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电影为什么总是喜欢载歌载舞
说到印度,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印度是人口第二大国,是唯一一个和我们中国人口相媲美的人口大国。而且除此之外,我们对印度的另外一个印象就是印度很穷,其实不是这样的,印度人民最擅长的还是载歌载舞。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印度电影为什么总是喜欢载歌载舞呢?
一.是一种民族化的象征
印度是擅长歌舞的国家,我们都知道,印度人民最喜欢的也是跳舞,印度舞蹈表达的有好多意思,在印度舞蹈里面,包含着印度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除此之外,印度舞蹈也表现了一种民族化的东西,表现了印度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善良美好。
总而言之,印度电影中多有的舞蹈元素与印度的文化,还有电影本身的场景设置通过舞蹈才会展现的更加淋漓尽致,才会有冲击力,因此才会呈现出更好的视觉效果。好了,今天就说到这儿了。
B. 为什么印度电影必须有歌舞情节
因为印度本身气候炎热,很多人选择进电影院是为了一边吹冷气一边看电影消磨时间,所以花了钱的他们希望能长时间待(赖)在电影院里,并且希望有最佳的娱乐观影体验,比如俊男靓女唱歌跳舞。所以印度的电影时间都很长,一般都是3个小时。
电影时间太短,观众就会觉得没意思。早期的印度电影制片商为了迎合大众这一需求,通过在电影中加入大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舞以增加片长(业界良心啊!而且在摄影棚拍摄歌舞的成本很低。)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印度电影的这种固定类型风格。
还因为印度电影受传统音乐戏剧的影响很深,印度人民习惯了这种戏剧的表现方式,他们喜欢跳舞,于是电影就像大银幕上的音乐喜剧,看电影就像看戏一样热闹。在情节中穿插舞蹈,也可以适度放缓节奏,让人放松一下情绪。增加了歌舞之后,电影时长被拉长,除了看故事外还有一段眼部按摩,观众也会觉得非常值回票价。
C. 如何看待有些印度电影中的哪些神剧情
影片由印度著名男星阿贾耶·德乌干和印度公认的演技派实力女星塔布(曾出演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联袂出演。片中阿贾耶饰演的维杰经营着一家小店。他有一个美丽的老婆和两个可爱的女儿。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水平的他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电影,并且对电影情节过目不忘。他为人忠厚老实,所以在小镇上的人缘很好。但他每天醉心于在店里看电影,也遭到了妻子的抱怨,认为他对家人不够关心。
D. 为什么印度电影一言不合就唱歌跳舞
歌舞算得上是宝莱坞电影当中最重要也是最有特色的片段。印度歌舞在电影中起到多种不同的作用:1、构成故事情节本身。在电影中的某个场景:聚会、婚礼、节日庆典等等,歌舞自然是这些场合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2、推动剧情发展。悠扬的音乐和动人的舞蹈,没有什么比这两种艺术形式更能渲染气氛,让观众产生一种代入感。往往它演绎着男女主角的关系如何发展,或是主角内心的波动。就像音乐剧一样,一段不超过5分钟的歌舞就能把故事讲述得更加有声有色。
印度电影产业发达,又不是每个平常百姓家里都能有电视,所以电影是大众娱乐生活的重要部分。电影中的歌舞,体现着印度文化的繁荣与自信,真的蕴含着像诗一样的美感。有的电影结尾,有向某位电影人致敬的歌舞桥段,而有的故事题材,诸如历史、恐怕等,不会包含歌舞。印度文化有其多样性、包容力和影响力,你能从每一个元素当中感受到它仿佛包罗万象的美。希望你会喜欢歌舞,也希望它们给你带来了快乐。
E. 印度电影的介绍
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体裁,它直接而形象地再现了特定国家特定时代的社会状况。自电影纳入工业体系后,其类型化便应运而生,很快就有了相应的类型模式而被固定下来,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类型也逐步走向了裂变重组。
印度电影,在保持原有的表演元素的同时,充分融入歌舞元素,使之呈现一种水乳交融式的化合,创造出宝莱坞式的乌托邦。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性,成为了当代环球银幕上一朵华美而浪漫的银幕奇葩。追求真理,惩恶扬善,爱情、真情无处不在是印度电影的特色。除此之外,印度电影中还有许多传统民族歌舞场景,具有歌舞特色;故事情节简单易懂;幽默搞笑;男女演员多才多艺,英俊美丽。印度电影题材开放大胆,在保留和大力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敢于创新。敢于揭露当前印度社会的最尖锐的矛盾。而我国大陆电影的题材却受到限制。印度电影追求真情和真理,常常使人感动不已,优秀的印度电影看后往往引人深思,并净化人的心灵。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电影中的舞蹈文化。印度的三大主神之一毁灭之神湿婆就是舞神。舞蹈文化象征快乐,也是表达情感的艺术化方式。印度人普遍喜欢歌舞,热爱歌舞,电影明星更是不能缺少歌舞这种才华。在印度电影中常用歌舞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心理状态。
最后,在概括一下,印度电影的特点:
1、戏剧性
2、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
3、思想性比较深刻
4、歌舞辅助的阐述主题
5、情节跌岩起伏
6、镜头调度娴熟
7、对话台词干净利落
8、环环相扣
9、造型华丽唯美
10、人物形象塑造的性格突出
11、抓住了大众关注的话题,选题犀利
12、喜剧和幽默贯穿始终
13、影片构图考究
14、叙事形式多变、流畅
15、剪辑和后期制作充分运用现代科技
16、整体结构框架完美统一
17、摄影镜头运用完美
18、光影色彩掌握的特色鲜明
19、服装造型颇具民族特色
20、选景多变
21、情节紧凑
F. 近期印度电影为什么吸引来越来越多的观众
因为印度电影有其独到的特色和魅力。印度电影比较突出的就是歌舞片段,歌舞在印度电影中起到各式各样的作用。有的时候歌舞展现的是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和心路历程,有的时候歌舞就是作为电影中的场景而出现的,有的时候歌舞又能作为包袱逗观众一乐。当然也有的电影因为题材特殊而出现“零歌舞”,总之,印度的电影和它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离不开的,这是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其次印度的电影演员很少有科班出生,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有学霸,有男神女神。既有经验老道的实力派,也有从模特等转过来的偶像派。但是随着印度电影的不断发展,好看的男女主角,美丽动人的化学反应,已经不再能满足观众胃口。于是电影演员们更加注重对自己演技的锻炼。抛开别的不说,印度电影题材广,内容新,取景涵盖全世界所有引人入胜的地方,每一个演员的演出都越发地抢眼。
最后一点放在了票房基础上。众所周知,印度人口多达13亿,在海外的移民更是数不胜数,这就为印度电影的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海外的印度人把欣赏印度电影视为对国家以及其文化的尊重和爱戴,同时也会吸引很多其他国家的人参与进来。男女主角之间的浪漫,美妙动听的歌舞,那些真挚的眼神,曼妙的身影,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电影观众。这也就是为什么印度电影不但在国内盛行,而且走遍世界的原因。
以上内容均属个人观点,欢迎补充、批评指正,谢谢。
G. 印度电影为什么都要加入歌舞
一、传统的影响
印度人大多信奉印度教。湿婆是印度教中的三大神之一,印度教认为,舞蹈是由湿婆创造的,湿婆神是舞蹈的化身,因此,印度人把对湿婆神的崇拜表现为对舞蹈的热爱。即使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比如聚会、结婚等活动,他们也习惯用歌舞的形式来表达情感。歌舞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备受印度人民的推崇,所以当它们在二十世纪与电影这一新奇的艺术形式“联姻”时,在印度电影人的努力下,理所当然地造就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印度电影。

印度舞蹈历史悠久,早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印度先民就很喜欢跳舞。在哈拉帕和莫亨殊达罗出土的文物中,有青铜舞女雕像和男舞者石雕像,这些都是当时流行舞蹈的佐证。到了吠陀时代,印度舞蹈有明显的发展,而且有了文字记载。公元前1500年的《梨俱吠陀》中就记有舞女的事情。“邱沙穿着闪光的衣服,像舞女一样,“男子戴金首饰,通过舞蹈表演有关战争的场面”,“男女青年一起跳舞”,“甚至有了专门以跳舞、唱歌谋生的种姓”。可见当时舞蹈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到公元前4世纪,印度的大文法家波你尼也曾提到过“舞蹈”一词。至于在印度史诗之一《罗摩衍那》中有关舞蹈的记载就更多了。《罗摩衍那》中写道:“在阿逾陀日夜举行舞会和音乐会,供国王享乐”,“一位舞者的优美的舞姿使罗婆那为之陶醉”。
H. 印度电影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近年来,印度题材的电影在好莱坞的红火局面让“印度”上升为新世纪世界电影的一个重量级关键词,《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斩获奥斯卡,好莱坞的一线电影里也总少不了印度面孔,可是这些荣誉的光环遮蔽了印度本土电影更为繁荣的事实。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首次被引入中国的《流浪者》,到七十年代的《大篷车》,再到2003年的《印度往事》,多数中国观众对印度电影或许只留有片段式的印象。
直到2011年《三傻大闹宝莱坞》在中国风靡,很多人惊诧于印度本土电影的突飞猛进,产生“神兵天降”的错觉。
作为重要的电影出产地区,印度的电影产量是世界之冠,宝莱坞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之一,拥有数亿观众。
始于19世纪末,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的印度电影以强烈的戏剧感、精到的电影叙事技巧、夺人耳目的声画语言、超群到偶尔雷人的想象力,以及面对全球化市场仍坚持的对信仰和传统文化的守望,堪称世界电影中的一朵奇葩,它用自己独有的姿态,认真讲述着印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描绘着他们眼中的大千世界。
不如跳舞:“马萨拉”的狂欢
印度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不同语言的族群对母语电影有很殷切的需求,从而推动了电影业的发展。但不论讲着何种语言,歌舞作为印度人世代沿袭的生活方式,是他们共同的语言,印度电影中极具民族特色的歌舞是本土市场制胜的关键,也是快速撩拨起海外观众兴致的法宝。
一部典型的宝莱坞影片至少要有五六段华丽歌舞,而且是大团圆结局。这种标签化的宝莱坞大片也被称为“马萨拉”电影。“马萨拉”是印地语中“混合香料”之意,“马萨拉”电影就是将爱情、动作、歌舞、喜剧元素和大团圆结局糅合在一起,其独特叙事模式也被称为“马萨拉模式”。
“马萨拉模式”中,印度电影的歌舞,已经演化成为与语言同样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百分之八十的人信奉印度教,电影中的歌舞首先满足的是宗教需求。
印度电影歌舞中,最主流的是印度古典舞。今天印度古典舞的表演模式是由描述性舞蹈和纯舞两种主要的形式完美组合而成。其中,表演成分极重的描述性舞蹈,就是印度教的各种神话传说和符合教义的道德规范的说教式表演。印度教最核心的神有三位:大梵天、毗湿奴和湿婆。
湿婆创造了舞蹈,湿婆的舞蹈叫“坦达瓦”,意思是阳刚的。但表演者多为女性,所以印度古典舞可以用“百炼钢化成绕指柔”来形容,湿婆最典型的一个形象是双手合抱、左脚右抬的姿势,在几乎所有的印度电影中,都可以看见女主角怀着各种心情,秀出这样的舞姿,向印度教的神明致以敬意。
印度电影《流浪者》是最早被引进中国的印度电影,1955年在中国公映,上世纪70年代末再次上映引发轰动,片中的《拉兹之歌》、《丽达之歌》等插曲都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引起十年浩劫之后中国人的共鸣。
同时期引入中国的另一部印度电影《大篷车》中印度著名舞女阿鲁娜·伊拉尼精湛的舞蹈表演,以及著名歌唱家拉塔优美的歌唱,也成为那一辈人共同的时代记忆。
《宝莱坞生死恋》是体现印度电影歌舞巅峰水准的一部力作,它撩人心弦的艳情恰到好处地阐释了印度歌舞的精妙,既富有视觉的冲击,又挑逗着观众的热情。印度电影中的歌舞承担了叙事和抒情的双重职能,传达着希望与光明的诉求,营造出亦真亦幻的美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印度电影的歌舞形式也在探索创新。考虑到男性在古典舞表现上的局限性,以及年轻观众的审美趣味,传统的古典舞蹈开始与现代舞蹈的元素融合,《印度往事》就是一个成功范例。
而《机器人之恋》中既有最新潮的欧美电子音乐,又有热辣绮丽的印度民族风情,既没有因为要坚守传统而拒绝外来的优秀元素,也没有一味“崇洋”而丢掉本土优势,实现了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的良性互动。
叙事的胜利:传统戏剧元素+逆天想象力
一部电影的时长如果超过三个小时,绝对是挑战观众耐受力的极限;动辄就超极限,还想让你看得不知疲倦,恐怕只有印度电影敢这么干。
爱情、友情、家族使命、宿命、道德等普世价值观是印度电影中常见的母题。爱的纠缠与幻灭,英雄的落难与崛起,骗局与复仇,规则与叛离……极端化的情节设置在大开大合的激烈震荡中迂回、反转、对抗、升华,这是印度传统戏剧的基本公式,再佐以空间的跳跃、蒙太奇的运用、叙事结构的转换等电影手段,营造出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奇观。你可以说这样的手法很俗、草根特色浓郁,但是能够把“俗”的模式运用到极致,让你见所未见,也算另辟蹊径了。
爱情,永远是印度电影里最卖座的主题。与《宝莱坞生死恋》这样虐心又苦情的戏码比起来,那些赚足中国观众眼泪的韩剧都弱爆了。
《宝莱坞生死恋》生生把一段“青梅竹、两小无”的爱情讲成了一部史诗,阶级的对立、贫富的悬殊、命运的无常,让故事的张力不断膨胀,原本深爱的一对璧人至死未能重逢的残酷情节打破人们对宝莱坞大团圆结局的期待,形成爱情悲剧的强烈感染力,是新世纪初宝莱坞爱情片的经典范例。
印度电影能够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电影工业的整体发展,其中包括了3D和数字动画建模等实用技术,而这一切表现手段都服务于创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当爱情片的各种模式都被观众熟谙于心,跨物种的爱恋势在必行。
关照现实:本土特色接轨国际潮流
印度电影所坚持的核心——民族和本土,一方面为印度电影文化筑起牢不可破的文化壁垒,另一方面又是接轨全球主流电影市场的绝佳切入点。
近年来,印度电影与时俱进,借鉴全球市场成功商业片的经验,直面社会现实,无论是种族问题、宗教问题,抑或其他社会矛盾,都成为印度电影关注的对象。
例如控诉种姓制度的《宝莱坞生死恋》,反思教育体制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地球上的星星》,反对种族歧视的《我的名字叫可汗》、《纽约》,反抗殖民统治的《印度往事》、《芭萨提的颜色》,以及包容不同信仰的《阿卡巴大帝》等等,都在混合了印度的宗教信仰、家庭伦理观、民风礼仪的基础之上,体现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体制建设的反省。
印度现实题材的电影以多样化的表现风格与国际主流类型片打成一片,席卷国际票房,其中,《印度往事》获得2002年奥斯卡提名,《芭萨提的颜色》获2006年全球印度电影奖的8项大奖,2009年《三傻大闹宝莱坞》的海外票房占总票房的一半。叫好又叫座的局面证明了印度电影商业运作模式的成功,也实现了印度电影的价值观传递和文化输出。
不可否认,印度电影正经历着它的黄金年代,无论在工业生产还是市场领域,印度电影都已经创造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奇迹。
印度电影持久地满足着本土观众独树一帜的视听品位,兼容并蓄又不断刺激和培养着海外观众对印度电影的审美接受。
也许,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利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裨益之处,也可以从印度电影载歌载舞的笑泪人生中体验他们对生活的热忱与诚意,感受他们面对生存命题的担当与勇气。
I. 为什么印度电影里要不断地插入歌舞有什么传统
印度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不同语言的族群对母语电影有很殷切的需求,从而推动了电影业的发展。但不论讲着何种语言,歌舞作为印度人世代沿袭的生活方式,是他们共同的语言,印度电影中极具民族特色的歌舞是本土市场制胜的关键,也是快速撩拨起海外观众兴致的法宝。
一部典型的印度影片至少要有五六段华丽歌舞,而且是大团圆结局。这种标签化的印度大片也被称为“马萨拉”电影。“马萨拉”是印地语中“混合香料”之意,“马萨拉”电影就是将爱情、动作、歌舞、喜剧元素和大团圆结局糅合在一起,其独特叙事模式也被称为“马萨拉模式”。
而电影里歌舞的兴起,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Discovery频道的纪录片《亚洲电影·印度》上有讲过,在上个世纪,印度的很多人,还是比较穷的,所以看一场电影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侈。于是花了钱进去影院看电影,都会希望电影要长,这样才能“够本”。
在这样的状况下,很多的印度电影时长都在3小时左右(有的时候真的很考验观影人的耐心)。
如此,中间插入歌舞,算作是一种取巧的方式。据蔡澜的书里讲,他曾与一个印度电影的MAKER聊天,说是他制作的一出电影不到三小时,观众不买账,认为自己上当受骗了,于是MAKER在电影后面加了一段长长的歌舞,凑足了时间,最后宾主尽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