德还有没有可能共度终生呢?这个问题令人浮想联翩,我想以跨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首先,陶德是被派遣到印度执行命令的,只要印度当地的业务达标,他就可以重返美国,那么如果两人的恋爱要继续,要么陶德长久的留在印度,要么爱莎离开家乡前往美国。陶德留在印度的可能性有多大呢?虽然他已经渐渐的适应了印度文化,但是像陶德这样一位个人意识强烈的人怎么会放弃自由平等开放富裕的美国而留在相对保守落后的印度呢?淳朴善良的印度人、神奇而悠久的印度传统文化以及美丽智慧的姑娘爱莎是对陶德有着莫大的吸引力,但这势必是暂时的,只不过是是前往陌生国度的新鲜感。而对于爱莎来说,她爱陶德,但是如果要求她为爱人远赴他乡,离开滋养自己的传统文化,忍受与家人分别的痛苦,对家庭观念浓厚同时相对来说规避风险的爱莎来说,还不如找一个印度男人安安稳稳度过余生。其次,就算是因为爱的深沉使陶德选择留在了印度或者爱莎决定为爱冒险前往美国,两人结为夫妻,那么当激情渐渐褪去之后原先被掩盖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上的巨大差异势必会出现,即使聪慧如爱莎能够很好地化解这些冲突,但是来自父母双方的截然不同文化观念也一定会导致摩擦的出现,而这恰恰是很多跨国婚姻失败的原因。

那么说到这里,我们不禁会想,既然全球化的趋势来势汹汹,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陷入爱河也是不可避免之事,如何拥有一段美好的跨国婚姻呢?据公开资料显示,近些年来,我国跨国婚姻的登记数量逐年增多,并已涉及53个国家和地区。但同时,此类婚姻的离婚率也日渐上升,而且已明显高于结婚增长速度。由于各国文化底蕴、历史传统、家庭观念的差异,在跨国婚姻中,夫妻的忧虑和风险势必会比国内夫妻更多一些。我认为要拥有一段健康的跨国婚姻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对跨国婚姻报有一种正确的态度。面对文化差异或冲突时应以一种乐观、积极、开放的态度来面对,简单回避、粗暴拒绝或者消极沮丧都不能解决问题,应主动与配偶就分歧进行交流沟通。

(2)保持对不同文化的充分尊重与理解,鉴于跨国婚姻中文化差异的不可避免,所以更应该加强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采取更恰当地行为或言语。

(3)克服文化自我中心论,增强文化自我反省意识。不同文化差异仅仅是差别,不存在好与坏、对与错的问题。不轻易的下结论,下判断,不仅把自己当做单个的人,而且把自己理解为一种文化的存在,这样才能客观的评价交流对象,客观的评价自己。

5. 十部最经典的印度电影,让你体味到阿三小哥的别样文化!

1 .《三傻大闹宝莱坞》

又是一部来自宝莱坞的影片,一部让我们汗颜的印度影片,并不出奇的题材,也无奇炫的技巧,表演亦很质朴,没有强调民族的独特性,探讨的是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然而却总能打动内心最柔软之处,让你度过愉快的两个小时,并引起你的思考。

3 .《偶滴神啊》

同样是我米哥的近作,作为印度国宝级的演员,总能不断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喜剧角色。此部电影里他的名字叫做PK。《PK》堪称印度版《V字仇杀队》。年轻女记者遇上了陷落地球的外星人,从质疑到首肯,最后加入了后者挑战宗教权威的事业,他们联手击败了虚伪的大法师,赢得了民众的拥护,并留下一段无法圆满的爱恋。扮演外星人的阿米尔·汗主演过红极一时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在那部电影里他尽情嘲讽了印度当代的高等教育制度,《PK》的野心更大,将全印度的宗教观念一股脑儿推上了解剖台。试想,如果不是降落在印度,他可能不会拿宗教当枪靶子(比如在美国,他可能遭遇枪支暴力,并展开与持枪派的辩论)。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组成的国家,由此酿成的治安冲突常见诸报端。《PK》从“外星人有家回不得”的前提出发,设置了一连串十分合理的见闻和误解,让他顺理成章地跟宗教人士较上了劲,细节千锤百炼,生动诙谐。

整个电影很精彩,整个影院爆满,笑声不断,女主最后打通电话,男主2接通电话的那一刻居然是泪点,

矛头指向的是那些借宗教满足私欲的人。对信仰本身,其实还是有敬畏的。

~~~~~快银乱入0.0

4.《未知死亡》

同样也是阿米尔汗的作品,但是此部和其他作品不同,阿米尔汗一改呆萌的画风,变身肌肉硬汉!

《未知死亡》讲述了女主角卡尔帕谢蒂和男主角桑杰辛哈尼亚的爱情故事。卡尔帕谢蒂美丽,开朗,活泼,富有朝气、爱心、正义感;桑杰辛哈尼亚具有绅士气质、善良的心和平易近人的性格,他失忆后仍有一颗强烈、执着、坚决复仇的心。

瑰丽的色彩,动人的音乐和唯美的舞蹈,在印度影片《未知死亡》中比比浮现。影片剧情简单但不落入俗套,悲喜交加的情绪随之变化,对插叙手法运用得也颇为巧妙,失忆、复仇、日记本三条主线在这部电影中衔接自如,把歌、舞、恋爱、复仇这些冷暖色调予以均匀调和,是一部典型宝莱坞特色的动作、惊悚片。影片最后一幕男女的生离死别紧紧牵动着人脆弱的心灵,每每看到这里都会惊叹印度“宿命”文化的强大感召力,情人恩爱乃是人之常情,却在婉转悠长的唱音中被渲染得尤为凄美,引人感慨万千。

5.《功夫小蝇》

一部充满奇葩色彩的电影,也只有印度人的思维能够想出这个题材,苍蝇变成美女的护花使者

6.《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这是《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电视猜谜节目的人生版。杰玛•马利克在已经赢得1千万卢比的情况下被警方以欺诈罪逮捕,严刑拷问下杰玛说出他获得1千万卢比的真相——他确实知道答案,但他只知道这些!


7.《 宝莱坞生死恋》

生在地主家的德夫达和平民女子帕罗从小青梅竹马,但由于德夫达被送到伦敦读书,二人一别多年。到了德夫达学成返乡,帕罗已经长成光彩照人的美貌少女,他们的爱火仍旧炙热,但是德夫达家人对于帕罗母亲的提亲表现出傲慢和轻蔑的姿态,深深伤了少女的心。

8 .《 人生不再重来》



9 . 《印度往事》

10. 《我的名字叫可汗》

6. 印度电影反映911事件印度人在美国的经历

楼主你好

是沙鲁克汗的电影《我的名字叫可汗》

有图有真相求采纳

http://ke..com/link?url=-Btv7Q0t9v85HZta1p_Qebf2XldNL8rP_UgpoOfQv8fK-

7. 印度有哪些现实主义题材电影

近几年为中国大众所熟知的印度电影或多或少都有针砭时弊的现实意义。这里推荐几部给大家:

1、《摔跤吧!爸爸》

去年五一档国内上映,最终收获将近13亿票房,评分也高达9.1,可以说是叫好又叫座的典范。影片本身的硬实力加上国内宣发精准助推,从阿米尔汗先瘦身后增重这个点为抓手,做了一次相当成功的电影营销。本片由阿米尔汗亲自操刀剪辑,最成功的莫过于凭借他对中国观众的了解,重新调整了电影时长和节奏,例如去掉了一些不必要的歌舞戏份。让电影从”印度节奏“走向”中国节奏“,这也是本土化做得最好的一次。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优秀的印度电影。批判教育制度批判阶层固化,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国情类似,因此引发观众共鸣。电影最感人的地方莫过于贫民窟的邻居为了给拉吉筹钱不惜通过自残的方式,这种很明显的碰瓷行为背后是印度穷人的淳朴和身为人父的责任感。

实际上父母的焦虑也并不是完全没道理,为下一代争取到一个尽可能好的教育资源,成人也好不承认也罢,环境会改变很多事情。

8. 一个电影 忘了是什么名字 主人公是印度人吧 美国喜剧电影

片名:波拉特
英文片名: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
又名:宝拉西游记
国家/地区:美国
区域:欧美
出品:
发行:20世纪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
类型:喜剧
导演:拉里·查尔斯Larry Charles
编剧:
制片:
主演:萨沙·拜伦·科恩Sacha Baron Cohen 丹尼尔·卡斯特罗Daniel Castro 肯·达维蒂安Ken Davitian 帕米拉·安德森Pamela Anderson 帕特·汉格迪Pat Haggerty
分级:美国R
片长:82分钟
上映时间:2006年11月3日 剧情:
乡巴佬闯美利坚
波拉特(萨沙·拜伦·科恩)其人,哈萨克斯坦国家电视台的王牌主持人是也。虽然在哈国家喻户晓,但爱家的波拉特还是快乐地和家人住在小村庄里--上有勤劳老实的父母,下有高居“哈国风尘小姐排行榜”第四的漂亮妹妹、几个如花似玉的老婆和两个深得乃父真传的儿子。
尽管已经成为了哈萨克斯坦排名第六的播报员,波拉特对新闻事业还是有着更广大的追求,于是,在国家情报局的推动下,波拉特和胖胖的电视制作人阿扎马特·巴格托夫一起踏上了探访“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的文化学习之路。扛台摄像机、提个麦克风,简单打理了些行装,波拉特就奔向了神秘的西半球。
虽然看起来就像个找不着北的乡巴佬,见人就老凑张香肠嘴要亲面颊,还总爱街头采访些吓死人的问题,波拉特还是决心拍出具有震撼性意义的“纪录片”回去报效父老。而且私底下,他此行还有着更“艰巨”的任务--娶梦中情人好莱坞艳星帕米拉·安德森回去当第N任老婆......
看点:
扬名网络的恶搞高手
他扬名网络,他喜欢对男女同胞小小骚扰,他敢裸体摔跤,他憎恨犹太人,他惹得哈萨克斯坦总理威胁要告他诽谤,敏感人士恨他入骨,可偏偏这个化身为哈萨克斯坦新闻播报员的虚拟人物,还就轻轻松松成了美国流行文化偶像。圣丹斯电影节上他造成了一票难求的热潮,多伦多电影节抢了众多佳片的风头,这位伪装学习美利坚先进文化以促进伟大的哈萨克斯坦发展的波拉特兄,还颇有些渊源。
N年前的英国第四频道,三位口无遮拦的少数族裔吸引了大西洋两岸的众多眼球--白人嘻哈歌手阿里·G,澳洲同性恋时尚界人士布鲁诺和哈萨克斯坦电视主持人波拉特,这迥异的三人却源自犹太人萨沙·拜伦·科恩一人之手,完全不加掩饰的辛辣讽刺风靡万千,甚至还在美国HBO电视台一度红火。
找来曾经的热门喜剧《宋飞传》的制片人执导筒,完全无界限地玩世不恭、颠覆为乐,这桩波拉特美国见闻记,能保证的就是它歇斯底里的荒诞和装疯卖傻的恶搞胡搅。若是受不了撕开温情面纱的正经人士,《波拉特》绝对是你应当避而远之的物事!

对白精选:
拍摄花絮:
导演阐述:
片花:
歌曲:
其它: 影片刚开始,哈萨克斯坦愤怒了。整个哈国成了贫穷小乡村,好不容易有辆汽车还是两匹马拉动,全民以风尘女子数量和廉价劳动力为豪,欢迎各国前来剥削更成了口号。《波拉特》这一毁谤,连哈国总理也坐不住了,国事访问抗议不说,电视新闻中重塑哈国形象更是任重而道远! 口无遮拦至此才刚开头,宗教、种族、性别、同性恋歧视,凡是你能想到的刺激元素,看似无头无脑的波拉特都能临场发挥--女人是脑子和松鼠差不多大的动物,同性恋让人恐惧,基督教好像有癫狂症,犹太人比疯牛还可怕。在如真似假的新闻记录片风格的影片里,你很难辨清虚构的界限,它或许夸张或许讽刺,却坦白得让人尴尬震惊无话可说,且用一种怪异的方式画出了美国现状讽刺图。是喜剧天才之作,还是自以为是的无事生非?至少目前为止,评论界一致同意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