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罗马假日
【罗马假日简介】
奥黛丽.赫本一鸣惊人的处女作,不但当选金像奖影后,并且以其清秀典雅气质在五十年代掀起了“赫本热”,不少女孩模仿其发型服装。就影片的娱乐效果和艺术价值而言,本片也是叫好叫座的经典作。剧情描述英国公主到古都罗马访问,对繁文褥节视为苦事,晚上偷溜到市区欣赏夜色,巧遇善心的美国记者,两人把臂同游,暗生情愫。
但英官访问团发现公主失踪,都捏一把冷汗。最后公主为了本身的职责而忍痛牺牲爱情,令人黯然神伤。导演威廉.怀勒以罗马的名胜风光生动地溶入剧情之中,英俊潇洒的格利高里.派克亦与奥黛丽赫本十分登对,将一部浪漫爱情喜剧拍得十分温馨悦目。
故事主要讲的是大不列颠王室的安妮公主作为王位继承人将出访欧洲的各大城市,消息传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欧洲之行的最后一站是罗马,安妮公主很想尽情地饱览一下她的优美风光,可侍从们以公主身份高贵、不宜在黎民百姓面前抛头露面为由拒绝了,并给她注射了镇静剂,公主假装睡着了,待侍从们出去后,她偷偷越窗溜了出来。然而没逛多久,医生给她注射的镇静剂就发生了效力,她在广场附近喷水池边的一条长椅上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这时,美国新闻社的穷记者乔·布莱德里恰好经过这里,以为这是一个在狂欢中被灌醉的少女,就租了一辆出租车想把她送回家,可是公主睡得特别沉,怎么也叫不醒,无奈,乔只好把她带回了自己的住所。 第二天,报纸上的特别公告使乔意识到他带回的少女就是安妮公主,于是他欣喜若狂,打算写一篇关于公主内幕的独家报道。
公主醒后发现了陌生的乔,乔连忙解释,公主才安心了。她向乔借了一些钱,然后告别了他,又到罗马大街上闲逛了。 乔连忙给他的摄影师朋友欧文打电话,同时跟踪公主,在花园广场上佯装和她偶遇,便自告奋勇地要为公主做导游,骑着摩托车带着她游览罗马城,同时,欧文也驾驶着小汽车跟在他们后面,拍下了许多珍贵的镜头,而这一切,公主浑然不觉。
公主的失踪引起了人们的惊慌,国王秘密派出了许多便衣四处寻找公主的下落。乔带领公主来到水上舞厅参加舞会时被便衣警察发现了,他们请公主和他们回去,而公主坚决不肯,警察们要强行绑架她回去,乔和欧文同他们撕打起来,而任性调皮的公主也大打出手,十分开心。趁着混乱,乔带着公主逃之夭夭。一天过去了,公主终于要回宫了,可此时她和乔发现彼此间擦出了爱的火花,坠入了情网。怎奈公主毕竟是公主,平民终究是平民,两人只能依依惜别。乔抛弃功成名就之良机,将照片送予公主留念,在深情的四目对望中,公主轻轻地对乔说了声再见……
【罗马假日幕后花絮】
在拍摄公主(奥黛丽·赫本)对乔说告别这段场景时,毫无经验的赫本在表演的过程中怎么也无法流下眼泪。最后,惹恼的导演威廉·韦勒抱怨浪费了这么多胶片,赫本的眼泪立即掉了下来,这段场景也因此顺利完成拍摄。
乔(格里高利·派克)假装他的手被石头雕像的嘴咬掉了,有一部戏是派克的即兴表演。当他把自己的手从石头里拿出来时,他把手藏在袖子里,这是从雷德·斯科通那儿学来的插科打诨。这个小插曲让赫本感到很意外,于是这段场景只拍了一次就通过。
电影杀青后,派克告诉制片人,赫本肯定要获得奥斯卡奖(虽然这是她第一次领衔主演),他们最好是把她的名字放在演员字幕表的前面。他们照办了,赫本也真的获奖了。
赫本能够赢得安娜这个角色,还要感谢一次具有传奇色彩的试镜。她表演了电影中的一段场景,导演说了“停”之后,摄影师还是让摄影机一直工作下去。在这段几分钟的预演之后,赫本立即俘获了这部电影。
在得到电影剧本的时候,格里高利·派克当时正急切渴望出演一部喜剧(他从未演过任何电影戏剧片)并且积极参与这次难得的机会。后来他说,在那个时候,他觉得他读到的每一个爱情喜剧剧本,仿佛都有“加里·格兰特的烙印”在上面。
在电影刚开始,和安娜公主跳舞的年老的绅士,用印度语对她说的是:“我很想死在这船上。”
乔付给出租车司机一千里拉(另外还有一千里拉的小费,为了说服他带上安娜和自己)。这大约是17美元(2005年的)。
当格里高利·派克前往意大利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他正经历着近来的分居以及即将和他的现任(也是第一任)妻子离婚的私事。就在拍摄期间,他与一位名叫维罗尼科·帕萨尼的法国女子相爱。离婚之后,他就和帕萨尼结婚了,他们白头偕老直到派克离开人世。
影片拍摄期间从英国传出玛格丽特公主(伊丽莎白二世的妹妹)与英国空战英雄彼德·汤·森德堕入爱河的消息。不久此事又因为英国王室的反对而低调收场,但这一事件无疑为有着相似故事的《罗马假日》做了最好的宣传。8月份电影上映后立刻掀起观众热烈反应,票房成绩扶摇直上。奥黛丽集简约与优雅一体的着装风格立刻抓住了全球女性的目光。青春活泼的“赫本头”也马上风靡起来。1954年3月25日,25岁的赫本从美国电影学院院长赫尔肖特的手中接过了奥斯卡金像,她辉煌的电影人生正式扬帆启航。
《罗马假日》主题曲 -----难以忘情
Am I That Easy to Forget
They say you found somebody new
有人说你有了新伴侣
But that won"t stop my lovin"you
但这不会减少我对你的爱
I just can"t let you walk away
我只是不愿看着你这样走开
Forget the love I had for you
这样忘记我对你的爱
Guess I could find somebody too
设想我也可以找个新朋友
But I do want no one but you
可是我除了你谁也不想要
How could you leavewithoutregret
你怎能这样毫无遗憾的走开
Am I that easy to forget
难道我如此容易被忘怀
Before you lave me sure you"d find
你离开我之前肯定会发现
Your want his love much more than mine
你对我的爱比我的更多
"Cause I"ll just say we"ve never met
因为我会说我们从不相识
If I"m that easy to forget
如果我是如此健忘
Before you leave me sure you"d find
你离开我之前肯定会发现
Your want his love much more than mine
你对我的爱比我的更多
"Cause I"ll just say we"ve never met
我会说我们从不相识
If I"m that easy to forget
如果我是如此健忘
If I"m that easy to forget
如果我是如此健忘
【赫本和派克的友谊】
不久罗马假日拍完了,上映之前派克发现海报上打着他的名字,而赫本的名字却很小,而且藏在一个角落里。他特地通知制片方把原来演员表上的“格里高利·派克主演的《罗马假日》”改成了奥黛丽·赫本的名字。
1953年8月,《罗马假日》上映后引起轰动,赫本立即抓住了世界的目光。1954年3月25日,24岁的赫本因在《罗马假日》中的精彩表演,获得26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那天晚上,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得到金像奖的赫本,站在领奖台上激动得语不成句,但她却没有忘记告诉世界:“这是派克送给我的礼物!”
赫本成了影后后,各种荣誉向她飞来。然而这些并不是她真正渴望的东西,她最渴望的是获得真挚永恒的爱情。或许派克体察到赫本的内心渴望,在《罗马假日》首映式上,他特意介绍赫本结识了好莱坞著名的导演、演员兼作家梅厄·菲热。梅厄是派克的好朋友,他们的关系非同一般。派克很欣赏梅厄的才华,他认为梅厄能带给赫本更大的成功。
梅厄当时36岁,瘦高的身材,面部棱角分明,多才多艺,温柔体贴。和赫本一样,梅厄也会多种语言,他们很快亲近起来。赫本也对具有领袖风范的梅厄有了依恋之情。1954年3月梅厄和赫本合作出演了百老汇的名著《莎布琳娜》后,梅厄飞往瑞士向赫本求婚。赫本不顾母亲的反对,接受了求婚。他俩于1954年9月在瑞士结婚。远在美国的派克参加了他们的婚礼,他送给赫本的结婚礼物是一枚蝴蝶胸针。这枚胸针赫本非常喜欢,一直珍藏在她的身边直到死。
几个月后,派克终于和妻子协议离婚,而这时赫本已徜徉在新婚的幸福之中。她经常给派克寄去明信片,虽然都是只言片语,但亲密与信任之情跃然纸上。
派克在为赫本祝福之时,也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1955年,派克在巴黎邂逅了一个美丽的法国女记者维洛妮卡,两人相爱结婚。他们生活得很幸福,维洛妮卡和派克一样喜欢孩子,她不嫌3个继子闹腾得厉害,又为派克生下一儿一女。
婚后赫本一直居住在瑞士,与远在美国的派克相见的机会非常少。但是大洋割不断他们的友谊,他们经常通过电话、信件彼此问候。派克始终关心着远方的赫本,希望她的婚姻幸福。但是,赫本的婚姻却远没有派克那么幸运。
赫本新婚伊始,社会上已有不少流言蜚语,说梅厄只是在“利用”赫本发展自己的事业。在一般人眼里,赫本的才艺远远超过她的丈夫,她的敏感与天生的优雅更是梅厄所不及。日子一长,梅厄心中难免别扭。
赫本发誓要让自己的婚姻成为好莱坞的典范。鉴于两个演员组成的家庭往往因长期分开而造成破裂,因此她决定和梅厄今后一刻也不分离。她甚至对导演提出条件:没有梅厄参加的电影,她不演。
婚后,赫本先后主演了《战争与和平》、《俏脸蛋》、《黄昏之恋》以及让她有幸第三次获奥斯卡奖提名的齐纳曼导演的《修女传》(1959)。赫本的表演日臻完美,她在塑造成熟而自由的女性方面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征服了世界。
但是她没有征服她的男人。1959年3月,赫本生下儿子西恩。从此,孩子成了她生命的中心,丈夫退居次席。梅厄不习惯这种变化,他们的婚姻出现裂痕。
1968年秋天的罗马雨雾连绵,阴郁潮湿。赫本14年的婚姻彻底完结。伤心欲绝的赫本一连几天没有吃东西,她的生活除了雨水就是泪水。
就在这时,电话响了,是派克打来的。赫本对派克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在这个圈子里,婚姻真难维持啊!请你相信我,我是把婚姻、家庭生活放在第一位,而把事业放在第二位的。我本来想白头偕老,但太难了,太难了!”赫本的婚姻一直很隐秘,但她在派克面前却敞开了自己的心扉。
不过,赫本是个坚强的女性。1968年冬,赫本与30岁的意大利精神病学者安德烈·多蒂医生一见钟情,赫本不顾一切地投入到炽热的爱情之中。1969年,赫本与多蒂结合,同年4月怀孕暂时息影。1970年2月8日,次子路卡出生,不久多蒂出现桃色新闻,赫本的婚姻再次触礁。
1980年,赫本接到了多蒂的离婚文件。填完离婚报告,她又一次感到自己的失败。不久她出演《皆大欢喜》与演员罗伯特相识,成为挚友,罗伯特始终是赫本的伴侣,直至1993年她与世长辞。
就在赫本饱尝婚姻之苦的时候,派克却遭到了失子之痛。1974年,他30岁的大儿子自杀身亡,这对派克是个残酷的打击,他和妻子整日泪眼相对,躲在屋里不肯见人。他的大门只对从瑞士匆匆赶来的赫本打开。赫本和派克一样,都是爱孩子如命的人,这个噩耗令她悲伤不已。
多年来,赫本和派克的家庭结下深厚的情谊。只要到美国,赫本准是第一个到派克家做客。如果她因为什么特殊的事情不能看望派克了,总会提前打电话说:“派克,真对不起,我要先到别人那里去一下。”她礼貌而周全,赢得了派克一家人的喜爱。
晚年的赫本作为联合国爱心大使,常年奔走在世界各地。1992年赫本去索马里慰问儿童,回来之后便感到腹部不适,不久后查出患有结肠癌,虽然做了手术但医生估计只能再维持一年多的生命。她自知时日无多,向医生请求回到故乡托洛亨纳茨的家中最后看一眼瑞士的白雪。
1993年1月10日,在罗伯特的搀扶下,赫本最后一次走进她的花园。她恋恋不舍地抚摸着每一株植物,仔细地告诉罗伯特它们各自不同的养护要求。10天后的清晨,她在睡梦中安详地飞走了,享年63岁。几天后她的遗体被安葬在瑞士的小镇公墓。
那一天,成千上万的罗马人带着鲜花来到台伯河向她遥寄哀思,人们将永远记得这个40年前来到这里的美丽公主。人们万万没有想到,已经77岁高龄的派克在妻子的陪同下,也千里迢迢地赶来参加了赫本的葬礼。要知道,1991年退休之后,派克就呆在自家的后花园侍弄花草,极少出门。
葬礼上,已是白发苍苍的派克老泪纵横,他哽咽地说:“能在那个美丽的罗马之夏,作为赫本的第一个银幕情侣握着她的手翩翩起舞,那是我无比的幸运。”他低下头,在赫本的棺木上轻轻印下一吻,深情地说道:“你是我一生中最爱的女人。”在场的人无不唏嘘落泪。
赫本走了,派克送她的那枚蝴蝶胸针依然完好无损地珍藏在她的首饰盒里。2003年4月24日,著名的苏富比拍卖行举行了赫本生前衣物、首饰慈善义卖活动。那天,派克亲自前去买回了那枚陪伴赫本40年的蝴蝶胸针。当他干枯的手握住胸针时,他触及了赫本那美丽的心跳,他觉得自己这一生再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2003年6月12日凌晨4点,派克在他的比弗利山庄的寓所里,闭上了眼睛。
这个演了一辈子死去活来爱情戏的男人,在去世的瞬间,都没有因仓促而忘记将自己的手交回到妻子手中,他一言不发地赋予了这个姓他姓的法国女人最后的尊严,感谢她多年来与他相濡以沫。
B. 哪位看过美国电影《护送钱斯》,可否评论一下
《护送钱斯》是由美国HBO出品的剧情电影,改编自记录真实的故事的文章,由导演罗斯·卡兹执导,凯文·贝肯主演。 2009年在美国上映。
该片讲述的是美国海军陆战队麦克中校护送在伊拉克阵亡的士兵钱斯的遗体回家乡的故事。[1]
战争充满了流血和杀戮,黑色则笼罩着死亡的阴云。为人父母之人,当子女被卷入到一场战争之中,那么最令人恐惧的事情便是陌生人的敲门。在数月前,他们也是搭乘同一架飞机为了“国家利益”跨越了半个地球奔赴疆场,他们来时是站立的,而归去却不得不躺下。他们为国牺牲,站着是一个男人,倒下也是一个男人。人生最后的旅程注定不能亲自走过,他们将生命献给了国家,国家又如何报答他们的牺牲呢?
C. 特工绍特完整剧情的什么啊看完了还是看不懂啊!!
剧情介绍:
故事开始于北韩,一个美国女商人伊芙琳·绍特(安吉丽娜·朱莉饰演)被朝鲜人民军以间谍罪拘捕。健壮的士兵一次又一次虐待者这个美国女人,逼她承认自己是美国的特工。
幸运的是,经过一个仰慕她的徳裔生物学家在各界奔走呼吁,美国终于同意用人质换回绍特。绍特脱离苦海后,被那个四处奔走解救自己的男人所打动,于是二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又过了一段时间,绍特每天享受着丈夫无微不至的关怀,两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直到有一天,CIA抓住了一名俄国特工,绍特身为一名CIA干员,和她的上司一起对其进行审问。
然而审问的结果令大家瞠目结舌,俄国佬特工承认前苏联时代他领导着一个秘密的特务组织,成员都是未成年的孩子,他把这些孩子洗脑后再派遣到美国,以便在未来发挥他们的作用。
而老特工更透露近期将有其中一名经他训练的特务发起针对来美国访问的俄国总统的刺杀,而这名特务的名字则是——SALT,绍特,伊芙琳·绍特。
匆匆送走了俄国老特务,绍特面对着同事们怀疑的眼神,歇斯底里的询问自己的丈夫是否平安,因为她认为对方一定是绑架了他以此胁迫自己。果然,她尝试往家里打电话而平时此刻丈夫应该在家却无人接听电话。
很快的新的坏消息传来,俄国老特务趁CIA看守人员不备将其杀死并成功的逃离CIA总部。而赶去指挥的绍特的上司却发现身份可疑的绍特也正在逃离总部大楼。
绍特的同事们都认为这是她心虚的表现于是更加认为她确实是俄国特工。经过一番激烈的追逐,绍特脱离了警方和CIA的追捕。
绍特在CIA的上司带着总统一行人逃进了白宫的地下掩蔽室,然而惊魂未定的一行人却发现绍特的前CIA上司对着自己端起了枪口,这个真实身份是比绍特还要早潜伏到CIA的俄国特工杀光了总统之外的所有人,并强迫总统发射核弹以真正导致世界大战。
绍特和前上司经过一番激烈打斗,最终被赶来支援总统的士兵带走。而自己的前上司却宣称自己是保护总统的人,掩盖了他是俄国特工的真相。
看着自己前上司仍然一副无耻的嘴脸,绍特终于在被押走时痛下杀手,勒死了当时也打算趁机杀掉绍特以保护自己秘密的前上司。
在押送的路上,那个曾经怀疑过绍特的黑人同事问她,像她这样的特工还有多少?绍特回答,像我这样的都死了,而像他(绍特的前上司,比她更早一批接受少年特工训练的苏联特工)那样的还有无数。最后黑人同事偷偷放跑了绍特。
(3)美国大使送人回家的电影扩展阅读
幕后花絮
1.该片最初的剧本本来是一位男性角色为主角,计划由汤姆·克鲁斯主演。但是,最终他决定退出,于是,剧本被重写,一个女间谍成为主角,而安吉丽娜·朱莉也就顺利地获得了这个角色。
2.影片最初的主角名为埃德温·绍特(Edwin A Salt),随着主角性别变化,后来也就变成了最终的伊夫林·绍特(Evelyn Salt)。
3.据报道,安吉丽娜·朱莉亲自完成了她本人的大部分特技场面。
4.据导演菲利普·诺伊斯透露,他们在最初的剧本主角探讨时,不但考虑了汤姆·克鲁斯,甚至还考虑过塞缪尔·杰克逊,不过最终没有成形。
影片评价
1.中国媒体
《特工绍特》中,安吉丽娜有金发和黑发两款造型,配以她招牌的“嘟嘟唇”,再偶尔来点男女大胆亲热镜头,性感依旧。安吉丽娜的这个角色完全沿袭了她在《史密斯夫妇》和《通缉令》中的路线,冷艳,能打,但缺少变幻。从影片中的动作场面看,安吉丽娜绝对交足功课,大量高难度动作都是亲自完成,没找替身。但糟糕的是,影片除此之外并无多少升华。(《羊城晚报》评)
2.美国媒体
Yahoo媒体综评:B-,Yahoo用户综评:B+,烂番茄网站新鲜度:58%(2票支持,67票反对),IMDb评分:6.7(满分10分)
3.正面评价
一部精明、快节奏、让人喘不过气的间谍影片,极力模仿《谍影重重》的所有长处。(《底特率新闻》评)
一部不屈不挠的影片,捍定了朱莉作为动作明星女王的地位。(《多伦多明星报》评)
《特工绍特》比近年来的大部分007电影都要好看。难得的是,影片没有过度依赖CGI技术,特技只是部分使用,而且效果十分真实。(《好莱坞报道者》评)
4.负面评价
我不敢说这部精工打造的无聊电影能否大卖,但我知道自己很想念《谍影重重》的毫不矫饰。(《纽约客》评)
《特工绍特》,一场毫无意义的狂欢。(《纽约》评)
一部可笑,但从某种角度又可信的间谍影片。(《华盛顿邮报》评)
在这部令人喘不过气的政治惊悚片中,安吉丽娜·朱莉是一件致命武器。(《美国周刊》评)
一部带有严重冷战宿醉的影片。(《环球邮报》评)
我很肯定,《特工绍特》不是一部幻想剧情片,而是安吉丽娜·朱莉秘密生活内幕的纪录片。(《OK!》评)
一部盛载了朱莉动作大戏的交通工具,速度很快,思想却太慢。(《费城询问报》评)
太过臃肿,剧情可笑,结局无味,整体一塌糊涂。(娱乐在线评)
片中的朱莉有些像《罗拉快跑》里的罗拉,而动作的确惊悚,但情节请无视。(《芝加哥太阳时报》评)
D. 罗马假日主要说的是什么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位欧洲某公国的公主与一个美国记者之间在意大利罗马一天之内发生的浪漫故事。
厌烦皇家生活的安妮公主访问罗马时私自出游,而与美国记者乔邂逅。乔串通摄影记者尔宾偷拍了许多公主精彩的镜头,准备作特别报道。不料却与公主坠入情网,为保护公主的形象,中能忍痛抛弃功成名就之良机,交照片送予公主留念。安妮公主不愿受皇室古板礼仪的摆布,但经受罗马一日假期后,反而体验自己对国家的责任,忍痛抛弃爱情返回大使馆,并果断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E. 有一部英文电影讲了一个美国人装作拍电影去伊朗救六个美国人。 这是哪部电影
逃离德黑兰 Argo (2012)
导演: 本·阿弗莱克
又名: ARGO - 救参任务(港) / 亚果出任务(台) / 逃离伊朗
1979年11月4日,伊朗的革命军攻进了美国在伊朗德黑兰的大使馆,将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劫为人质。有超过50名人员被关押,但有6人逃脱,并躲在加拿大驻伊朗大使的家里。CIA高层找到专家Tony Mendez,让他协助将那六个人带回美国。经过讨论后,CIA决定采取Tony的办法,以拍摄电影的名义,Tony到伊朗将那六个人带回。Tony联系了他在好莱坞的朋友,化妆师,并联系了电影制片人。Tony在许多剧本中选中了《ARGO》,一部和《星球大战》极为类似的电影。于是他作为制片人带着剧本和各种道具前往伊朗,找到了那六个人,开始了艰苦的逃离德黑兰之路......
F. 电影特工绍特 剧情
要看明白这个剧搞清楚下面几点就行了
1、为什么俄国人要刺杀俄国总统?
要理解这个其实不难,这个故事的背景是已经亲西方的俄罗斯,不是曾经的苏联了,俄罗斯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了,和社会主义的苏联截然不同了
而老头子作为前苏联时期的老人,自然是无比忠于前苏联,他的思维也还是冷战思维,就是把美国打垮,和美国拼个你死我活,(熟悉冷战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他让安吉丽娜朱莉刺杀俄罗斯总统就是想挑起美俄之间的战争(他看不惯现在的俄罗斯和美国走的那么近,这一点大家可以看影片刚开始时BBC记者的报道)
2、关于特工绍特的身世
应该是一对美国夫妇和孩子在苏联出车祸了(这个车祸很可能就是克格勃制造的),然后茱莉被掉包成这对美国夫妇的孩子,被美国大使馆送回美国,并且被美国人收养了,绍特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训练,英语说的和俄语一样溜儿,所以伪装成美国娃是完全没问题滴
3、老头子为啥要杀绍特的老公
有两点原因:
(1)电影开头绍特不是想终止特工生涯了嘛,她决定做个好老婆(我们姑且这样说吧),而老头子显然不想让自己苦心培养的特工失去用武之地,所以就把她老公杀了,断了她的念想~~只是这老头儿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爱情的力量居然如此强大,话说这老头也是活该,当年人家绍特在朝鲜受苦受难的时候你们咋不管呢,还是这个昆虫学家到处奔走才给了绍特一条命,人家绍特现在完成任务了结果你又把人家最亲爱的老公杀了,要是我我也要杀死你这个死老头子!
(2)绍特在CIA的上司也是老头子的手下,就是他鼓动老头子把绍特的老公抓起来的,他对绍特是爱慕滴,我隐约感觉到的,嘿嘿~~所以这里也有一点妒忌的因素在里头,让老头子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干掉绍特的老公,好给自己腾出位置,这里面绝对是有他的私心
4、不能说绍特是个双面间谍,绍特是个英雄,是拯救世界的英雄,美国的电影就喜欢这样拍,美国英雄动不动就拯救了世界(经常看好莱坞电影的同学对这一点肯定深有体会),当然美国人这样拍也是有私心的,大概美国人是想说明强大的西方文化把绍特同化了,其实是人家绍特自己觉悟高~~所以后来那个黑人明白剧情后就把她放了,当然这也是为拍续集做准备的~~
其实就是不放也没关系的,没死的美国总统知道是咋回事,所以绍特最后肯定也没事,但是那样的话不是太复杂了嘛,所以电影就直接安排这个黑人上司放走了绍特