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师要看的关于教育的电影有哪些
1. 地球上的星星
导演:阿米尔·汗
主演:达席尔·萨法瑞 / 阿米尔·汗
年份:2007
片长:165 min
简介:影片《黑板》描述了在伊朗战火纷飞的库尔德地区,一群教师背着这块维持生计的黑
板到处找学生授课,以此来养家糊口的故事。
通过这一块小小的黑板,映射出战争、难民、饥饿、疾病、婚姻、教育等等问题。当危险来临的时候,它是难民的避弹掩体,当孩子受伤的时候,它是固定断腿的夹板。
但始终不渝的是,它的本质没有变,它依旧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小黑板。
影片最后,少年和黑板一起陨落,不禁令人叹息,感慨战争的无情和残酷。当战争来临,别说受教育的权利,孩子最基本的生存权都被剥夺。
❷ 求一篇电影死亡诗社的影评 400字左右
你的一生曾经有没有因为什么人而改变过?我没有。但我知道在美国威尔顿的贵族学校里那群学生的道路被基汀老师改变了。
那是一个扼杀个性的年代,也许我们今天仍处在这个时代中。在校庆典礼上,学生们穿着一样的校服,一口同声的说着校训:传统、纪律、荣誉、卓越。学校礼堂里庄严和死气沉沉,但青春,叛逆,生命力还是从他们的眼睛里泄露了出来。而Keating老师被轻描淡写的代过,我们还无从知道一个不高大,看起来也不英俊,甚至还有些滑稽的英语老师身上积蓄着怎样的力量。
镜头追踪到了宿舍,像是从地狱到了人间,万物复苏,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生命力,特别是在尼尔的宿舍里。从外表看,尼尔最具有诗人气质,忧郁带着狂野,可是迫于父亲望子成龙的压力,不得不放弃很多课外活动而专心于枯燥无味的学业;尼尔的室友托德是个害羞,胆怯的男孩,不会走近别人的生活,更不会让别人走近自己的生活;查理是他们之中最叛逆的一个,不仅仅表现在思想上而且更付诸于实际行动,看到他我总能看到年轻时的基汀。诺克斯是不温不火的,他只为自己心爱的女人疯狂。
然后一切犹如回到了上学的日子,你惊讶的发现虽然相隔着一个大洋,但老师们的教育方式竟然是惊人的相似,甚至于那种照本宣科,悻悻作态的神态都如出一撤。可他们比我幸运的是,他们的船长出现了,从正门走了进来哼着《扬基进行曲》的口哨,把孩子从后门带了出去。就这样另一条道路被打开了。
在一张已故校友的毕业照前基汀开始了他的第一课:carpe diem(拉丁语,意为抓紧时间,及时行乐),sezie the day,make your lives extraordinary。(抓紧时间,让你的生活与众不同)就这样开始了他不同寻常的课程,让学生们撕去了犹如圣经般的教科书上伊凡所写的前言,告诉他们诗歌是美丽的,浪漫的,我们为他而活;让学生们站在课桌上叫他们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无论这是否看起来愚蠢或者不正确,你必须要尝试;在操场上踢球前每人大声朗诵一句诗;逼迫胆小的托德倾泻出内心真正的诗句。学生们被感染了,并追随着基汀的脚步创建了自己的死亡诗社。那是一段天堂般的幸福时光。然而在那个年代天堂是不被允许的。
悲剧正在慢慢酝酿,你的内心开始感到不安,坚持自己是条被少数人选择的路,而选择这条路是要付出代价的。桀骜不驯的查理会公然对抗校规,被最先带到了校长室,但被体罚的那个孩子已经不是查理了,他是纽旺达,一个战士。他是悲壮的,他也被自己的这种悲壮感染着。他要凭着它来抗衡整个现实世界。但基汀告诉他,这样做是愚蠢的,可他还是称呼了他为英雄,那刻基汀分明看到年青时的自己。当基汀说这句话时我似乎能感觉到他是怎样被碰得头破血流,而他不愿看到查理受到那样的伤害。“学会融入社会,并不是妥协,而是学会如何成长”基汀或许选择了一条更理智抑或更无奈的方式,毕竟像他自己所说的,我们每个人都是需要被认同的。
真正的悲剧发生了,尼尔死了,在这场战斗中尼尔败下了阵来,他对抗不了他的父亲,他无法成为他父亲所期望的那个人,他也无法成为他自己所期望的那个人,能够结束这一切的只有一颗子弹。死是一种最消极的抗争。他死的并不英雄,可当我看到在尼尔课桌里的那首死亡诗社的集体朗诵的开篇文章里的这句话时,我知道,尼尔并非想做什么英雄,他只是不想做个叛徒。这句话是这样说的:“以免,当我将死时,发现我从未活过”(and not, when I co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尼尔的死使托德失去了这个不断给自己灌注激情的朋友,尼尔的死使托德意识到现实就像这雪天一样冰冷,现实就像尼尔已死一样不可改变。冰天雪地中托德显得苍白,孤独,胆怯…
终于彻底的回到了现实,学生们迫于校方的强大压力纷纷在那份应由基汀对尼尔的死负责的协议书上签了字。当然,我们知道,查理是不会签的。哦,对了,他不是查理,他是纽旺达。
《死亡诗社》从头到尾都让我被一层一层的激情侵袭着,但这里不是天堂,它从未离开过现实世界。美国女影星乌比·戈德堡曾说“拒绝改变,变得与大众一致并没有错,但拒绝与大众一致是条漫长的路。”通往天堂的往往是地狱之旅。
今天,当我们拥有一个相对较宽松的环境,个人价值在被越来越多的得到重视的时代,我看到了托德站在桌子上时那个坚毅的眼神;我听到了托德发出了自己内心真正的呐喊“船长,我的船长”;我恍然大悟,冰天雪地中托德显得苍白,孤独,但不再胆怯;我明白了,原来今天的生活是跟随着像托德这些勇敢坚持自己的人们的脚步到来的。基汀老师在那一刻笑了,疲惫但幸福,他预见了他所期望的那一天,他的战士们踏上了征程。而我想站在“林肯倒下的那块甲板上”说:“船长,我的船长,我们也在路上!”
❸ 美国电影的理解
自白:(这一段与正文无关,是我自己想说的东西)我本身是学美术的 所以如果要我叙述的话 可能会有些 不是很正常的想法,楼主谅解。本文只做参考,全文照搬的话…… 就给加分吧…………
【PS:抱歉我写了1000字……你自己看着删减吧…………囧TZ】
以下是正文
————————————————————————————————
就词语常识分析,这个组合词语的主语是电影,而“美国”则是对“电影”的一个注释,也就是说这里要讲的是美国的电影。从我自身而言,我愿意先谈电影。
我一直认为,文字、画作、音乐和影像都算是一种表达。其表达方法不同,所得到的表达效果也会不同。其中最全面的就是电影。它涵盖了前面所有的表达形式,文字用台词表达,由画作和影像作为内容,再配上背景音乐,构成了这样一种及所有表达形式于一身的事物。
和所有看小说和漫画的人一样,电影观众也希望能从电影里体会到什么。刺激、惊险、华丽、人生态度之类的种种。比起前面所有的表达形式,电影的表现手法是灵活多变的,人们的感受也就会不同。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的时候,那些感受会放在表面上,有的却要你看完电影以后去体会。
那么现在为“电影”冠以“美国”的注释以后在做理解。
美国电影是什么?
电影由法国人发明和创造出来,随即在世界各地蔓延。每个国家对“电影”的理解都不同,就像看电影的人对电影内容的理解一样。这些理解并没有实际的资料可以参考,加之这里要说的是美国的电影,那就只说美国。
就目前的美国电影市场来看,大部分电影给人的感受就是“火爆”“刺激”“惊险”“奇妙”“特别”之类的形容词。不难看出美国所要创造的,是那些吸引人眼球的巨作。而这里我不想谈他们的野心和动机,我只想谈他们的表达。
从美国的历史上看,显而易见他们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家。自由女神像手上的书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可以理解为“不要束缚,不要枷锁。”大部分的早期美国电影都在表达这样一个信念。而现在,他们所表达的是更深层次的东西:“自由以后要做什么?”于是,90年代初,美国有了无数的漫画英雄。而那些漫画英雄也慢慢从纸上爬进了银幕。现在,英雄们依然再被颂扬,但他们却又有了新的想法——并不是像超人蜘蛛侠一样有超能力才能做英雄。于是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无数的平民英雄。
至于剧情和表现手法,这里就不描述了。
话题重新回到最单纯的“电影”和“美国”上。人都是在进步的。从原始人开始,几千年来我们人类发展到了现在的水平。电影也是一样。一开始只能歌颂胜利、自由这些宏观的东西,而现在我们却可以深入到细节了。至于美国,从一开始就说明了,他只不过是个注释。事实上中国电影也好,其他国家的电影也好,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完全没有必要去划分国界,或者是去做比较。电影既是电影,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态度和内容。但不管是哪个国家,总有和电影、和人一样的共通点,那就是进步。至于如何进步,朝什么方向进步,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