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欧美大片 » 外国有个叫狗剩的电影
扩展阅读
香港屯门连环案电影 2025-02-25 10:11:05
最新残酷二战电影 2025-02-25 10:05:05
泰国电影细伟高清下载 2025-02-25 10:00:53

外国有个叫狗剩的电影

发布时间: 2025-02-25 07:22:30

㈠ 狗剩翠花电影名字

狗剩和翠花主演的电影叫《我不是王毛》


这部电影通过描绘抗战时期豫东地区的卑微小人物,如狗剩这类战火苦难中的普通农民,展现了他们在战火中挣扎生存的状态以及真实的国民性。影片不仅表现了人性的脆弱与坚韧,还深入探讨了灵魂的高尚与卑鄙,以及善与恶、美与丑的激烈碰撞。


㈡ 如何评价《我不是王毛》这部电影 - 知乎

《我不是王毛》这部影片,以黑白为主色调,描绘了一个普通农民狗剩的抗日故事。狗剩生活简朴,对幸福的追求是简单的三间瓦房,娶到杏儿,过上安稳生活。然而,为了实现这个微小的愿望,他不得不一次次上战场,为四块大洋而战。在军阀军、黄协军、新四军的辗转中,他饱受欺压与蔑视,但内心始终装着对人的尊重。

加入新四军后,狗剩的精神和人格发生了显著的转变。他开始理解“没有国家就没有小家”的道理,意识到对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大家的未来之光。在战场上,当看到新四军战士冲锋,他觉悟到自己不是为了小家而战,而是为了大家,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他毅然转身向前,无畏生死,展现出一个普通农民的英勇与担当。

然而,加入新四军也带来了挑战。狗剩因私藏战利品金牙被举报,尽管他有着对战利品处置的合理要求,但在指导员的政策宣讲下,这一要求破灭了。他奋力将金牙拍在桌上,转身离去,展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随着剧情发展,狗剩被赋予了回乡办理私事并摸清日军驻防兵力的任务。他勇敢地面对危险,最终与杏儿结婚,这是他心中最幸福的时刻。然而,现实残酷,日军包围了村子,逼问狗剩的下落。在绝望中,杏儿一家不幸遇难,这一悲剧成为了压倒狗剩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巨大的悲痛中,狗剩展开复仇,用一把镰刀结束了两个日军士兵的生命。尽管力量有限,但他展现出了无畏的精神。在最后的时刻,新四军战士冲入小院,救下了狗剩。影片以彩色风车的出现,象征着希望与未来的回归。狗剩的背影在夕阳下显得伟岸,成为了一个英雄的象征。

这部影片通过狗剩的故事,展现了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坚韧与牺牲精神,同时也探讨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它提醒我们,无论面对多么艰难的挑战,心中对正义与爱的坚持,终将照亮前行的道路。

㈢ 《我不是王毛》你看懂了吗

他不是王毛,他叫狗剩;他在少林寺挑了十年水,练就一掌劈死人的奇葩功夫;他没爹没娘没人做主,毕生心愿是娶到干爹干妈的亲闺女,只缺20块大洋盖三间瓦房。

以往战争题材主角多有光环加持,要么拥有坚忍不拔的性格,如《亮剑》;要么拥有满点的技能,如《红色》;最不第,也得拥有难得的好运气,如《活着》。可是,由王大治饰演的男主狗剩,无论是窝囊的性格、半聋的耳朵,还是习惯性做逃兵的劣根,抠门儿的秉性,再到酷似杨臣刚的颜值,都让人无法直视。这样的人如何娶到“方圆三百里男人都想睡”的女神“杏儿”?又如何成为抗日英雄?这是个极度考验编剧能力的人物设定。
所以有观众调侃:“没看清,我还以为片名是《他不是五毛》。”说实话,我也是把它当做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去看的。看完后却惊讶地发现,它还真没打算教育我。本片用黑白的反差色调讲述一个徘徊在黑暗和明亮、蒙昧和醒悟之中的故事。它讲述的是在战争年代,人如何想生存却不可得的困境。片中人物的一切动机,只因为最基本的欲望——“活着”“娶媳妇”“让儿子活着”“让女儿日子好过一点”,每个人物都有私欲,有血有肉,主角也会从死去的战友嘴里拔下金牙,汉奸也会在同胞受难时良心觉悟,挡上一刀;面对二选一的征兵,还是让干儿子去送死吧……即使在片子的结束,我们也不能说主角成为了一个“英雄”,他只是因循自己的性格,走上了命运为他安排的道路。

㈣ 如何评价电影《我不是王毛》 - 知乎

《我不是王毛》这个名字,乍一看或许让人觉得俗气,带着一丝山寨气息,但当我抱着一颗试试看的心踏入这部影片,却意外地发现了一扇通往宝藏的门。

原本对导演赵小溪的不抱期望,对影片质量的怀疑,被这个作品彻底颠覆。导演在这部影片中展现出了独特的创造力和灵性,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让人眼前一亮。

故事围绕一个名叫狗剩的主角展开。从小被收养,却遭受养父的百般嫌弃,他从少林寺学艺归来,立志娶养父的女儿为妻,却因种种原因,三次入伍,三次逃回,期间发生了许多让人啼笑皆非的滑稽故事。

影片不回避现实,不美化细节,以冷静克制、荒诞不经的态度展现了时代下小人物的百态生活。将这些小人物置于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的背景下,揭示了他们的愚昧、挣扎与无奈,展现了时代的残酷、混乱与痛苦。

狗剩的形象令人动容。他不仅是时代的弃儿,更是为了爱情不惜出卖自己的生命。与村里的汉奸权贵、军队中的无良长官斗争,更难的是与内心的斗争。最终,当他结束这一切,回家时,却只迎来了养父母的死亡和心爱姑娘的离世。

《我不是王毛》与《鬼子来了》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在农村题材、小人物、黑白摄影和喜剧与悲剧的交织中,以喜剧风格调侃不公与愤怒。然而,喜剧色彩的浓郁与悲剧氛围的沉重形成了鲜明对比,最终以养父母一家的惨死震撼人心,揭示了影片不仅是喜剧包装下的人间悲剧。

尽管《我不是王毛》并非完美无瑕,但其独特之处让人眼前一亮。影片以其独立的姿态、朴实无华的风格、真实中的荒诞与苦难中的嬉笑,展现出了对民族苦难深刻的体察与感悟。

这部影片提醒我们,真正优秀的抗战题材片,不应依赖天雷滚滚的剧情或一厢情愿的意淫,而应依赖扎实的故事、有力的思考与对民族苦难的深刻理解。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于常规的、独立的、有深度的抗战片,是值得我们深思与赞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